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蔡龔亮


在影視劇裡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罈,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

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古人們大碗所喝的酒跟我們現如今的高度數白酒不同,排除少數古代真實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數古代人海飲一般喝下的酒其實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

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不需要經過蒸餾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觸到的啤酒、紅葡萄酒、黃酒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釀造酒。

經常喝啤酒、紅酒、黃酒的人,都知道這類酒的度數有多麼之低。

釀造酒一般被稱為原汁酒,它是通過酵母把食物中的澱粉、糖分轉換成酒精,最終才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釀造酒,因為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本風味,釀造酒才被稱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現如今很多人都比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豪俠們要厲害。

僅就我所見,一個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諾大中華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餾酒

蒸餾酒和釀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比釀造酒多了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就是蒸餾。

而蒸餾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麥、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來做蒸餾酒。

然後這些食物經過發酵、蒸餾,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蒸餾酒。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國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數的蒸餾酒。

在喝這些蒸餾酒的時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氣了,如果酒量不行,強行喝太多蒸餾酒的話,是有極大可能會丟掉性命的,現如今很多新聞案例就證明了這點。

蒸餾酒的歷史發展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我國蒸餾酒的起源。

關於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很多人說是唐朝,但經過相關學者的考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宋朝。

是從宋朝開始,蒸餾酒才真正出現於我們的歷史中的,最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蒸餾酒才在明清時期完全擴散在了全國各地。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很多電視劇、歷史演義背景大多數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時期,在這些朝代白酒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意味著那些時代人們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們的國酒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喝低度數的啤酒、紅酒。

以此類推,古代人們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數酒的人會選擇去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

在這種條件下,古代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的情況就不會顯得太過於離奇了。

所以說這就是古人經常喝好幾壇酒也不會醉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古代人們所喝的酒度數低。


孤客生




古代的釀酒製造,出來的酒很香,都是純手工製造出來的,喝起來很上癮,對於現在的釀酒工業來說,都是用酒精,兌出來的,所以說不怎麼好喝。即使是度數比較低,也不會喝多少,比我喝低度的啤酒,也沒有看見誰喝多少,要知道,一個罈子至少有好幾瓶啤酒吧,那麼現代人喝一兩瓶是多數,能喝多的就很少了。



就現在的人喝飲料,也就喝個一兩瓶,跟古代人成罈子喝酒的量絕對是不能成比例的。聽一些老人說,以前的酒非常香,不斷,也蠻喜歡喝,就連黃鼠狼也會偷著喝酒。你想那個時候的酒,估計要比現在的飲料要好喝,因為那時的酒,有米香的味道,你想想這麼香的酒。曾聽說過,那時候的女子喝一罈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也許那時候的酒度數不會很高,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說,你要是碰見好吃的,可口的資源,也會多吃,跟這個大餐豐不豐盛估計也沒多大關係。

既然古人那麼能喝酒,這個也沒有必要是謠言,古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跟現在的人不能比,而且現在的飯菜還真的沒有味道,調味料確實很多,但是一聞真的想吐,能有香的飯菜的地方也不多,除非自己掌廚,食材自備。

現在的美味都看不見了,何況美酒呢,所以說現在的人喝酒,不行了,也沒有什麼疑惑,因為時代的不同,我們雖然生活在一樣的空間,卻再也看不見同樣的佳餚美酒。


雲霽了


我們經常在武俠小說或影視中能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大俠剛落座,就對著向他慢跑的店小二喊道,小二,兩斤熟牛肉,10斤或一罈花雕。古代一罈酒以2斤,5斤,10斤裝的為多。沒過幾分鐘,就見酒菜上桌,大俠海吃海喝起來。



在古代,不論是舞刀弄槍的俠客或英雄好漢,如張飛,武松,蕭峰,李尋歡等人,還是諸如屈原,李白,蘇軾,柳永之類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們一個個喝起酒來都是海量,豪氣干雲,最低都是以多少斤或多少壇起步。

光聽到這些數量,嚇都嚇倒了。實質上,古人喝的酒,根本無法與現在的白酒相提並論。即使拿現在38——50度的中度白酒放在李白或武松面前,他們肯定也喝不下那麼大的量,說不定已經喝得見閻王去了。



就拿嗜酒如命的李白來說,常常以“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來顯擺自己的酒量。實質上,300杯酒確實不少,按照小酒杯3——4杯為一兩,這些足有10斤了,也符合李白的喝酒風格和肚量。

但是,李白生活的唐代,基本上都是米酒,這種酒是以糯米釀製而成,酒精度在15度左右,僅僅比現在的黑啤酒精度高一些。現代酒量好的人,喝10瓶黑啤沒一點問題。



另外,陝西人常喝的一種飲料——醪糟,製作工藝跟米酒一樣,酒精度在8度左右,要高出一般啤酒的酒精度,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米酒,但人們從來不認為這東西是酒。

花雕也是由糯米發酵製成的一種酒,跟米酒度數一樣,在15度左右,從古至今,在南方江浙一帶很受歡迎。



因此,對於李白或其他豪俠,動不動就喝掉幾百杯,或10多斤,或好幾壇酒的情形,我們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放到現在,酒量好的人同樣能幹掉那麼多,也不見得會醉。

古代由於釀酒技術和釀酒設備一般,多數情況下,只能釀製以米類作物作為原料的酒,它們要比小麥,玉米,高梁等作物容易釀製。



直到宋朝末年,隨著蒸溜技術的完善,人們才逐漸掌握了蒸溜法釀酒,在四川一帶,有些作坊可以釀出度數比較高的酒了。由於這種酒喝起來燒心,人們喝它也不像喝米酒那麼從容,所以被稱作燒酒,最早是作為麻醉劑用。

白酒廣泛出現在生活中,釀酒技術成熟後,差不多到了明末清初。這時,人們完全可以用蒸溜法生產出50度以上的酒,還能釀出6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如燒刀子,酒量再好的人,對這種酒也畏懼三分。


鴻鵠迎罡


古人動不動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樣的情況多見於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說明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得。實際上,這點不值得奇怪,且不說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時候,多的時候喝過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少不了幾次廁所。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麼,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閒,廁所都不用上,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異於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個節目上介紹一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一個節目,那人可以一頓喝七斤白酒,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酒,平均度數怎麼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罈子也就兩三斤的量,加起來也可以算是幾罈子了。像名人裡面,能喝酒的也屢見不鮮,比如最喜歡寫酒的古龍大俠,他的作品裡幾乎每個大俠都愛酒,更有諸多酒量驚人的奇人異士。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正因為古龍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讓人可惜。再一個能喝酒的比如俄羅斯人,他們的酒量是普遍較高,高度難喝的伏特加,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麼下酒菜什麼的是不需要的。



說了現代喝酒的眾生相,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算在今天這個人的體質,加上現在普遍較高的白酒度數,一次喝個幾罈子酒都不算回事,何況是在一貫喜歡誇張的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裡呢,這事不值得稱奇。在元明清時代已經有了蒸餾酒,但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還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釀造的釀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鍋頭成形於清中期,已經接近於近現代了。瞭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數,就會明白喝幾罈子酒根本不是事兒。

我們古人善於發展技術,不注重理論研究,所以沒有確切記錄酒精含量的記載,對於酒的描述多是老陳醇香等不牽涉量化的詞,根據古人釀酒方式的記載和相關遺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當一部分釀酒跟今天家庭釀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今天釀酒度數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釀了,算是一種米水混合物,超市裡冷藏區經常有賣,有些小孩子也喜歡買來吃,過濾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種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發酵過濾一下,可以做成度數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個人家吃過一次家庭釀的米酒,已經進行了深度過濾,清亮剔透,甘甜中隱隱有絲絲辣口,論度數比不上黃酒,甚是甘醇,我懷疑《水滸傳》裡武松景陽岡喝的透瓶香就與此類似。度數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兒紅這樣黃酒了,按照今天觀點來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點的就是類似清酒這樣的酒了,今天的度量來看也不會超過二十度。這幾種酒涵蓋了大部分都古代釀酒,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數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會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無其事,但是二兩高度白酒就會歇菜。



史書裡記載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給記錄下來,只有那些天賦異稟有海量的人,才有記載他喝酒的必要。至於文學作品裡,一個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這樣的人設簡直就是個廢物啊,根本沒必要浪費筆墨。要寫的話就要寫武松,寫喬峰,寫胡鐵花,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這樣讀起來才痛快淋漓呢。


一覽眾河小


這件事要從酒的分類開始說起。世界上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釀造酒與蒸餾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讓葡萄糖等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被分解為酒精。而釀造酒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糖來釀酒,比如葡萄等各種水果,以及甘蔗、蜂蜜等。第二種是利用穀物,也就是穀物中的澱粉來釀酒,先將澱粉發酵為糖,再將糖發酵為酒精,比如口嚼酒(用唾液將澱粉分解為糖)、啤酒(麥子發芽時,澱粉會分解為糖)以及中國古代的米酒及黃酒(用酒麴將澱粉分解為糖)。釀造酒的度數一般比較低。

而蒸餾酒,則是將釀造酒蒸餾後得到的。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所以蒸餾低度的釀造酒,大量的酒精揮發、凝結,就得到了高度的蒸餾酒,也就是烈酒。

在元代以前,中國是沒有蒸餾酒的,只有釀造酒。中國古人發現,發黴的穀物可以變成酒,他們便發揮聰明智慧,將發黴的穀物做成酒麴,再用酒麴釀造酒。直到元代,蒙古人引入了蒸餾技術,中國人才在釀造酒的基礎上製造出了度數高的蒸餾酒,也就是《水滸傳》中說的“三碗不過崗”的酒。其實,就算有了蒸餾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也是不入流的酒,是底層勞動人民喝的酒,可以禦寒、消乏。而上層社會喝的還是釀造酒,比如黃酒。

釀造酒的度數是比較低的,比如先秦時代的酒可能只有1°到2°,秦漢時期的綠酒有3°左右,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4-5°,隋唐時期最高可以有8°左右,宋代有12°。

可以想象,度數這麼低的酒,古人自然是可以暢飲的。當然,像“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描述也是過於誇張了,因為喝那麼多酒,不僅要酒量達標,還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胃,和一個很大的膀胱。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歡迎關注我,閱讀更多有趣文章。


夢露居士讀文史


其實古代的酒,就是“米酒”,主要由果糧加酒麴蒸煮而來,度數不高古人喝十幾碗,甚至幾十碗都不會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也就是黃帝時期,有個叫杜康的人,曾在黃帝哪裡管理糧食。由於糧食吃不完,放在倉庫的糧食都腐爛了。杜康將這些腐爛的糧食倒在了野外,動物吃了這些糧食以後,都被醉倒了。杜康很好奇,想一看究竟,於是就聞到一股濃郁香醇的氣味,杜康忍不住嚐了嚐,發現甘甜可口。於是,酒就這樣被發現了,杜康因此被稱為“酒聖”。

雖然說這個故事很多人說是近代人杜撰的,不過古人喝的酒的確是米酒來的。根據古書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秣酒。”大禹時期的造酒官儀狄,從變質的酒醪裡面已經發現了酒,而杜康用粟米已經開始釀酒了。所以說,古代的酒並非現在的白酒,而是米酒。也就是大家吃的醪糟,古人只是把酒糟去掉了,喝的就是米酒。甘醇可口,並不醉人。一般人可以喝幾碗,都不會醉,不過喝多了依舊會醉。

我小時候喝過一種酒叫“清酒”,其實和飲料差不多,小時候大人喝啤酒,我們就和清酒。這種酒現在沒有了,不知道清酒是不是產自日本。總之,現在已經沒有聽說清酒了,且在超市從來也沒有看到清酒賣。小時候喝了,自今都沒有忘記。我想古代喝的酒,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清酒差不多吧!名義上是酒,但是酒精含量極低,按照古人那種大碗大碗的喝酒,估計和清酒差不多,換做小孩也能喝他兩碗。所以,古人喝的酒,並非白酒。

要是《水滸傳》當中的武松,當年喝的是現代人喝的白酒,我敢肯定絕對是“三碗不過崗”。所以,能喝十八碗,還能飄飄欲仙的去打虎,只能說他喝的是米酒。絕非現在的白酒,我不知道厲害的人可以喝幾斤白酒,總之能喝十八碗的人,估計還沒有誕生。現在一般人能喝兩瓶白酒,估計就要上天了,別說喝十八碗。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古人動不動就喝幾罈子,估計和我們小時候喝的那種清酒差不多。此外,古代的小說也有誇張的成分,比如武松打虎路過景陽岡喝了十八碗酒,如果是米酒,我有點相信,如果是純白酒,我肯定不相信。還有,電視劇裡面喝的都是水,都沒有吞下去,要是白酒,某些人估計喝上幾口估計就倒了。


謀士說


古代的酒,可能是米酒黃酒比較多。真正的高度白酒我只查到唐朝的劍南燒春酒,就是劍南春的前身。

以前高度白酒就是燒酒。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武松十八碗酒喝完打死大蟲的事。但是也應該看到他們喝酒,動不動就篩了酒來喝。

我有個疑問,酒要麼燙,要麼倒,要麼斟酒,為什麼會用篩?難道是米酒發酵,篩去米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武松喝的酒就是低度酒!像今天的黃酒不過15度。

這樣一來,古人成壇喝酒就有了譜。今天能喝啤酒的,一瓶啤酒很多人都可以,三瓶也有很多人可以,五瓶還是有人能夠辦到。八瓶也能在一個村子裡找到幾個,我見過最厲害的,喝十二瓶啤酒!那時候啤酒瓶子大,630的!而且喝酒的時候還挺危險的,啤酒瓶動不動就爆炸了!現在啤酒500的,甚至還有更小的。

12瓶630的啤酒,有沒有一罈?相當於三個5斤的罈子才能裝的下吧?

啤酒的度數低,比不過黃酒,喝一半也是一罈半。


乙丙丁6


提到武松在景陽崗喝了十八碗酒,還上山打了老虎。我就不得不懷疑古代的酒濃度得是有多低?

說起如今我們喝的這些高濃度酒,跟古代的遊牧名族有著莫大的關係。因為在元朝以前中國民間流傳著兩類酒,一類是以漢人為主的中原人通過五穀或是水果蘊釀發酵而來的米酒,通過過濾和添加特殊的配濟製作而成。這類酒濃度不會超過20度,口感香醇與現在的醪糟差不多,古人將酒視作解渴的飲料足見這種酒的濃度之低。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像李白、杜甫…這類大詩人整天以酒為伴還要寫出瞭如此多的詩篇,換個高濃度的酒試試,酒精中毒都算是輕鬆的了!


第二類酒便是從北邊的遊牧民族傳至中原的,北方地區天氣嚴寒這些遊牧人為了喝酒以達到保暖的目的,將制酒工藝發展到了蒸餾的層次,通過多次蒸餾獲得了高濃度酒。同如今北面的俄羅斯人一樣他們喝的酒比我們這裡的濃度高多了。這種酒傳到中原後並沒有得到歡迎,因為實在太難喝了,人們更願意去喝傳統的米酒。然而到了元朝統治中原,為了彰顯名族文化,蒸餾酒被列為百酒之首,高濃度酒逐漸取代米酒,米酒衰退。元滅亡以後明朝米酒得以復興但短暫興盛後清軍又來了,他們雖然不是遊牧民族然而生於東北方嚴寒的氣候讓他們格外熱愛高濃度酒,米酒再次被漠視。直至今日米酒的地位也沒能超越白酒!


但在中國古代元以前,米酒是被視作優質酒的,而從北面傳來的高濃度酒由於太過難喝,被視作劣質酒價格低廉只流傳於貧窮百姓之間!如今的白酒文化被我們傳承了下來,而真正屬於自己的米酒文化卻遭到遺棄。


荒野歷史


就古代的那種發酵酒,來個千杯不醉算不得什麼本事;真要是厲害,有本事你讓他千杯不尿!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酒量,亦必有絕世之尿量。

何以如此呢?

白酒從釀造方法上來看,一般分為發酵酒和蒸餾酒。古人受制於技術條件,蒸餾酒的出現基本上就是唐宋以後了。根據《本草綱目》記載: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蒸熟,和曲釀翁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本草綱目》裡記載的這種燒酒,便是如今的蒸餾酒了。從描述來看,這種酒清如水、味濃烈,通過蒸餾的方法制得,算是蒸餾酒的原始方法了。

蒸餾酒的原理,則是通過對發酵後的就進行加熱;根據水和酒精沸點不同的原理,將酒精揮發,然後收集揮發出來的酒精蒸汽。待酒精蒸汽凝結之後,便形成了蒸餾酒,也就是所謂的酒露。

你看,古人起名字多有意境啊,酒露,酒揮發出來的汗露嘛!這種酒露搞出來之後,直接就可以喝了,不用擔心裡邊兒有雜質。

一點都不吹,這種酒露,若是古代的英雄好漢能喝個千杯不倒,我甘願喝他們的尿露!

蒸餾酒是由發酵酒進化而來,那麼發酵酒又是怎麼來的呢?

中國人釀酒的歷史算是比較久遠的了,在距今7000多年的賈湖遺址裡,我們的專家就發現了酒的痕跡。說明酒這種東西釀造起來並不複雜,也說明了我們的祖先也是有機會小酌一碗的。

發酵酒就是把各種材料丟一個容器裡,加入水和酒麴,它們就會產生化學作用—發酵。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容器裡就會產生酒水。

在飲用這種發酵酒的時候,酒麴味兒會非常的大,同時酒裡所含的雜誌有可能對人體有害。聰明的中國人,在喝酒的時候,就會選擇把就燙一燙再喝。比如說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便是此故。

這種發酵酒的度數偏低,通常都在5-18度之間,大概跟我們的啤酒類似。

由於武松打虎是在宋朝,那會兒可能有蒸餾酒了。但是武松估計喝不到,最多也就是店家將酒篩一遍,將裡邊的雜質篩出來,讓酒的口感更佳。

武松喝了18碗酒所用的碗,也不是現在常見的飯碗,而是類似於盞的容器。倒滿了,估計也就一兩半。換句話說,武松喝了3斤啤酒,就醉的不省人事了。由此可見: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喝酒不開車,爭做老司機。

武松同志因酒後駕車肇事逃逸,途中殺死國家特級保護動物華南虎一隻,根據相關條例,處以9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100兩銀子。可見,再差勁兒的酒,也能灌倒沒酒量的人啊。


祗樹


無邀,我是司暢。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種酒,古代有,現代也有的酒。


黃酒,而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花雕。

這種酒的度數,一般在八到三十之間,我個人估計,古代的花雕應該是十幾度左右的樣子,畢竟古代的釀酒工藝無法和現代相比。

同時,現代農村自家釀的米酒等糧食酒,一般的度數也在三十度左右。

至於猴兒酒之類的,更是果酒,其實和紅酒差別不是很大,一般也就十多度的樣子。


其次,我們看看劇情中出現的環境是哪裡?

古代的都城在哪裡?大漠又在哪裡?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黃河以北,北方的氣溫相對來說都要低。

而古代禦寒的方式也就那些,沒有現在羽絨服,也沒有空調什麼的。

而喝酒能夠加快血液的循環,相對來說,就不會感覺那麼冷了

喝酒暖身,這自然而然的就成為普遍的現象了,喝酒多了,酒量自然也就大了。

曾經我聽說上學時候的同學本來從不喝酒,在北京待一年之後,二鍋頭用斤計算。


最後,是影視劇、文學作品的誇張。

小說也好,還是影視劇也罷,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誇張。

比如說推理的影視劇,歷史上的狄仁傑雖然厲害,但真的有那麼神?

包拯雖然是清官,但真的能辨陰陽?

很多作品都只是誇大了一些,誇大之後以訛傳訛,自然就感覺很玄乎了。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原因,給人的感覺就是古代的人很能喝,而實際上相對今天的人而言也確實如此。還有一點,其實古代人的文化娛樂方式沒有現代那麼多,平常朋友聚會基本上不是喝酒談詩,就是品茶下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