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一、

1872年8月11日,一艘名為“中國號”的蒸汽輪船發出轟鳴,緩緩駛離上海吳淞口。

它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國。

在船上有30名中國兒童,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大清帝國將他們送出去,是希望他們能夠學到美國的技藝。

後來,他們有一個名字:“留美幼童。”

3年後,海軍艦長劉步蟾被派到英國學習。站在船頭,他望著萬里大洋許下心願:

“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別無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

這是那一代人出國留學的心聲。

而促成這一切的人,叫容閎。

他畢業於耶魯大學,見識了新知識的瑰麗,又環遊世界目睹巴黎、倫敦之繁華,再回頭看尚處矇昧的大清國,不禁黯然神傷。

向西方學習吧,這是擺脫落後的唯一出路。

為了這個志願,他奮鬥了一生,至死不悔。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二、

1828年,容閎生於廣東香山縣。

家門口100米處是一條河,河對岸是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一河之隔,就是兩個世界。

8歲時,父親把他送去澳門就讀馬禮遜學堂。

倒不是因為他們家開明,而是那所西式學堂不收費,還管吃管住管穿衣,一年下來能給家裡省不少錢。

誰都沒有想到,父親意外的決定竟然改變了兒子的一生,這隻蝴蝶煽動的翅膀,將在幾十年後掀起滔天巨浪。

1846年,馬禮遜學堂的校長布朗生病,需要回美國接受治療。臨行前,他問學堂的孩子們:

“有誰願意跟我去美國讀書?”

孩子們左顧右看,沒有人說話。思緒良久,容閎站起來告訴布朗校長:“我願意。”

當時的情形,遠非我們想象中的簡單。

19歲的少年從沒出過遠門,認識的人大部分是村裡老鄉,現在竟然要跟外國人去萬里之外的陌生國度,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如果換做你我,恐怕是不敢的。

容閎和其他兩位同學就去了,他們跟著布朗校長來到美國,就讀於精英匯聚的孟松學校。

人生中的機遇只有幾次,可不敢放棄現有的逼仄,沒有視死如歸的勇氣,讓大部分人都倒在了機遇的門口。

容閎邁出了第一步,不論成敗,他都有理由自豪。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在美國,讀大學的費用很高。

孟松學校的校董答應為容閎提供資助,只是有一個小小的要求:畢業後回中國傳教。

可這時候的容閎,已經明白自己的心願:“我雖然貧窮,但是無論學什麼專業,都要選擇對中國最有益的。”

大格局下的大夢想,總是撥動人的心絃。

一個婦女協會看到了他的真心,或許是想起了自己的祖國,或許是看到了自己的當年,答應給他資助大學費用。

容閎實在太聰明瞭。

在耶魯大學,他穿著長袍馬褂、拖著油亮的大辮子走在校園內,總是免不了被人笑話,但每當公佈成績的時候,容閎都是第一名。

美國學生竟然被留學生打得一敗塗地,太傷自尊了。

1854年,容閎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成為第一位畢業於此的中國留學生。

那天,《紐約時報》的評論家布什內爾請他留在美國。豐厚的薪水自然不用提,還有住房、前程等等,這是一條鮮花鋪就的道路。

但是容閎告訴他:

“我要做的事,是把西方的學術傳播到中國,讓中國能走上富強的道路。個人榮辱,不算什麼。”

很顯然,布什內爾不看好這項事業。

在他看來,不論是北京的咸豐、還是天京的洪秀全,都不是能夠接受西方知識的人物。容閎的這條路,可謂步步殺機。

可沒人能攔得住他,那就幹吧。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三、

他的第一個選擇很意外,是太平天國。

但是對容閎來說一點都不意外,回國後他在香港工作時,就結識了一名叫洪仁玕的牧師,他有個族兄叫洪秀全。

如今,洪仁玕是太平天國的幹王。

同是基督的信仰,讓他們有相同的志向,也讓容閎一廂情願的以為:他們是向西方學習的團隊。

1860年11月6日,他從上海出發前往天京。

剛見到洪仁玕,茶水還沒來得及喝一杯,容閎就從懷中拿出為天國擬定的建國方略:

1、按照科學原則組建軍隊2、創辦軍官學校3、組織文官政府4、建立銀行體系和金融制度5、建立海軍和各種實業.........

每一條之下都有詳細的實施方案。是的,他把美國早已成功的經驗介紹到太平天國,希望能走出新的局面。

並保證:“採納予言,願為馬前走卒。”

可我們知道,太平天國口號喊得震天響,要論愚昧和落後,他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

洪秀全仔細看了容閎的建議:

“呵呵,不就是想做官嗎,還搞這麼多的花樣,來吧,給你個大官做做。至於方案嗎,就算了吧,啊。”

靠,容閎心裡有一萬頭草泥馬在奔騰。

君子以義合,小人以利交,既然不是同路人,就不坐一條船,省得耽誤大家的功夫。

告辭,留步。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四、

容閎的轉機來自3年後。

他收到一封曾國藩幕僚的邀請函,希望容閎能到安慶見一面,大家聊一聊時局、談一談中外。

既然天國夢斷,那麼見見也無妨。

在安慶一見面,曾國藩就給他“相面。”他讓容閎坐在對前,含笑不語好幾分鐘,銳利的眼光從頭掃到腳,然後停留在面部:

“願不願意在軍隊中混啊?”

“不不不,鄙人不擅於奔跑。”

曾國藩認定這是一個誠實的人,有自知之明而且謙遜,是個人才。

此時,曾國藩想建立一個軍工廠,主要生產來復槍、大炮等武器,容閎一聽就覺得他太小家子氣了。

他馬上向曾國藩建議:“為什麼不創辦一個生產機器設備的工廠呢?有了設備,什麼樣的工廠都能建立起來。”

這可是重工業工廠。

關鍵是容閎還有自己的理由:“以中國原料之廉價、人工之豐富,將來自己造機器,肯定比歐美便宜的多。”

我只想問問容老師,您的嘴是不是開過光?

您怎麼就知道未來的“中國製造”呢?

曾國藩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馬上讓他帶68000兩銀子直奔美國,購買了100多種機器設備。

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成立。

容閎憑藉自己的見識,開啟了近代工業的先河。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五、

此時的容閎,也算功成名就了。

在曾國藩、李鴻章身邊做事,頭頂五品官銜,如果是你我的話,一輩子混到這份上也差不多了吧?

可容閎卻經常夜不能寐。

他在耶魯大學吹過的牛逼還沒有實現,先進的知識還沒有引入落後的中國,同胞們依然矇昧,不知世界的潮流。

何以解憂,唯有留學。

好在,優秀的靈魂總是不期而遇。1871年,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合上奏:

“選送幼童赴泰西各國學習軍政、船政、計算、製造等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

同治皇帝大筆一揮,準。

容閎被任命為留美學生副監督,而正監督是翰林出身的陳蘭彬,這樣能減少守舊勢力的干擾。

多年後,容閎依然能記得此時的興奮:

“予聞此消息,乃喜而不寐,竟夜開眼如夜鷹,覺此身飄飄然如凌雲虛步,忘其為偃臥床笫間。”

實現多年的心願,在此一舉,幹。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六、

在當時,派遣留學生是很困難的。

首先是沒有生源。

在“四書五經”為尊的年代,學子們只要經過科舉,都被視作路邊貨,根本不受到社會尊重,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

容閎只好回到“得風氣之先”的故鄉去招生,才在貧苦人家中招到一半學生的數額,鐵路之父詹天佑、華裔律師張康仁都是此行招到的學生。

另外一半則靠沿海各省的攤派。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30名留美幼童從上海吳淞口出發,啟程赴美留學。以後每年都會繼續派出30人,共計120名留學生。

他們中沒有一個八旗子弟,沒有一個富家公子。

遠赴萬里之外,只為尋求先進的學問,只為尋求報國救民的方法,雖然他們的人數不多,可火種一旦點燃,就是希望。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然後是適應環境。

9月12日,學生們抵達舊金山,然後乘坐剛剛貫通北美的火車一路向東,10天后,他們抵達東北部的康涅狄格州。

容閎擔心,城市中的不良風氣會影響學生們,於是,就想把他們分散到離城市比較遠的美國家庭中。

恰好,美國人也對中國留學生極度熱情。

當康州政府號召居民接納留學生時,他們的申請表遠遠超過了需求。在隨後的幾年間,120名學生分散到54戶居民中。

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們順利融入當地社會。

他們在寓居的家庭中學習英語、培養美式生活習慣,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他們還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1911年,已經擔任清朝外務大臣的梁敦彥,還專門邀請當年寓居家庭的兩位小姐姐去北京,在他家住了一年。

此時,距他去美國已過去將近40年。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最後是教學方式。

在哈特福德的出洋肄業局大樓中,安放著孔子牌位,學生們定期到這裡向皇帝磕頭,然後學習傳統的四書五經。

回到學校後,他們繼續學習美國課程。

與中國傳統的書齋不同,留學生們在美國的學習生活特別廣泛,棒球、橄欖球、划艇等劇烈運動,都是他們的最愛。

詹天佑、梁敦彥、蔡紹基、黃開甲等9人組成“東方人棒球隊”,憑藉一時無兩的戰績,經常能贏得美國女孩的青睞。

還有鍾耀文,在他擔任舵手期間的“耶魯大學賽艇隊”,曾經連續兩年戰勝哈佛大學賽艇隊。

文體兩開花,是那一代留學生的本事。

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上,美國總統格蘭特專門接見了中國留學生,而中國代表團的李圭也親眼目睹了他們的風采:

“見諸童多在會院遊覽,於千萬人中言動自如,無畏怯態。西學所造,正未可料。”

容閎也評價自己的學生們:

“終日飽吸自由空氣,不復安行矩步。”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七、

在容閎的大夢想中,還有重要的一環。

既然中國人能學習美國的學問,那麼,能不能讓美國人也學習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答案是可以的。

1878年,容閎將自己多年的藏書捐贈給耶魯大學,共1237卷,基本都是四書五經、百家姓、三字經、山海經、三國志、李青蓮詩等古典書籍。

140年後,以這批書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耶魯東亞圖書館,早已成為世界漢學研究資料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

2006年4月,耶魯大學把一本《小學籑注》贈送給來訪的胡,而這本書是當年容閎捐贈的典籍之一。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我們學習外國的文化,也不要對傳統的文化自卑,互相交流才能碰撞出新的思想,更新固有的概念。

難怪曾國藩說:“容閎的所為,就像張騫、玄奘出使絕域一般壯麗。”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八、

1881年,容閎奉獻了畢生心血的留學事業,終於被叫停。

清朝的大佬們認為,留學生們成了“香蕉人。”

他們以美國的習俗為榮,崇尚自由、熱愛科學、反對禮教,甚至不再對中國的皇帝頂禮膜拜,“如此人才其能為我所用?”

既然是威脅,必然要扼殺之。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截至當年底,剩餘的94名留學生分三批迴國。

在上船前,詹天佑、梁如浩們還和奧克蘭棒球隊打了最後一場比賽,勝利後,從此和棒球、美國揮手告別。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一海之隔的日本留學事業卻蒸蒸日上,從1868年的92人,到1881年已有將近4800人。50年後的災難,早已在此時埋下種子。

而把日本留學生帶到美國的,恰恰是也是帶容閎出國的——布朗校長。

哎。

不過話說回來,這94人的使命就是火種。

在幾十年後,唐紹儀出任內閣總理、蔡紹基出任北洋大學校長、詹天佑修鐵路、唐國安做了清華學校校長、梁如浩創辦交通大學......

容閎點亮了黑暗,終究成烈火燎原。

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就算此時不如人,只要努力做下去,遲早有一天會成大器。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九、

留學叫停,容閎夢斷。

1887年,他在租住的房子裡有苦難言,再加上妻子在半年前去世,他在書桌上抄寫了一首劉禹錫的《歲夜詠懷》: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字裡行間,可見其心緒難平。

國家不堪、人生無望,容閎就在人生的低谷裡,開始了令人詬病的晚年。

12年後,他先是支持康有為、梁啟超主持的“戊戌變法”,甚至把自己在東華門外的房子,當成維新派聚會的據點。

康梁和六君子在這裡商議變法的大計,其中無數建議、奏摺、條文都出自容閎的親筆書。

可以說,他是“戊戌變法”的幕後靈魂。

在變法失敗的前一夜,譚嗣同去找袁世凱談判,請他出兵劫持慈禧太后,扶光緒皇帝執政,梁啟超就在容閎家裡等消息。

第二天,天崩地裂。

譚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斬,康有為、梁啟超緊急出逃,容閎拖著70歲的病體也乘坐馬車出城。

珠市口,一隊清軍奉命攔截容閎。

清軍頭領掀起馬車門簾一看,正是朝廷通緝的要犯容閎,然而,他卻默默的把門簾放下,放馬車順利出城。

別人不知道,容閎卻看清楚了:

此人正是自己的學生,第三期留美幼童周壽臣。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十、

容閎從天津坐船逃往香港,然後前往美國。

途經澳門時,他抬頭看去,岸邊正是自己小時候讀書的馬禮遜學堂。當年的小孩從山上看大海,如今的老人在大海回望山頭。

人,還是那個人,只不過沾染了歲月的風霜。

在前往美國的船上,他認識了一個香山老鄉,此人的化名叫“中山樵”,現在我們尊稱他為——孫中山。

那時的孫中山,經常搞一些小型的起義。

而此時的容閎,在山窮水盡都走不通的時候,只有一條路,最後一條路。

他給孫中山出謀劃策:

“與其把精力在耗費在小打小鬧上,不如好好積蓄力量,將來畢其功於一役。”

13年後,我們都看到了結果。

武昌城頭的一聲炮響,大清帝國換了顏色。


留學之父容閎,和曾國藩培養了無數中國棟樑,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十一、

如今,我們都在說“見識更廣大的世界。”

可更廣大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不是省吃儉用的旅遊,不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遊客,更不是當作誇誇其談的資本。

是知曉世界的學問,明白中外之廣博和差異;

是讀萬卷書的洞明,用數千年智慧指導人生;

是胸懷天下的格局,將學識服務於身邊的事業

你眼中廣大的世界,是一條漫長的河流,它可能不會給你任何好處,但一旦風雲際會,它將是你躍出龍門的強大助力。

1912年4月21日,容閎病逝於哈特福德的寓所內。

他身邊的書桌上,放著一張孫中山的近身照,和一封邀請他回國任職的親筆信。

他的朋友杜吉爾說:

容閎是一個愛國者,他從頭到腳,每一根纖維都是愛國的。他熱愛中國,確信它有遠大光輝的前程,配得上它那高貴壯麗的山河和偉大悠久的歷史。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