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格局的人,有這三大特徵

一個有格局的人,有這三大特徵

格局,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和行為的境界。然而格局卻不是類似於"氣質"這樣比較難於捉摸的東西,有格局的人往往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徵。

看見

人都有一種天性,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所有有些時候會"看不見"別人,"看不見"更大的整體。如果能夠"看見"一般人常常看不到的整體,自然就會比普通人有更大的格局。

在漆黑的夜晚,一位盲人打著燈籠走在路上。其他人覺得很好奇:你看不見路,為什麼還打燈籠呢?盲人回答說:我雖然看不見,但是打著燈籠,別人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這個盲人是有格局的,雖然他的眼睛看不見,但是內心卻能看見。

管理學上還有一個寓言故事,有三個人正在建築工地上勞作,有人上前去問他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說:我在搬磚。第二個說:我在修一座樓房。第三個說:我在建在一個新的城區。十年之後,第一個人還是一名建築工人,第二個成為施工隊的隊長,第三個成為一名優秀的總工程師。是否能看到整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自身的格局。

一個有格局的人,有這三大特徵

剋制

人有私心,這種私心常常會干擾、誘導人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格局就變小了。

真正有格局的人,不會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著眼於更多人,讓自己的利益能與更多的人和諧相處,這個過程需要清醒的自我覺察和剋制。

史料中記載王陽明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農夫因為遇到生活的困難來找王陽明,想把自己的土地賣給他,王陽明勸說道:"種田人如果沒了土地,靠什麼生活呢?"於是不肯接受,並且給了長者一些銀子,把他送走了。

過了幾天,王陽明與學生同遊,路過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面對秀美的風光,他大聲讚歎:"這地如果是我的,該多好!"

學生在旁邊說:"這地本來就該是您的啊!前幾天那個農夫,要賣給您的土地就是這裡,您不僅沒有接受,還把可以用來買地的銀子送給他了。"

王陽明突然"哎呦"一聲,隨後又"哎呦"了一聲。

弟子們還以為他被蛇咬了,都趕過來。

王陽明解釋說:"我不是被蛇要了,但是比被蛇咬還要厲害一萬倍啊。"

於是,他在原地盤腿坐下來,好一陣子不說話。過了很長時間,他終於緩緩地站起來說:"總算是把它去除掉了,真難啊。"

弟子們問:"是什麼?"

王陽明回答:"私慾!"

原來,得知那塊風景秀美之地正是農夫要賣給他的地,陽明先是有了一個念頭"當初要是我買下來就好了",發出第一聲"哎喲",然後猛然覺察這是個自私的念頭,於是發出第二聲"哎喲"。當他發現自己的夾雜私慾的念頭,就抓住不放,徹底去除掉。這個心理過程,正是陽明"省察克治"的工夫。

一個有格局的人,有這三大特徵

行動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如果"格局"還只是一種"願望"的時候,那只是"欣賞別人的格局"。

只有當"格局"內化成行為的時候,這種"格局"才是真實的。

有格局的人,並不是只有做驚天動地的事情才體現出格局。

恰恰相反,他們會在任何"小事情"當中,遵循自己一貫的理念和行動原則,這樣才有可能累積到有機會做成驚天動地的事。

在家庭,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並不只想著怎樣要孩子"象我的期待一樣表現好",而是會用心觀察孩子的狀態、理解孩子的願望、給孩子支持和鼓勵,也能接納允許孩子的失誤或不完美。

在工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卻不是簡單地考慮"某領導老是不聽我的建議"或者"某同事太難說話,每次給他說工作要求,總有一堆反對理由",而是更多地檢查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還不夠充分。

即使是在一個普通的公共場所,當自己的行為可能妨礙到別人的時候,立即覺察並且調整。在社會上,一些有困難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伸出援助之手。很多成功的商業人士樂於去做一些慈善的事情,並不是因為他們很多錢所以才要去做這些並沒有直接回報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有這樣的行為,願意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種格局,與金錢的多少無關。

在集體中,看到不恰當、不公正的現象,能夠站出來、說出來、通過自己的行為去設法彌補或糾正,並且帶動其他人,讓事情向更好的方面發展,這就是格局。世界變得更好,其實是由每個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和行為迭加而成的。

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就是極大的格局,真正下手去做,也不外乎這樣的過程。

當我們說"格局"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不只是象旁觀者看電影一樣,只驚歎於它的"鴻篇鉅製、大氣磅礴"這樣的"觀感",而是按照"看見,克治,行動"的步驟去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拓展自己的格局了。

作者簡介:陳廣,博士,陽明心學與中國文化、管理學、心理學跨界學者;優元書院院長,優元私董會秘書長,長期兼任南京大學MBA/EMBA校外輔導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修經歷,美國認證協會註冊心理諮詢師。願與你一起明心問道,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