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氣候原因

上一次說了明朝滅亡的軍政原因。我下來翻明末氣候資料時發現有明一代,氣溫比歷史上平均氣溫低。從嘉靖初年到康熙中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第五次小冰河時期,其中在崇禎朝達到頂峰。

在小冰河時期夏季旱澇交替,冬季奇冷,南方冬季出現大暴雪。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據鄭廉《豫變紀略》記載,崇禎三年旱,四年旱,五年大旱,六年鄭州大水,黃河冰堅如石,七年夏旱蝗,八年夏旱蝗,懷慶黃河冰,九年夏旱蝗,秋開封商丘大水,十年夏大蝗,閏四月山西大雪,十一年大旱蝗,赤地千里,十二年大旱蝗,沁水竭,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陽地震,十四年二月大飢疫,夏大蝗,十五年懷慶地震,九月黃河決口。這還只是河南一地的記載。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個特點:旱和澇。而且是交替進行。對農業衝擊極大。

古代以農立國,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支柱。加之古時農業技術不發達,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收成好,遇到災年收成就減少,很是不穩定。明朝自建國以來平均氣溫就偏低,對農業發展本就不利。到了明代末年又趕上第五次小冰河期,對本來就薄弱的明朝農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到了崇禎十三年,中原地區疫情迅速蔓延。到崇禎十五年全國已經餓殍遍野,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甚是悲慘。

參照《水滸傳》的情節,大明百姓天逼民反,先是饑荒最嚴重的陝北地區,李自成,張獻忠起義。他們確實是對明政府不滿,但客觀上是天氣造成的,崇禎皇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場起義迅速波及全國。當人民因天氣原因造反的時候政府是管不了的,歷朝歷代都是。

所以明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天氣太冷,且旱澇不定,從而引發了大饑荒,最後“天逼民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