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理財過度?過度理財有什麼危害?

頭條理財


差不多我們現在在社會上還能走動的人都沒有什麼金融理財知識。這句話說出來很多人會不太相信,但是確確實實來講,就是沒有任何學習過這方面知識的經歷。做和自己知識不相稱的事情,一般就稱為過。對。給自己帶來利益的東西,很少會有人去看一看相關知識,比如,銀行的策略分析報告。甚至很多人即使看了,也沒看懂。我們很多人理財是憑經驗辦事,憑道聽途說辦事。這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

第二是錢的數量和精力的投入不相稱。手裡拿著了五、六萬塊錢,一會兒想要投資理財了,一會兒想要投資股票了。花大把的精力在這一點點錢上面過了。真的有點過了。

第三,是和經濟趨勢,經濟環境,不相符的投資方法。我們很多人只有理財的需求,而不會在意經濟的環境和趨勢。不僅不關注經濟環境和趨勢,也不關注相關政策。比如說,去年4月份資管新規落地了,到2020年之前它屬於一個過渡期。等到過渡期滿之後,銀行理財就不再保底了。那麼和不能保底相比,多2%利息,卻要面對可能存在的本金風險,那麼哪一個合算,就有講究了。對經濟趨勢的不敏感,也就是說,在經濟趨勢好的時候,增長快的時候,那麼投資理財適度放鬆一點,放大膽一點,激進一點,都是沒有問題的。而經濟形勢不好,經濟環境差的時候,投資理財往往是沒有什麼收穫。因為人家賺不到錢,投資投給人家的,也沒有更多的回報。

所以過度理財,不是錢拿出去太多,而是在不應該拿出去投資理財的時候拿出去了。而且拿出去的方向是我們很少有了解的,最多是道聽途說的一些知識。想要掙錢,多多少少應該有一些知識儲備。比如說,對經濟形勢的分析,比如說對銀行策略的研究。比如說對股票知識的學習。我們很多炒股人也是這樣子的。他從來沒有學習過炒股知識,也不會去買一本十幾塊錢的書來看一看,更不會去研究,一定數量的上市公司的情況,他就買下了。買的股票主要是道聽途說,據說會漲。上面的這些都是投資行為存在過度的情況。

還有一種過度理財是隻有理財,忘記了自己來做什麼的了。比如剛看到一個問題,已經有3套房子了,接下來是買房還是買股票。難道就不可以投自己身上一點?難道我們的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扒錢。扒拉完錢,走人?最多臨終前講一句,客廳裡的燈關了沒有。


大舟財經觀


子曰:過猶不及也!放在理財上講,過度理財也是不會理財,甚至不如不理財。

我說兩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過度理財的案例,讓大家加深瞭解一下過度理財的危害。

案例一:過度使用槓桿

我一個朋友,對股票投資很感興趣,也非常有頭腦,炒股幾年後,在股市上確實賺了不少錢。

2007後,股市不太景氣,賺的錢差不多都還回去了。後來股市漲漲跌跌,陸續又賺了點錢,炒股水平自覺提升不少,總感覺選股技術很高了,可是資金量太小,以至於賺錢太慢。

幾年前開通融資融券業務,感覺還是不過癮,開始借錢炒股,利用借的錢再加上融資槓桿,資金量確實可以了,每天收益最高能超過4萬元。

但是好景不長,股市上沒有永遠的贏家,2018年,幾乎全軍覆沒,不但賺的錢全部賠進去,連借的錢都還不上了。

這是典型的利用槓桿投資高風險項目,賺的快賠的也快,賺的時候飄飄然,賠的時候傾家蕩產。


案例二:缺乏風險意識

還有一個案例,也很有意思。前兩年,餘額寶收益很高,都在4%以上。一個朋友聽別人說買貨幣基金賺錢,不明白基金的區別,稀裡糊塗的就從支付寶裡買了混合型基金。

結果傻人有傻福,2017年買的基金非常好,到年底投資收益接近40%,一時間成了投資高手,經常有人向他請教投資技巧。

第一年投資沒敢多投入,2017年底到2018年初,很多人家看好A股入摩概念,自己也覺得很有道理,認為2018年一定會有不錯的行情,因此,2018年加大投入,結果可想而知,全年損失超過40%。

這是典型的不瞭解產品風險,缺乏風險意識,盲目投資的結果。

通過上面兩個案例說明,過度投資就是超過自己控制能力的投資,往往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度利用槓桿,加大投入;二是對風險認識不足不,盲目投資。需要大家引以為鑑。

共享互聯網金融紅利,歡迎關注互金直通車。


互金直通車


過度,指的就是超過限度!

理財過度,就是指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理財!正常的理財都是將自身生活之外的閒錢進行投資理財。一般的理財指的是投資穩定型的貨幣基金,或是銀行理財產品之類的!更有的是進行基金定投而已!

而理財過度,不僅將閒錢全部用於理財,還將全部身家,有的甚至是去借錢來理財。這些都是理財過度的表現!正常的理財是不會影響到自身的生活!而理財過度則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表面上看要用盡所有的錢來進行理財,事實上有可能會是本息折損的局面。並不能達到理財的最優化!

過度理財對日常生活是有危害的!特別是前幾年興起的P2P理財,很多人把錢投進去了,但是最終不僅連利息沒有拿到,連本金也沒有了。這些本金有可能是一個人的全部家產!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的例子。

他自己是公務員,在一個小縣城裡面,每個月也有8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在小縣城裡面生活得很滋潤!可是他不甘寂寞。非要拿出全部家產去理財不可。在之前他聽說有個P2P網站不錯,每個月都能獲得不少的利息,一開始,他用自己十幾年來的積蓄進行理財。大概投了有20萬進去,每個月都能獲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這可是他工資的一半啊。有了這個收入之後,他就開始過度理財了。如果僅僅是這筆錢,即使沒了,對他的生活影響也不大。可是,他開始套現信用卡來進行理財。由於他是公務員,信用卡的額度比較高,套了大概有30萬,加上前面的20萬,總共50萬進行理財。一個月的利息收入就是1萬元。比他的工資要高不少。

可是,正當他高興了大半年之後,這家P2P網站就開始不付利息了。他很著急,也問過我會不會被騙了。我當時和他說,趕緊報案吧。可是,他還是指望著沒事。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當他報案時,別人已經跑路了。而他自己則揹負了信用卡的沉重債務!如果不過度理財的話,也不至於這樣。最終,他老婆也和他離婚了。他的公務員位置也是難了。對他而言,這次過度理財是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對於理財而言,一定要適可而止。不過過度理財!然後找些貨幣型的基金來投資。或是採用基金定投方式進行。千萬不要以為有高利潤的理財就將全部身家放進去,有可能就會是傾家蕩產的結局!


股海重生2015


家族財富密碼周婷婷:

所謂的理財過度就是走一個方向走過了,對理財存在一定的誤解,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有的人接觸理財時候就同時註冊了十多個信貸平臺,並不能降低自己的理財風險,雞蛋還是那些雞蛋,只是籃子變了樣子而已。合理的做法應該是高風險投資一部分,低風險投資一部分,分散自己的投資風險。

過度理財可能帶來的危害我覺得首先會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因為你又要顧及日常的事務,又要在閒暇時間研究股票等,然後就是一味的相信理財的功效,而丟失了本職工作,最後弄得血本無歸。

總之過度理財就是超過自己控制能力去理財,往往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所以理財一定要有限度。


家族財富密碼


我是鵝子,金融在讀學生黨,沒工作沒錢沒有開源來源,因此會更重視自己手上的一分一毫,自然也入過理財過度的坑。今天就著重說一下以下兩個點。

1.沒有留出日常生活必備的現金和應急金。因為對於“賺”錢的渴望,同時也懂得一些理財知識,盲目把錢全部放在理財產品中,因為理財講究長期,導致自己日常生活現金流斷裂。

2.不重視投資比例。沒有系統的理財知識,但又覺得自己懂理財的人是最可怕的,自以為是清醒的投入,其實是這邊這個產品買買,那邊那個產品買買,左右開弓,沒有制定自己的投資計劃,刻畫相應的投資比例,構建相應的投資組合,最後,就只能等著風險找上門,覆水難收。

綜上所述,最值得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學好知識,武裝自己,才是第一要義。


天白鵝子


理財過度分為兩種情況:

1.兜裡其實沒有什麼閒錢,但是這個產品也在買,那個產品也在投。每天樂此不疲。實則浪費生命最寶貴時間。這是最大的危害。

2.兜裡有很多閒錢,也是這個產品也在買,那個產品也在投,這個危害比較小。無非就是不知道在理財市場經歷不要折騰的原則。每折騰一次,就是成本,如看到價格不好了賣掉A,然後看到B好,於是就去買B。也是理財市場的最大利潤來源,為市場做貢獻。如果為自己好的話,就經歷不要折騰。

總的來說,提問者的目的,可能是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下,請努力工作,找事情,賺錢。把時間花在刀刃上,等到了第2種條件下,才人畜無害。


美國壽險指南


過度理財就是一個人把所有精力,所有錢財投入理財產品,盯著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真正的理財追求一個合理穩定的收益率就可以了,千萬不能走入過度理財的誤區。否則,危害極大。

1、放棄提升

過度理財容易讓人著魔,讓人花太多時間在理財方面,從而放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偶爾賺點錢後,還放棄工作,一心去理財。

然而,理財有風險,必定有賠有賺,收益不穩定,甚至熊市很容易虧損,放棄工作相當於放棄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旦有意外情況發生,必定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資金壓力。

2、損失慘重

一般理財過度理財的人會非常瘋狂的研究高收益率理財產品,並且根據自己學習的知識進行所謂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分散投資。

然而,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高收益與高風險是並存的,一旦選擇了高收益,就意味著選擇了高風險,也就存在隨時損失大量本金的可能。

一旦匆忙入局,一下投入太多,總想收入更多,獲得最大化的獲益,從而不知道及時止盈止損,即使2015年初的牛市抓住了,隨之而來的熊市也會讓人損失慘重,甚至2015年炒股的很多人到今天依然還是虧損的,陷入股市,而無可奈何。
嚴重的甚至借錢投資,最後傾家蕩產,妻離子散,被高利貸逼的家破人亡,害人害己。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切記千萬不要把理財當工作,不要讓理財影響自己的生活,任何時候都不要借錢理財。


風中尋夢


不論是理財也好、投資也罷,以我們的財富水平作為基礎,都存在一個“限度”和“底線”,俗話說過猶不及,就是指的這個道理。

理財過度在浮雲君看來主要指的是以下兩點:投資比例配置過高、高槓杆投資。


<strong>


(1)投資比例配置過高的危害

假如浮雲君可以支配的全部流動資產為 10 萬,那麼配置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的理財產品超過總資產的 50%甚至更高 ,這就是一個比較危險的投資行為了,可以劃歸至理財過度的行列。


理財講究的分散投資以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如果投資過於集中、比例過重,相應的風險係數就會非常高,遭遇投資“滑鐵盧”的概率也就非常之大。


如果我們看好一隻股票,並且把全部家當都投入其中,“押寶”成功我們或許真的能夠從此發家致富、走上人生巔峰;但是萬一失敗了呢?房貸、車貸、父母養老、孩子上學這些事情有考慮過麼?而且相比於投資成功,往往失敗的概率更大。


這種

盲目重倉投資的行為無異於“慢性自殺”,一旦遭遇黑天鵝事件,家庭日常生活的維繫平衡都會被打破。看看那些因為炒股虧損導致家破人亡的案例,哪一個不是因為過度重倉導致的?

<strong>


(2)高槓杆投資

使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也就算了,起碼虧損後自己還能承擔得起損失,就怕有些投資者嫌棄盈利速度太慢,開通了融資融券功能,使用加槓桿的行為進行股票交易買賣。這無異於是刀口舔血,假如遭遇經濟逆週期,這類投資者會虧損的比上一類慘得多。。。


俗話說得好:借的錢遲早是要還的。加槓桿投資在牛市遭遇大行情確實賺的非常順暢,但是一旦大盤變臉,虧損的速度也會是普通投資者的數倍,即便是一個跌停,就能讓賬戶市值大幅度縮水。對於目前的A股市場而言,潛在的風險明顯比收益大得多,所以融資融券導致血本無歸的概率非常之大。



理財需要講究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實際風險偏好、資產水平選擇恰當的產品、投資適當的金額


浮雲視界


理財過度,實際上學術界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可能是指用在理財方面的時間和精力過度;也可能是指將收入過多的用於理財,影響了生活水平。

每個人都應該有適當的理財知識,但是有豐富理財知識的人,應該是理財專家了。一些人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喜歡通過自己鑽研尋找最優的方案。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有時候自己千辛萬苦選擇的理財收益產品並不理想。其實,我說的最大群體是股民。投身股市,認真學習,希望通過買賣股票的理財方式賺取很高的收益。結果很多人血本無歸。很多股民是10買9虧。

其實專業的事情還是讓專業人士去幹。可以通過適度投資股票型基金,讓基金經理去操盤,自己只關心基金的面值就可以了。這樣能省去很多時間和功夫,專心掙錢。

如果不喜歡風險的話,直接就用來購買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儲蓄式國債、銀行理財產品就可以了,收益不高,好在安全。

我們用於理財的資金一定要適度,千萬不能影響我們的生活。正常職工,我們每個月的收入最起碼要有30%和40%要用於日常生活消費。如果將生活費用壓縮至10~20%,實際上相當於生活品質直接下降了一半。

確實,通過買菜、消費這樣的小事,能夠省不少錢。但有時候卻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省下塊兒8毛的作用實在不大。消費要合理,儲蓄也要合理,就是這樣的。

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首先要做好基本保障,按要求繳納五險一金。第二步,才是分配我們的收入所得。40%用於住房和股票,30%用於生活,20%用於理財存款,10%用於商業保險。

商業保險可以根據個人收入和喜好情況自行選擇。不過記住所說的商業保險不是非常複雜的分紅保險、萬能保險、投資連結保險等等,它實際上是單純的醫療保險、重疾保險、意外保險、財產保險等等。買保險也要精挑細選,買純粹的,這樣才能減少支出,獲得最大的保額保障。


所以,合理的才是最好的,過度了就有危害了。


暖心人社


過度理財或者理財過度,在各種線上百科詞條都沒有相關的收錄和解釋,但這種現象確確實實在身邊時有發生,也許是中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毒。理財過度,通俗的講就是為了達到理財這一目的,過度的使用了自己的能力。

過度理財有很大的危害,會導致理財的誤入歧途、適得其反。

危害一:幾乎所有錢都拿去理財,影響了生活。

過度理財第一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將個人的所有收入,僅留一點點生活必須費用,然後全部投到理財產品當中去。他們以收益最大化為追求的目標,不考慮未來的用錢計劃,一旦出現急需的用款需求,就很難把投出去的錢拿回來應急。過度省吃儉用而影響了生活。

結論:在沒有第一桶金之前,無論你如何理財,都不可能靠理財發家。

危害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錯誤的“鑽研”理財技巧。

過度理財的第二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對理財的熱愛超乎想象,像著了魔一般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學習理財知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種理財書籍、理財文章、喜馬拉雅理財專欄等地方,理論那是一套套,但實踐確實很糟糕。

結論:在沒有一定財富基礎之前,無論理財知識再豐富,也不可能靠理財致富。

危害三:藉助槓桿賺錢,刀口上舔血。

過度理財的第三類危害就是盲目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將所謂的“錢生錢”、“高槓杆”引入到自己的理財實踐,這是十分危險的一件事。過度理財者堅信最高生財之道:借別人的錢讓自己致富。於是,從銀行、朋友、小貸公司借錢,用於投資理財。最典型的就是股票配置,很多朋友通過股票配資讓自己返貧。最近股市火了,配資的人又多了起來,切忌過度!

過度理財像一個心魔,它確實有可能提升個人的理財能力,但更可能的是將個人資金、個人能力、個人財富帶理財的另一個極端,即越理財越貧窮!我們需要不斷培養個人的理財能力,但一定要避免過度理財。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科技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