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姚廣孝,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江蘇長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出家為僧,名道衍,字斯道。

根據《明史‧姚廣孝傳》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選高僧侍奉諸位王子,誦經薦福。宗泐舉薦了道衍,燕王朱棣與道衍言語甚合,請至北平,住持慶壽寺。

“慶壽寺”舊址在今天北京西長安街電報大樓附近,一九五四年拓寬長安街時拆掉了,實在可惜。清人章宗瀛作《明史》考證:“按慶壽寺又名雙塔寺,金章宗時建。見《春明夢餘錄》及《帝京景物略》。後即改明大興隆寺、大慈恩寺。至明嘉靖初廢。其地在西長安街。廣孝之居此,蓋以其密邇燕邸耳。

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老長安街慶壽寺雙塔

按照明‧劉侗《帝京景物略》的記載,慶壽寺在元代時修有雙塔,一個九級,名曰“特贈光天普照佛日圓明海雲佑聖國師之塔”, 一個七級,名曰“佛日圓照大禪師可庵之靈塔”。“海雲”與“可庵”都是元僧,從那以後,“慶壽寺”便俗稱“雙塔寺”。章宗瀛推測姚廣孝居“慶壽寺”是可以“密邇燕邸”。“燕邸”是指燕王朱棣的王府,有學者考證,燕王府是在元大內正殿的基礎上修建的,應該是在今天中南海範圍內。從電報大樓到中南海,步行也不過十分鐘,確實很近。

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慶壽寺雙塔

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慶壽寺雙塔保護效果圖

姚廣孝一生幹了諸多大事,人稱“黑衣宰相”。歸納出來:

1. 靖難首功。幫助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奪得了皇位。

2. 總裁修纂《永樂大典》。

3. 總裁修纂《明太祖實錄》。

4. 設計規劃北京城。

每一件都可以說是豐功偉業,所以明成祖待姚廣孝甚厚。按《明史‧姚廣孝傳》:“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十六年三月,入覲,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

從上面兩段話的字面上看,似乎姚廣孝只要身在北京,就會居“慶壽寺”。而章宗瀛考證:“永樂欲為廣孝建第,力辭仍居慶壽寺,後退居天寧寺。遂以慶壽寺為百官習儀之所。”“天寧寺”在北京西便門外。而“慶壽寺”也的確是皇家官家舉行儀式活動的場所。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七:“永樂八年八月丁未,命行在禮部集僧道於慶壽寺、白雲觀,建齋醮三晝夜,資薦北征亡故軍士。”

《明仁宗實錄》卷二下:“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丁酉,上命禮部以十月朔,集僧道於慶壽寺靈濟宮,建薦楊大齋七晝夜,上資皇考皇妣之福。”

姚廣孝去世很多年以後,仍然與“慶壽寺”有解不開的緣。

《明史五十二‧志第二十八》:“洪熙元年,以張玉、朱能、姚廣孝配享太廟。”

《明史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嘉靖九年,世宗諭閣臣曰:‘姚廣孝佐命嗣興,勞烈具有,顧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於是尚書李時偕大學士張璁、桂萼等議請移祀大興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詔曰:‘可。’”按前文章宗瀛所證,“慶壽寺”後改名為“大興隆寺”

據《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六十三:“正統十三年二月己未,修大興隆寺,寺初名慶壽。禁城西金章宗時創,太監王振言其朽敝。上命役軍民萬人重修,費物料鉅萬,既成,壯麗甲於京都內外數百寺。改錫今額樹牌樓號第一叢林,命僧作佛事,上躬行臨幸。”看來“慶壽寺”改名是正統年間的事。

後來姚廣孝牌位又有一次遷移,《明世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四:“嘉靖十四年四月庚戌,改遷功臣姚廣孝牌位於

大隆善寺祀典如故。”理由是“時大興隆寺火,上用御史諸言及部議,不復建寺,並革各寺修齋俗事,而廣孝祀典並僧錄司俱移置之。”

“大興隆寺”被毀後,在嘉靖二十九年,錦衣衛都督陸炳請改大興隆寺址為演武射所,後因金鼓聲響徹大內,將演武射所移走了。

關於姚廣孝去世後的追封、諡號和安葬,《明史》是:“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

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北京房山區青龍湖鎮常樂寺村姚廣孝墓塔

姚廣孝與北京寺廟之緣

北京房山區青龍湖鎮常樂寺村姚廣孝神道碑

今北京房山區東北,青龍湖鎮常樂寺村有姚廣孝神道碑和墓塔。由於久經風雨,石碑有多處已經嚴重損毀,不可辨讀。幸好,此碑有前人拓片,現藏於於國家圖書館。現今狀況也有實景照片在。曾有學者校訂過,碑文中的追封、諡號為“贈推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諡恭靖

”。與《明史》記載有異文,“推誠”作“推忠”,“上柱國”作“柱國”。而《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所記追封與碑文一致。是否可以說當朝的《實錄》比後朝的修史要準確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