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擁有戰場“五虎”的劉備為何最後會被滅?

一生之中所認識的人


第一,從國家領土面積來看,蜀國較小,那麼相應的人就少,兵馬也少,糧草也少。在冷兵器時代,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役之中,兵力是一個非重要的因素,蜀國兵馬少,想戰勝兵力比他多的魏國和吳國是很難的。

第二,蜀國的單兵作戰能力相對較差,從南北地理差異上來說,北方人平均身高要高於南方人,身材也魁梧壯士,蜀國大都是川兵,身高要比吳國兵矮一些,跟魏國兵就更沒法比了,魏國統一北方,中原之兵,西涼一帶兵馬都甚是雄壯,冷兵器世代拼的就是身體素質,有句話叫:身大力不虧。所以蜀國兵和中原兵對抗是一定要吃虧的。

第三,在當時,謀臣名將多出自中原地區,東南次之,西南就更少了。魏國,名臣能將比比皆是,反觀蜀國,有幾個?就那幾個能人,還都是劉備從別的地方帶去的。關羽是山西人,張飛、趙雲是河北人,黃忠、魏延河南人,馬超陝西人,諸葛亮山東人,龐統是湖北人。你看,有一個西南地區的人嗎?包括劉備自己,他是河北人。因此,蜀國從人力資源上比就不佔優勢。

第四,領導人不行。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劉備的智慧雖然比不過曹操,但也不至於落後太多,比孫權還要強一些。但到了後代,曹丕多賊啊!曹睿差一些,但智商也還算是正常。孫權比劉備、曹操年輕不少,且又長壽,因此東吳在他統治時期還算平穩。說到劉備後代,阿斗這個廢物,我實在是不想多說什麼。就憑他也做一國之君,怎麼跟別人鬥?要不是諸葛亮和姜維先後保著,十個阿斗也早被擒了。

蜀國人才凋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叢生。東漢是門閥士族開始的時期,人才多從士族中挑選。在這一方面,曹魏不僅人口眾多,世家大族也相當多,人才濟濟,而吳國也有四大家族,偏偏蜀國士族力量弱小,人才也就匱乏。蜀漢前期的人才,大多來自外地,比如五虎上將等等,等到老一輩人才先後逝世,蜀漢的人才就後繼無力了。三國演義裡張松說蜀地人才濟濟,但歷史上並非如此。特別是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內部一直存在矛盾,蜀漢自始至終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旦敵人來犯,本地士族容易倒戈。

諸葛亮治蜀的影響。諸葛亮雖然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確實聰明非常,但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扭轉強弱。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可能滅亡的更快。諸葛亮加強法制,鼓勵農桑等措施,在緩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當面成效顯著。三國裡諸葛亮領導下的蜀國政治是最好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也鞏固了內部安定,因此諸葛亮有力北伐中原。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白白耗損國力,是蜀國滅亡的原因。此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國之所以存在,除去地勢和人才因素外,根本原因在於南方因為少有戰事,人口遷移,經濟得到發展和累積,北方常年戰亂,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所以二弱對一強的局面可以暫時存在,一旦魏國恢復了元氣,北方必將擁有碾壓性的實力。諸葛亮作為謀略家,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如果只知道堅守,敵人發展的更快,一旦入侵,難以抵擋,而且處處處於被動中。但諸葛亮屢屢北伐,讓魏國經常受到騷擾,戰略上處於被動狀態,經濟難以正常的快速恢復。蜀國這麼弱小,諸葛亮不但一直佔了上風,多次挫敗魏軍,為國內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幾乎佔據中原,魏國聞之喪膽。所以說,諸葛亮的戰略雖然耗損著國力,但因此牽制住了魏國人力物力,延緩了自己的滅亡。姜維北伐那就真的是費力不討好了,而且魏國順利完成了國內的權力更迭,可以專心對外,蜀國必然滅亡。

蜀漢立國第一年,就面臨著是否要與東吳開打的問題。結果是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給東吳陸遜,直到223年劉備身死,蜀漢才與東吳帝國慢慢恢復關係。

也就是2年之後,諸葛亮便帶兵南征,對手是叛亂的南蠻孟獲。

再過2年,諸葛亮便開始籌備北伐。從228年一直打到234年,一共打了5次,不能說完全失敗,但基本上沒啥大的收穫。

諸葛亮死後,蔣琬也曾計劃從水路襲擊魏國的上庸,結果一方面是遭反對,一方面是他病體欠佳,不久病亡。

之後又是董允與陳祗執政時代,姜維獲得了一定自主權,但蜀漢內政也一日不如一日。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但也沒有改變諸葛亮時代的狀況,總體而言收穫不大。

實際上認真講,以小擊大不是沒有過,在整部中國歷史上,以局部戰勝中央大邦的,真的不少,之前如周人滅殷商,之後如明滅元、清滅明,幾乎都是如此。為什麼號稱有聰明蓋世的諸葛亮存在的蜀漢偏偏就不行呢?

實際上,原因恰恰就在諸葛亮身上,諸葛講究的是步步為營、穩妥前進,這就違背了以小滅大所必需的突然原則,也就是閃電戰。周人滅殷商,就是採用的突然襲擊,清兵入關,也是看準了李自成麻痺大意的大好時機,突然出兵,這才取得大勝。如諸葛亮這般穩妥的打法,打一百年也打不下曹魏,實際上魏延是正確的,子午谷突襲未必一定就能成功,但至少有成功的希望。而不突襲,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的。


道中道道而道


我是小林。


我們簡單看看劉備和曹操的將領對比,領土和人口對比。


一、劉備沒有親自封過什麼“五虎將”。

準確來說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個名將被陳壽寫在一個傳記裡,即《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劉備給這五個將軍的真實官位:

1、關羽為前將軍。

2、張飛為右將軍。

3、馬超為左將軍。

4、黃忠為後將軍。


正好是“前後左右”。而趙雲,只是被封為“翊軍將軍”。


加上魏延、吳懿、後來的姜維,蜀漢陣營一直是“兵微將寡”。


二、劉備為何最後會被滅?看看曹魏的陣營。

劉備死的時候,蜀漢政權還在,但是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劉備死後40年,蜀漢政權才被司馬家族架空的曹魏所滅。

為什麼劉備幹不過曹操?不是有“五虎將”嗎?曹操方面呢。


(1)劉備手下有“五虎將”,但是曹操手下也有“五子良將”:

1、前將軍張遼。

2、右將軍樂進。

3、左將軍于禁。

4、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5、後將軍徐晃。


這五個人身經百戰,怎麼也和劉備手下的那五個人算“旗鼓相當”。


(2)不僅如此,曹操手下還有一批戰將,見《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

他們是: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純、曹真、夏侯尚。


這些人也是戰鬥力槓槓的。個個都可以獨當一面。

曹魏一直人才濟濟(後期有郭淮、陳泰、鄧艾、諸葛緒等),相反蜀漢經過關羽北伐和夷陵之戰後,有經驗的將領幾乎凋謝光了。


(3)曹魏的控制區域和人口遠遠強過蜀漢

蜀漢到了後期,只剩下益州一個地方,人口100萬左右。


同期的魏國佔據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州的全部,還有荊州一部分和揚州一部分,人口達到440萬左右。


不僅如此,魏國佔領的地域物產豐富,並且有產馬區。

(曹魏佔據北方的核心地帶,國力十分強盛。)


因此,魏國的實力是蜀漢望塵莫及的。劉備掌握荊州還可以勉強與之抗衡,丟了荊州蜀漢就徹底沒希望了。


小林品歷史


一、劉黃叔之所以前期那麼厲害,全靠“五虎”給他撐場子。後期丞相未報劉備的知遇之恩硬是活活累死在北伐途中,(後面的大將純屬就是打醬油)

二、魏國一直在北方堅守,從某種程度(風水)上說,北方才是真正的正統,即使孫,劉兩家聯合也不一定是曹家的對手。

三、大一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秦朝開始就深入統治者內心。就算晉不滅了他們三家,也有其他人會取代三國實現王朝的統一。


雜食類小哥哥


個人觀點:

蜀國被魏國所滅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三國時代我們都說是魏蜀吳三分天下,其實這是從表面上得出的結論,咱們分析一下各國的綜合實力對比

當時的經濟中心還沒有南移,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我查了一下歷史資料,當時三個國家的人口對比是魏國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在古代人口是軍隊和綜合國力的體現,由此可得三國軍隊數量和綜合國力對比魏國第一、吳國第二、蜀國第三。

2:將領對比

魏國蜀國後期對戰時,蜀國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了趙雲,其他的都死了,趙雲也沒堅持多長時間,等魏國滅蜀國時,蜀國大將有勇有謀的只有姜維一個,孤掌難鳴啊。魏國這邊有司馬師、司馬昭、鄧艾等一大批可獨掌一面的將領,在將領方面魏國後期超過蜀國。

3:君主才能對比

魏國君主曹丕知人善任、英明睿智、政治才能傑出,正是在他的統治下魏國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蜀國君主劉禪任人唯親、親近小人、遠離賢臣。三國後期魏國君主在政治才能方面完勝蜀國君主。

在三國後期魏國在各方面都要勝過蜀國,蜀國又因為關羽與吳國鬧翻,蜀國能不被魏國所滅嗎?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發生的必然性,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鑑史君


戰爭打的是綜合實力,蜀國沒有一次在充足國力的情況下實施北伐,就算當時報張飛之仇,號稱70萬大軍,在後勤供給、軍隊磨合、核心戰略決策等等方面,也凸顯出蜀國根基不穩,實力不夠;失敗後蜀國元氣大傷 ,後雖短暫修養生息,實力還是遠遠不夠,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又進行幾次北伐,輸了國本,不投降也是很快滅國!


Luoki39


就你就劉備有五虎將?曹操還有五子良將,孫權還有江東五猛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