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狂怒》結局中,士兵明明發現了車底的諾曼,為何卻默默地走了?對此你怎麼看?

用戶68590185


好萊塢善於拍攝二戰題材的影片,目前在全球還沒有別國的哪家影片製作公司,能夠超越老美《狂怒》這般坦克戰大片,作為軍迷個人連續看了兩場,在網絡上也看了兩回,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且感覺都非常過癮,尤其是謝爾曼大戰虎式坦克,絕對稱得上是影片的經典橋段。

在影片結束以前,謝爾曼全車五名坦克乘員,憑藉那輛拋錨的坦克,大戰路過的一個德軍步兵連或且營級規模作戰單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僅剩下了最年輕的諾曼,其他人全都戰歿了。

諾曼當時已離開車體,是車長將其推出了坦克,從車廂底部出去後,藏在了坦克下面,從而幸運地躲過了德軍扔進坦克內部的手榴彈爆炸,算是揀了一條命回來。

片尾有一個鏡頭,顯得有些異乎尋常,一位打著手電筒,非常年輕的德軍士兵,彎腰蹲下來時,發現了藏在坦克底部的諾曼。

此時,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萬幸的是面對諾曼那驚恐又無助的眼神,年輕的德軍士兵,卻站起來若無其事地走了,竟然放過了美國坦克兵諾曼。

片中長著一張稚氣未脫娃娃臉的諾曼,應徵入伍前,就是一名打字員,從未殺過什麼人,但戰爭是殘酷的,坦克上的乘員不會開槍開炮,只能被敵人的反坦克武器將坦克摧毀。


車長也就是布拉特·皮特演的唐,畢竟是名老兵,對此心知肚明,所以硬是逼著諾曼用左輪手槍,槍殺了一名德軍俘虜,算是給諾曼上了戰場第一課,得學會殺人,接下來就好辦了,諾曼用車載並列機槍,打死了無數進攻的德國軍人,從一名打字員,迅速成長為一名會殺人的坦克兵。

但諾曼內心,依然是非常善良的,從被逼槍殺戰俘,不斷自責就可以看出來,那位年輕的發現諾曼以後,最終還是默默走掉的德軍士兵,內心也是良善之人,從其臉上也可判斷。

那位年輕的德軍士兵,或且剛參軍不久,本身就不願打仗,不願拿槍殺人,或許對殺人,也如同當初的諾曼一般,充滿了恐懼感,因此,在來不及思考間,有同伴叫他走了,於是,就站起身來,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應該說諾曼是幸運的,謝爾曼坦克五名乘員中,唯一的倖存者,得感謝車長唐,在危險時刻,將其推出坦克,從而躲過了扔進坦克內的手榴彈爆炸。

同時,諾曼也得感謝那位年輕的德軍士兵,是他在匆忙中,放過了諾曼,裝這若無其事地走了。

《狂怒》的戰鬥場面,或且太過血腥,因此導演才特意在片尾加上了這個橋段,表現殘酷的戰爭中,人類尚存的一絲人性,是不是在宣揚一種反戰情緒,儘管二戰離現在已經七十餘年了,但二戰卻永遠是軍事題材小說、影視劇取之不盡的來源。


國平軍史


不請自來。

這部《狂怒》我已經看過兩遍了,時隔多年,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再次將這部二戰背景下經典的坦克大戰擼了一遍。

對於從未經歷過戰爭的新兵蛋子來說,第一次殺人並不容易。諾曼就是這樣的一個新兵蛋子,一個打字員莫名其妙的被抓來當坦克機槍手,槍不會玩,還要戰友告訴他怎麼玩。

諾曼是一個好人,這是老熊對他的評價。

他看到德國的孩子兵沒有主動出擊,導致己方損失了一隊人和一輛坦克。

他不敢殺手無寸鐵的德軍俘虜,最後還是在唐的逼迫下殺了那個俘虜。

自從殺了這個德國俘虜之後,諾曼的已經成功升級為一個合格的“冷血”戰士。

開槍掃射敵人的眼神說明他已經蛻變成功。

在後面與虎式坦克的對戰中,射殺德國軍官的時候更是瘋狂地咒罵著怒吼著......

這是一個新兵蛋子蛻變成“殺人狂魔”的過程,誰都是從新兵蛋子過來,包括那個老大唐

影片中的戰友曾經笑話過唐在坦克裡第一次被炮彈轟中時的表現:嚇得屎都拉褲子裡了。

誰會想到現在表現冷酷剛毅的唐也曾有過糗人的過去?


回到正題。

那個發現躲在坦克底下的德軍士兵很明顯就是一個新兵蛋子,他還沒有殺過人,至少還沒有殺過手無寸鐵的人,就像剛開始的諾曼一樣。

影片開頭就已經用文字說明了當時德國軍隊的狀況,希特勒在絕望中將女人和孩子都送上了戰場......

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看到很多小孩子和女人被迫參加了戰鬥

三個小孩朝美軍的坦克發射了一枚炮彈,但是他們卻沒有開一槍就跑,最後全部被打死

小鎮上出來的投降兵裡面絕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

這些場景也從側面反應出,當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德國軍隊裡出現了大量的新兵也讓諾曼獲得了一次被拯救的機會。

諾曼運氣好,唐叫他躲到坦克底下。

諾曼運氣好,他遇上的是一個新兵。

諾曼運氣好,他身上沒有帶槍,否則結局可能就不是這樣的。

很多人認為導演是為了展現出戰爭中也有人性的一面,我卻認為戰爭本身就沒有人性可言,就算有也是相對的,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戰友,對自己的親人朋友有人性,對敵人有人性就是對己方的無人性。

導演特地將這一特寫鏡頭放出來,無非有兩點原因:

一,讓自己和觀眾們不要太過絕望

二,側面反映出德國軍人已經厭戰

不知道那個放走諾曼的德軍新兵有沒有想過,當諾曼重返戰場時,又有多少德國人將死在他的坦克之下?


影視大蝦米


新兵諾曼是幸運的,在原本必死的結局裡活了下來,而這也要感謝那個黨衛軍士兵,正是他的一絲憐憫救了諾曼。
那麼為什麼作為敵人的德軍士兵,要放過殺害了自己那麼多戰友的盟軍士兵諾曼呢?

我想這也不難理解,即使是一個再團結的國家,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而莫要說是在二戰末期的德國了,在面對盟軍攻入國境,戰敗已是事實的情況下,反戰的情緒只會愈加強烈,只是迫於納粹的鐵血鎮壓才沒有爆發出來。

在電影的前半段裡有這麼一段劇情,盟軍在進攻一個小鎮時,看見了一些被吊死的平民,並且還在這些死者的脖子上掛著牌子,牌子上寫著這些人之所以被處死的原因,而原因正是他們拒絕參戰,於是便被黨衛軍殺死示眾。那些屍體在電線杆子上無助搖晃的畫面不僅充分的體現出了納粹的殘暴,同時也表達出了民眾反對戰爭的意願。





而反戰的人們並不是全都選擇站出來反抗,更有一部分被納粹震懾了的人們選擇了妥協,被迫拿起武器幫助納粹戰鬥。很顯然,那個放過了諾曼的士兵便是這樣一個人,所以我說諾曼是幸運的。

另外,再提一點我的想法,之所以最後是諾曼活了下來而不是那些老兵,我想正與他是新兵有關,若是那個黨衛軍士兵在車底看見的是唐或者其他人,他們肯定都不會表現得像諾曼那樣害怕和無助,而我想正是諾曼的這份稚嫩與懦弱,讓那個本就無心戰爭的士兵起了同情憐憫之意吧!所以還是那句話,諾曼是幸運的。

謝謝!


星星星318


第一,德國軍官沒有殺諾曼有點類似另一部戰爭電影《鋼琴家》,撤退中的德國軍官不但沒有殺男主,還幫助他渡過最後的日子。那我們可以大膽猜想,在1945年最後的一段日子裡,德國軍隊的前線軍官中已經瀰漫著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包含了對戰爭領導者的質疑,這一點可以在戰爭電影《刺殺希特勒中》看到;也有對戰爭目的質疑。正因為這些思維蔓延,軍官們都在戰爭的執行過程中開始有意地打折,習慣性的保存雙方軍人的生命。徒勞無功,不如讓更多人活下去。

第二,這可能也是眾多電影慣用的一種講故事模式。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以最後活下來那個參戰人員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這樣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也不會讓人電影看到最後感覺過於絕望。能活下來一個人就是希望,因為星星之火的意義大於燎原的意義。





體制外的阿爾帕希諾


《狂怒》中的很多篇幅不是表現的戰爭的場面,反而展現了多個層面的善與惡的交鋒,從開始的美軍內部的善惡對比,體現在對於那一戶德國居民凌辱和保護。還有最後的納粹放過了諾曼這個完全沒有準備好打仗的士兵。其實整個電影基本沒有怎麼展示那種普通戰爭電影的英雄色彩,反而瀰漫這一種憂傷一種迷茫,主角的的團隊中的每名軍人都有著自己對戰爭的理解,這與其他美軍有著很大的區別。從頭至尾他們都表現得很與眾不同。他們不願意殺人,但是又不得不殺人,這是戰爭,所以有了“聖經”這個人物對於殺人和謀殺的解讀。整片電影也是在一種灰暗的色調裡以一種慢悠悠的速度在進行著。

最後回到本題,德國士兵為什麼發現了諾曼卻走了,大老劉覺得通過整片電影的鋪墊,表明了,不管美國士兵還是德國士兵都已經厭倦這場戰爭,但是又不能放棄,在殊死的戰鬥之後,已經沒有了那種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無奈和迷茫。


大老劉生活圈


為何默默走了呢?

因為發現諾曼的那個小鬼子,是個特別年輕的新兵,估計是跟諾曼一開始一樣不想殺人,所以就心一軟給放了吧。

當然也有可能就是人家導演嘛,得表現一下人性的光輝了,畢竟電影還是要有人性的嘛。





阿仁看劇


抗德神劇而已何必當真



社會倪九哥


多殺一個不多,少殺一個不少,當時德國失敗以成定局,德國兵心知肚明所以沒必要多殺一個放棄反抗的美國兵。


開始到結束486


很簡單。那個年輕的德國士兵就是殺人前的諾曼。


光緒元寶


片是不錯的片子。但裡面激光槍。實在看的不太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