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餃子引出的故事——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

記者丨李虎成 趙同增

通訊員丨卞瑞峰 王學偉

核心提示

去年以來,原陽縣廣大農村興起了“孝心餃子宴”,全縣458個行政村中已有近300個村舉辦過孝老愛親餃子宴。

這餃子宴究竟有啥魅力?為啥村村之間爭相學習?4月4日,河南日報刊發的《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帶你看看一碗餃子背後的故事。(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即可跳轉河南日報電子版)

一碗餃子引出的故事——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

河南日報4月4日版樣截圖△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近年來,原陽縣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抓文明鄉風的切入點,將孝道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力抓手,通過開設“國學講堂”,打造“孝心示範村”,倡導“孝道文明”,持續弘揚孝道文化,促進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尚。

  • 一頓餃子宴,幾多“想不到”

四月春光無限好。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在靳堂鄉東腦村,隨處都能見到一株株石榴樹吐露嫩葉,一派春意盎然。

“這是我們專門從鄭州苗圃購進的嫁接高產優質品種,今年給全體村民免費發放2000株進行試種,”村黨支部書記費生旺笑著說,“1年開花,3年掛果,成功後再推廣普及。”

東腦村的產業夢想,是春節前舉辦的一頓孝心餃子宴的“額外收穫”。

去年以來,原陽縣廣大農村興起了“孝心餃子宴”,全縣458個行政村中已有近300個村舉辦過孝老愛親餃子宴。今年1月18日,東腦村也支起兩口大鍋,村裡黨員幹部和志願者齊動手,讓全村90餘名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吃上了一頓熱騰騰、香噴噴的“孝心餃子”。

“現在生活好了,一頓餃子對村民來說都不是啥大事。”費生旺說,把老人們請到一起吃餃子,最重要的就是傳達孝老愛親的觀念,營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也藉此機會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為村裡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碗餃子引出的故事——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

原陽縣文明辦負責人張春燕告訴記者,除了孝老愛親,原陽的餃子宴還發揮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通過文藝演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等文明評選,在農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通過向老人們彙報工作和發展思路,聽取大家對生活的期盼和要求。“用孝道文化把大家聚起來,再通過這個平臺凝聚共識謀發展,這就是我們鼓勵各村舉辦餃子宴的初衷。”

一頓餃子宴,幾多“想不到”。據介紹,像東腦村一樣,該縣已有100多個村在舉辦餃子宴的過程中找到了發展“靈感”,明確了發展方向和目標,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 孝道促進會,助村“摘窮帽”

地處黃河灘區的蔣莊鄉孟堯村是個貧困村。人不多,只有608口人;事不少,是全縣有名的上訪村。

2015年,沙圪壋小學原校長、村民孟祥莊退休回到老家。村裡的情形讓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老孟召集十幾個熱心村民共商“大計”,決定成立“孝文化促進會”,通過傳播孝道文化促進村風民風改善,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

孟祥莊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全家常年在外的村民孟祥林把自家的老宅捐出作為促進會的“大本營”,12名“原始會員”紛紛捐資捐物,2015年11月11日,孟堯孝文化促進會正式掛牌成立。

在原陽縣文明辦的支持下,促進會組織起孝文化講座和論壇,既邀請專家作報告,又邀請村民上臺談體會,讓孟堯和周邊村上萬人次群眾受到了教育;和村“兩委”結合,舉辦“好婆婆”“好媳婦”“孝老之星”評比,樹立了孝老光榮的導向;針對孟堯實際,入戶化解家庭矛盾,幾個鬧得不可開交的家庭重新和睦……

一碗餃子引出的故事——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

促進會成了村“兩委”的得力幫手,讓孟堯村很快回到正軌,把精力集中到幹事業謀發展上來,落後村變成了先進村,2016年就成功摘下了“窮帽子”。

促進會也得到廣大村民的高度認可,100多名群眾先後成為會員。會員每年自願繳納金額不等的會費,在舉辦活動時還自發成為志願者。促進會力量不斷壯大,在孟堯村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孟堯村的變化讓村裡的幹部群眾拍手叫好,也引起縣鄉相關部門的注意。去年以來,原陽縣確立了蔣莊鄉孟堯村、靳堂鄉奶奶廟村、陽阿鄉馬莊村、福寧集鎮張大夫寨村、路寨鄉黨寨村等一批孝善敬老氛圍濃厚的村鎮為先行試點,通過召開觀摩交流會等形式,以點帶面,示範帶動全縣全面開展孝善敬老活動。

  • 近百“大講堂”,殷殷傳“孝道”

3月28日下午,陽阿鄉2019年第三期道德講堂正在火熱進行中,從全鄉選出的5名“好媳婦”走上講堂,講述自己的孝老故事,質樸的話語一次次打動鄉親們的心。

據瞭解,原陽縣共建道德講堂90個,“孝親文化”基地6個,都已成為常態化傳播孝道文化的陣地。該縣以這些平臺為依託,持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基層宣講教育活動,免費向群眾發放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先後邀請全國道德模範、國學名家等蒞臨原陽開辦系列講座,讓孝道文化深植人心。

一碗餃子引出的故事——從孝“行”原陽到孝“興”原陽

原陽縣還組織縣、鄉、村幹部代表赴信陽息縣彎柳樹村學習“孝心村”建設,組織機關骨幹力量參加各類國學培訓班。邀請國學志願者戴玉峰等一批義工到福寧集鎮張大夫寨村駐村長期傳播孝道文化,全面啟動“孝心村”建設。去年,成功舉辦“孝行天下·百城巡演走進原陽”大型孝文化主題活動。

原陽縣將弘揚傳播孝道等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講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互聯網+”,依託微信平臺,開設“國學空中課堂”,擴大受眾範圍,面向基層群眾宣講傳統文化的精髓,解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緊密聯繫和傳承關係,提升傳統文化感染力,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元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持續開展的原陽縣“優秀傳統文化送基層”宣講教育活動,培訓了國學骨幹及積極參與者2000餘名;全縣舉辦道德講堂300餘場,受益群眾3萬餘人次;開展傳統文化大講堂、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巡講活動80餘場,參加群眾1萬餘人次——他們都已成為“孝道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新觀絮語

孝心也是生產力

一般來說,孝老愛親屬於“家務事”範疇。

原陽縣則把“家務事”當成重要工作來做,調動從縣到村、從“官方”到“民間”的力量,連續多年走出去請進來,用近百個“大講堂”持續開展孝道文化傳播活動……如此“興師動眾”,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我們來看看原陽收穫了什麼:從孝心餃子宴到孝文化促進會,廣大幹部群眾素質在提高,村風鄉風在切實轉變,孝道文化日益深植人心。

“這些千金難買!”原陽縣委書記郭力銘認為,勃然興起的“孝文化”讓原陽有了淳樸村風、文明鄉風,一個個小家庭的和諧構成了社會的和諧,為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氛圍,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軟環境”和“硬支撐”,“孝文化”已悄然轉化為“生產力”,在原陽縣各項社會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2018年,原陽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2.58億元,增速居新鄉七縣(市)第一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1%,財政收入完成10.01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3%,增速均居新鄉七縣(市)第二位;全縣10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70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全縣脫貧摘帽成功在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