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給晚年一個安頓身心的“家”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營養老院收費高昂,家庭養老缺乏照料、情感空虛……每個人的“養老”規劃,近年來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伴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社會發展引起的人口遷移和流動等原因,無論是鄉村還是城鎮,都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並且這一群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於是,“抱團養老”成為不少“空巢老人”自發的選擇。

1

佛山試驗

因球相聚,退休教師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給晚年一個安頓身心的“家”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退休教師將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瀟灑、自由。

20餘名老人早年因共事相識,退休後又因愛好相聚,從隔三岔五的網球活動,到高齡登上海拔3000餘米雪山,這幫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明顯比普通人過得更有趣。

今年82歲的戴發惠是佛科院網球隊的一名球員,為此他還特地購買了一套專業的球拍、衣帽和球鞋。數年前,佛科院的一群退休教師自發組成網球隊,閒下來了就打球、散步,不亦樂乎。大家每年還會有一兩次的國外旅行,省內旅行更是說走就走。外出旅遊時他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訂酒店、機票,有的負責設計線路,有的負責管理財務,做足功課後才上路,路途上互相照顧,成員間也早已培養出默契和信任。

他們從工作時就相識,退休後住在同一個大院,又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如果有誰身體不舒服,其他人便會主動提出照顧。在戴發惠看來,現在的生活是一種不離開家的抱團養老。大家每天都在一起,互相照應卻又沒有離開家,既有生活樂趣,又有個人自由,“和老人院有很多限制不同,我很喜歡我們的團隊和現在的生活方式”。

2

杭州創意

租個別墅和陌生人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給晚年一個安頓身心的“家”


精裝修500平米大別墅、一方魚塘、半畝菜園、每個臥室都配有衛生間……這是79歲的朱榮林和74歲的老伴王桂芬在杭州餘杭長命村的家。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兩位老人居住在這麼大的房子不但覺得孤單也浪費空間。2年前,老兩口突發奇想開始出租自己別墅,相邀年紀相近有共同語言的人住進家裡。60歲以上80歲以下、能自理、喜歡打麻將,這些都是王桂芬對租戶的要求。如今,這棟“豪宅”裡前前後後已經入住過10多位老人,他們選擇這裡的原因很多:環境好、吃的好,不願住養老院死氣沉沉。

於是,這些原本素不相識的老人們聚集到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開始摸索一種全新的養老模式:抱團養老。一日三餐怎麼安排、鍋碗盤誰來洗、清潔打掃誰來做、收支如何平衡……這些都是老人們要面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群陌生人要如何相處才能不心生嫌隙。

老人們表示,近兩年來,他們在相處過程中有矛盾也有喜悅,養老生活也在這種碰撞中不斷前行,老人們一起制定的《結伴養老協議》也在不斷完善。村裡的人表示很羨慕,覺得他們過上了神仙一樣的生活。“我們是中國抱團養老成功典範第一家。”房客蔣一純說。

3

英國案例

單身退休女性共居養老


抱團養老,給晚年一個安頓身心的“家”


謝拉奶奶下週就要80歲了,她給自己買了一雙漂亮的拖鞋作為生日禮物。88歲的海蒂奶奶在廚房忙裡忙外。64歲的安娜則在門口打掃衛生。接下來,她們還會跟另外23個老姐妹一起共度晚餐,看電影,練瑜伽。

這不是一次老姐妹之間的聚會,而是英國首個單身退休女性共居養老社區紐古蘭(New Ground)住戶的日常生活。

社區位於倫敦巴內特,共有住戶26人。目前社區的願景是成為一個單身退休女性共同對抗孤獨、掌控自己晚年生活的社區。她們的年齡在50到88歲之間,都是因為離婚、喪偶、未婚等因素處於單身狀態。

1990年,社區的發起人瑪利亞發現女人比男人更容易遇到老後貧困、孤立無援的問題。英國6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近70%是女性。 她們通常因為育兒、照顧家庭等因素,較早離開職場,且女人比男性長壽,晚年不容易找到伴侶。

1998年,瑪利亞偶然瞭解到荷蘭有一種共居模式,她和6位單身女性朋友便聚在一起開始討論同居養老的可能。之後的18年間,參與共居計劃的成員來來去去,最後在幾個非營利組織的贊助下,紐古蘭社區終於在2016年底落成啟用。

社區內的每個公寓都有獨立的門廊和花園,內部設有無障礙設施,例如加寬的走道、電梯等。姐妹們一起生活,還需要科學的管理制度。社區有值日製度,大家輪流清掃、煮飯,每週定期聚餐,還自發組成各種工作室發起各種項目,也經常開會討論,如何讓社區更宜居。

4

觀察眼

社會應給與理解和支持


抱團養老,給晚年一個安頓身心的“家”


近年來,隨著養老金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人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對於精神、服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然而,一方面子女忙於工作顧不過來;另一方面,養老機構雖然專業性強,但缺乏家庭式的情感關懷。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互為老同事、老同學、老朋友或同住一個村莊、社區,或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老人,自發“抱團”生活,他們互幫互助和睦相處。這種被稱為“抱團養老”的新養老模式,讓不少老人產生了期待。

“抱團養老”看上去很美,但是作為一種新出現的模式,它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同時,“抱團養老”的要求也比較高,比如老人有穩定的收入、一定的興趣愛好、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能夠自理、老人相互之間比較大度能和諧共處等。

完全靠老人自發組織,不僅增添了他們的負擔,也無法保證效果和持續性。其實,我們可以幫助老人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抱團養老的住房,在消防、安全、衛生、無障礙通行等方面,應該設立相應的標準,地方政府不宜過度干涉老人的生活,但應該有服務意識,有專業人員幫助他們進行適當的改造和檢查。其次,“抱團養老”可以和社區養老服務結合起來。社區養老服務可以針對居家養老的老人,也可以把“抱團養老”的老人作為一個居家群體,為他們提供服務。有關部門、社區要對“抱團養老”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予以支持、提供服務。

老人們沒有被年齡限制,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在不干涉他們現有生活和快樂的前提下,社會、政府有必要在服務和相關政策上為他們提供更多便利與空間。

<strong>

聲明 | 我們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註明來源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