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狂怒》结局中,士兵明明发现了车底的诺曼,为何却默默地走了?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68590185


好莱坞善于拍摄二战题材的影片,目前在全球还没有别国的哪家影片制作公司,能够超越老美《狂怒》这般坦克战大片,作为军迷个人连续看了两场,在网络上也看了两回,每次都有不同的体会,且感觉都非常过瘾,尤其是谢尔曼大战虎式坦克,绝对称得上是影片的经典桥段。

在影片结束以前,谢尔曼全车五名坦克乘员,凭借那辆抛锚的坦克,大战路过的一个德军步兵连或且营级规模作战单位,经过浴血奋战,最终仅剩下了最年轻的诺曼,其他人全都战殁了。

诺曼当时已离开车体,是车长将其推出了坦克,从车厢底部出去后,藏在了坦克下面,从而幸运地躲过了德军扔进坦克内部的手榴弹爆炸,算是拣了一条命回来。

片尾有一个镜头,显得有些异乎寻常,一位打着手电筒,非常年轻的德军士兵,弯腰蹲下来时,发现了藏在坦克底部的诺曼。

此时,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万幸的是面对诺曼那惊恐又无助的眼神,年轻的德军士兵,却站起来若无其事地走了,竟然放过了美国坦克兵诺曼。

片中长着一张稚气未脱娃娃脸的诺曼,应征入伍前,就是一名打字员,从未杀过什么人,但战争是残酷的,坦克上的乘员不会开枪开炮,只能被敌人的反坦克武器将坦克摧毁。


车长也就是布拉特·皮特演的唐,毕竟是名老兵,对此心知肚明,所以硬是逼着诺曼用左轮手枪,枪杀了一名德军俘虏,算是给诺曼上了战场第一课,得学会杀人,接下来就好办了,诺曼用车载并列机枪,打死了无数进攻的德国军人,从一名打字员,迅速成长为一名会杀人的坦克兵。

但诺曼内心,依然是非常善良的,从被逼枪杀战俘,不断自责就可以看出来,那位年轻的发现诺曼以后,最终还是默默走掉的德军士兵,内心也是良善之人,从其脸上也可判断。

那位年轻的德军士兵,或且刚参军不久,本身就不愿打仗,不愿拿枪杀人,或许对杀人,也如同当初的诺曼一般,充满了恐惧感,因此,在来不及思考间,有同伴叫他走了,于是,就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应该说诺曼是幸运的,谢尔曼坦克五名乘员中,唯一的幸存者,得感谢车长唐,在危险时刻,将其推出坦克,从而躲过了扔进坦克内的手榴弹爆炸。

同时,诺曼也得感谢那位年轻的德军士兵,是他在匆忙中,放过了诺曼,装这若无其事地走了。

《狂怒》的战斗场面,或且太过血腥,因此导演才特意在片尾加上了这个桥段,表现残酷的战争中,人类尚存的一丝人性,是不是在宣扬一种反战情绪,尽管二战离现在已经七十余年了,但二战却永远是军事题材小说、影视剧取之不尽的来源。


国平军史


不请自来。

这部《狂怒》我已经看过两遍了,时隔多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再次将这部二战背景下经典的坦克大战撸了一遍。

对于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新兵蛋子来说,第一次杀人并不容易。诺曼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兵蛋子,一个打字员莫名其妙的被抓来当坦克机枪手,枪不会玩,还要战友告诉他怎么玩。

诺曼是一个好人,这是老熊对他的评价。

他看到德国的孩子兵没有主动出击,导致己方损失了一队人和一辆坦克。

他不敢杀手无寸铁的德军俘虏,最后还是在唐的逼迫下杀了那个俘虏。

自从杀了这个德国俘虏之后,诺曼的已经成功升级为一个合格的“冷血”战士。

开枪扫射敌人的眼神说明他已经蜕变成功。

在后面与虎式坦克的对战中,射杀德国军官的时候更是疯狂地咒骂着怒吼着......

这是一个新兵蛋子蜕变成“杀人狂魔”的过程,谁都是从新兵蛋子过来,包括那个老大唐

影片中的战友曾经笑话过唐在坦克里第一次被炮弹轰中时的表现:吓得屎都拉裤子里了。

谁会想到现在表现冷酷刚毅的唐也曾有过糗人的过去?


回到正题。

那个发现躲在坦克底下的德军士兵很明显就是一个新兵蛋子,他还没有杀过人,至少还没有杀过手无寸铁的人,就像刚开始的诺曼一样。

影片开头就已经用文字说明了当时德国军队的状况,希特勒在绝望中将女人和孩子都送上了战场......

我们也可以从影片中看到很多小孩子和女人被迫参加了战斗

三个小孩朝美军的坦克发射了一枚炮弹,但是他们却没有开一枪就跑,最后全部被打死

小镇上出来的投降兵里面绝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

这些场景也从侧面反应出,当时的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德国军队里出现了大量的新兵也让诺曼获得了一次被拯救的机会。

诺曼运气好,唐叫他躲到坦克底下。

诺曼运气好,他遇上的是一个新兵。

诺曼运气好,他身上没有带枪,否则结局可能就不是这样的。

很多人认为导演是为了展现出战争中也有人性的一面,我却认为战争本身就没有人性可言,就算有也是相对的,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战友,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有人性,对敌人有人性就是对己方的无人性。

导演特地将这一特写镜头放出来,无非有两点原因:

一,让自己和观众们不要太过绝望

二,侧面反映出德国军人已经厌战

不知道那个放走诺曼的德军新兵有没有想过,当诺曼重返战场时,又有多少德国人将死在他的坦克之下?


影视大虾米


新兵诺曼是幸运的,在原本必死的结局里活了下来,而这也要感谢那个党卫军士兵,正是他的一丝怜悯救了诺曼。
那么为什么作为敌人的德军士兵,要放过杀害了自己那么多战友的盟军士兵诺曼呢?

我想这也不难理解,即使是一个再团结的国家,也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而莫要说是在二战末期的德国了,在面对盟军攻入国境,战败已是事实的情况下,反战的情绪只会愈加强烈,只是迫于纳粹的铁血镇压才没有爆发出来。

在电影的前半段里有这么一段剧情,盟军在进攻一个小镇时,看见了一些被吊死的平民,并且还在这些死者的脖子上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这些人之所以被处死的原因,而原因正是他们拒绝参战,于是便被党卫军杀死示众。那些尸体在电线杆子上无助摇晃的画面不仅充分的体现出了纳粹的残暴,同时也表达出了民众反对战争的意愿。





而反战的人们并不是全都选择站出来反抗,更有一部分被纳粹震慑了的人们选择了妥协,被迫拿起武器帮助纳粹战斗。很显然,那个放过了诺曼的士兵便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说诺曼是幸运的。

另外,再提一点我的想法,之所以最后是诺曼活了下来而不是那些老兵,我想正与他是新兵有关,若是那个党卫军士兵在车底看见的是唐或者其他人,他们肯定都不会表现得像诺曼那样害怕和无助,而我想正是诺曼的这份稚嫩与懦弱,让那个本就无心战争的士兵起了同情怜悯之意吧!所以还是那句话,诺曼是幸运的。

谢谢!


星星星318


第一,德国军官没有杀诺曼有点类似另一部战争电影《钢琴家》,撤退中的德国军官不但没有杀男主,还帮助他渡过最后的日子。那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在1945年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德国军队的前线军官中已经弥漫着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包含了对战争领导者的质疑,这一点可以在战争电影《刺杀希特勒中》看到;也有对战争目的质疑。正因为这些思维蔓延,军官们都在战争的执行过程中开始有意地打折,习惯性的保存双方军人的生命。徒劳无功,不如让更多人活下去。

第二,这可能也是众多电影惯用的一种讲故事模式。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以最后活下来那个参战人员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不会让人电影看到最后感觉过于绝望。能活下来一个人就是希望,因为星星之火的意义大于燎原的意义。





体制外的阿尔帕希诺


《狂怒》中的很多篇幅不是表现的战争的场面,反而展现了多个层面的善与恶的交锋,从开始的美军内部的善恶对比,体现在对于那一户德国居民凌辱和保护。还有最后的纳粹放过了诺曼这个完全没有准备好打仗的士兵。其实整个电影基本没有怎么展示那种普通战争电影的英雄色彩,反而弥漫这一种忧伤一种迷茫,主角的的团队中的每名军人都有着自己对战争的理解,这与其他美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从头至尾他们都表现得很与众不同。他们不愿意杀人,但是又不得不杀人,这是战争,所以有了“圣经”这个人物对于杀人和谋杀的解读。整片电影也是在一种灰暗的色调里以一种慢悠悠的速度在进行着。

最后回到本题,德国士兵为什么发现了诺曼却走了,大老刘觉得通过整片电影的铺垫,表明了,不管美国士兵还是德国士兵都已经厌倦这场战争,但是又不能放弃,在殊死的战斗之后,已经没有了那种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无奈和迷茫。


大老刘生活圈


为何默默走了呢?

因为发现诺曼的那个小鬼子,是个特别年轻的新兵,估计是跟诺曼一开始一样不想杀人,所以就心一软给放了吧。

当然也有可能就是人家导演嘛,得表现一下人性的光辉了,毕竟电影还是要有人性的嘛。





阿仁看剧


抗德神剧而已何必当真



社会倪九哥


多杀一个不多,少杀一个不少,当时德国失败以成定局,德国兵心知肚明所以没必要多杀一个放弃反抗的美国兵。


开始到结束486


很简单。那个年轻的德国士兵就是杀人前的诺曼。


光绪元宝


片是不错的片子。但里面激光枪。实在看的不太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