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在唐朝滅亡的那一年裡,遠在東北的契丹人也建立起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遼(當然此時還不叫做遼)。經過了幾代人的發展,特別是吞併了燕雲十六州之後,遼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是也正是吞併燕雲地區後,大量的漢人淪為了遼國的子民,原先單一的契丹族國家,變成了漢人、契丹人共有的了。為了維護統治,如何治理這些漢人,成為了當時遼國統治者的首要任務。

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最開始遼國對燕雲地區的漢人採取的是民族高壓政策。契丹人除了對燕雲地區施行殘酷的掠奪和殘殺外,還企圖用奴隸制度治理封建制統治下的燕雲漢人。這種民族高壓政策,必然激起了當地漢人的反抗。

除了民族政策之外,契丹人原有的那套政治制度也讓燕雲地區的漢人士大夫接受不了。當時有個翰林學士叫做張礪的,因為唐王朝滅亡,不得已之下投靠契丹人,並得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的重用。但是即便如此,他還是“常思歸”,多次“逃至境丘,為追者所得”。當耶律德光問他為何要離開之時,張礪答曰:“臣本漢人,衣服飲食言語不同,今思歸而不得,生不如死”。這裡的“衣服飲食言語”特指的政治制度。

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漢人百姓的反抗以及漢人士大夫的不滿,到了遼國滅後晉之後達到了臨界點。為此張礪在其《請用漢人治中原奏》當中提出了:“今大遼始得中國,宜以中國人治之;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

耶律德光接受了張礪的提議,制定了“因俗而制”的國策。據《遼史·百官志》載:“既得燕、 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為了加強燕雲地區的統治耶律德光,在這一地區依舊施行著唐朝時期的政治制度,史稱“南面官制”。但是在原有的東北契丹領地,耶律德光保持著契丹人自身的政治制度,史稱“北面官制”。這一南北遙相呼應的官制,堪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民族平等:減免賦稅,休養生息

在改變了政治制度,建立“南面官制”之後,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也隨著改變。原先掠奪式的奴隸制度,激起燕雲地區漢人的強烈反抗。當時的漢人一心向中原,時刻想著重返中原王朝的懷抱。甚至在雲州地區,原雲州節度判官吳巒更是率眾反叛,對部下說:我們有禮義之俗, 怎麼能向夷狄稱臣呢?在吳巒的率領下,雲州軍民閉門拒守,契丹兵不能攻克,只好繞城而走。為了緩解民族矛盾,遼承天太后修改法律,規定無論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都“一以漢法論,燕民皆服”。承天太后的這一決定逐漸改變了遼景宗以前民族關係極為緊張的局面,為燕雲地區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北宋雍熙北伐失敗之後,燕雲地區因為正好處於兩國交戰之地,當地的社會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遼國大將耶律休哥奉命鎮守南京(遼國五京之一),他以“燕民疲弊”為由向遼國皇帝提出“省賦稅,恤孤寡,戒戍兵無犯宋境,雖馬牛逸於北者悉還之。遠近向化,邊鄙以安”的建議。其中“省賦役,恤孤寡”大大減輕了燕雲百姓的負擔。

除了減輕賦稅,休養生息之外,遼國對來降的漢人還採取招納安撫的政策。在耶律休哥主管南京地區軍政前後的15年裡,由於治理有方,甚有安民之道,宋朝沿邊軍民出現了投向遼朝的趨向。統和七年正月,宋雞壁寨守將郭榮率屬下二百餘戶投遼。同年三月,宋朝竟有進士十七人,攜家帶口,投奔南京。沿邊居民,也有整村北遷入遼境的。

契丹人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一國兩制”

隨著大量漢人的湧入,人口就是最大的生產力,人口眾多的燕雲地區成為了遼國最富裕的地方。富裕的燕雲地區也吸引了大量的契丹人南下定居,南下的契丹人與漢人相互通婚,使得漢族移民的後裔更沒有回到故鄉或投奔南方政權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