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最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有哪些?你覺得有什麼韻味?

寫字那些事兒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古詩詞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借代、互文、對偶、對仗、比擬……

〖1〗比喻、對偶

(備註:古詩大都對偶,所以對偶不單獨舉例說明)


〖2〗擬人

〖3〗誇張

〖4〗借代


〖5〗互文

〖6〗設問


〖7〗對比

〖7〗襯托


〖8〗對仗(詞性一致,平仄相對)

至於韻味,穆老師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詩詞,會有不同的韻味感。穆老師就不再這細說了。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清楚了嗎?加油哦!


💝如果您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借代、互文、用典、比喻、擬人、誇張、、對偶、通感、頂針,有時還會出現反問。

1、互文,也叫互辭法。它是一種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互文這種修辭古詩文裡面很多處都有體現。有的在單個句子中,有的在不同的句子中: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這幾句均有互文使用。

2、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簡單地說就是用一種感覺來描述另一種感覺。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阿房宮賦》)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3、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加粗的都是用了典故。

......

古詩詞裡的典故雖然很多,但是惟雍最喜歡的修辭手法就是頂針。

唐朝詩人戴叔綸的《轉應曲》就用了頂針手法: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開頭三句以邊草起興,感嘆長期在邊關征戰的兵士的命運如同邊草一樣悲慘。士兵征戰邊關,年復一年,歸期渺茫。他們看著邊草漸漸變白枯乾,深感青春消逝,年華老去。在這僻遠廣袤的邊地,濃重的鄉思湧上了心頭。接下來詞人的視角由邊草轉到白雪、明月。雪晴、月明的寧靜景象,讓人聯想到徵人佇立在蒼茫的雪中的形象以及那排解不盡的邊愁和綿長悠遠的思鄉情懷。


惟雍談文化


風、雅、頌、賦、比、興是古詩詞中最常用的一些基本修辭手法 ,如《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酸、甜、苦、辣、澀、悲、歡、離、合、愁,千姿百態韻味十足。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c380004b05be1e7f08f\

菱形一角


【詩壇漫話】(第14期)

詩詞裡面有哪些修辭手法呢?我來談談?

(一)比喻...

我們知道 ,在文章裡,有一種比喻手法,這就是一種修辭。同樣,在詩詞裡,同樣有比喻手法。例如,以山來比喻愁。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意思就是心中的愁緒像終南山一樣高,澒洞的意思就是瀰漫無際。

又如以水來比喻愁:

李後主有名的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簡單舉這麼兩個例子。當然還有明喻、暗喻、博喻、曲喻等等很多。

比喻就是為了讓詩詞更生動鮮明。有些比喻往往成了詩詞裡的形象。

(二)誇張

誇張同樣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方式。

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生活的真實。比如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李白的詩。蜀道再難走,在那個時代,總不會比登天還難吧?這就是誇張。讓我們形象地感受到了蜀道之難。

也是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頭髮能有三千丈嗎?那繞起來不得像個農村裡的穀草垛子?這也是誇張。

(三)對偶

對偶不僅在律詩裡面要有,在詞裡面同樣有。有的在絕句裡也有對偶。比如下面有幅圖,這是杜甫的絕句,後面兩句是: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就是對偶。對偶有很多講究,很多名堂,這裡不細談。舉例子吧!

辛棄疾的詞《滿江紅》有這樣的對偶:

乳燕引雛飛力弱,流鶯喚友嬌聲怯。

他的另一首《滿江紅》有: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

七律五律那就更多了。總之,知道有這麼個修辭手法就行了。

(四)側重和倒裝

不要懷疑,這也是修辭。韓愈的《春雪》詩:

入鏡鸞窺沼,行天馬渡橋。這個側重點在入鏡,行天。鸞鳥在池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馬在過高橋時,彷彿有在天上行走的感覺。這也是詩人的感受。

如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中有著名的對偶: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如果按平常的順序,應該是:

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這就是倒裝。為什麼要這樣?這也是有側重點的意思。稻子是香稻,梧桐是碧梧。形容景色的美好,心情的舒暢。如果改成順序,那是敘述句,也就砸實了鸚鵡啄香稻,鳳凰棲梧桐,顯得拘泥。鸚鵡啄稻粒還可說,那哪裡來的鳳凰呢?,鳳凰是虛的。另外這也是為了詩的平仄的要求。把主語和謂語掉了一個個兒。

此外還有很多種修辭方法。比如,還有反說,頓挫,層遞,互文互體...這不是一篇小文能夠說完的。

就說這些吧!








梅月竹風


小可認為,最常用的應當是“通感”,可以理解成比喻的終極形態。

比如“綠肥紅瘦”,不僅把海棠葉的繁茂和海棠花的凋落如實呈現,還別有一番生動意趣。

比如“月湧大江流”,一個湧字,把月光的豐滿與光潔毫無保留地渲染出來,而且還自帶動態效果。

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個鬧字把杏花的繽紛一點不剩的抖落到底,難怪錢鍾書先生在他的論文中將之做為代表。

比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哪裡是比喻?分明是用一組動態的畫面來體現清婉的琵琶聲,他們之間的美是可以相互解釋的!

比如“聲來花底鳥聲香”,比鳥聲“圓潤”的“圓”更進了一籌,讓聲音彷彿有了味道一般,讀起來都香甜之足,分外清新。

這樣的例子太多,還有“二月春似剪刀”,“忽聞岸上踏歌聲”,“薄宦梗猶泛”,“鴛鴦暖,金鴨香融”,普通的詞彙更是不少,比如“冷月”“暖紅”“輕紫”.....它不僅是比喻,而且更高了一個級別。

不是“喻”,而是“通”,而正是這個“通”讓詩詞中的無數描寫變得生動,形象,富有餘味。

當然,最高級別的不是通感,而是簡簡單單的敘述或描寫。

比如杜公之《登高》,比如張繼之《楓橋夜泊》,比如李易安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大道至簡!


買櫝還珠


在律詩中最有表現力的就是就仗,其它手法都是一個詩人必備的素質,否則你還配叫詩人嗎?我們就以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遊金陵鳳凰臺》為例,律詩總計八行,開頭兩句要做鋪墊和過度,結尾要兩句收口,要想把作品推向高峰必須使用對仗手法,就是對偶,因為只有對仗上下句排列分明,不僅好看而且能夠加深意境,崔顥因為開頭鋪墊浪費了兩句,所以中間推出一個對仗:“晴川瀝瀝漢陽樹,芳草悽悽鸚鵡洲”,而李白技高一疇開頭只用了兩句做鋪墊,中間就推出了兩個對仗:“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把詩的意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在律詩中能否恰當的使用對仗至關重要。


感動天下


《詩經》分別採用“賦”、“比”、“興”的藝術修辭手法,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精煉暢達。韻味鏗鏘和諧。

《古詩十九首》善於運用“比興”的手法,襯映烘托,語短情長,含蓄蘊藉。韻味是淺近自然精確洗練,韻味優美。

唐詩修辭要求音節和諧,文字精煉。韻味自由流暢。如杜甫的詩歌《三吏》《三別》修辭手法生動、自然、讀起來親切、真實,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韻味感強烈!

宋詞的修辭服從內容真實,具有婉約詞風格,典雅委婉、曲盡情態。如蘇東坡的詞曠達、深沉。韻味含激情特色。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先輩創造了大量優秀的詩詞作品,為後代的詩詞提供了可貴的借鑑。



DSZFZH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學古詩不能不學《笠翁對韻》,古詩中最常用的就是對仗、對偶了,一般詩的三四句都是對聯,所以學詩先從對聯學起,讀讀上面多美?

對仗不僅要求詞的屬性相對,詞意相對,還要求平仄相對,韻律相對,古人那時候並沒有修辭的說法,卻自覺不自覺的運用著,真厲害。


口水丁羊羽


古詩詞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誇張,對偶等。

  1. 比喻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清新俊逸的李白思鄉情切!

2.擬人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憂國憂民的杜甫觸景生情!

3.誇張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巾幗不讓鬚眉的木蘭趕赴前線一曰千里!

4.對偶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光照千秋。

其實說起古詩詞中的修辭遠不止這些:還有對比,襯托,頂真,雙關,互文等等,不一而足。

正因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句或生動形象,或感情細膩,或氣勢磅礴,或言近意遠,我們後人在品讀古詩詞時才覺得琅琅上囗,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典雅優美的古詩詞會讓人手不釋卷,讀來齒頰留香!


琅琊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