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guihang520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蜀汉政权进入诸葛亮时代。但刘备留给诸葛亮的蜀汉,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是蜀汉。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中王,那是蜀汉政权的顶峰。


这时的蜀汉跨有荆益,荆州虽然没有全据但也有三分一吧。人口在一百六十万左右,军队十六万。这时的蜀汉人口军队跟东吴差不多,是曹魏的三分之一。魏蜀吴三家分天下,魏占六分、蜀汉东吴各占二分。蜀汉在达到顶峰后,接连受挫。公元219年荆州三郡丢失,损失人口六十万。公元220孟达降魏,致使汉中东部的上庸房陵西城归属魏国。损失十多万人口。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刘备东征接连三次大败。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损失军队不详,有说四万、有说五万、也有说八万。魏人傅子的记录是八万。只知道黄权部万降魏(晋书:黄权愿以千万人当寇。据魏书黄权和庞林、史郃和三百一十八名中低将领投降)张南率万人在夷道战死。因为张南把孙桓五千人围在夷道,所以推测不下万人。夷陵猇亭之败,损失不详。只是说吴军破四十余营。马鞍山之败损失万数。秭归之败损失不详。就算是损失五万人,那也是蜀汉精锐。损失文武三分之二。(按三国志中有名字)所以说诸葛亮接过的蜀汉政权,已经烂的不能再烂摊了。刘备死是当年南中诸郡皆反。


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准备北伐。在其一生中进行了五次北伐。 很多人讲是诸葛亮姜维等人的连年北伐是穷兵黩武,蜀汉的衰弱也是他们造成的造成的。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说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伐中原。次数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大多是很小规模的。论北伐次数规模东吴远胜蜀汉,东吴北伐次数超过二十次。但却从未有人讲东吴穷兵黩武?像明朝洪武永乐五十年间十三次北伐,规模是蜀汉的五倍十倍。也没有人讲穷兵黩武?像唐朝唐太宗二十三年间对外讨伐战争,至少有十七次以上。怎么没有人讲穷兵黩武?东晋南宋不北伐,还遭不少人骂。 其实大多数人不过以成王败寇来论。假设蜀汉统一了中国,别说是十六次北伐。就是三十六次北伐也不会有人讲穷兵黩武的。

曹魏的人口军队五倍于蜀汉,经济更是无法相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天下有变—两路北伐。现在荆州已失,天下又无变,一路北伐岂能成?诸葛亮是非常清楚。蜀汉这时又处于虚弱时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我认为是:

第一以攻为守

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

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刘备死后,魏国已经不把蜀汉放在心上。曹丕连续用兵伐吴,五年间就三征东吴。曹丕是急切想完成一统天下。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


不主动进攻,难道等着别人来打。曹丕称帝后,魏国不少人认为:蜀汉东吴凭山川重险三江之固,阻挡魏国统一。我们不如屯田练兵,数十年后魏国益强。蜀吴衰弱,那时再讨伐可一统。但是曹丕不接受,反而在五年内三征东吴。电视剧三国曹丕讲人生有几个数十年,岂能等那么久。虽然是电视剧,但说出了历史中的曹丕想法。魏国地盘是占据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吴加起来还多。如果大家一起发展,蜀吴怎么也发展不过魏国的。正是由于蜀吴频烦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魏国一直没能安心修养生息。 公元240年后魏国再次准备大规模屯田,将来用于讨伐蜀吴。司马懿令邓艾在淮南淮北屯田,开凿河道修水利通漕运。邓艾讲:用五万人屯田,六七年间,可积累三千万斛粮食在淮。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五年。然后借此伐吴,胜算就非常大了。东吴收到消息立马派十余万人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坏屯田。破坏屯田,东吴掘断一些大坝,水利设施毁坏。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后魏国派驻更多的军队保护。每逢有战事,粮草能直接通过漕运到前线。(几年后又把邓艾派往西线)东吴却陷入南鲁党争中,此次北伐后。坐视魏国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凉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凉州秦州为东汉的凉州,雍州为东汉的司州一部分)司马孚讲:对付蜀汉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每次蜀汉军队入寇,关中的军队挡不住。每次都要调洛阳中军去支援。要再派驻两万步骑去关中。但关中连年战乱又多贼寇,粮草不足。应从冀州调屯田兵屯于上邽。秋冬习训练,春夏修田桑。这样关中粮草才能更充足,防御蜀汉也更容易。 邓艾到了西线雍凉秦州也是开始着手深一步屯田。并上书朝廷: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三国志讲: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所以说蜀汉能让邓艾安心的屯田,将来伐蜀吗?这时姜维每次要大举北伐,费祎只给他不到万人。如诸葛亮在世必然会大规模北伐。一来破坏魏国的屯田,二来也可趁机蚕食。

第二蚕食魏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二次北伐攻陈仓(支援东吴)、第三次北伐攻下阴平郡武都郡、第四次北伐攻陇右祁山、第五次北伐武功五丈原。除了第二次北伐是支援东吴外,其余都是蚕食雍凉。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就曾上书阿斗: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这也是诸葛亮不打长安打陇右的原因。因为蜀汉尚无跟魏国决战的实力。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也是考虑到魏的实力太强。所以才不采用魏延占领长安潼关,切断雍凉跟魏国的联系。改为攻占陇右,切断魏国跟秦州(陇右)凉州的联系。公元228年北伐,陇右四郡的南安、天水、安定郡皆降。只有陇西郡坚守。


(红色部分就是陇右)

所以说诸葛亮并非完全否决魏延的计策,只是有所缩小。诸葛亮的策略是切断陇道,一举拿下秦凉两州。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西上五丈原,当时司马懿讲根本不用担心。郭淮反对,那样才对魏国威胁大。三国志郭淮传: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立,立马在那里布防。营寨还没建好,蜀汉军果然来攻。后来姜维北伐也是采用当年诸葛亮的策略。三国志: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谋远,非维所任也。 (红色部分就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切断凉州和西域跟魏国的联系)


当诸葛亮进行第一北伐时,选择进攻陇右五利。 第一出其不意:公元227年诸葛亮到汉中时,魏明帝就想伐蜀。大臣劝伐蜀成本太大。不如据险防守。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就派曹真在长安西边扶风郡郿县一带布防以阻止诸葛亮进军关中。三国志: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伪装主力做出向郿县以进军关中,诸葛亮率主力进攻陇右。据魏书: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就是说当时魏国大臣都没猜到诸葛亮攻陇右而不进攻关中。诸葛亮隆中对就讲益州之众出秦川。出师表也讲还于旧都。谁都没有想到诸葛亮真正目的是陇右。 第二陇右有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县饵。上邽也有粮,后来北伐诸葛亮就割了上邽的麦。 第三秦凉魏国统治力量弱:诸葛亮采用的是向魏国力量薄弱的地方。诱羌胡叛、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凉州、雍州西部)。而雍凉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公元233年鲜卑柯比能,步度根叛,安定郡保塞叛.公元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四拉长魏国支援补给距离:陇右诸郡距距离蜀汉近魏国远。距离蜀汉不过六七百里,但距离魏国洛阳两千多里。后汉书郡国志:安定郡,雒阳西千七百里。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第五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关中):拿下四郡后可进军关中,收降四郡兵,招纳羌、胡扩充实力。三国志: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东争关、陇,传檄四郡。


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已降,只剩陇西郡在坚守。这时魏国已派张郃率五万援军救援陇西郡。诸葛亮派马谡去街亭就是为了挡住张郃为大军攻取陇西郡赢得时间。当时陇西官员讲如果蜀军能切断陇道并挡住援军一个月以上,不用打陇西郡就会投降。三国志裴注: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所以马谡只要挡住张郃一个月就够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也就是说马谡守街亭只是守不到十天。当时诸将是推举魏延或吴懿去守街亭,诸侯亮不听众人的执意用马谡。 马谡只有在街亭挡住张郃援军一个月以上,陇西郡一破。诸葛亮就能率军回师跟马谡内外夹击张郃。张郃援军一破,曹真根本兴不起什么浪。等到魏国再集结大军前来。则陇右城已固,诸军足办。蜀军所在深险。

蜀汉把秦凉消化后,又可趁机向东进逼长安。虽然雍秦凉残破,但确实是一块值得经营的好地方。汉巴蜀地虽然是天府之国,但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堪为天狱。粮草很难运送到前线。刘备当年东征打一年都不缺粮,那是因为水运比陆运至少节约三倍。路蜀地难走的路相比至少在五倍。蜀汉军队可在雍凉秦屯田,再召抚四周的汉朝遗民。东汉末大乱时很多汉人跑到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去了。例如高昌国是汉魏遗民建立的。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就是说他们是汉末魏末时迁到那的,在晋朝八王之乱后建立国家。后来想归附中原王朝,当时北魏没有接受。他们的礼仪跟汉朝差不多。

第三自古偏安者不能久存

电视剧三国中,阿斗问诸葛亮。魏国并没有打我们,反而我们频繁打人家。大家相安无事不好吗?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应该是二十一)我已经五十有三了。凭蜀中险要可保二十年无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后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虽然是电视剧,但道理是对的。



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



后出师表就把这道理说的很清楚。虽然很多人讲伪作,但道理是对的。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公元252年,诸葛恪看后决定北伐。于是有人讲可能是诸葛恪弄的伪作。三国志: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诸葛恪也写了一篇讲以前的诸侯不思进取。三国志: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还讲了高皇帝为啥不关门过小日子,而是东出。

后出师表六条理由:1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们不打魏国,魏国迟早是要来我们的。2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高皇帝和其谋臣都比蜀汉历害,但还是数败于项羽,最后一战定乾坤。3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刘繇、王朗当年都在杨州割据,而当年孙策渡江时才几千人。刘繇、王朗都没有主动消灭,最后让孙策消灭了他们。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用兵比得上吴起和孙子,但还是接连大败。所以一时的成败不足以论英雄。5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就是说自公元227年到汉中至公元229年间损失了很多人才,再过些年又会再损失。那时如何抵御魏国?蜀汉的人才是由: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公元221年时已经死的差不多)2荆州人才,荆州已失。已经不能再从荆州补给人才。3避乱到蜀的士人。现在三国鼎立,也没能补充了。4益州本土人才。就像东吴一样都是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到了后面丁奉昔日不过是甘宁的小将都能成为统帅了。6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


小鸿哥


蜀汉仅占一州之势,地小人少,若不主动出击,恐怕会灭亡的更快。

东汉末年,整个中国北方一片混乱,人口除了锐减,还有许多人从北方迁往相对安宁的南方,这这使得北方的实力衰减的很厉害,魏国初期,大臣向天子上奏的时候,就说咱大魏要休养生息,毕竟现在咱们的人口不过相当于汉朝繁荣时期的一个郡罢了。

确实,三国乱世,几千万人口锐减到了几百万,惨就一个字。

北方政权四分五裂,许多军阀趁机割据一方,当然,军阀们竞争的核心在北方,南方相对比较太平,在这乱世之中,孙权一家子才能乘机割据,建立孙吴。

同理,刘备能建立蜀汉政权,也是靠的这个暂时的乱世。

但是这个情况,只是暂时的,一旦北方政权整合,南方政权的瓦解是迟早的事情。

从历史中我们也知道,南方经济和实力超过北方,最早也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南方的实力远不足以制衡北方政权,只能依靠乱世才能生存。

对于这些情况,诸葛亮自然心知肚明,他也明白,益州这个小地方,再怎么整,实力就那么点,一旦魏国发展起来,孙吴和蜀汉被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为了争取主动,趁着北方实力还不是很强的时候,诸葛亮唯有不断北伐,能占一点是一点,能争取多少优势争取多少优势,赶在北方实力恢复之前,多占一些地盘。

另外,诸葛亮不断北伐,也起到了干扰和延缓北方实力恢复的过程,因为蜀汉不断北伐,魏国不得不常年在西南边境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这给魏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边患也成了历代君臣很头疼的话题。

除了打击魏国实力的目的,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整合蜀汉内部。

刘备、诸葛亮等人说到底是外来户,本地人未必服气,再者,随着大魏实力不断上升,蜀中越来越多的人也默认了曹魏代汉的现实,毕竟,现实情况下,蜀中不如做大魏政权下的一个州更划算。

为了捍卫刘皇叔的“正统”,为了坚持汉家正统,诸葛亮只能不断北伐,整合内部资源,顺带着消除反对力量。

总之,诸葛亮的北伐,对外消耗魏国国力,对内加强控制管理,总体来说,是个很不错的战略行为。


云中史记


诸葛亮北伐是在给蜀汉集团画一张巨大的饼,这和现代企业老板给员工画大饼是一样的道理,就是给员工描绘一个美好愿景,让员工为愿景而奋斗。

蜀汉集团本来有一个美好愿景:恢复汉室,实现天下一统。《隆中对》给出了是实现愿景的方法和步骤,占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击进攻中原,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集团仅剩益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失去了出路,使蜀汉集团变成了地方割据政权。还能不能实现美好愿景,每个蜀国人心中都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诸葛亮北伐,是继续给蜀汉集团画饼,告诉大家愿景没有改变,愿景还可以实现。失去了荆州,蜀汉集团地盘小了,出路窄了,困难大了,但是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希望并没有破灭。诸葛亮北伐是用希望来凝聚人心。

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有一点点可能,有一线希望,就可凝聚人心。



具体来讲,以前跟着刘备干得的人,刘备死了,但他恢复汉室的奋斗目标还在,北伐就是继承他的遗志,就是恢复汉室在行动,这些人会一如既往地为梦想而奋斗。

益州当地的士绅,他们有两个想法,一是诸葛亮北伐成功,蜀汉集团在中原建都,他们就可以实现蜀人治蜀的愿望;二是蜀汉投降,曹魏集团不可能到蜀地建都,他们也可以实现蜀人治蜀的愿望。诸葛亮北伐其实就是叫他们走第一条路,不要想着投降。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就相当于告诉益州士绅,恢复汉室,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那他们就会只想着投降,蜀汉内部矛盾必然激化。

蜀汉集团不北伐,偏安一隅,必然丧失斗志,仅拥有一州之地,内部又不团结,面对强大的曹魏集团,灭亡会来的更快些。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万一作用太大了,诸葛亮北伐就是在利用这万一的作用。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所以,诸葛亮知道,他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也不是为了北伐成功,只是为了让三足鼎立更持久一点,这样蜀国立国能更久。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丕让张郃救援,张郃掐指一算,说“不用,估计我还没到,诸葛亮就跑了”,结果果不其然。

《三国志》: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诏郃部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当时曹魏一门心思想要灭了吴国,如果吴国灭了,下一步就是蜀国了,所以,吴国不能灭亡,

诸葛亮北伐,就能把曹魏的兵力引到西方,让东部吴国的压力小一点,这才是政治家考虑的问题。

别看自己出兵出钱出人,最终得利的吴国,就觉得亏了,但你不得不这么做。

就像现在,面对美 的压力,你不得不出手救亻我一样,要是亻我残了,下一步就是我们,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一。诸葛亮心里明白,以蜀国的力量去和强大的魏国去拼,根本没有胜算的几率!可是不去拼,坐等魏国越来越强盛,蜀国只有亡国的份。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与其说是为了打败魏国,统一全国,恢复汉室,倒不如说是为了蜀国的未来和国运放手一搏。就是不能占领魏国的城池,土地和人民。也不能坐以待毙!所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二。诸葛亮北伐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那时强大的曹魏政权与东吴兵戎相见,东吴孙权要想和曹魏一争高下,显而易见东吴不是曹魏的对手。一旦曹魏拿下东吴,腾出手来,下一个目标就是蜀国。诸葛亮的外江政策一直是孙刘联手对付曹魏,即便这样,对于强大的曹魏政权也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何况东吴被灭,蜀国独木难支。所以诸葛亮北伐也可以扰乱魏国的军师部署,分散魏国的军师力量,减轻东吴压力,给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三。刘备在四川建立的蜀国,本就是一个外来政权。本土势力基本没有话语权。由于关羽丢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东吴,蜀国的国力基本跌入了谷底。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才有所好转,又平定了南方。后方基本稳定,如果不图谋向外发展,内部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团结本土士族阶层,诸葛亮需要转移矛盾,而最佳的方法就是战争,战争能凝聚人心,达到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才能取得胜利!

四。诸葛亮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才,当时刘备三顾茅庐,他就给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理论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后诸葛亮也是这样做的,以此为奋斗目标。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重要的荆州没了,诸葛亮该怎么办?难道就窝在四川这个天府之国,经营弱小的蜀国?这不是诸葛亮的本心,再者说了,就凭蜀国一个州,再怎么经营也不可能是比曹魏更强盛!所以必须走出去!刘备本来就是以恢复汉室为宗旨,刘备自始至终都以汉室正统自居。不走出去窝在四川,偏安一隅,怎么恢复汉室?北伐可以让世人看到诸葛亮恢复汉室的诚心和决心。即使失败,自己也努力了!不辜负刘备的重托!





草堂夜语




其实蜀汉政权自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后基本上已经跌落低谷,不仅兵力匮乏,粮草不济,就是能争惯战的将领也不多,然而诸葛亮还是坚持带兵北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刘备去世。可以说刘备去世是诸葛亮选择北伐的主要原因。如果刘备在,诸葛亮断不会北伐,因为刘备作为蜀汉之主,他心里比诸葛亮更明白北伐的后果,刘备表面上说恢复汉室,其实骨子里是偏安一隅,他登基称帝就是明证。

诸葛亮隆中对早已预测了天下三分,至于北伐是要有条件的,就是荆州不失和天下有变,此时这两个条件都已不存在,北伐早已失去了意义,因此刘备在的话决不会允许诸葛亮北伐,他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他的蜀汉皇帝,然后就一代代传下去,至于汉室也早已是虚无之幻想了。

刘备去世后,继任者为刘禅,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早已心灰意冷,他的万丈豪情也已随刘备的去世而燃烧殆尽,剩下的只有通过战争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了,其出师表里“夙夜忧叹”就是表明刘备去世后的诸葛亮早已不是跟随刘备创业初的诸葛亮了,他除了怀念和刘备在一起的光辉岁月外剩下的只有忧伤和叹息。

可以说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没有从内心里开心笑过一次,那么也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由空城计我们就能看出,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都是因为战争才得以双双存在,如果没有战争彼此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司马懿会被曹魏拿下,而诸葛亮则会自动退出。



第二、刘禅放权。刘禅视诸葛亮为相父,并把一切军国大权全交给诸葛亮,这就导致诸葛亮一手遮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诸葛亮提出北伐,李严曾极力反对,但独木难支,刘禅还是听诸葛亮的,就这样诸葛亮一次次前去北伐。

后来连刘禅身边的宦官也看不下去了,多次提醒刘禅不能如此放权,这才有了刘禅把诸葛亮从北伐前线召回一幕。

也就是说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如果没有刘禅放权的话,诸葛亮也是不能北伐的,其实刘禅和刘备的想法更是空前一致,刘禅也曾反对诸葛亮北伐,只是左右不了诸葛亮。



第三、战争知己。诸葛亮多次北伐,令魏国也多次派司马懿迎敌,曹真也曾领兵作战,但曹真身体不行,早早去世了,这就给司马懿创造了机会。

因此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多次对决虽然诸葛亮计高一筹,但诸葛亮从心里还是欣赏这个对手的,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在战争中又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对手,从心理上也稍微得到了些安慰,自古以来大都如此,虽是敌人,但更是知己,彼此能从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与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可以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感到了空前的孤独,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知己,战争中的知己,也唯有如此,才正应了那句话,英雄相惜,华山论剑,分不出高下,岂肯罢休,以死相博在所不辞。

诸葛亮最终死在北伐前线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带着刘备去世后的空前孤独在和对手死磕到底之后也赫然长逝了。


小卓聊三国


诸葛亮北伐有三个原因:

一是完成刘备交代的使命。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临危受命,刘备给他的使命就是完成蜀国的统一大业。



二是曹丕称帝给了他一个完美的时机。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悍然称帝,魏国势力集团中开始极端分化,汉室忠臣的反抗此起彼伏,让曹丕的登基,变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而不得不调兵遣将,四处镇压反叛,曹丕的总体兵力在这一时期是一个空档期,诸葛亮的9万兵马对于曹丕来说是一股巨大的敌人,在这个时期诸葛亮的9万兵马,胜利的希望最大,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是天下人心,是向汉不相魏。



三是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北伐无虞。夷陵之战之后,蜀国惨败兵力折损比较大,同时士气比较低迷,通过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平定了蜀国内部以李严为代表的本土势力的反抗,稳固了后方,北伐是最恰当的时机。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是贸然的进行北伐,而是预有准备,做好了万全准备之后,发动了一次北伐。


少华聊史


刘备集团丢失荆州之后,悲催沦落为州级地方割据政权。

此时,北方曹魏占据10州,无可置疑地是正统政权,江东掌握交扬全境及荆州大部,地理优势明显,只有蜀汉被不断边缘化。

诸葛亮知道,如果画境自守只能逐步堕落。而曹魏休养生息之后,必然顺利统一南方,所以诸葛亮不断北伐,就是想以攻代守,破坏与拉缓曹魏国力的上升势头。

最重要的是,蜀汉集团是跛足政权,核心领导层的荆襄士与联盟者东州士都是外来户,只有控制军队,掌握财政开支,高举北伐大旗才能切实控制蜀汉的话语权。否则,蜀汉政权早就被本地世家消灭了。


四川達州


怎么说呢?蜀国北伐可能会死,不北伐也会死。反正都可能灭亡,反正都是死,为何不奋力一搏死中求活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蜀汉政权位于四川盆地之中地形闭塞。外来政权难以进攻,然而人一旦安逸久了,就会缺乏警惕,这是取祸之由。

再者,蜀汉是外来政权,在朝堂内部有着益州派,东洲派和荆州派之间矛盾重播,如果不通过战争转移矛盾,蜀汉必将亡于内斗。

最后,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正统一直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口号,如果不北伐,蜀汉恐瞬间崩溃。

总之北伐亡,不北伐亦亡。

关注,点赞,评论一下,一起分享思想的跳动。



成功减肥的乡村教师


蜀汉兵户,十万二千,指的是士兵。吏四万,吏分文武,武占二万七千人,占多数。这就是说将士合计十三万人。每次出征用一半,也就是精兵六万五千人加少数民族孟获那征调一万五到二万人合计八,九万人。号称十万。那就对上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