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不喜歡仁宗,為什麼在位時沒有易儲?

於夢林


有明一代的皇位繼承製度實際上源於西周時期,雖然明朝對於皇位的繼承製度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實際上從太祖朱元璋時期開始,明朝一直嚴格執行著嫡長繼承製。而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帝位之後也曾因為日後選立誰為儲君的問題糾結矛盾,此時太子朱高熾的儲君地位雖然已經冊立多年,但是朱棣對於這個兒子實在是不滿意。朱棣自始至終想都有易儲的打算,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後沒有成行,關於朱棣為何沒有易儲,歷史上存在很多說法,既有“恪守祖訓說”,還有“好聖孫說”,更有“賢媳說”,最終明成祖也確實沒能衝破祖制,改立皇儲。



朱棣的三個兒子之中,其實他最喜歡的是次子朱高煦,朱高煦無論長相還是性格,都與成祖十分相像,但是另一方面他也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兒子朱高燧,但是朱高煦曾因為屢立戰功,且多次出兵救成祖於危難之中,而且最重要的是,成祖曾經許諾過日後奪得皇位後立他為太子,並且,由於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所以他的身邊也圍繞著好多文臣武將,逐漸形成了一股勢力。這些人實際很想讓他做太子,並且一再在成祖前講朱高煦的好話。不過,對於朱高煦做太子的事情,明廷之中絕大多數文臣士大夫是不能接受的,這些文臣是明朝嫡長制度忠實的捍衛者,者,“立嫡以長”的規矩是不能破壞的。


永樂元年九月,群臣不斷上表請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幾個兄弟也不斷上疏,但成祖以“長子智識未廣,德業未進”來搪塞,不想馬上表態。不過各方大臣並不就此為止,還是不斷上奏,成祖迫於輿論壓力只能以朱高熾為太子,同時封高煦為漢王,高燧為趙王。至此明朝成祖時期的皇儲執政表面上塵埃落定,但是即便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但是他這個太子之位是並不穩固的,一方面,朱棣對他依舊不待見,而漢王朱高煦也始終威脅著他的太子之位。不過不管怎麼說,朱高熾的儲君之位還是保住了。



歷史課課代表


“明成祖不喜歡仁宗”,這是沒有根據的。

朱高熾出生於1378年(洪武十年),在洪武二十八年,十八歲的時候被朱元璋冊封為燕世子,朱棣由燕王蛻變為明成祖後,朱高熾自然就成了太子了。


朱棣生有三子:朱高熾、朱高熙和朱高燧,兄弟三人當中,朱高熙的形象高大威猛,而且善騎射。朱高熾形象最差,身體肥胖,而且還殘疾(瘸了一條腿)。所以,有人就說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但我認為,作為父親,殘疾的孩子也是寶貝,絕不會因為殘疾而就不喜歡,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

明成祖朱棣是個極其睿智的人,在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中,他的文韜武略是緊次於朱元璋的,朱元璋在冊封朱高熾世子的時候,朱高熾已經是成年人了(18歲),所以,朱高熾的人品和能力肯定是不錯的(從他當上皇帝以後所做所為,也能證明老朱父子沒有看錯)。再加上“靖難之役”時,朱高熾率一萬兵力力敵朱允炆五十萬軍隊,確保北平不失,功不可沒。

立太子又不是選美 ,於是朱棣在登基的第二年就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熙對朱高熾不服氣和下面朱棣對他開的空頭支票有關係:

建文四年,靖難之役時,當時朱棣被盛庸擊敗,多虧朱高熙救駕,當時朱棣摸著朱高熙的頭說:“加油啊!世子的身體不好。”這就給了朱高熙一個念想:“我爹喜歡我,我可能會取哥以代之。”所以,朱高熙一直以為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尤其是朱棣登基以後,他這種想法更加迫切。

朱高熙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朱棣繼位後,五次親征北漠,期間太子攝政,朱高熙隨軍同行。父子同行,朱高熙就不斷地說朱高熾的壞話,本身朱棣就是一個多疑的人,從北漠回京,總覺得朱高熾工作不得力,找茬挑錯,多加斥責,並且還把親太子的一眾官員抓進了監獄。此時,朱棣確實也動了易儲的心思。

有一次,朱棣試探著問當時的內閣夏縉對朱高熾的看法,夏縉回答道:“太子仁孝,天下歸心。”看著朱棣沉默不語,夏縉補充道:“好聖孫。”這是指朱高熾的兒子:明宣宗朱瞻基。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朱棣立馬不再考慮易儲的事了(朱棣雖貴為皇帝,也難免“隔代親”)。

自此,朱高熙的易儲夢徹底破碎,老老實實地區青州做他的藩王去了。


華之道也


明成祖朱棣,應該是性情中人,有點江湖上的快意恩仇。對自己有過幫助的,有恩必報,在所不惜;對自己有仇恨的,牙呲必報,極其殘忍。這在他靖難之役中、後尤為明顯。

就象朱元璋在立太子(皇太孫)問題上也無法專斷一樣,明成祖也沒法拗過古制——立長不立幼。憑心而論,在朱棣的心中,確實比較喜歡朱高煦,因為這老二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幾次還救過他的命,扭轉了戰局。而世子朱高熾太肥胖行動不便,半殘疾,走路還要倆人攙扶才行。朱棣登基後,在至少兩年時間裡,未確立太子,心中搖擺不定,矛前盾後,很是難受。漢王(朱高煦)一直未到山東就藩就有貓膩。

但喜歡是一碼事,定太子傳大位又是另一碼事。在大臣解晉、夏元吉等人的再三堅持下,朱棣最終選擇了長子朱高熾。說到底,朱棣最終輸給了祖制,輸給了禮法——封建王朝千年墨守成現的嫡長子制傳位法。



書生腳短


大兒子朱高熾先天殘疾,而且為人過於仁慈老實,在性格上很像建文帝朱允炆,而二兒子朱高煦一表人才,還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而且打起仗來也不含糊,看到老二就讓朱棣想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所以他一直想立朱高煦為繼承人。



易儲這個問題朱棣也愁眉苦臉的想過多次,文臣多數支持立長子朱高熾的觀點,武官一致認同立老二朱高煦的觀點,讓朱棣左右為難,後來為什麼還是選擇了老大朱高熾繼承皇位呢?

在兩位皇子爭大位爭的不可開交之時,關鍵就靠朝中各自黨派的大臣在皇帝耳朵邊吹風了。這就不得不提到朱高熾背後的太子黨很給力了。首先就是四朝老臣政治老油條楊士奇了,尤其是朱棣很倚重他這位老臣,所以國事家事都要和他商量商量,楊士奇高明就高明在幫了太子說話還讓朱棣猜不出他是位太子黨,後來在朱高熾多次面臨被廢的時候,也是他來幫助輔助仁宗化險為夷。

第二位叫楊榮,是位很低調也很注重細節的大臣。朱棣病逝之時,他當機立斷,馳奔上千裡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為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制訂出了周密的奪位計劃。


第三位叫楊溥,史書上稱他是替朱高熾蹲了十年監獄蹲出來的一位功臣。

除了“三楊”和謝縉等文官集團太子黨的力挺外,後期的朱高煦也膨脹了起來。朱高煦把自己比做成唐太宗李世民,是要殺兄弒父的節奏嗎?可別忘了朱棣不是李淵啊,還要求朱棣給他增加護衛,擴大排場最終惹惱了朱棣被貶,真是有一句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朱高煦就是明顯自己作的才丟失了皇位。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誰告訴你明成祖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

1.朱棣是什麼人?如果撇開篡位這個汙點,朱棣這個皇帝是穩妥妥的千古一帝。心智成熟、做事有章法,對待兄弟仁至義盡,比如對待弟弟齊王,一忍再忍。這種人識人的功夫十分了得,所以他手下多是幹才,張玉、朱能等等,都是獨當一面的人才。朱棣看手下看得怎麼準,看兒子能不準?朱高熾唯一的缺點就是肥胖。說朱高熾無能,那是因為沒有認真看書、認真分析。

2.朱高熾才能怎麼樣?朱高熾同樣是個出色的人物,靖難之役期間,堅守北京城,為朱棣當後勤部長,井井有條,從未出什麼差錯。我把《明仁宗實錄》全看完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明仁宗的確是仁義之君,包括他對死刑罪犯的判決,都十分慎重,對弟弟朱高煦、朱高燧也十分友善。這樣的人不當太子誰來當?

3.朱高煦才能怎麼樣?朱高煦打戰的確是有一手的,也多次為朱棣解圍,為靖難之役成功立下了悍馬功勞。可是,這個人政治水平不高,常常牢騷滿腹,自比唐太宗,要權要待遇。朱棣實在生氣,打算將他分封到雲南,讓他滾遠點,耳根清淨,但是朱高煦不肯去,後來才去了山東。這種人在朱棣眼裡,是當不了皇帝的。


坐看東南了


對於皇帝來說,立嗣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因為這關係到了國家日後的命運,所以皇帝一旦立了太子,基本不會改,畢竟這關係到國體。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滿意自己所選的接班人,像朱棣就不滿意自己的世子朱高熾,因為他這個兒子不像他一樣驍勇善戰,朱高熾還是個大胖子,身體非常不好,可為什麼朱棣沒有易儲呢?


朱棣是喜歡朱高煦的,因為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跟著朱棣南征北伐,頗有朱棣的風韻,所以朱棣疼愛朱高熙,覺得他是最像自己的,朱棣有過改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但是,現實把他的想法打滅了。因為朱高熾有著朱高煦沒有的地位,朱高熾是嫡長子,在封建社會中,皇家是非常重視嫡長子的,而且朱高熾還是朱元璋欽點的。再者,朱高熾因為從事文職,結交了很多翰林學士,文官大多推崇朱高熾當太子,雖說朱棣善武,可他也不能忽視文官的請求。況且朱高熾監國時,表現出了不一般的實力,當時,李景隆率軍攻打北京城,朱高熾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可見朱高熾能力也不弱。而且還有一招大機,使得朱棣放棄了易儲的想法,就是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朱高熾雖說身體不好,可他有個好兒子朱瞻基,他深得朱棣的喜愛,朱棣一看解縉這樣說,又想到朱高熾也沒有那麼差,就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了。

由於在靖難之戰役中,朱棣曾多次許諾要立朱高熙為儲,所以當結果出乎他所料時,朱高煦的禍心也逐漸顯露出來,甚至到最後還起兵造反了。


歷史百家爭鳴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朱高熾極有軍事才能其功相當於漢初蕭何、唐初李建成。

朱棣造反後,老二朱高煦隨父從徵,高熾留守北平燕王府。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南軍來端朱棣的老窩,北平一失,不僅朱棣就會失去最後的根據地,還會動搖整個前方整個部隊的軍心,如同關羽荊州被呂蒙偷襲後,指揮襄樊戰役原本順風順水的關羽所部立馬潰散。

朱棣離開北平北伐時,把北平的守衛任務交給朱高熾,說:“我把城池交給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軍歸來之日即是全勝之時。"李景隆再蠢,手頭也有五十萬之眾。李景隆差點攻破順城門,注意是差點兒!正在守軍潰散之時,燕王大將梁明趕到,整頓部隊加入防守,城中部分女人也上了城樓,順城門暫時脫險。正當李景隆認為攻破北平只是時間問題時,城內守軍連夜越城而出,殺得李景隆大軍後退十里!

朱高熾又利用十一月天寒特點,讓手下往城池上不斷澆水,第二天北平就成冰城,李景隆只能望冰城興嘆!朱高熾的軍事才能不亞於唐朝安史之亂時獨守孤城的張巡,明朝守南昌的朱文正!

朱高熾雖是身有殘疾的瘸子,衝鋒陷陣他不如弟弟朱高煦,但謀略遠勝弟弟。

二、朱高熾是嫡長子,除了身體有點殘疾(這不是他的錯,朱棣應心懷內疚。),沒任何過錯。

中國到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已深入民心,不好輕言廢立。秦朝、隋朝廢長(秦廢扶蘇,隋廢楊勇)立幼(秦立胡亥、隋立楊廣)亡國之痛,也讓朱棣彷彿有切膚之痛。

三、朱高熾極有政治天賦。

他執政僅一年,他下令赦免靖難時允炆朝忠臣的家屬們,發給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他還在朝堂裡公開說: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是忠臣,無愧於仁宗的仁字。他恢復生產、勤於政務,慧眼識英才,重用三楊。

四、黑衣宰相姚廣孝、《四庫全書》主編、大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縉、三楊等文官集團的死挺。

姚廣孝是朱棣造反的首倡者、最得力的狗頭軍師,和武將張玉並稱朱棣的左膀右臂,朱棣對他極為敬重。他臨死前向朱棣提出要求:釋放策劃朱允炆出逃的溥洽。朱棣也居然應允了。他力挺太子朱高熾,也進一步鞏固了太子的地位。

五、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給他鞏固地位加了分。

朱瞻基因極有政治、軍事天賦,深受朱棣喜愛。朱棣在親征蒙古時,也把這個孫子帶在身邊,親自指導,如康熙愛孫子乾隆。朱棣對朱高熾的忠誠、能力本就認可,只不過朱高熾長得有點兒對不起觀眾而已,而聖孫朱瞻基讓他渾身三萬六千個毛孔沒一個不舒服。

六、朱高煦的自我作死,又給朱高熾加分。

客觀地說:朱高煦跟著父親造反,衝鋒陷陣,屢立戰功,也深受武將們的喜愛。

朱棣和他父子戰友情深,也心懷歉意,如危難時,曾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努力吧!到後來成了空頭支票。高煦功勞大,又是武將出身,沒文化真可怕,不會韜光養晦,飛揚跋扈,有時也難免口出怨言,自然與太子位越來越遠。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歷史的最大詭異在於,明仁宗在位十個月而亡,如果明成祖多在位1年。就要面對噹噹年和他父親 一樣的局面。是立太孫。還是立朱高煦。這是題外話,不在討論之列,我們來說說明成祖為何不易儲。


明成祖不喜歡朱高熾是肯定的,因為朱高熾是個大胖子。行動不變。明成祖馬上皇帝,而朱高熾的行為實在和自己差的太遠。所謂不類己。不得自己的喜歡。但明成祖也知道。朱高熾深受文官的擁護和支持,而國家卻要依靠文官和士大夫來治理。讓朱高熾繼位就是必然的選擇。知子莫若父,明成祖雖然很喜歡朱高煦,也知道朱高煦得到了功勳集團和武將的支持,但朱高煦脾氣暴躁,智商能力都不如朱高熾。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朱高煦就是一個政治低能兒。如此愚笨的人的確不是當皇帝的材料。


再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皇位必須是嫡長子繼承,明朝皇位繼承基本上很平穩。沒有漢唐皇位繼承那麼血腥殘酷!就是因為朱元璋的這個遺訓。而明成祖靖難之役舉的旗號就是建文帝違反祖制,如果自己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易儲,那就是打自己的臉了,而靖難之役所舉的旗號就可笑了。而高熾作為太子處理國事公允,勤政愛民頗得內閣的讚賞和支持,所作所為沒有過錯和僭越,無理由廢立太子動搖國本,實在是不應該。而且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也就是後來 明宣宗朱瞻基,明成祖對這個大孫子鍾愛異常,朱高熾之所以沒有被廢,一半的原因是依靠了朱瞻基。


但朱高熾在位十個月月就駕崩了,但他開啟了‘’仁宣‘’之治。這一段時間是明朝的輝煌時代。


清水空流


朱高熾,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仁宗登基之前,並不被朱棣所喜,可以說登基充滿坎坷,但是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被廢除太子之位呢?

我認為,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朱棣其實明白自己連年征戰對朝廷國家造成的負擔,經過自己與上一代平定天下的戰爭,國家接下來最需要的休養生息,所以選擇的接班人不一定需要有多大的軍事才能,但是一定要仁厚。而且朱棣不喜歡朱高熾最主要的原因是朱高熾太胖了,外表問題最終還是不如內在重要。

第二,朱高熾有一幫在當時極其出色的幕僚,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正是這批太子黨的力挺,多次在朱高熾危難的時候,為朱高熾說話!

第三,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雖然朱棣不喜歡自己的兒子,但是對於這個孫子是寵愛至極,不僅請當時的大儒教導文學,還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就算遠征大漠也帶在身邊。

第四,對手太蠢,朱高煦,可以說相當膨脹,不肯去往封地,並且最後還自比李世民,那你當李世民,你是想讓朱棣當那個被逼退位的李淵,要知道相讓強勢一輩子的朱棣當李淵,你也得先問問朱棣同意不同意吧!

所以來說,雖然登基的過程坎坷,朱高熾還是最終保住了自己的儲位!


楓葉0829


分主客觀來說吧

首先是主觀,朱高熾除了外貌不咋樣之外並沒有什麼大缺點,不論是作為兒子還是哥哥,他做的都沒毛病,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外圓內方的人,在他父親朱棣“屍骨未寒”之際,他便為齊泰,黃子誠等人平反,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事情,要知道成為一個好皇帝的最重要的性格之一就是外圓內方,即表面對臣下和藹,感知民間疾苦,而內心是明事理的,我認為對的事情我一定要做,沒人能阻擋我。典型的就是漢文帝,因此,朱高熾是個好皇帝,不論是朱棣還是諸臣都看的出來。

然後是主觀

1.自古嫡不立長,國家必亂。這是幾千年來的歷史教訓帶來的結果。有許許多多的政權由於立幼廢長走到覆滅邊緣,因此,無大錯的朱高熾很難被廢。

2.朱高熾立有戰功。靖難初始,朱棣去寧王處借兵,臨走時將守衛北京的重任交給了朱高熾,當然他也沒辜負他老爹的期望,北平在李景隆數十萬大軍的洪流衝擊下巋然不動,為朱棣的靖難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朱高熾功在社稷,難廢。

3.大臣助力。不論是號稱靖難第一功臣的姚廣孝,還是後來號稱明代第一內閣的三人組“三楊”都是朱高熾的忠實擁護者,當然其中少不了“天下第一才子”解縉,雖然這老兄下場不大好,但他在這場立儲之爭中確實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4.朱高煦自己作死。這二貨仗著父親的寵愛,到處惹是生非,不僅不愛護兄弟,還覬覦地位,在被曝光之後就被剝奪了決戰資格,最大對手倒臺,朱高熾即位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綜上所述,朱高熾自己比較牛,隊友比較猛,命好,加上對手太菜,成功地登上了地位,開創了“仁宣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