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多尔衮之谜

揭秘多尔衮之谜

多尔衮是清世祖福临(即顺治帝)的叔父,又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异母弟,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幼子。

揭秘多尔衮之谜

(多尔衮像)

努尔哈赤共生十六子。长子褚英早死,皇太极是第八子,多尔衮则为第十四子。皇太极系皇后叶赫那拉氏所生,多尔衮与其兄阿济格(第十二子)为大妃乌拉纳拉氏所生。

多尔衮比褚英小三十二岁,比皇太极小二十岁,比阿济格小七岁,比同母弟多铎大两岁。

多尔衮幼年时便深为其父钟爱,封为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以初次从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之意)。是年十六岁。

此后数次率军入侵明境内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又征伐察哈尔、朝鲜,并攻打大凌河、锦州、松山等地,为皇太极所器,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帅之列。天聪五年执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睿亲王。是年二十四岁。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故。因储嗣未定,皇位争夺战一触即发。多尔衮与豪格(皇太极长子)争夺激烈,双方剑拔弩张,相持不下。在力量对比不利于自身的形势下,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为双方接受,危机得以缓解。

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济尔哈朗宣布今后凡有政事先启奏多尔衮,从此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系努尔哈赤养子,名分不如其弟,拱手相让亦在情理之中。

三月十六日,清军锦州守将艾度礼获悉明宁远军民弃城南撤、迁徙山海关的情况,当即上报。清廷闻报,通令全国“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四月九日顺治帝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师征明。此时清廷并不知道关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故多尔衮自盛京(今辽宁沈阳)启程一路西行,十三日抵达辽河时方才得知李自成占据京师的片断消息。多尔衮征询了洪承畴的意见后,继续西行仍不南下,则是因为山海关其时由吴三桂把守,而山海关被清军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翁后(今辽宁阜新)遇见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使者杨坤、郭云龙。当他们把吴的求助信件交给多尔衮后,“九王(即多尔衮)欲探其言之虚实,遣其妻弟拜然与汉将一人偕往山海关,汉将一人则方留在营中”。当日多尔衮改变行军路线,次日行至西拉塔拉,始回复吴三桂道:“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若今日则不复出此,唯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予闻流贼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灭此贼,出民水火。及伯(即吴三桂)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

由此可知,直到此时多尔衮方才确切了解北京发生的事态,从而改换出师之旗号,由“伐明”变为“灭贼”,攘夺大明江山的虎狼之众,顿成出民水火的仁义之师。一夜之间奉命大将军变成违命大将军。换了别人就是欺君之罪。如此这般的决策只有多尔衮敢作敢为。因为此时的多尔衮大权独揽,实乃皇帝的化身。

与此同时,多尔衮还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派人返回盛京搬运红衣大炮,一是派人前往山海关打探,并命令所部放缓行军速度。

五天以后,即四月二十日,以龟速行进的清军抵达连山(今辽宁锦西)。次日清晨李自成到达山海关。

也是在二十日,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又一封求助信。这封信比前一封语气更诚恳急迫,甚至求多尔衮率兵赶来山海关。

多尔衮急发驰行,“一行皆未及打火(即开饭)矣。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尘张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一昼夜之间行二百里矣。”

二十二日清军前锋赶至山海关城外,驻兵欢喜岭,高张旗帜以待。吴三桂从城上望见,急呼数骑,突围出外城,驰入清营见多尔衮。这时吴三桂一部力屈投降,多尔衮闻讯,即挥师入关。

时大顺军与吴三桂军在关城西郊的石河西岸酣战正急。多尔衮率三万骑兵居中进行正面冲击,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各率万骑从左右两翼包抄大顺军后队,三路铁骑风驰电掣齐向大顺军扑来。

“自成按辔冈上,见有骑兵出三桂旁突阵而入者,自成麾后军益进。或曰:彼骑兵非关宁兵,必满洲兵也,宜避之。骑兵锐甚,所至莫当。自成策马走,诸贼畏令严,未敢退。忽尘开,见辫而甲者,咸惊呼曰:满兵来矣!”(《庭闻录》)

清军五万骑参战,使大顺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劣势。大顺军既没有清军参战的精神准备,也没有临敌应变的后备兵力。于是,在清军与吴三桂军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很快溃不成军。石河之战以大顺军的惨败而告结束,李自成率余部撤回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城的第四天,即五月初三日,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便开进北京。清廷特为崇祯帝发丧,追赠庙号为怀宗。

多尔衮一到北京便宣称“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其后又大力招纳降臣,起用和优待明朝旧臣。五月起用罢归原籍的大学士冯铨,任命为內弘文院大学士。六月授洪承畴內秘书院大学士。八月召用明大学士谢陞为建极殿大学士。降清较早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及吴三桂皆受封王爵。清廷还分派大批降臣去各地担任巡抚、招抚、镇将等职,充实地方政权机构。

于是,大批明朝降臣纷纷进入新朝部院卿寺和地方官行列。

十月初,多尔衮奉请顺治帝福临迂都北京,“定鼎燕京”,“即皇帝位”,“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率由初制”,从而正式宣布对中国开始实行统治。多尔衮竟不劳而获,垂手得到了大明江山,进而入主中国。

有意思的是,多尔衮生于壬子年(1612年),与吴三桂同岁,比王永吉小十二岁,比杨嗣昌小二十四岁,四人皆属鼠。

多尔衮因而权势日增,位尊功高,“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专掌之”。甲申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后又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成为入关之初满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入朝时诸臣皆跪。又将本应贮于大內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代天摄政,“赏罚等于朝廷”。他的亲信也狐假虎威,对顺治帝轻蔑无礼。一次福临去摄政王府,侍卫“惧有叵测,急归挟弓矢追从,密为防卫”。顺治四年多尔衮以体有风疾,跪拜不便为由,对顺治帝不再行跪拜礼。

清军入山海关后,李自成军退回陜西,张献忠驻军四川。明臣史可法、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多尔衮先以重兵追击李自成于陜西、湖北,复命豪格入四川攻张献忠。次年多尔衮派兵下江南,渡长江,破南京,朱由崧出走芜湖,弘光帝仅在位一年而亡。

顺治三年,朱由崧被害于北京,清军攻入浙江,六月破绍兴,南明鲁王遁走入海。八月清军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执。随后清军相继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多尔衮摄政期间,除云贵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权及农民军余部,海上有郑成功抗清活动外,清军已占有全国大半地区,为清朝建立全国政权打下初步基础。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以“身体欠安,居家烦闷”而出猎边外。十二月初九突然死亡于喀喇河屯(今河北滦平东),年仅三十九岁。与李自成(1606-1645)相同,比张献忠(1606-1646)少活一岁。

多尔衮从十七岁起就隨皇太极出征。皇太极称帝后,多尔衮几乎每年都领兵作战,且多为大战恶仗,均没有记载,说他的健康有问题。

顺治四年多尔衮称“体有风疾”,多半是不向顺治帝行跪拜礼的借口。所谓“风疾”即风湿性关节炎,是满人的一种常见病,并非致命的疾患。

多尔衮临死前一年,姜瓖据大同叛清,他还率师亲征。

多尔衮死亡当年,他还处理过几件军政大事和个人私事,说明其健康状况并无异常。如正月纳豪格福晋为妃。五月与朝鲜送来的福晋成婚。虽说军政劳务及沉溺女色,有可能损害他的健康,却不致于导致突然死亡,而临死前毫无征兆。

十一月“出边狩猎”也说明他的健康状况并无大碍。从京城到喀喇河屯两地直线距离160公里,绕道遵化也不过300公里,而多尔衮一行足足走了23天,途中批览文牍、下令恩赏,并没有什么劳神烦心的军政大事。十一月十三日从北京出发,十二月初七到达喀喇河屯,因病留在此地休息。初九日“戌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关于多尔衮的死因,官方的记载含糊不清。谈迁《北游录》的记载较具体:

“初,摄政王膝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谓其非宜。是日围猎值一虎,须尊者射而众从之。时王创甚,勉发三矢,度不自支。退诏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也。英王即遣三百骑驰入京。大学士刚林知其意,立策马行,日夜驰七百里,先入京闭九门,遍告宗王、固山等为备。俄三百骑至,皆裹甲,尽收诛之。英王未知也。寻至,被幽。辛卯十月四日死。”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多尔衮党羽英王阿济格、大学士刚林以及谭泰、何洛会、祁充格等人先后被处死。刚林虽反戈一击有功,亦难辞其咎。

现存档案《皇父摄政王外出围猎日记》记载了随行人员的名单,郑亲王济尔哈朗名列首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同为辅政大臣,但多尔衮名列其先。多尔衮率军入关后便极力排斥济尔哈朗,“专擅威权”,“目无郑亲王”。顺治四年二月,“不令郑亲王预政”。五年三月,又罗织.济尔哈朗十余条罪状,予以贬黜,并命他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出征。

最早联名揭发多尔衮罪状的,主要也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随行人员。多尔衮死后不久,隨行人员中有几个受到缘由不明的封赏,如封多尼为和硕信亲王,封满达海为和硕巽亲王等。

多尔衮死后,福临宣布亲政。亲政后所作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清除多尔衮的残余势力。顺治八年二月,发布诏书列诉多尔衮十四条“谋篡”罪状,称其“逆谋果真,神人共愤”,将多尔衮母子及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并平毁墓葬。与此同时,还清除了一大批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贬黜的大臣,又将多尔衮领有的正白旗收归皇帝所有。

顺治九年正月,福临解除了济尔哈朗辅政大臣的职衔。谕內三院曰:“以后一应奏章悉听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随后又赐金宝加封其为叔和硕郑亲王,以示宽慰。

揭秘多尔衮之谜

(顺治像)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诏谕方式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充分肯定他在开国时的功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