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姚广孝,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江苏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出家为僧,名道衍,字斯道。

根据《明史‧姚广孝传》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选高僧侍奉诸位王子,诵经荐福。宗泐举荐了道衍,燕王朱棣与道衍言语甚合,请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庆寿寺”旧址在今天北京西长安街电报大楼附近,一九五四年拓宽长安街时拆掉了,实在可惜。清人章宗瀛作《明史》考证:“按庆寿寺又名双塔寺,金章宗时建。见《春明梦余录》及《帝京景物略》。后即改明大兴隆寺、大慈恩寺。至明嘉靖初废。其地在西长安街。广孝之居此,盖以其密迩燕邸耳。

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老长安街庆寿寺双塔

按照明‧刘侗《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庆寿寺在元代时修有双塔,一个九级,名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 一个七级,名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海云”与“可庵”都是元僧,从那以后,“庆寿寺”便俗称“双塔寺”。章宗瀛推测姚广孝居“庆寿寺”是可以“密迩燕邸”。“燕邸”是指燕王朱棣的王府,有学者考证,燕王府是在元大内正殿的基础上修建的,应该是在今天中南海范围内。从电报大楼到中南海,步行也不过十分钟,确实很近。

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庆寿寺双塔

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庆寿寺双塔保护效果图

姚广孝一生干了诸多大事,人称“黑衣宰相”。归纳出来:

1. 靖难首功。帮助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得了皇位。

2. 总裁修纂《永乐大典》。

3. 总裁修纂《明太祖实录》。

4. 设计规划北京城。

每一件都可以说是丰功伟业,所以明成祖待姚广孝甚厚。按《明史‧姚广孝传》:“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十六年三月,入觐,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

从上面两段话的字面上看,似乎姚广孝只要身在北京,就会居“庆寿寺”。而章宗瀛考证:“永乐欲为广孝建第,力辞仍居庆寿寺,后退居天宁寺。遂以庆寿寺为百官习仪之所。”“天宁寺”在北京西便门外。而“庆寿寺”也的确是皇家官家举行仪式活动的场所。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永乐八年八月丁未,命行在礼部集僧道于庆寿寺、白云观,建斋醮三昼夜,资荐北征亡故军士。”

《明仁宗实录》卷二下:“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丁酉,上命礼部以十月朔,集僧道于庆寿寺灵济宫,建荐杨大斋七昼夜,上资皇考皇妣之福。”

姚广孝去世很多年以后,仍然与“庆寿寺”有解不开的缘。

《明史五十二‧志第二十八》:“洪熙元年,以张玉、朱能、姚广孝配享太庙。”

《明史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按前文章宗瀛所证,“庆寿寺”后改名为“大兴隆寺”

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正统十三年二月己未,修大兴隆寺,寺初名庆寿。禁城西金章宗时创,太监王振言其朽敝。上命役军民万人重修,费物料巨万,既成,壮丽甲于京都内外数百寺。改锡今额树牌楼号第一丛林,命僧作佛事,上躬行临幸。”看来“庆寿寺”改名是正统年间的事。

后来姚广孝牌位又有一次迁移,《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嘉靖十四年四月庚戌,改迁功臣姚广孝牌位于

大隆善寺祀典如故。”理由是“时大兴隆寺火,上用御史诸言及部议,不复建寺,并革各寺修斋俗事,而广孝祀典并僧录司俱移置之。”

“大兴隆寺”被毁后,在嘉靖二十九年,锦衣卫都督陆炳请改大兴隆寺址为演武射所,后因金鼓声响彻大内,将演武射所移走了。

关于姚广孝去世后的追封、谥号和安葬,《明史》是:“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

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与北京寺庙之缘

北京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姚广孝神道碑

今北京房山区东北,青龙湖镇常乐寺村有姚广孝神道碑和墓塔。由于久经风雨,石碑有多处已经严重损毁,不可辨读。幸好,此碑有前人拓片,现藏于于国家图书馆。现今状况也有实景照片在。曾有学者校订过,碑文中的追封、谥号为“赠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与《明史》记载有异文,“推诚”作“推忠”,“上柱国”作“柱国”。而《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所记追封与碑文一致。是否可以说当朝的《实录》比后朝的修史要准确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