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老百姓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却反感主流艺术家?

老理大乐


老百姓喜欢接地气的,来自于民间,产生于大众生活的自然相声,因为它真实,亲切,没有距离感。每一分笑料都是那么熟悉,都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寻到缩影。这样的相声,谁不喜欢,谁听了都会觉得真实,仿佛它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它讲述的就是隔壁老王,邻家老赵的糗事,乐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又不能太高于生活,否则就变了味,让人品之无原味,观之无回味,听之无共鸣。

其实,老百姓喜欢听的不是郭德纲相声,而是喜欢听俗气十足却又亲切无比,接地气,言民生的大众相声,而郭爷的相声恰巧就是这个路子,就是这个风格。因此百姓喜之,捧之!

老百姓不喜欢听什么样的相声呢?

脱离生活,唱高调,说教太浓,缺乏真实,不自然,过于道德绑架的所谓高大上相声让人民群众接受不了!

他们感觉:本来每天压力山大地生活,够压抑的了!本打算听个相声放松一下,暂时忘记眼前的不快与周遭的苦恼,没想到听到的又是假大空的说教,感觉不是在听相声,而是在听课,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本来是好事,但过于明显,强加的教育就使人反感了,不愿接受了。正如郭德纲老师所说:相声要先让老百姓乐,而其他的什么教育意义要靠观众自己去悟,而不是强加于人。每个人听同一个相声,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感悟也不同,至于悟出了什么,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体会,而不是相声作品本身特意所传达的心灵鸡汤亦或人生哲理。

我想正是由于现在大多数主流相声演员他们的相声里过于明显地说教与传道,因而造成了百姓们听他们的相声很压抑,很不快,总是感觉是在听思想道德课,而不是消遣娱乐释放压力听相声,因此百姓与之渐行渐远,不愿听之!



教育本身没有错,教人向善,弘扬正能量,到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只不过特殊的艺术要特殊对待。相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让人乐的,其它都是次要的。所以说相声最好让百姓自己悟其中的道理,哲理,而不是强制灌输,否则它就不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亲之爱之的相声艺术啦!

总之,自然纯朴,俗言俗语,插科打诨,笑料产生于民间,于民众有共鸣的相声,百姓就愿意听,这样的相声听得不累,百姓笑得自然,这样下里巴人的相声才会得人心,才会笑果十足,才会经久不衰,你说对吗?


西瓜娱乐笑笑生


大家好,我是郭哥。

为什么老百姓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却对主流相声艺术家比较反感呢?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

先说说老百姓为什么反感主流艺术家。

艺术家一般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独特建树或贡献,并获得官方认可的人。艺术家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民选的,能被称为艺术家肯定都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和专门的机构所赋予的。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代表着主流。

就相声而言,主流的相声艺术家们,他们虽然服务的对象也是老百姓,但是他们不需要老百姓掏钱欣赏,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来源于体制内,观众乐不乐,喜欢不喜欢,根本不影响他们的收入和晋升,因此他们并不需要老百姓的认可,只要上级认可就可以了。上级组织或领导喜欢了,认可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走个程序,排个资历混到艺术家。

既然如此,有没有基本功,有没有真才实学,有没有创作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及时传达领会方针政策,瞅准向,站准位,比啥都重要。按照领导安排工作,顺应时事编点段子应个景,不但薪水无忧,更重要的是犯不了错误。

按说这样按部就班倒也可以,可他们干着文艺工作,却操着行政工作的心,时常还颐指气使的摆个架子,指点民间艺人,以显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又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能拿什么“三俗”、“低级趣味”等来打压他人,在贬低其他相声艺人的同时,其实也捎带贬低了老百姓,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呢?

郭德纲的相声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相声,家长里短,娓娓道来,都是老百姓能真切感受到的事情,因此在欢笑中易产生共鸣。

其次,郭德纲的相声必须能抓住观众的心,要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钱,他才有饭吃。俗话说的“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显得是真功夫。

第三,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民间艺人学历虽不高,但因为面对的生活压力不一样,所以迫使他们必须不断的加强学习,创作出更好更新的段子,才能生存下去。好高骛远,就像何沄伟一样就很难有出路。

第四,不得不说,郭德纲是一个非常有相声天赋的人。没天赋想学相声,再高的学历都是枉然。

总的来说,虽然主流相声艺术家和郭德纲都是服务于老百姓,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影响也泾渭分明。主流者是为了工作,郭德纲是为了生存;主流者以领导的认可为追求,郭德纲是以老百姓的认可为转移;主流者基本功在察颜观色,郭德纲基本功在说学逗唱。这就是造成老百姓一喜一恶的重要原因。

个人观点,敬请关注讨论。


郭哥81336547


纵观中国艺术界,行行萧条,文革前还有巜东方红》,《长征组歌》,其中许多被传颂,舞蹈成样板。文革虽是艺术的严冬,许多表演形式被终止,但有现代京剧样板戏,交响乐,芭蕾舞都有创作。改革后,许有艺术家,艺术形式以上春晚为首任,一年一个创作只等年底检验,上为王,没上为寇,甚至几年不翻身,说起春晚也几十年了,歌曲多是口水歌,春晚歌几乎(少而少)没有被传唱,舞更是似曾相识,东方红,长征组歌的翻板。至今都没明白一女孩从头转到尾到底为什么,这算艺术吗?虽然文艺市场惨淡,艺术家们却倍出,难怪青黄不接,就这所谓艺术家把文艺届搞的昏天黑地,电视电影创作把世人当傻子,一顿胡编乱造,把正常人当弱智地胡弄。然而每位每个行业的权贵,或艺术家说词不断,是抹粉还是抹糞。咐颜趋势,哭笑不得。语言类节目虽有津津乐道,却被所谓纯洁艺术咖们打压。正能量的语言伴随腐败共生,年老的听正能量已耳朵起茧,年青的务实,其他无关了。没人敢闯天下先,纱帽虽轻,至关重要,高歌高调一路顺风,现在的环境虽不像文革严酷,压力大节奏快更多需要精神上的放松娱乐,轻松诙谐的语言,来的快随时用,快乐大家,快乐自已,说老实话有几位会拿出两小时看芭蕾舞类的节目呢?


王大牛63486055


是吗?题主说的老百姓仅是一小部分,怎能代表大多数人。你可以走上大街问一问还有几个喜欢相声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时过境迁,还用老形式无疑是穿着长袍马褂在大街上行走,显的那么不入流,除了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以及极少数人捧臭脚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人认同。

相声也不离外!

比如刚解放流行央歌,苏联式的交际舞,六十年代喜欢歌曲相声,七十年代样板戏加相声,八十年代喜欢流行歌曲,九十年代流行歌曲加小品,零零年至今电视剧,再往后就没有了,现在是一些经典艺术形式回潮,但过去式的东西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还有所谓的主流,也不过是形式上的保留节目。除非经典还有人回味一下,时下的相声界真不敢恭维!因此,他们只能称商业艺人,为特定人群服务,老百姓不卖他们的帐!


狼烟一九三一


反感不至于,主流是什么。喜欢人的人越多是主流,还是一小撮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下或者按辈分排一排,然后指定一下谁是主流。

那些所谓的主流,确实是有过一些流传很广的作品。但自从被冠以主流或艺术家后,他们往往就习惯于享受坐在主席台上评论别人了。相声有几年里都快凉凉了,老郭用他自己的形式让他重回大众的视野,这点他的功劳毋庸置疑。但是他没有按照所谓主流的套路出牌,就让主流非常的不爽。而且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顺带赚了钱。那主流就更不爽了。

指责段子俗,可别忘了相声原来的样子,候老先生在天桥底下讨生活时,段子难道都是高雅的?这妨碍他老人家最终成为大师吗?

问题在于,当不景气时主流除了唉声叹气以外,并没有着手解决问题,或是没有找对方向。在指责老郭同时也没有说该怎么办。

相声本来就是底层人民的消遣娱乐,没啥打算登入高雅之堂。非要把他吹上天,老一辈的艺术家自己心里清楚的很。就是后几代的他们还真信了,到处指点江山。那些主流跟像是大锅饭,哪里演出,有几场,什么节目,是他们自己张罗的吗?甚至没有演出也照样拿薪水。

老郭行吗,他不自己张罗一切,他就得饿肚子,或者改行。以上两种境地谁更接近底层人民。

只要不犯法,靠自己能耐赚钱,没毛病!当然,不服的也可以继续不服。我也没打算说服谁,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不二80


这个话题挺大的。当初的相声,有很多的脏活臭活,因为当初的受众绝大部分是闲散人员,脏活臭活吸引人,后来以宝字辈为主的一些老艺人,去其糟粕,才把相声保留下来,并登堂入室,成为艺术类别之一。有点类似于赵本山对于二人转的改造,二人转当初也是有很多的黄段子,所以90年以后提到二人转就绝对绕不过赵本山的功劳。后来时代发展,马季等一些相声演员开始了歌颂派相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进而形成官派,也就是所谓的主流。其实让郭德纲真正出名的,是一些对老段子的改编,奠定了德云社的大局,也加上广播电台的大鹏的推广,才让人认识了郭德纲,并认可他的表演方式。所以官派和野派的必然有所冲突,因为受众不太一样,追求的东西也不太一样,其实更多的是风格的区别。就像是相声早期有江湖人和下海人的区别,江湖人不用多说,自民间而来,受众多为贫苦大众,自然表演方式偏低层。下海的多为原八旗子弟,有文化,自持身份,自然表演风格就偏文一些,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哏节目,也多为他们创作。其实归根到底这门艺术就是图一乐,爱听谁的,你就听谁的,我更多的是喜欢某人的作品,而不是某个人。


Vincenteye


我不知道你的感觉是从哪来的,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郭德纲的有些相声很多人都喜欢,包括我自己也喜欢,但并不意味着我就喜欢他所有的相声,更不代表我能长期持久地喜欢他这些相声。郭德纲的相声就是快餐,无需内涵,也无须精雕细琢,让大家快速地哈哈一乐舒缓一下压力就行了。纵观郭的相声,面对的观众群体只能是特定的一部分人,即便是钢丝所宣扬的几个代表作,也并不能算是传统相声在新时代中的弘扬,更谈不上相声艺术的复兴,这和郭德纲的文化水平及创作团队的对文艺的理解深度是密不可分的。郭德纲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这个文化,不是单纯的传统文化或是现代文化,是既要有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基础,又要有文化和生活融合精炼的能力。相声是一门艺术,和其他类曲艺节目不一样,为什么相声会比其他曲艺形式没落了?就是因为相声艺术的难度要远高于其他曲艺形式。一个相声演员可能会表演好几段相声,但是能不能担起复兴相声艺术的大任还未可知。主流相声倡导的是社会的正能量和社会道德观,是展示给观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思想,是值得人去品味和反思的。那么多的主流相声,很多的经典,我不知道小编认为哪段相声是观众反感的,我也不知道小编知不知道哪些是受观众欢迎的。


憧憬李涛


人们对于相声的喜爱历史悠久,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相声老艺术家的逐渐过世,已经没有真正投身于相声事业的所谓艺术家,这几年随着郭德纲的异军突起,相声界又有了一点人气和活力

第一,艺术家就是艺术家,不分什么主流非主流,正统非正统,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这种概念,我估计是自认为自己是主流和正统者有意为之,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相声的正宗而举起高傲的头颅,他们排除异己,打击异端,尤其是草根,不允许草根走出给他们画的圈,岂不知这种自恃已经违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我记得列宁说过,我们要打击那些貌似激进实则不学无术的自负

第二,相声是一种民间艺术,他的根就在深深的土壤之中,历史不算悠久,但他生命力顽强,只是近几年自认为主流之人硬生生的把他从土壤之中拔了出来,把本来植根于大地的参天大树移栽到花盆,他还能活吗,这不是不学无术是什么?

第三,听相声,观众既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启迪了心灵,又要得到快乐,而相声是民众的艺术,雅俗共赏,不是少数人的玩物,所以,郭德纲是应运而生,他符合了大多数民众的审美需求,他相声的内容也正是来自于基层,来自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实在在,大家听了他的相声,感同身受,那些主流们整天嚷嚷着走向基层,采集生活,其实他们整天坐在庙堂之上,在苦思相声的创作,文艺的出路,试想,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有人听吗

第四,郭德纲多才多艺,表现灵活,把深奥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他对相声艺术表演的各种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再配上肢体动作,高亮的嗓音,幽默魅力的语言,试想,能没有观众吗

第五,以上说的是我个人见解,较稚嫩,不针对任何人,不过,我们真的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相声大家庭,没有打压和欺骗,看到一个晴朗的天


南海情缘3


相声原本就是街头卖艺,要的就是个俗,主流艺术家也是师从街头艺人,只不过经常出入高档场所,把俗的不雅的部分剥离了。你想,你说段子,尽来素的,大家都凡夫俗子,你这么搞,长此以往我难以接受啊😱

而德云社呢,我看过几个段子,首先从声台形表来看,人家是合格的,表演嘛,就讲究这四点,那么唯一被同行鄙弃的应该就是师承和段子了,我没查过,但如果师出名门,他早期不会那么落魄,同行也不会鄙弃,中国社会就是互相吹捧,你好我也好,前提是大家身份资历对等。至于段子,那不用说了,俗,荤的,这个老百姓喜欢啊。你想想,我穿着西装去听交响乐,逼格高吧?可是我跟谁吹?别人又不听那玩意,总不能对着镜子跟自己装。再看看人家,三五成群的跑去看脱衣舞表演,俗不可耐,但好看啊,回味无穷啊。


浮生如梦96760


老百姓绝对不是反感主流艺术家,而且有的主流艺术家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老百姓只是喜欢听让人乐的相声,只要能够满足让观众听完相声会感觉开心,而不是尴尬这个在相声表演中最基本的要求,老百姓都会喜欢。有的相声演员能力有限,说的相声确实不逗乐,其实老百姓也不反感,但是有一些艺术家非但说的相声不好笑,还去阻碍相声说的好笑的演员去发展就有点让人反感了。

主流与非主流的相声,大概的划分就是在茶馆演出与在电视台播出的相声。其实不能说主流相声不好,像冯巩、牛群、刘伟、杨议,这些当年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相声演员所表演的相声也非常不错。只是在电视上播出的相声歌颂形与讽刺形的占比较大,而且这类相声看着确实让人忍不住换台,所以主流相声在观众心中的份量越来越低。

郭德纲的出现让人又重新走进了茶馆,而现在的茶馆相声也远没有个别主流艺术所说的那么三俗,所以观众又重新恢复了对相声的热情,其实相声表演就是让观众用耳朵去投票,你说的相声好笑自然就会得到观众的喜爱。(d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