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評價現今中國的漫畫行業?

宋燕兒


中國漫畫產業我覺得應該包括動漫跟紙漫以及周邊延伸出來的產品,現在國內市場整個產業鏈大部分是日漫跟美漫壟斷著,港漫、臺漫可能佔著一些份額但不多,國漫就不用說了,能拿得出手的九牛一毛。

這幾年來我個人認為做得還可以的,《魁拔》算一個,但做了三部後聽說已涼了,《大聖歸來》以及最近不久的《白蛇:緣起》口碑還不錯,但是紙漫就不用說了,能讓觀眾心動的暫時沒看到,相當大一部分還是粗次濫造。

究其原因,個人認為主要是在我大天朝不單單是官方,傳統老一輩的思維一直以來就將漫畫定位於兒童、青少年觀看範疇,加上近些年國內為保護鼓勵內地市場的發展,限制了外來產品的播放,為了搶奪市場死命蹂躪兒童市場,什麼喜洋洋、熊出沒等等,有些甚至幼稚可笑,誤人子弟。

青少年作品嚴格上講都相對少,更不要說成年人可觀看的了,對於那些即將邁入奔四門檻的大叔就更別說了,其實對於80後有著很大一批被鬼子漫畫薰陶長大的人群,我個人也算是在這一批人裡面,對於這部分人在國內沒有像樣的東西就只能轉戰海外了。所以我覺得國內可闔家觀賞的好作品還是要去運作的,畢竟市場還是很廣闊,雖然鬼子的漫畫裡確實有些糟粕,但是好的東西不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犯不著全盤否定掉,好的作品還是有很多的,而且整整影響了不止一代人,比如《灌籃高手》、《足球小將》、《七龍珠》等等,開放市場才能更好的學習借鑑。

我個人覺得大天朝出不了好的紙漫的最主要原因,估計是教育體制遺留下的問題,文筆厲害能說好故事的人,往往都往文學作品方面進軍了,美術優異的上升到藝術層級去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往往兩項無法兼備,出不了好的作品,即使有兩項兼備的人,都想去更高的層級,往往不屑於去做這種對他們來說庸俗的事情,因此整個產業鏈猶如一潭死水。前幾年中移動不也搞了個動漫基地準備大幹一場,現在連運營模式都沒整明白,動漫基地放在我大胡建,做為一個業內人士我現在是沒聽過一點消息,更別提外人了。另一方面國內缺乏像鬼子的連載漫畫的出版社也是限制人才出現的原因之一,加上功利主義的盛行,往往不會去嘗試這種失敗率很高的方式,只能往現在市場接受度更高的電影市場、動漫市場靠攏,畢竟回收週期短,來錢快。

最後還是希望大天朝能有自己好的作品特別是紙漫,畢竟大天朝的傳統文化裡有好多東西是可以發揮的。






柒仔論事


我國目前的漫畫行業確實是不斷髮展並卻是蘊含著巨大潛力的,目前動畫和漫畫早就已經成為國家重點關注和支持發展的產業。有著大量的優惠政策和政府扶持計劃。

雖然中國比起日本、美國、韓國等已形成動漫產業規模的國家還有所不足,直到最近幾年,我國的動漫產業才在國家政策導向下才逐步興起,出現獨立的漫畫家、動漫公司。

  客觀來說,中國動漫行業漫畫家比例少於韓國、日本,但是動漫從業人員總數卻未必少於他們,其實有很多人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畫著漫畫。並且現在很多高校都有開設漫畫課程,每年都有許多畢業生誕生。雖然並不會每個學生畢業之後都會繼續從事漫畫創作。不少學生實習期過後就會轉行,留下的人也不可能立刻進行創作,需要時間成長。但這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我們所有目共睹的。

並且我們根本不缺靈感來源,甚至有不少國外的知名漫畫家題材靈感來源中國,如以“中國武俠”成名的韓國漫畫家協會會長河承男,他以中國三國演義為題材創作的《三國志》風靡韓國,得到一致讚許;美國迪斯尼公司創作的《花木蘭》、《功夫熊貓》動畫電影更是風靡全球,僅《花木蘭》就為迪斯尼帶去超過三億的收入。

2


無名修仙組織


國產動漫發展迅速,未來潛力無限

(1) 動漫產業被譽為21世紀最具創意的朝陽產業,2014年我國動漫產業內容生產實力進一步提升,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與此同時2014年我國核心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4984萬人,而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1億人,未來隨著動漫IP化運營日益顯著,動畫電影不斷滲透,動漫用戶的規模將不斷增大;

(2)二次元在ACGN次文化中對動畫、遊戲等作品中虛構世界的一種稱呼用語,二次元用戶常用於稱呼動漫愛好者、遊戲愛好者和小說愛好者。其中核心二次元用戶指會花費大量時間和財力在ACGN上的人,而泛二次元用戶對二次元的接觸大多數在“基本瞭解”的階段並不斷深入;

(3)互聯網+動漫成行業趨勢: 隨著傳統紙媒的沒落,動漫行業的觸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互聯網+,將網絡技術與動漫行業進行有機整合:動漫已經成為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繼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之後的第四大內容板塊,目前已經誕生了誕生了A站、B站、酷米網、淘米視頻、百田卡通等一批垂直動畫視頻網站,採購大量國外正版動漫內容向廣大網民進行分發傳播。視頻網站藉助數字產品極低的複製成本和互聯網絡極低的傳播成本,正在取代傳統電視頻道成為動畫內容產品集成分發的首要媒體,新一代動畫傳播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社交化和融合化。

(4)“彈幕文化”已成主流:“彈幕”指的是觀影過程實時吐槽的評論,從屏幕飄過時,效果看上去像是飛行射擊遊戲裡的子彈因而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