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的兒子是后稷,后稷的後代是周武王,那麼可否說周武王想建都洛邑是想回歸故鄉?

超級無敵小草


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開國之君建立都城的原因,是因為君王想回歸故鄉。即便是秦始皇定都咸陽,也並非因為那是他的故鄉,而是因為咸陽已經被歷代秦王改造了幾百年,而且它的地理位置很好。

鎬京所在的關中盆地,和洛邑所在的洛陽盆地,均是群山環繞、大河橫穿而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對於農業時代的人來說,二者都是建都的絕佳選擇,這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周國,早在周武王的曾祖父古公亶父時期,便在豳地一帶活動。後來,因為北方戎狄的不斷騷擾,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居到岐山一帶定居,並在這裡繁衍昌盛。

古公亶父死後,他的三子季歷子憑父貴、繼承王位;季歷死後,姬昌順理成章成了周國的王。姬昌就是周武王的親爸爸,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演八卦的周文王。

周文王在位期間,滅掉崇國,將大本營從岐山搬到豐鎬,並在這裡營建都邑。

由此可見,周國一脈,從古公亶父甚至更早,就在關中盆地及周邊活動。論故鄉的話,這裡才是周武王的故鄉。

周武王伐紂之後,僅僅是剷除了殷商在朝歌的勢力,殷商“遺民”並未得到根除。然而,此時的周武王已經無力再戰,是時休養生息了。

於是,周武王便把商朝“遺民”遷往“商丘”,並由自己的兩個弟弟監督。在《史記·周本紀》裡,司馬遷是這麼記載這段歷史的: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翻譯過來就是:周武王因為剛剛打敗殷商,天下未定,尤其是擔心殷商“遺民”搗亂,故而讓他的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協助新的“商王”祿父一起管理商民。

伐紂大業剛剛完成,周武王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大本營——鎬京。因為經過多年的經營,這裡已是鐵桶一片。唯有在這裡,周武王才感到安心。

不過,周武王雖然打敗了殷商,卻並沒有消滅殷商的臣民。

按照正常的邏輯,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即便不能將他們徹底剷除,也應該把他們給打散大亂了才對!因為沙子一旦聚集起來,很有可能引起沙塵暴,甚至變成沙漠!

周武王之所以沒有這樣做,原因有二:本身力量不足,能打敗紂王有機緣巧合的緣故;紂王雖不得民心,可是殷民仍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武王並沒把握消滅他們。

如此一來,周武王讓他的兩個弟弟監國,就給了他們強大的資本。

人一旦強大起來,往往就會忘了自己姓啥,這是人的本性。就如同周文王以“鳳鳴岐山”反商一樣,他強了,他就可能會生反心。

周武王是跟著周文王長起來的,他怎會不知道這個道理?

於是乎,在周武王前腳剛剛返回鎬京,後腳就考慮準備遷都洛邑。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

周武王滿心遷都洛邑的原因嘛,自然是看著商民在東,非常的不放心,以至於晚上愁的睡不著覺!他愁什麼呢?當然是愁他們造反啦!

然而,周武王並沒有看到商民造反,便提前駕崩了。周武王死後,屍骨未寒,他最擔心的事情便終於生了:商民果然造反了。

帶著商民造反的,不是別人,正是武王的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以及紂王的另一個兒子武庚。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又有前“商”整套君臣體系,武王的兩個弟弟想不造反都難!武王在世時,迫於武王之淫威,他們不敢作亂。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周公輔政。恰好給了他們造反的理由:清君側。

如此一來,便發生了周朝開國之後第一場叛亂:三監之亂。

經過這麼一場叛亂,更加篤定了周天子東遷洛邑的決心。於是,周成王命令周公營建洛邑,以“如武王之意”,也就是滿足武王的心願。其實哪裡是滿足武王的心願吶,周天子若是不東遷,天下很有可能再度陷入叛亂。

就如開頭所說,既然關中盆地和洛陽盆地同樣適合建都,何不選擇更加方便管理殷商遺民的洛邑呢?

是故,周武王想建都洛邑,並非因為那裡是他的故鄉;而是因為相對而言,洛邑的地理位置更具優勢。

ps:周武王的確是后稷的後代,可是后稷乃是帝嚳的兒子,帝嚳的封地在商丘一帶。另外,商王朝的祖先契,也是帝嚳的兒子。說到底,商周打架,就如同宇智波斑和千手柱間打架一樣,一千年前是一家,何必手足相殘呢?


祗樹


后稷是誰的兒子?

陝西武功先周鄭家坡遺址證明,周人4500年前就生息在關中平原。現在考古界認為,陶寺遺址是帝堯的都城,陶寺遺址上限4300年,而按歷史記載堯棄契都是帝嚳之子,那麼帝嚳最少是4500年以前的人,也就是說帝嚳200歲時,才生下了堯棄契。請問世間有這種可能嗎?!

現在學術界都認為,周人起源於西部,屬於華夏部族,對應考古上是仰韶文化。商契屬於東部東夷部族,對應的是大汶口龍山文化。作為傳說的帝嚳,一般認為是東夷人,(帝嚳是濮陽人,屬東夷),他怎麼可能是姬棄的父親?假如帝嚳是西方華夏部落,他又怎麼可能是商契的父親呢?所以說周人的始祖不可能是帝嚳!

個別人抱著河南中心說,認為中國的歷史源於河南,是錯誤的。仰韶文化發源於關中,東夷文化發源于山東。黃河流域仰韶、東夷兩大文化的發源地都不在河南。商周,周源自西部,殷商源自東部,河南是兩大部族匯聚爭奪的地方,而不是發源地!


至樂無如讀書


語文課代表,為您解答,供您參考。

周王朝有兩個國都,一個是周王室龍興之地鎬京,一個是東邊的成周洛邑。周武王取代殷商建立周王朝,腳跟還未站穩就有了在洛邑營建新都的計劃。周王朝剛剛立國,天下未穩,周武王為何要急於建造新都呢?

一、後遺症

(周武王)

武王伐紂,周王朝立國,但是殷商卻並未徹底消滅。商朝的殘餘力量依然可以對周王室帶來致命打擊。特別是紂王的兒子武庚,手裡掌握著商朝的殘餘勢力,一直在東方蠢蠢欲動,伺機翻盤。

(周公)

周王朝東邊的淮夷部落一直不服周王室的統治。周圍的戎狄又趁機侵佔周王朝的土地。在此危局這下,周武王不得不拉攏殷商殘餘勢力。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殷侯,讓他繼續管理殷商遺民。並在他們周圍分封了三個國家,讓自己的三個弟弟來監視殷商遺民,也就是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防止武庚有不臣之心。

三、三監之亂

武王早已有了在洛邑營建新都的想法,也是不得已的辦法。要想更好的維護周王朝的統治,需要把國家的中央權力機構放在中部,這樣才能輻射周邊,震懾東夷、殷商殘餘勢力。

(蔡叔度雕像)

但武王在推翻商朝後不久就去世了。營建新都的想法成了遺願。武王死後周公輔政,周公大權在握,讓監管殷商殘餘勢力的武王的弟弟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不服。他們在武庚的慫恿下,聯合起來發動了叛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讓周公還政於周成王。

(武庚,影視動漫形象)

三監之亂爆發。這次叛亂讓剛立國不久的周王朝有了滅頂的危機,同時也給周公敲響了警鐘,讓他知道鎬京距離王朝的東方太遠了,中央根本無法有效的控制,在洛邑營建東都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局面了。

三、洛邑新都

周公親帥大軍平定了三監之亂。隨後周公馬上投入洛邑的新都建設,這也是周武王的遺願。

洛邑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群山環抱易守難攻,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最重要的是從洛邑可以沿著河流直達殷商遺民之地,能最快派軍平定殷商反叛,並且沿著洛水可以直達齊國和魯國,加強戰略同盟。南方又可以可直達徐夷和淮夷,可以防止蠻夷部落的叛亂。從各種戰略上來看,洛邑的位置要好於鎬京,洛邑被看做是天下的中心位置,確實是周王室定都的好地方。

洛邑新都建成後,周公請周成王移居洛邑,在洛邑處理政務。但周成王考慮到殷商故地的民心不穩,百姓仍然懷有二心。周公逼迫殷商遺民中的上層人員遷徙到洛邑,並且駐紮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師來震懾殷商遺民。周八師每師兩千五百人,共兩萬兵力,讓殷商殘餘勢力膽寒。

四、回故鄉?

帝嚳,名俊,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黃帝的曾孫。帝嚳長子后稷,次子契、三子堯。長子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后稷的後人後來建立的周王朝。而次子契卻是商朝的先祖,堯的後人後來建立商朝。商、周原本是一家子人。

后稷,名棄,生於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帝嚳長子。后稷並不是出生於洛邑而是在西部。后稷的後代分別是: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周太王姬亶、周王季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

經過了十幾代人時間的變遷,滄海桑田,不知道周武王是否還知道他的先祖帝嚳的出生地。我們如今所能知道的,關於后稷的後人,順序、名字也只是根據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考古研究推測等得到的。至於周武王在洛邑營建新都,是想回到故鄉還是迫於當時周王朝的局勢,我們就更不得而知了。但我們前面的分析,更傾向於是迫於局勢。


語文課代表D


除了意淫,還能做什麼,西周之前沒文字記載,拿啥證明。搞了這麼多年,一個夏,專家到現在都一臉悶逼,拿不出證據證明,還扯三皇五帝。









琦睿795


姜源踐巨人足在陝西武功生后稷,也就是周祖,和洛陽有個屁關係!河南人別東拉西扯搶歷史和名人了,不要臉!


胡言酌


周武王建都在現在的西安也是他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建在洛陽的是他的後代周平王因為都城被破壞沒辦法才遷都於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