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小改款"?

我本來以為我已經知道什麼叫做經典。但這次,奔馳對經典的定義,讓我大開眼界。

何有此言?

因為,這款產品的地位之高,連原廠都不敢對其名號地位有任何的更動。

明明產品都進行了大改款規格的改造,車長、車寬、車高、軸距,沒有任何一個數字與現有產品相同;全車從鋼鐵打造改為導入超高剛性鋼材及鋁合金打造,減重了166公斤;前軸由固定軸的設計改為獨立懸掛設計,引擎與變速箱也都換上最新世代的產品;內飾也跟進了品牌新世代風格。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新世代車體,採用新式結構設計,依計算機分析,混搭各式高剛性鋼材、超高剛性高材、鋁合金等,在最適當位置,因而減輕了166公斤。懸掛結構也改為前獨立懸掛搭配後方固定軸的設計。

但是,外觀仍全面沿用1989年的設計,目的就是讓它從遠處甚至近處觀看,都與原有車款相同。更有甚者,整體架構做了如此大的變動,以嚴格慎密邏輯架構見長的德國原廠,連廠方內部代號也不敢改變,對外界稱呼其為大改款亦強力否認,僅願意以"小改款"稱呼它。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W463世代G-Class最早發表在1989年,在2012年有進行小改款,加入了LED日間行車燈及內飾升級。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近20年汽車媒體生涯中所首見,可說是匪夷所思。不過,這也說明這款產品,在旗下有那麼多經典產品的奔馳,有多麼特別的地位。

這輛經典的極致,經典到大改款也不能講,也不能拿到全新產品代號的產品,就是奔馳品牌越野車的頂級產品,以剛硬風格縱橫全球近40年,成為跨世代時尚代表的G-Class。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在北美車展全新發表的G-Class,雖然歷經大改款規格的改造,原廠仍僅以小改款稱之,以維持其經典地位。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正因為奔馳對於G-Class的獨特尊崇,也讓這次的"小改款"G-Class試駕,可能是筆者汽車媒體生涯最難得的一場試車。因為,G-Class發表在39年前的1979年,前一次有大改款規格的變動,則是在1989年,已是29年前。按這進度,下次再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改款,我已經年近70。至於G-Class的大改款,以奔馳對其經典的尊崇程度。我想這輩子是無緣參加了。

因此就算是緊接的行程,就算相機在前一趟行程壞了,筆者還是立刻買一套全新的設備,以記錄這一生一次的難得試駕。

所有G-Class的硬調元素,全數保留,但細部質感全面提升

在西班牙邊界旁的Perpignan,在地中海的陽光下,筆者第1次與全新G-Class面對面。

一如前面所述,W463 G-Class 29年來的聲名太過顯赫,讓嫻熟於處理高階產品的奔馳,亦不敢大幅變動G-Class那剛直硬派的造型。在地中海濱的豔陽之下遠眺,改款後的G-Class,與原本的G-Class,在外型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方正的車頭依舊、薄片式的引擎蓋依舊,立體的梯型方向燈還在,巨大方正的輪拱還在,車尾碩大的外掛式備胎依舊,外露的車門鉸鏈依舊,按鈕式車門把依舊,甚至連過時很久的外露式六角鎖也依舊。所有讓G-Class與眾不同的設計元素,所有讓人覺得G-Class非常硬調的元件,都仍在車身上的原位,讓人絕對不會搞錯這是一輛G-Class。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小改款"G-Class的外調,依舊硬調,包含梯型立體方向燈、薄片式引擎蓋、外露式車門鉸鏈、外掛式備胎、外露式六角鎖、傳統按鈕式車門把手,在新車上依舊原汁原味呈現。

真的仔細看看,可以看到鈑件的倒角半徑略為放大,還有車門原本尖銳的折角,改成了大大的圓角,比較符合現代汽車對於安全的考量。圓圓的頭燈依舊,但內容物已換成了新世代LED燈組及外環的高亮度日行燈。在不變的外觀之下,融入新世代的科技以及安全元素。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新的G-Class的外型維持一致,但是用料跟上新世代消費者的要求。正圓頭燈換上LED頭燈以及圓環式日行燈,更厚實的水箱護罩細節亦處理的更為細緻。與原本相同的剛直線條,折線的圓角亦略為放大。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現場展出1989年的G-Class,車門造型的稜角十分尖銳,這點在新世代產品上因為安全考量也變成得圓潤。原本車輛以功能優先的設計,從門縫中還能窺見六角鎖的機構。

內飾質感提升,一口氣補齊數代的配備差距

打開車門坐進G-Class的車室,為了重度越野時副駕駛能固定姿勢的安全扶手依舊,代表純正越野考量的前中後3組差速器鎖定的電控按鈕依舊,加力箱的控鍵依舊,但是其他的一切,都變成符合G-Class頂尖地位的豪華設定。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上圖為2012年小改款後,G-Class質感升級的內飾設計。在改款後的新G-Class,招牌的副駕駛座握把以及3組差速器鎖定按鈕,全數保留,但是質感同樣更上層樓。

奔馳在改款G-Class的內飾上,一口氣補齊了G-Class在過去十數年沒有裝載的各式車用配備。新一代的G-Class,內飾設計的演進,相對於外觀而言,有極大的躍進。S-Class從2006年就開始配置的雙12.3吋全綵液晶顯示器,G-Class的車主終於可以享用,而且直接升與級與222世代S-Class相同的亮面一體式設計。單純的COMAND旋鈕,也升及到觸控手寫板暨旋鈕的新版COMAND控制器、全數位界面5.5代的COMAND Online數位信息娛樂系統,所有內飾標齊了轎車旗艦S-Class的標準,讓車主再也不需要因為越野功能而僅能使用舊世代的人車界面。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小改款"G-Class的內飾,安裝了與222世代小改款後S-Class相同的駕駛界面,亮面雙12.3吋全綵液晶儀表組、新世代多功能觸控方向盤,讓G-Class的車主再也不必為了越野能力而使用舊世代的界面。新款類飛機引擎的出風口造型與3區恆溫空調,不僅點綴了車室,更提供良好的乘坐環境。試駕車輛還裝配了Burmaster 3D音響系統,提供與S-Class同級的頂級享受。

空間加大,乘坐更符合人體工學

奔馳在新G-Class推出之時,持續強調其車室空間的放大,包含前後座的腿部空間、肘部空間、肩部空間等,都有相當幅度的放大。在試駕行程間,筆者亦有機會坐上原有G-Class的車室,與印象中一致,因為有挑高的車頂,原有G-Class的空間便不曾讓筆者覺得侷促不足,然放大後的G-Class顯得更有餘裕,自然不在話下,而後座椅背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設定,以及座椅材料更適合的軟硬及彈性,讓筆者在後座的旅程的確有更好的享受,不再像過去G-Class純粹為前座及越野能力考量的設計,對於以都會家庭使用為主的主流消費者而言,更具有親和力。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後排座椅,加上擴大的乘坐空間,後座的乘適性大幅提升。而後行李廂方正的置物空間,讓G-Class依舊能滿足戶外活動玩家絕佳的裝載機能。

可惜,市場區隔化而未裝上MBUX

然而仔細研究,筆者卻是略略的失望,G-Class數位信息系統,當然比起原本的G-Class來得進步,已與2017年發表的小改款222世代S-Class看齊。然而,仍未裝上在全新A-Class上所出現的最新MBUX界面。

原廠人員表示,MBUX界面的設計,符合年輕客層的需求,所以優先安裝在A-Class等第2代NGCC的產品上。G-Class強調強悍越野的性能,購買的是較為高階的客層,對於MBUX的新穎的界面需求較低。

我個人是覺得這個說法怪怪的,以全新MBUX的使用經驗,事實上是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使用者,其使用經驗是與現在手機的使用經驗接軌,其實無需另行分類。對於這個作法,我是相當不以為然。或者說,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為了市場區隔化而做的選擇,而我並不認同這個選擇。

然而從外觀及內飾來看,新的G-Class的確是款向消費市場大步靠近的產品。所有跨越世代、成為時代經典的造型元素,奔馳都忠實地保留,讓這個時尚經典,可以原有風格,再戰29年。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雖然MBUX不在"小改款"G-Class之列,但是奔馳仍為G-Class加入許多更親近市場的元素。新G-Class一口氣增加9種更具活動的塗裝顏色,讓追求時尚風格的G-Class買家,除了原本基本的黑白銀灰之外,有更多時尚的選擇。圖中的風信子紅與銀粉深藍,便是新增9種顏色中的2種。

向主流市場靠攏,都會用途產品吸引力大增。然越野能力呢?

而過去相對簡約的車室內飾,一舉跨過時光的差距,跟上現代奔馳的豪華與舒適感,車室空間亦放大,提供更好的乘坐體驗,種種產品的變動,都對主流市場提供更好的吸引力。這個不改經典的保守策略,看起來是十分成功的,對筆者而言,即便硬要堅持"小改款"這個論點仍是難以接受,但是產品力更佳,是無庸置疑的。

然而,熟悉G-Class的消費者,相信已經發現G-Class招牌的呼吸管預留孔,已從車頭左右的葉子板上消失,這是否代表著G-Class為了親近時尚取向的消費者,以硬派的越野能力做為交換呢?

奔馳不會說的事:落地兩百多萬的新大G,其實只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