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春事深——那些關於柳的情愫

柳暗花明春事深——那些關於柳的情愫

柳暗花明春事深——那些關於柳的情愫

什麼時候,人們開始意識到春天到來了呢?大概是從風中擺動的柳條開始的。二月的柳比所有的樹木都更早的傳遞了春意。雖然沒有一絲綠意,但是莖條中彷彿憋著一股力氣,和那要破繭的蝶一樣,隨時準備衝出束縛。若你曾在北方初春的黃昏駐足過,你一定聽到過風掠過柳條的聲音,那和冬天的枯澀、夏天的溫涼、秋天的蕭條都不一樣,它在風中舞蹈起來,是孩童般的活潑,自帶一種欣欣向榮的朝氣。

柳是最平常也最讓人能感受到春意的樹木了。它對春的意義,從古唱到了今,至今我們每逢看到柳樹上毛茸茸的柳花時,不由自主地就會從心間浮起那首兒童開蒙之時吟誦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周作人《北平的春天》中曾引過他早年遊春歸來的一段日記:

晨坐船出東郭門,挽纖行十里,至繞門山,今稱東湖,為陶心雲先生所創修,堤計長二百丈,皆植千葉桃垂柳及女貞子各樹,遊人頗多。

可見在春的季節裡,柳是一個避不開的字眼。大自然賦予柳春的冠冕,它也就這樣在中國的文化中氤氳開來了。

陶淵明給自己寫了傳,把自己稱作五柳先生,因為“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柳也是一種不慕名利的植物,它向來生命力極強,不用花費人們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圖珍木的名號,默默地長遍了這片古老而廣博的大地。人們拿它與嬌貴美豔的花兒作對比,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詼諧打趣中剝開了柳的內心。是啊,柳太普通了,既不能在宴會上與佳友共賞,又算不上什麼少見的稀罕物,一般在難得的歡聚時刻,人們很少想起它。但在離別的時刻,柳又是一種必然的存在了。

柳暗花明春事深——那些關於柳的情愫

十里長亭,漫漫古道,一別經年不知何時再逢,這樣的惆悵在離別時縈繞在人們的心間,言語已不能表達其萬一。長亭邊種植著亭亭如蓋的垂柳,柔柔的柳枝隨風搖擺,似能體會送別之人的不捨,也伸出自己的枝條來挽留行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你既然已經決定了離去,我也就只能像王維一樣,壓下心中“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的期盼,只寬心的說一句“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罷了。只是希望這支垂柳能伴你一程,祝你在異地也能像它一樣儘早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不用再奔走顛簸了。

柳暗花明春事深——那些關於柳的情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