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誼的北京文藝地標

他常說的一句話是:“風格不重要,水平才重要。”

記者:王劍英 北京報道

靳尚谊的北京文艺地标

靳尚誼

初春的北京,楊柳風已吹面不寒,俏麗的迎春花鋪滿了枝莖,中央美術學院也迎來了新的學期。年輕學子們充滿朝氣的身影穿梭其中,讓這座中國頂尖的美術教育學府在寒假之後又重新熱鬧起來。

84歲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常常會漫步在校園裡,看著熟悉的建築和草木,感受著校園裡的蓬勃生機。靳尚誼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他喜歡央美校園建築的灰色基調,莊重樸實,可與老北京城的顏色融為一體。

這位曾創作《塔吉克新娘》等著名作品的畫家,是中國油畫史上一個閃亮的名字。他本是河南焦作一名普通教師的兒子,少時喜歡站在村頭看太行山的葉榮葉枯、花開花落。13歲那年來到北京後,人生軌跡自此改變,其間,有三個文藝地標,對他的藝術生命產生了重要影響。

校尉衚衕5號:見證群星璀璨

校尉衚衕5號,是靳尚誼最為懷念的地標。

那是1949年,靳尚誼以專業甲等第20名的成績考入當時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6個月後,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由徐悲鴻擔任第一任院長。

當時的中央美院便位於王府井校尉衚衕5號,東邊毗鄰北京協和醫院,西邊則是繁華的王府井大街。

耄耋之年的靳尚誼對老校園印象深刻:面積算不上大,整體風格樸素而端莊,有著當時令旁人豔羨的大禮堂,北邊是U字形教學樓,東南邊操場中間有個旗杆。他甚至清楚地記得“牆邊種了一些花”。

很長一段時間內,校尉衚衕5號是北京的藝術伊甸園——徐悲鴻重才納賢,因此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學者匯聚於此,如吳作人、葉淺予、齊白石、李可染、李樺、董希文等。後來遷址時,“校尉衚衕5號”這塊赤色的小門牌還被鄭重鑲嵌到了新校門的背面,承載著央美人對那段歲月的記憶。

年輕的靳尚誼幸運地親歷了那個群星璀璨的時期,“那一代老師人品好,文化修養豐富,師生關係非常密切,學生去老師家裡拜訪是常態。”

他最為感念的,是後來以油畫《開國大典》聞名的董希文——時任油畫系第三畫室主任。

靳尚誼記得,1952年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時,是在四合院一間簡陋的平房裡,畫布釘在牆上,佔了幾乎整面牆。他看到的時候,作畫已經接近尾聲,“構圖和造型讓我深感震撼”;他還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地毯的質感很好。董希文告訴他,秘訣是“在油彩中摻點沙子”。

“董先生反覆提醒我們,每張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這就是創新。”董希文的言傳身教,讓年輕的靳尚誼認識到,創新是藝術家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

師生之間還有一個頗值一提的小故事。

1957年,靳尚誼提交了油畫訓練班的畢業作品《登上慕士塔格峰》。董希文看過以後,點評了一句:“你這張畫氣不貫。”這句話對靳尚誼影響很大,打擊也很大。他說:“董先生是實事求是的,我自己也感覺到了,氣貫通的能力達不到,但當時無能為力。這讓我深刻感覺到,自己未來的油畫之路還相當漫長和艱難。”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靳尚誼在畫壇暫露頭角,一位畫家在看過他的《塔吉克新娘》等作品之後對他說:“您的畫氣很貫通,氣韻很足。”

靳尚誼說,為了這句話,他努力拼搏了30年。

1953年靳尚誼本科畢業,爾後留校進入油畫訓練班繼續研究生學業,1957年完成了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變。對於上世紀50年代的那段美院時光,他充滿了懷念,連連感嘆:“那真是一個安靜而美好的時期,也是我學到很多東西的一個時期”。

北京人藝:跨界的滋養

老中央美院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不僅針對美術專業,對文化政治素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

在這種氛圍下,靳尚誼如飢似渴,像海綿一般吸收各種養分——來自專業以外的知識給了他許多“跨界”滋養。

當時,北京創辦了一大批後來成為中國文藝界頂樑柱的機構: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建;1956年,中央交響樂團的前身中央樂團成立;1959年,中央芭蕾舞團成立。

其中,坐落於王府井大街22號的北京人藝首都劇場距離校尉衚衕僅十分鐘路程,讓靳尚誼“近水樓臺先得月”,領略到了中國頂尖話劇藝術的魅力。

那時候的北京人藝上演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漢的劇作,擁有於是之、刁光覃、舒繡文、童超、鄭榕等一大批優秀表演藝術家,是文化藝術的殿堂。

“當年那些經典話劇我都看過,《雷雨》《茶館》《關漢卿》《名優之死》《伊索》……”靳尚誼如數家珍。

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是《龍鬚溝》,靳尚誼第一時間觀看了現場演出,他評價“於是之扮演的程瘋子演得真好”。

不過,他最喜歡的是《茶館》。

這部由老舍創作的話劇展示了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以及芸芸眾生的表情,僅有三幕,但出場人物有數十人。“不是一個兩個角色,是所有的角色——從主角到配角,包括龍套——都非常鮮明生動。”靳尚誼回想起自己坐在劇場內第一次看《茶館》時的情景,他被臺上大大小小角色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心中只有兩個字——“絕了”。

“好的東西看多了,心裡就有了標杆,知道好壞了。人的文化修養怎麼體現?要落實在對於各種作品的判斷標準上。”靳尚誼說,對戲劇的鑑賞眼光可以移植到美術專業上,他後來在國外看過大量美術大師的經典原作,清楚地知道好的畫作“好在哪裡,為什麼好”。他常說的一句話是:“風格不重要,水平才重要。”

靳尚谊的北京文艺地标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從“常客”到“貴賓”

在北京東城區五四大街,中國美術館這幢有著黃色琉璃瓦大屋頂的仿古閣樓式建築異常醒目,每年在這裡舉辦的各式展覽,代表著中國美術界的頂尖水平。

在靳尚誼眼中,作為美術教育學府的中央美院和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中國美術館,都是普及美育、提升全社會審美能力的國家重器。

靳尚誼和中國美術館淵源頗深。

早在校尉衚衕時期,1953年,中央美院校內蓋起了一座四層灰色小樓,外牆上有美輪美奐的藝術浮雕,木質門窗也有精緻的雕花,這是中央美院的美術館,也是新中國的第一個美術館。“當時中國還沒來得及建設國家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也在這裡辦公。”靳尚誼說。

1963年,五四大街的中國美術館竣工開放,美協搬離。中國美術館是新中國成立10週年十大建築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正規的國家美術館,它的出現一度引發轟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靳尚誼都是這裡的“常客”:“那時候開始有全國性的美術聯展了,我幾乎每一次展覽都要去。記得有段時間需要買票,但非常便宜。”

那時候的他沒有想到,未來自己會把最好的作品捐贈於此,並在這裡隆重舉辦大型個人作品展。

2005年4月,作為對中央美院87週年校慶的獻禮,靳尚誼藝術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這是他功成名就之後的首次大型作品回顧展。當時的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等機構的負責人濟濟一堂,熱烈祝賀其展覽開幕。時任中央美院院長的潘公凱致辭時這樣評價:“靳尚誼的藝術成就突出體現在,他把歐洲古典油畫的精髓及它所體現的崇高典雅的精神,與中國民族藝術傳統和精神交融,開創了中國油畫新古典主義學派。”

2009年,靳尚誼向中國美術館捐贈油畫、素描作品共39件,成為美術界和文化界盛傳的佳話。他說,“我最好的作品都捐給了美術館,因為這是它們最好的歸宿,好的東西應該給國家,為人民服務,讓大家享受。”

迄今為止他一共捐贈了近70件作品:《畫家黃賓虹》捐給了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則收到了他的“新古典”風格代表作《側光人體》、探索現代人精神面貌的代表作《驚恐的婦女》、探索歐洲古典畫風和中國畫韻味融合的《八大山人》等。此外,在劉海粟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也都收藏著他的捐贈畫作。

2019年1月9日,為期兩個月的“丹青錦裳——鄭錦與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學術研究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致敬中央美院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校第一任校長鄭錦先生,這也是其“百年校慶年”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年輕的學生三三兩兩,在展品前駐足交談,感受這位美院奠基者的風采,領悟前輩開創事業的艱辛與堅守。

本刊記者問,對於這些年輕的美院學子,你有何寄語?

靳尚誼沉思了一會兒,沉靜而篤定地說:“好好學習,專注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