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否》劇情類似的朝堂之爭在宋朝時期是否確有其事?最後真實的結果是什麼?

九月晴天


《知否》中上演了朝堂之爭,使這部劇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其實這次的朝堂之爭是還原了北宋時期的濮議之爭,宋仁宗沒有子嗣,死後讓濮安懿王允讓之子繼位,就是歷史上的宋英宗,即位後朝堂上就為了宋英宗生父的名分起了爭執,司馬光等御史主張稱宋仁宗為皇考,英宗生父濮王為黃伯,而韓琦、歐陽修等人則主張稱生父濮王為皇考。



其實這件事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宋英宗過繼給了宋仁宗當兒子,才能當上皇帝,結果宋仁宗死後,宋英宗又想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不承認宋仁宗是自己的爹了,所以這才引起了朝堂上如此大的爭議,御史一派人是為了國家大義著想,是希望宋英宗可以以國家為重,而韓琦等人則只是深知宋仁宗已經死了,太后又沒有什麼實權,所以他們擁戴英宗總是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什麼壞處的。

歷史上,宋英宗為了達到取得這場爭議的勝利,知道太后的態度最為重要,所以才想了辦法取得了太后的簽押,但是太后一直與宋英宗不和,所以太后為何可以痛快簽押也讓朝堂之人不解,後來就有人說,這個詔書是太后酒後誤籤,她並不知道詔書中的內容,也有說是韓琦等人結交了太后身邊的宦官,說服了太后簽押,不管怎麼樣,詔書已經簽了,太后就沒有辦法抵賴了。

英宗則順勢而為,既然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自然就要求群臣停止討論,但是歐陽修等人與御史已經無法同朝而立,就讓宋英宗二選一,最終宋英宗將三名御史貶出了京師,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御史三人並無罪過,所以心中很是過意不去。


歷史上,宋英宗為了給自己生父一個名分也是費勁了心思,絞盡了腦汁,但是無奈,宋英宗僅僅在位了四年就去世了,最終自己生父母的名分也沒有安排上,這件事也隨著宋英宗的駕鶴西去而不了了之了。

回到《知否》中來看,齊衡就是現實中司馬光一派的代表,而韓大夫就是韓琦等人的代表,有人說齊衡只是為了跟顧廷燁賭氣才選擇了太后,其實不然,為什麼這麼重要的朝堂之爭劇情卻安排顧廷燁不參與,就是為了顯示齊衡在這件事情上,並沒有摻和兒女私情,而只是單純的盡言官的職責,是為了自己政治抱負,也是為了國家大義著想。他知道,一旦宋英宗認了生父為皇考,那就難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以後皇帝就會被披上忘恩負義的名聲。
《知否》中將這件事情拿出來,一個是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在歷史上就爭議很大,具有戲劇性,同時也增加了這部劇的戲劇衝突,劇裡看似齊衡是被太后利用,才與皇帝背道而馳,實際上,齊衡身為言官,本身就應該從大局著想,要是身為言官還只是一味的順著皇帝而不敢指出皇帝的錯誤,那麼才是真正的失職和趨炎附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