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的建议,为何刘邦要杀韩信时张良却没有阻止?

韩圣希


这个问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杀韩信的是吕后,而不是刘邦。韩信被杀时,刘邦还在前线征讨陈豨呢。那么,张良为什么不阻止吕后杀韩信呢?

第一,楚汉战争结束后,张良急流勇退,不问政事

大汉开国后,张良选择急流勇退。晚年的张良行事十分低调,不愿意卷入过多的政治旋涡中,他自己说:“我家历代为韩国丞相,韩国灭亡后,我荡尽万金家产,就是想为亡韩报仇雪恨,诛杀强秦。如今我受封为万户侯,作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极人臣,我已经满足了。”

退休后的张良身体虚弱,热衷于道家仙学,学习避谷术、引导术,杜门不出。他是个很明智的人,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因此他学道学仙,未必不是一个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无欲无求。在刘邦消灭诸侯王的时程中,我们从未看到张良有过表示反对。

第二,韩信被杀是突发事件,张良未必知晓

杀韩信是突发事件,是吕后的主意。

据史书所载,韩信被杀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陈豨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去征讨,韩信没有去,而是留在长安城。韩信的一名随从犯了事,被关于牢里准备处决,他的弟弟为了救老兄,写信给吕后,告密说韩信要谋反。

韩信是不是真的要谋反,我想可能性应该不大。铁娘子吕后对韩信一向惮忌,谋反这种事,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于是便布局要除掉韩信。这件事一定要做得秘密,不能泄露风声,于是吕后只通知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萧何。为什么是萧何呢?因为韩信能出人头地,靠的就是萧何慧眼识英雄。要把韩信骗入宫中,只能是他最信任的人,这个人非萧何莫属。

我们从史书记载里,没发现张良预先知道这件事。韩信被骗入宫中杀死,是绝密的,而且是突发事件,张良毫不知情,又怎么阻止呢?

第三,即便张良是知情的,也不会阻止

退一步说,就算张良知道吕后的阴谋,他也不会阻止的。

理由有三:

其一,张良与韩信既非知己,亦非好友,两人交集甚少,他为什么要出手相救呢?我查了史书,没发现张良与韩信有什么交情。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基本上跟随刘邦,出谋划策;而韩信则独当一面,带兵开辟第二战场。

其二,楚汉战争结束后,张良就退休了,淡出政坛,不问政事,也不跟政界人士往来。这是他晚年做事的原则,就是不卷进政治漩涡,因此,他断然不会去阻止吕后杀韩信。

其三,韩信被杀,并非无辜。我想韩信的结局,张良一定是预见到的。韩信曾经两度要胁刘邦,而且都是在刘邦十分狼狈、急需外援时。为了打败项羽、扭转战局,刘邦曾两度要求韩信出兵,但韩信落井下石,乘机要胁。第一次是要当齐王,第二次是要确立齐国的地盘。这两次要胁,张良都在现场,肯定知道刘邦窝了一肚子火,也肯定会预料到韩信日后必定会倒霉。从韩信的表现看,他对刘邦并不忠诚,这也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君山话史


根据题主的提问,有书君认为,需要先更正两个不确切的说法。

首先,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是指的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时代,刘邦想依仗张良的谋略对付项羽。

而韩信被杀已是大汉天下初定之时了,此时的刘邦功成业就,踌躇满志,根本不会特别听谁的话。

其次,韩信被杀之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地平叛。

严格来说,韩信并非刘邦所杀,而是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刘邦幕后主使的可能。

话说至此,我们再转到正题讨论。

且不管韩信是被吕后所杀还是刘邦幕后指使所害,一直对韩信非常欣赏的张良,在韩信被杀时为何袖手旁观呢?今天有书君就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一、张良很识时务,他不想阻止。

用“一条好汉三个帮”这句俚语来描述刘邦成就千秋霸业的历程非常恰如其分。

对于创业打天下时代的刘邦,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各具所长,缺一不可。

因此在历史上,三人又被称为“西汉三杰”。

其中萧何资历最老,曾为刘邦举荐了许多栋梁之才,韩信就是他拉来的;张良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军师。

而韩信,则是个军事奇才。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他被后世人奉为“兵仙,战神”,他统领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胜于刘邦。他被萧何誉为“无双国士”。连刘邦自己都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功勋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汉王朝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他统领过的,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创大汉基业的士卒中有一呼百应的威望。

当时七个诸侯王势力范围广阔,拥有军队,征收赋税,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而且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在刘邦的心中,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大汉政权的一颗颗地雷,早晚得一一铲除。

而韩信更是七王之首,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不为过。刘邦把他由齐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贬至淮阴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要灭了他的节奏啊。

刘邦忌惮每一个可能觊觎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连襟樊哙,何况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韩信呢!

“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刘邦也不例外。这些张良心里明白得很。他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依靠刘邦推翻了秦朝,报了家仇国恨就了了心愿了。他可不想招惹与自己无关的是非。

后来,天下平定,张良做出退隐的人生选择,去跟着赤仙子学道,也表明了他这种想法。

二、韩信咎由自取,张良不能阻止。

如果仅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谅,关键是韩信还先后三次在刘邦被困,危难之际提条件,索要封赏要挟刘邦。

韩信第一次要挟刘邦是在平定齐国后。他自我感觉功劳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给刘邦,请求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对韩信这样居功要挟之举当然十分愤恨。

第二次,是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垓下前夕。刘邦约韩信,彭越出兵,合击项羽,两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大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被迫临时为韩信加封土地,并封彭越为梁王,两人这才率兵前来,估计刘邦当时就有杀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临行前令韩信随从。不料,他竟然称病不从。这显然又是在要挟索取。

这三次临阵要挟,让刘邦从心底里对韩信打上了解不开的死结。

刘邦当时就气的破口大骂,是张良从大局考虑,一次次劝说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要重用韩信的时候,刘邦才压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协。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平定了天下,腾出手来了,不收拾韩信才怪了。

而此时,时局今非昔比。张良如果再劝阻刘邦,不但他肯定不会听,没准儿还会连累自己。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才不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三、张良与韩信交情不深,张良没必要阻止。

张良跟随刘邦较早,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要远胜于他跟韩信的交情。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韩信和萧何的关系应该算得上铁杆儿了。然而杀韩信,具体策划人正是萧何。

铁杆儿好朋友已成仇敌,只不过是普通朋友的张良,当然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了。

况且,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项羽都是其手下败将,那么刘邦死了之后,还有谁能控制得了他呢?

与其给大汉江山留下韩信这么个隐患,刘邦觉得还不如提前为儿孙将他铲除掉。

作为汉朝的开国大臣,张良既然洞悉刘邦的这份深谋远虑,又怎么会去阻挠呢?

根据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韩信虽是军事奇才,他的死,也确实令人为英雄扼腕,但他的政治智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他既不识时务,又不会做人。所以,当萧何选择了为吕后出谋划策,韩信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张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会去救他。毕竟这是刘家的天下,多说无益不说,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少管闲事,明哲保身,自然是聪明人的上佳选择。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我们都知道,张良、韩信、萧何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都做了不少的贡献。而张良常为刘邦出谋划策,所以刘邦一直都会听张良的建议。但是,刘邦要杀韩信的时候,张良为什么不去劝阻呢?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刘邦为什么非要杀韩信呢?是韩信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吗?

韩信是经萧何举荐给刘邦的,被刘邦拜为麾下将军,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许多关于战事的计划和对策。刘邦在彭城的战役失利后,韩信打破不利的局势,先破了项羽军,又征讨了魏国。随后请命向北方发动战争。又一鼓作气击败了赵国。

之后,他又降服了燕国。韩信被刘邦封为相国,统领军队进攻齐国打下了临淄,并在潍水全歼了由龙且率领支援齐的二十万楚国军队。韩信凭借着明修子午谷栈道,兵出陈仓道的奇袭拿下陈仓,不仅为刘邦攻下了富饶的关中平原,更是让自己名留青史、备受后世的称赞。所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韩信的功高震主。

自古以来,皇帝对于手握兵权的人都是很忌惮的存在,因为稍有异心,就会导致一个国家不能安宁,为此刘邦对于韩信是想杀掉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天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曾经是项羽的手下,但是在韩信入蜀之后,经过萧何的推荐,被刘邦授上将军,但是表面是这样做,但是对于韩信,刘邦他始终是处于不信任的状态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被古往今来的人臣们奉为经典,这句话也是做臣子作重要的哲学之一。张良明白这一道理。张良是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人,他跟随刘邦不是为了复韩,而只是为拯救天下苍生和为韩国报仇。这两点刘邦都做到了,不管刘邦为人如何,但是他明白刘邦确实是一个明君,可以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

而韩信所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韩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因为,韩信太看重名利,谁也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就造反了。张良也心里明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汉,怕韩信后期把大汉弄得四分五裂。

张良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在国家的利益上,他是不会帮韩信。不过在张良临走时,张良曾劝韩信急流勇退,归隐田园。但是,韩信与张良不一样,张良更看重国家的利益,而韩信更看重自身的利益。大家都是聪明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张良也知韩信是不会放弃追逐功利的,所以也不再多加劝阻了。

总之,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人各有志,张良已经劝过韩信,对韩信已经仁至义尽了,韩信不听也没有什么办法。第二点:从自身出发,张良无法阻止刘邦杀韩信,他也知道刘邦的为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没必要为了韩信冒险。第三点: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稳定,他自然不会帮韩信了。


无笔史官


张良是刘邦最重要的谋臣,与韩信和萧何并称“汉初三杰”,曾经帮助刘邦出了很多计谋,比如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以保存实力,又与项伯交好帮刘邦脱身最终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最终被刘邦封为留侯,刘邦对他的评价很高,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一向都是很听从采纳张良的建议的,但是在刘邦想要杀韩信时张良却没有求情,这是为什么?

其实张良和韩信的交清并不深,总共也就那么三次交集。第一次就是彭城之战刘邦战败后十分恼火,问张良有谁可以重用,张良就说“九江的英布是西楚的猛将,现在与项羽发生矛盾。还有西楚大将彭越和齐国联合,准备背叛项羽,这两个人,可以利用。至于大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立此大功,独当一面。如果大王把关东交给他们这三个人,你这口气一定能出,西楚必败。”这也是成语“独当一面”的由来。

第二次交集就是韩信打下了齐国后找刘邦讨要假齐王,刘邦得知后十分生气,认为韩信这是在威胁自己,刚想拒绝就被张良偷偷踩了一脚,刘邦心领神会,不仅答应了韩信的请求,还要封韩信为正真的齐王,并派了张良去齐国亲自册封。

第三次交集就是垓下之战了,刘邦约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但是韩信和彭越并没有遵守约定出兵,导致刘邦在固陵被楚军击败,无奈只得率军退到陈下,但是又被楚军围了。这是刘邦就问张良各诸侯王不遵从约定怎么办?张良则说如果要韩信等人来,就得先许诺给他们高位和土地,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韩信等人果然如约而至,最终打败了项羽,刘邦取得了天下。

除此之外张良跟韩信确实没什么过多的交清了,况且早在刘邦称帝前就对韩信的种种作为感到不满,张良也肯定察觉到了,现在刘邦称帝了,张良如此聪明的人不可能去蹚韩信的这滩浑水,之前张良屡屡帮助韩信完全是为了帮刘邦打天下,现在天下已定如果因为自己说错了话触怒了龙颜,那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张良本人也是不恋权位,懂得明哲保身,去世后也得到了文成的谥号,这是十分难得的。

不过打天下时和坐天下时也是不一样的,当初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也是为了取得天下,现在天下已经在手自己作为皇帝还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风尘讲历史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张良明白功高震主,身必危。

击败项羽后,齐王韩信的军权被刘邦收回,并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志得意满到了楚,开始感恩小时候对自己帮助的老婆婆,和对自己有胯下之辱的少年并认命为楚中蔚。这时候项王亡将钟离眛投奔韩信,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韩信抓钟离眛,韩信还没有行动就有人给刘邦说,韩信要起兵造反。刘邦用陈平之计,以天子狩猎云梦泽的名义袭击韩信。钟离眛自刎以保全韩信,韩信被贬淮阴侯。

二,韩信密计谋反,被揭发。张良怎么救。

韩信被贬淮阴侯就开始意识到刘邦对自己一百个不放心。就开始秘密行动。拉拢可以信任的人陈豨。陈豨何许人也?巨鹿之守卫手握重兵。汉十年,陈豨举兵造反,刘邦率兵平叛,韩信用假的昭书放出囚犯,想袭击吕后太子,被人揭发告诉吕后,吕后与萧何商议,以陈豨败亡的昭他来庆贺。萧何亲自韩信说,韩信信以为真,就去庆贺的地方结果被擒,三族灭门。





l历史大观


俗话:此一时,彼一时。韩信和张良都遇到了这种彼、此的情况。

<strong>

韩信,萧何,张良为汉初三杰,辅助刘邦推翻秦朝,与项羽逐鹿中原,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他们又在不同的时期与刘邦的关系是不同的。



萧何作为刘邦沛县起兵的铁杆,自始至终都是刘邦最信任的人,萧何的一生都对刘邦和大汉王朝是绝对忠诚的。比如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萧何的做法更是绝对的忠于刘邦,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说的这个事,刘邦能得到国士无双的韩信作为大将军为其攻城掠地,打天下,全靠的萧何能慧眼识人,并且月下追韩信等等。

此时的萧何是一心为刘邦集团寻找,挽留人才。而到了大汉建立后,为了除掉韩信,更是萧何直接参与和谋划,吕后出面处死了韩信,这对萧何来讲更是对大汉的忠诚,为国家铲除不稳定因素,无论此人是谁。所以,萧何是汉初三杰里刘邦真正的铁杆。

那么韩信呢,韩信自在刘邦阵营里展露头角,位居大将军,手握刘邦大部分主力军事力量,虽然为刘邦东征西讨,屡健奇功,但却不怎么听从指挥,更重要的是时不时的威胁刘邦,找刘邦要待遇,讲条件。

韩信的问题在于政治智商比较低,没有帝王的魄力,却多了一颗不安分的心,他本来是有机会自立为王,和刘邦一争天下的,甚至有可能夺取天下,只是他自己放弃了,而在大汉建立后,自己都已经被解除兵权,降为淮阴侯了,还与人合谋着里应外合造反。

兵权在手,韩信都没有做出决定,现在作为一个闲人,居然有如此的言论和阴谋,韩信基本死定了。

那么张良那会在干什么呢,他其实在刘邦心里早就凉了,打天下的那个时期,刘邦依靠张良的运筹帷幄,甚至在鸿门宴上都是张良救了刘邦的命,但在大汉建国后,张良的位置是比较尴尬的,很多次与刘邦的意见不一,特别是在刘邦废立太子问题上更是惹恼了刘邦,此时张良哪还能为韩信说话呢。

从刘邦建国前后对待功臣的态度来看,张良作为聪明人,肯定是能看清形式的,无论是杀彭越,诛英布,甚至逼反了自己的发小卢绾,张良非常清楚刘邦的用意,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自己能否全身而退都还不知道,他哪敢多说一句,把自己也卷入旋涡之中。


沉墨9527


刘邦之所以会听张良的,是因为那时候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没有张良的帮助,他根据就搞不定项羽。

张良有帝师之称,且在鸿门宴前后都救过刘邦的命。

所以,这时候张良给刘邦带来的都是利益。张良都是对刘邦好,站在刘邦的一面考虑问题。

刘邦当然要听张良的了。

但是,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的劲敌项羽已经被除去了。这时候张良的话,刘邦要不要听,喜欢或者不喜欢听,就可以由着他的性子来了。

毕竟这时候的他,没有了张良,也一样可以当皇帝,也一样能把大汉掌控在自己的指掌之中。

正是这种外部条件的变化,决定了张良,是否还敢不敢向刘邦提意见。

若是刘邦想要杀开国功臣的话,这时候张良给刘邦提建议,恐怕是刘邦连张良,也会一起给杀掉吧。

正是因为张良识时务,所以他才没有给刘邦去提意见的。

那么韩信被杀的时候,张良有没有阻止刘邦呢?

说实话韩信被杀的时候,张良压根就不知道,不但张良不知道,就连刘邦本人,也不知道韩信什么时候被杀的。

因为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骗到了宫里秘密杀害的。那时候的的刘邦恰恰就不在宫里,他正好是去北方代地平叛陈曦去了。

张良就更不知道了,因为张良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就云游祖国的大山明川去了。那时候的他,根本就没有在朝中当官,不用去朝中上朝。

所以,韩信被杀的时候,他也不可能去给韩信求情,让刘邦放韩信一马。

还有最重要的是,张良就是明哲保身的祖师爷,为何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张良放着官不好好当,非要云游全国去呢?

说实话,他就是担心刘邦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

所以,这时候若是想明哲保身,对于张良来说,只有远离政坛,远离刘邦。说实话,即使张良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他也不会去给韩信,到刘邦那里去说情去的。

因为他只有一条命,他知道刘邦或者吕后要杀的人,就是必死无疑的人。他不想死,所以也不敢去得罪刘邦或者吕后。

张良就是这样一个活着很小心很在行的一个人。


汉史趣闻


其实这个问题,你可以这么理解:


韩信被谁杀?韩信被杀的时候,张良又在哪儿?


韩信的被杀有着特殊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韩信是异姓侯。早在刘备未一统天下之时,韩信就受封为了齐王,但是韩信的这个齐王是他自己索要的,而并非是刘邦心甘情愿给与的。当时的刘邦正在全力对抗项羽,他需要韩信来帮助他一起围剿项羽,可是韩信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他就要做假齐王。


这其中有一丝丝要挟的意思,所以在刘邦刚刚在垓下之战焦煤了项羽之后,路径韩信军队驻地的时候就悄悄将韩信的帅印直接拿走,甚至招呼也没有打,直接取消了韩信的齐王。随后,刘邦安排韩信做了楚王,为了就是能够削弱韩信的势力。


因为楚地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地处淮北之地,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刘邦这样做就是为了尽最大的可能来削弱韩信的势力。


随后,韩信因为被人举报谋反再次被贬,做了淮阴侯。


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曾经倒打一耙的举动深深的震撼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信在刘邦心中的特殊地位。韩信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凭借刘邦这颗大树得到的,没有刘邦,韩信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军事才能也无济于事。


而随着刘邦开始诛杀功臣的时候,韩信自己也感觉危急即将来临,索性有了谋反的念头,在他说服陈郗谋反的时候,韩信却没有做出具体的实际行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韩信究竟想干嘛?


他既然挑起了陈郗谋反,可是又为何没有参与到这场谋反之中?


最后吕后和萧何设计,骗了韩信一回,而就是这回,韩信死在了吕后的手中。刘邦这个时候其实还在平叛陈郗的叛乱,根本就不在洛阳。所以,韩信的死可以说是刘邦在默许,但是并不能说明刘邦就一定想要杀掉韩信。


因为从汉高祖刘邦在得知韩信被杀之后的表现来看,他是又欢喜又惋惜。所以我们能够猜想刘邦对于韩信是有点敬畏和喜欢的,但是碍于功臣的身份,刘邦是没有理由亲自出手诛杀韩信的,而这个时候最好的帮手吕后帮助了,顺利诛杀了韩信。


这个时候的张良在哪里?


张良虽然说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可是在开国之后唯一做过的一件事情便是帮助刘盈请出了“商山四皓”,在此之后,张良再没有参与到朝堂斗争当中去,而且吕后诛杀韩信的事情是秘密进行的,除了身边信任的人知道外,就几乎不可能将这个消息告诉别人。


张良就是想帮也不可能知道消息。


历史总探长


因为很简单,杀韩信的就不是刘邦,整个过程中也没有征求过张良的意见。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录韩信被杀的过程如下: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可见,在发现韩信谋反之后,吕后实际上只和萧何有了谋划,而对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征求意见的举动。

因为当时是韩信的舍人被韩信囚禁,其弟弟举发了韩信即将谋反的事实。

所以,当时的情况,其实是间不容发,根本来不及搞什么征求意见。

甚至刘邦都是事后知道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的记载是:

十一年,信谋反关中,吕后诛信,夷三族,国除。

本质上,这是吕后的一次便宜行事,所以高祖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

一方面高兴,另一方面还有些痛惜他的下场。

因为汉高祖本人对于功臣列侯的态度,与他对付诸侯王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淮阴侯韩信本人是由刘邦亲手提拔起来的下属,虽然功大封王,本质上,仍是他的功臣列侯集团中的一员,属于“老兄弟”,所以,他并不想杀他。

如果刘邦本身早有杀韩信的意图,根本不需要等待他在陈豨谋反时造反,而是在相对安定的时候将他杀死,对于整个政权的动荡影响要小得多。


刘三解


一、张良深知:刘邦之所以对自己言听计从,是因为自己除了深谋远虑外,还深谙帝王之术,处处为刘邦帝业着想。



张良献计的前提是处处为刘邦的帝王业着想。刘邦、张良伐秦,攻占宛城,向西进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人硬攻秦朝峣关人的守军,张良劝阻:守将是屠夫之子、市侩者可利诱之,沛公可暂守军营,遣使给五万人准备食粮,山头多悬旗帜作疑兵,派郦食其带珠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被收买反叛,沛公想受降,张良又说:守将想叛秦,但守卒未必肯听,不如趁敌懈怠攻击他们。沛公然之,两次大败秦军,沛公陷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沛公入秦宫,见宫室、狗马、宝物、美女,迈不开腿,想留住在宫里,张良又和樊哙劝他以帝业为重,刘邦回军霸上,又和秦地三老豪杰约法三章,收尽人心。

鸿门宴是刘邦的鬼门关,又是在张良策划下,刘邦安然回归。

汉元年正月,沛公被封为汉王、统辖巴蜀。张良又把汉王的赏赐黄金百镒、珍珠二斗赠项伯,刘邦也依计厚赠项伯,向项羽请得汉中之地。汉王到封国去,张良送至褒中准备回韩王成处时,又献计让汉王烧毁所经栈道,以示永不返回,以稳项羽之心,刘邦然之。

张良又挑唆项王放下西边的汉王,去打北部的齐国。项羽杀死韩王成后,张良重投刘邦,刘邦扫平三秦,汉王在彭城先胜后败,在下邑问张良夺天下计。张良答道:可把函谷关以东为封地,分封三人。利用黥布、彭越,和项王“调皮捣蛋",让帅才韩信独当一面,天下可定。后刘邦果然依计得天下。

汉三年,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汉王惊恐,和郦食其谋重立六国后代以联手攻项王,连王印都刻好了,张良晓以利害,阻止了这件事。

汉四年,正值刘邦被项羽吊打之际,韩信攻占齐国后自立为假王,刘邦大怒。又是张良、陈平联手劝说,让刘邦授韩信齐王印绶,最终合并围项羽于垓下,平定天下。

二、作为厚黑学的专家、刘邦的老师,张良对刘邦的所思所想一清二楚,他怎会去撸刘邦的龙须呢?

韩信被誉为兵仙,军事上是奇才不假,但政治上是弱智啊!汉王已派郦食其说降齐王了,韩信竟在蒯通怂恿下为抢功攻下齐国,害得刘邦的大使郦生被烹杀!在刘邦被项羽打得尿频尿急尿不尽之时,公然逼宫让刘邦封齐王;还收留死敌项羽的原猛将钟离昧。以上种种,形同反叛!



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是为汉王朝百年安宁定下的国策,可能还是张良献计献策的,张良怎么会出尔反尔出面阻止呢?况且他知道,异姓王若在,刘邦必定寝食难安!统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更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一言以蔽之,张良劝也白劝哪!

三、张良深知:他这一劝,定会引火烧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脑袋搬家。

作为刘邦的心腹丞相萧何,在刘邦手下“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还被刘邦抓起来差点灭族,何况半路投奔的张良?张良如劝,那就犯了从政的大忌一站错队伍啦!韩信是超一流战神兵仙,张良又是超一流良臣谋士,哥俩两人一文一武,超级组合,一旦出手,刘邦还有脑袋吃饭否?刘邦必痛下杀手!

四、张良这一生,任务只有一个就是为被秦国灭了的韩国报仇,这目的已了,足慰平生,生病的他不想再多管闲事。

张良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哀王的丞相,父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平去世二十年后,秦灭了韩国,也就破灭了韩信为相的梦想,从此韩信一生为灭秦而活着。

家有奴仆三百,弟弟死不用厚礼埋葬,卖光家产寻到大力士,为他定制百二十斤铁锤袭击秦王,误中副车,张良成通辑犯,仍不改灭秦之志。后辅佐刘邦,终了夙愿。他本生多病,深知因大才奇功,已遭刘邦监控,韩信案是非之地,张良避祸唯恐不及,哪敢造次啊!

四、萧何不仅没有保韩信,还亲自下水捉韩信,张良更不敢劝阻了!

作为韩信的知己、推荐人,竟然也下水和吕后一起定计捉韩信,这事件水有多浑、有多深、有多黑?刘老大的心思不言自明,张良敢劝嘛?他的脑袋可不是韭菜!

此论当否,苍茫大地顾炜斌期盼各路文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