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同時也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

清明節特輯(一)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於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發展歷史:

清明節從唐朝開始被正式列入"五禮",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唐玄宗李隆基時,寒食和清明節一起放四天假,到了唐德宗李適時,假期就已經延長到了七天。放假幹什麼,當然是四處逛吃逛吃啊,這也難怪唐朝的人體態都比較豐滿了。

清明節特輯(一)

宋朝的人大概都比較喜歡熱鬧,清明節這樣一個小長假,大家自然不會放過。郊外的祭祀過後,人們席地而坐,就地"散福"。男人們推杯換盞,興致所致,還時不時要吟詩作賦,而女人們則嬉笑玩鬧,採花弄柳。小孩子應該是最高興的,因為在這一天他們能買到很多玩具,例如花球棒、小秋千、小車兒、山亭兒……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這一天的熱鬧場景。

清明節特輯(一)

到了明朝,朱元璋大大縮減了假期,在整個洪武年間,每年的假期只有三天,分別是春節、冬至和朱元璋的誕辰。朱元璋死後,全年加起來有五十多天假期,但是寒食和清明節,從此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序列。

清明節特輯(一)

清朝建國後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制度,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