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人生最後的兩幅畫,一幅線條凌亂、年齡寫錯,為何被叫好?

mongchan


《牡丹》迎風立,《葫蘆》黃掛藤。清水白石出,道盡一生意。

從這兩幅畫來看,齊白石能夠從草根匠人成為一代大師,還能活這麼高壽,還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幅畫就像是一個迴光返照,像是白石老人一生精氣神的凝聚,一生經歷的回顧,還有其個性的集中體現,真的特別有意思。


首先,這兩幅畫裡有一股執拗和傲然,一股子韌性。

一幅《牡丹》迎風而立,所謂疾風知勁草,枝葉搖曳,繁華似錦,但卻又不彎腰,不低頭,不陷入泥土。一幅《葫蘆》綠葉落盡,唯餘枯藤和老葫蘆,然而這枯藤脫去水分,更顯韌性,這葫蘆雖黃,裡面卻裝滿了葫蘆籽,這樣的葫蘆敲起來鏗鏗作響,老而彌堅。


這般意境不就是對齊白石這出生草根,屢經風霜,受盡坎坷,但卻不屈不饒,執拗前行的,最後越老越硬朗,越老越傲然的描摹和寫照麼?

其次,兩幅畫一動一靜,一濃一淡,盡顯白石先生功底深厚,用筆老辣

《牡丹》一畫,對白石先生來說意境算是濃墨重彩,大寫意風格了。但他一氣呵成,色彩層次,顏色變化,上下對比,豐富、和諧、大氣、酣暢。無絲毫遲滯,拖沓,堆砌,更無半點匠氣,完全是渾然一體,生機勃勃的狀態。


《葫蘆》走得是淡的路子,筆墨不多,色彩更是隻有黃和黑兩種,但黃中有濃淡,黑裡有輕重。用最簡單方式呈現了豐富的變化。整幅畫猶如信手拈來,隨筆而成,但卻意蘊深遠,返璞歸真,令人品味不盡。深山禪境,卻在自然氣息與生活氣息中,繁華脫盡,自在隨心,天然圓滿。

最後,兩幅畫裡蘊藏著不同的形態和層次的生命。

《牡丹》一圖,我覺得代表著白石先生的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在疾風中,在亂世中蓬勃,茂盛,火熱,向上。這朵牡丹的形態就是迎風而立的一位壯士,英雄,俠客,寬袍大衣,熱情如火,英勇豪邁,器宇軒昂,凜然有一股大氣和勃勃生機。這樣一幅畫在一位90多歲,行將要走到人生終點的老人手中畫出來,有特殊的意味,你可以說是白石老人生命的迴光返照,也可以說是他不服老,心中的火焰沒有熄滅,他還想讓生命再戰一場。


《葫蘆》一畫,實則代表他生命行將塵埃落地一種感慨,感悟,表達的是最終的一種心境。你看這葫蘆像不像老了,穿著長衫,留著長鬚,拄杖迎風回想人生,看透世事的狀態?他不再是盛年,不在枝繁葉茂,不再有鶯歌燕舞,最後一片葉子落盡,只留下細長的葫蘆藤和大大小小的幾個葫蘆。留在葫蘆架上,隨時可能掉落。但是別忘了,這些葫蘆裡的籽到了這時才真正的成熟和圓滿才能成為繁衍生息的種子,這個葫蘆到了這時才堅硬光滑到能做瓢能裝酒能做真正有用的器物。


那是沉甸甸的,有內涵,有內涵,有乾貨的生命,不在需要抗爭和奮鬥,也不再需要眷戀和不捨,只要順其自然,瓜熟蒂落,生命就圓滿了,就究竟了。繁華落盡,返璞歸真,白石老人,一生值得了,看透了,悟通了,得道了。當然,這也是白石老人要留給這個世界最寶貴的遺產。


清水白石出,兩幅畫,無論是從技法上,還是風格上,還是其意境與內涵上,都可以成為白石老人一生的完整的映照,成為大師最後的背影,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顯得珍貴異常。


李藝泓


齊白石人生最後畫的兩幅畫是這樣的,我先貼出來,親們先欣賞一下,看看齊老畫的到底如何?


Δ齊白石得最後一幅畫《風中的牡丹》


Δ齊白石的絕筆畫《葫蘆》

以上就是齊白石人生最後畫的兩幅畫。最上面一幅畫是《風中的牡丹》,這副畫是在1957年5月創作的。我們可以看到絢麗多姿的牡丹在風中搖曳,堅挺而不凌亂,這時的齊老已進入人生的倒計時,齊白石是在1957年9月16日去世的,享年93歲。也就是說,齊老創作了《風中的牡丹》這副畫4個月後就去世了。

其實在創作了《風中的牡丹》後,齊老的絕筆是下面那幅《葫蘆》,這副畫看似線條凌亂,實則表現了秋天的葫蘆雖然葉蔓已漸進枯萎,但依然生命頑強的活著,表現了齊老積極向上的精神。

當然春秋君對繪畫不甚精通,只是欣賞齊老生命不息繪畫不止的精神,對生命的渴望,對藝術的追求令我肅然起敬。

說到齊老把年齡寫錯這個問題,其實是齊白石故意為之的,我們看看,齊老的題字沒有凌亂感,也沒有斷斷續續的感覺,覺得是一氣呵成之感。說明齊老思維沒有混亂。

從資料來看,齊白石生辰和死亡時間是這樣的:1864年1月1日出生,1957年9月16日去世。享年93歲。

但是題字一個是97歲,一個題字是98歲。

實際年齡93歲,和題字97歲相差4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記載的出生按照的是陰曆,93歲是實歲,虛歲一般加一歲,但齊老的生日是一月一日,這樣以來再加一歲,於是成了95歲,剩下的2歲是這樣的。


民間有個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老人們都迷信,到了73歲時直接跳過去說74歲,等到了84歲時直接跳過去說85歲。這樣一來就又加了兩歲。所以齊老在《風中的牡丹》題字是九十七歲。

至於齊老在絕筆《葫蘆》時題字是九十八歲,我猜可能齊老想討個吉利吧,九十八,多麼吉利的一個數啊!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相當有水平!也很科學!在這個問題上祖師爺齊白石活著的時候常作反覆研究論證!人類大部份人都屬附庸風雅之人!專家,知音,知已,甚少!一幅完美至極的作品會無人問津,一帶而過,完美是應該的,完美至極時已無話可說了!那這幅完美的作品,沒人能說好,更沒有人說其壞。懂畫與不懂畫的人都會鴉鵲無聲!不敢妄加評論了!那這幅畫等同於死畫。但是,如果一幅好的字畫出現了敗筆,那就炸開鍋了,就有了給懂畫的專家和喜歡字畫的人一個品頭論足的機會。那這幅畫就有了鮮活的生命,有人說它好,有人說不好,那時專家就會主動站出來,說這幅好在那兒,又敗其何處。就這樣一來二往就給這幅畫賦予了生命的色彩!增添了無窮無盡的萬丈光芒!所以祖師爺齊白石老人到了幕年才大徹大悟!深深感嘆畫又貴在有敗筆!如維納斯女神!蒙娜麗莎的眼神!人類無論在那個行業中,都會永遠懷著一顆致仔不倦好奇探索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