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魚
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韓信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弱,而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一路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
趙括的對手是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白起身經百戰,頗有才能,對付一個新兵蛋子的趙括,白起綽綽有餘。
馬謖的對手是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良將,當世名將,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而馬謖呢?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馬上被張郃抓住機會擊敗。
而韓信的對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韓信的第二戰是陳餘。
陳餘是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
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陳餘不如李左車。
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奇兵易幟擊敗陳餘的,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如果換做李左車,估計韓信就不一定能贏了。
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從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但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聲東擊西和背水一戰,能成功嗎?我看不能,在名將面前,那些計謀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戰取勝的,計謀的使用還要看對手和當時的環境,不能照搬硬抄,韓信是謀戰派的傑出代表,和別的武將不同,不會出現在戰場上和你硬拼的,韓信總是使用各種各樣的計謀來取勝,想想看,如果韓信遇到一個精通計謀的名將,這些計謀如果被看穿,那麼韓信如何取勝呢?
韓信打龍且也是這樣,不跟你力戰,而是使用半渡而擊的計謀,如果識別不了韓信的計謀,基本上就會失敗的。
韓信就是這樣靠計謀一步一步打出經驗,一步一步一路開掛,再加上韓信遇到的對方都不夠強,才讓韓信成就了千古名將,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代那個人才輩出、名將如雲的時代,韓信能不能取勝就難說了。
就是在楚漢戰爭中,重大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劉邦領導的,如還定三秦,是劉邦領導的,彭城之戰,也是劉邦領導,另外劉邦是在正面戰場對抗強大的項羽,而韓信則是偏師,對付一些弱小的對手,如果一開始就讓韓信去打項羽,很難說韓信打得能比劉邦好多少,因為對手太強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時勢的,當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強大的能力,韓信能夠成就軍事大的巨大聲望,一是本身能力出眾,二是對手太弱,時勢對韓信有益,原來的六國各自為戰,也是讓韓信一一擊破的原因。
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期,那麼韓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國名將之中一員,成就不了大的事業,因為時勢不同。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趙括的敗局是必定的,知道為啥換下廉頗不?就是因為廉頗知道趙國實力不濟,兩個直接剛正面打不贏,所以廉頗跟白起打消耗戰,秦國補給沒得趙國快、充足,廉頗是在等秦軍士氣低落,人疲馬乏之後去打秦軍。沒想到趙王那傻逼中了范雎的離間計,以為廉頗不行了,而且大軍出征糧草消耗很大,趙國也快負擔不起了,就派愣頭青趙括當主帥,趙括知道趙王換下他的意思就是主動出擊,所以就去跟白起剛正面了。趙軍哪是秦軍的對手嘛!加上白起身經百戰,熟練使用兵法地理就幹掉了趙括和他帶領的主力部隊。趙括一死,十多萬人群龍無首就投降了。紙上談兵與其說是趙括的愚蠢,不如說是趙王的愚蠢。趙括至少還是一個少年英雄,他在強大的對手面前至少沒有退縮,畏懼。長平之戰罪不在他一人,或者說錯的最多的是趙王的昏庸,趙括只是他的替罪羔羊。趙括要是遇上的不是秦軍和白起,加上趙王不催戰。隨便換成哪一個勢均力敵的國家都不會有長平之敗。
書生2034
打仗其實就是打心理,韓信的策略都是分析對方戰將心理而隨機應變採用的策略。不是通過兵書學來的。拿韓信與趙括馬謖之流對比,簡直風馬牛不相及。
那些說韓信遇到的對手都是傻逼的人,簡直,,,。什麼叫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優秀的將領需要深刻體會到這些外在因素,人為因素再採用合適的策略。才能百戰百勝。看看韓信與劉邦的對話,他對當時的實事理解得多麼透徹,當然,一個優秀的將領只會這一點完全不夠,僅僅知道這一些只能讓他當一個優秀的謀士。一個優秀的將領,必須是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為什麼要背水一戰?為什麼要半渡而擊?為什麼要四面楚歌?這些都是在不同情況下充分分析了雙方將士的心理後,制定的作戰策略。當然,打仗最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敵方將領的心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多麼經典。
最後我想說一下,古代打仗,大部分人不是被殺死的,想想雙方拿起刀,互砍,要砍多久才能把幾十萬人砍死, 而且大家都有腿,打不贏會跑嘛。古代打仗都是在摧毀對方心理防線後,被俘虜,當逃兵,走散了,落單了的,而且古代都是集團作戰,指揮中心一旦被破壞,結局就是上面的全軍覆沒,當然,人肯定不會死完,大多數人被俘虜了,或者當逃兵走散了。
huto2002
第一 韓信的出生不一樣,韓信是從最底層一步步上來的,他在早期為了活命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在他的未婚妻被抓去活祭時,他也不說一句話,這就可以看得出韓信有著非常人的城府,他不是沒骨氣,而是在計算利害關係,他是個精打細算的人,為了自己的目標,他可以什麼都不顧,往往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
第二 趙括和馬謖一個是名門之家,一個是諸葛亮的徒弟,他們一直被光環所包圍,只要說的有一點道理,別人就是習慣性的認為是對的,再加上阿諛之人的奉承,這就導致了他們的個人才能與外界傳聞形成了誤差,其次他們面對的環境不一樣,趙括是跟誰打?是白起,殺神白起,白起身經百戰,而趙括卻是第一次打仗,這根本沒法比。而馬謖也是一樣,雖然一直跟著諸葛亮,但從未自己帶兵打仗過,第一次帶兵就碰上了司馬懿,就跟趙括面對的情況是一樣的,一個小白懟上老江湖,根本沒得對比性。
第三 韓信處的時代不一樣,在早期韓信投靠項羽不被重用,自己的一身才能無法發揮,跟著劉邦後還是不被重用,他就改變了策略,他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能,最後被蕭何發現,這時的韓信知道機會來了,就跟蕭何講了很多自己的策略,後來被蕭何推薦為將,這才開始他的逆襲之旅。
也就是說一個最底層能有這麼大的謀略,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這是實打實的,而趙括馬謖本就在高層,他們的才能大部分是靠捧起來的。
解讀山海經
我就不信這些司馬遷的忽悠。縱觀古今軍事家履歷,從來就沒有從基層小幹部一躍成三軍統帥。即使戰神霍去病靠裙帶關係起家,也是在戰場上用業績換來的驃騎大將軍,白起,李牧,王翦,周亞夫,曹操,李靖,蘇定方,岳飛,哲別,伯顏,徐達,常遇春,藍玉,多爾袞等名將,哪個不是從基層開始。所以,韓信肯定在哪個時代已經戰功累累,只是不得志,又靠三寸之舍使得劉邦,蕭何的認同才成為三軍統帥。否則一個小屁兵,啥都沒有,突然成大帥,劉邦小弟不反啊?將士能認同嗎?要知道戰爭將帥意志和指揮藝術固然重要,但士氣和團結更重要,劉邦如果連這個都不懂,還打屁江山。
莊嘔
韓信、趙括、馬謖我自認為他們都是有統兵能力的人才。
只是韓信與趙括、馬謖的境遇不同而已,趙括與馬謖一出場面對的就是當代數一數二的軍事指揮級別的人物,而且他們的處境也都處於被動狀態。
反觀韓信從帶兵一來,他都是循序漸進的,其實說白了就是“熟能生巧”,他帶兵打過的仗多了,生離死別的事見多了,他自然而然的明白了軍陣無小事這個道理,所以在後來面對項羽時,他才不會依仗兵多將廣強攻項羽大軍,反而用傷亡最小的代價瓦解項羽大軍!
所以說馬謖的敗只是敗在初生牛犢不怕虎上,也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錯,太愛惜馬謖了,沒有給他找對一塊好的磨刀石,反而把刀刃折斷了。
有句古話說的好,“不以成敗論英雄”,馬謖對蜀雖有錯,但對天下難道也有錯嗎?
我們再說趙將“趙括”,“紙上談兵”這句成語也是因其而產生的!
但是我們捨身觸地的想一想,如果當時把初出茅廬的韓信放在長平戰場,他難道就有能力力挽狂瀾,救趙國與危難。
我反而覺得如果把韓信和趙括調換,讓韓信上長平戰場,以韓信的性格,一看打不過,我感覺他心中第一個念頭有可能會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們縱觀華夏數千年曆史,我們看到過幾個將軍讓士兵投降了,自己卻必須要死在衝鋒的路上!
難道這不值得很多人學習嗎?難道僅僅一場敗仗就能把一個人的閃光點全部抹殺嗎?
人總會死,朝代也總會更替,為何其他各朝代末期的將軍、軍人都能有著忠君愛國的好名聲!
世人為何卻要用“紙上談兵”這樣的詞,來羞辱一個比任何人都更愛自己國家,愛惜自己軍卒的一個將軍哪!
世人皆知趙括有個不看好他的爹,何其不知那是一個明知兒子將會揹負千古罵名,懇求趙王放過自己兒子絕望中說出“紙上談兵”的父親哪!
世人何其不知,廉頗不願放棄軍權而是不想讓一個風華正茂的晚輩替自己擔負這“千古罵名”哪!
世人只知紙上敗,不知將軍血染衣!
立裡國際
雖說韓信與趙括、馬謖一樣都是戰爭新兵,但是卻有根本性的區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韓信的人生,從他離開自己的家鄉開始不知道已經投靠過多少次所謂的名主了,先不說大將的經驗,單單是基礎的經驗就已經相當的豐富了,可以說從一個士兵作起一路走到大將這個位置,雖然看起來只是劉邦的一句話,可是自己經歷的風雨就不太好說了。
反觀趙括,這就是一個相當於富二代的孩子,有著外國的留學的經驗,但是卻從來沒有經歷過底層的心酸,也就是說有能力當大將,但是需要大量的經驗,而這些就是趙括所缺少的。而馬謖其實跟趙括是一樣的,都是有著高學歷,但是卻沒有一點基礎的經驗,從整體上知道這件事怎麼辦最好,但是從實際行動中卻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這就像一個窮苦孩子一路慢慢的學習,到社會上又經歷過各種工作,尤其是在自己工作的同時還不忘記充實自己的實力,一直以學習自高層的管理經驗,這幾乎就是一個從零開始到高管的成長之路,看起來只是領導的一句話讓你當上的高管,其實很明白自己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
而富二代有著相當先進的學歷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但是這個理念只是存在於腦海中,也就是從來沒有實際運用過,如果從一開始給他們一個小公司來試水,說不定將來的成就會比那些一步步爬上來的苦孩子們要強上許多,但是他們太驕傲了,根本就不願意從低層一步步的往上爬,不然自己的高大上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從韓信、趙括與馬謖得到兵權的那一刻,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步伐,都是先整合一下軍隊,讓自己威望足以統帥全軍,但是趙括與馬謖只是經過簡單的整合就直接開工,也不管這些兵士們是不是真心聽自己話,反正在他們看來這些泥腿子就應該本能的聽從自己的命令,而不需要自己再去磨合那些士兵。
說實話趙括與馬謖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那怕是每一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更不用說三軍那麼多的人了,你隨便說幾句話就直接讓大家都信服你,你以為你是誰。
而韓信卻不一樣,掌權的第一步就是先拿一些小勝利來讓大家提高士氣,順便讓手下的兵士們知道跟著自己是可以打勝仗的,對於這些兵士來說只要能打勝仗,那比什麼都強,畢竟勝仗才可以活下來。
在韓信一步步的引導下這些兵士們隨著一場又一場的小勝利充滿了對韓信的崇拜,到最後更是無腦相信韓信一定會勝,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只要有必勝的信心,那這一場仗幾乎就已經勝了一半了。
反觀趙括與馬謖都沒有過多的提高一下兵士的士氣,直接就轉守為攻,帶著這些兵士出城去戰鬥,說實話這些兵士們心中說不定還在想這個新將領是什麼情況,這麼衝出去萬一要是不能活著回來怎麼辦,等會看情況吧,如果不行就先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兵士都這麼想了,還能有什麼戰鬥力,再加上趙括等人單純的以為戰場就是個簡單的數字對數字的遊戲,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些所謂的數字心中在想什麼。
就不用從大方面來考慮韓信與趙括和馬謖之間的區別了,單純的說以上話題就可知道他們的差距在哪裡。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先聊到這裡了,小夥伴們記的點關注啊。
虎頭山小妖
他和趙括、馬謖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一、主觀方面,他很早參加了項羽的楚軍,經歷多次戰鬥,以軍功升為"執戟郎",雖非高級將領,但也不是很低的官職了,能接近項王,總也得是師、團級幹部吧?耳聞目睹的戰例極多,從中總結出一套經驗來,再與理論相結合,就有了質的飛躍;
二、他的運氣比趙、馬要好。趙一出場就遇上了當時的第一名將白起,馬碰上了曹操的五良將之一張郃,而韓信破魏,對手魏豹很平庸;攻趙,趙將陳餘又是和趙括差不多的人,片面相信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要是趙軍由李左車指揮呢?韓信後來也承認,說不定他自己是俘虜了。
所以要建偉功,得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其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最終結局。例如秦昭襄王、範睢、白起未必不如秦始皇、李斯、王翦,但卻不能統一中國,後者卻辦到了。而一般人看問題,只以成敗論英雄,不會去管具體條件的。
大華273557151
韓信早年流落市井寄人籬下不事生產,被人瞧不起。成天痴迷兵法排兵佈陣,打下了堅實的軍事理論基礎,起初在項梁門下,項梁失敗被殺後歸於項羽賬下做執戟郎中,雖然是下級軍官,但駐守司令部,跟隨項羽經歷很多次戰爭,在戰爭中不斷學習,以此來佐證、修改、提高自己的軍事理論,另一方面是在軍事能力方面是非常有天賦的,經歷戰爭的人很多,學習兵法的人也很多,但是能成為戰無不勝的軍事統帥少之又少。
韓信因夏侯嬰舉薦,被劉邦封為治粟都尉,以推陳出新之法,避免了糧食的浪費,管理井井有條。這引起了蕭何的重視,在與韓信的交談中發現他很有戰略眼光,這對被圍困在巴蜀之地的漢軍來說帶來了曙光。蕭何能被稱為漢初三傑,說明蕭何識人用人能力還是很強的。
馬謖在諸葛亮帳下做參軍,很受諸葛亮賞識,認為他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曾採納馬謖的計謀平定雍闓叛亂是南中歸附,更加堅定了諸葛亮的想法。後不聽從命令失街亭,使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雖然提拔了費禕、蔣琬、董允等治世能臣,但在軍事人才識用方面做的不足,戎馬一生的劉備提拔重用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對馬謖卻不感冒,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難道劉備不知道馬謖的才能嗎?諸葛亮一輩子用兵謹慎,屢建戰功身經百戰的魏延被劉備重用,他屢次向諸葛亮建議自己統領一支兵馬,兵出子午谷的奇謀不被諸葛亮所採用,以現在的眼光看,雖然較為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接班人姜維在軍事成就方面反而建樹不大。
趙括是戰國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戎馬一生,深知兵法之道。兒子趙括熟讀兵法常常高談闊論,與父親辯論。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大有人在,嘴上頭頭是道,但一遇到實際問題卻不知所措。不是趙奢爭論不過他,而是不屑於去爭論。林彪話少,他曾經說過不懂的不說,懂了就沒有必要說了。趙括的悲劇是因為其徒有虛名而被趙王所用,執行了趙王速戰速決的錯誤戰略而兵敗身死。(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趙國因為缺糧而放棄了廉頗防守的策略)。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有才能的人,祝大家能夠早日遇到人生的伯樂。
粗鄙之言,希望大家多多評論,幫我找到不足之處。謝謝🙏🙏🙏
失去航線的孤舟
劉邦曾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首先就是開了掛的,以其超高的情商能拉攏這麼多文臣武將為他效力。
韓信開始的落魄也絕不是簡單的草根,身掛佩劍也不是草根的裝備,很可能是祖傳的,也許他是某貴族的後裔,家道中落,淪落至此,無論文武都有些底子。
然後進入項羽集團開始了深造,雖沒被項羽重用,但耳濡目染也是大有長進,後又跳槽進劉邦集團,受蕭何賞識,被推薦給劉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凡事偶然中也存在著必然,
所以任何一點一滴的收貨都是為將來打基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