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我們印象中的元朝飽受蒙古人統治,人群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階級,這些都是後來民國時期為了反抗清朝,激起大家的民族熱情,而故意製造的噱頭,無論是元朝還是清朝,都沒有民族的概念,真正民族覺醒應該是在甲午戰爭以後。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還有一個值得深思的是,中國近1000多年曆史中,眾多發明實際都在宋朝以及元朝,甚至在宋朝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在元朝卻迎來一個小高潮,但是隨後發明創造卻少的可憐。

甚至在明清《天工開物》這樣的科普讀物都被列入禁書,我們不禁反思,我們所遵從的科舉制度,真的是有利於科技創新嗎?大家把主要精力關注在科考,發明創造誰在意。還有元朝所創造經濟以及科技的功績,因為民粹的情緒被大家選擇性遺忘了。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元朝的經濟水平

我們首先要對元朝經濟水平做一個估計,就是元朝經濟大概達到什麼水平。元朝之前是宋朝,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認為是比較髙的,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高峰時期。在元朝建立過程中,蒙古在北方進攻金朝,後來元朝又滅南宋,發生了很多戰爭。這些戰爭帶來很多破壞,對當時的經濟是一個沉重打擊。有些地區破壞非常嚴重,有些地區破壞稍微輕一點。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總的來說就是戰爭導致經濟出現明顯滑坡,但是在元朝統一之後,有很多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經濟重新進入一個上升期。不過元朝的經濟後來恢復上升到什麼髙度,這是一個複雜問題。因為缺乏很多關鍵指標,我們沒有辦法完全說清楚。但總的來說,元朝經濟恢復發展達到的最高水平應該沒有超過宋朝。比方說人口,我們一般認為宋代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一億,北宋末年人口超過一億,南宋和金對峙時期,人口最多的時候也超過一億。但是元朝人口,一般學者估計就是八幹萬左右,沒有超過一億。戰爭在其他領域破壞也很厲害,後來又恢復到一定水平,但大家還是傾向於保守觀點,就是說不一定超過宋朝,這就是對元朝經濟大概的一個估計。

農業的發展

具體來說,元朝經濟有很多成就。在農業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棉花的種植推廣。棉花是在宋朝開始出現,不過只是在一些邊遠地區栽培。在元朝是由海南島向內地,特別是南方內地推廣種植。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王楨《農書》所載紡棉圖

這中間有一個著名人物,黃道婆,她是上海松江地區的婦女,因為各種原因流落到海南島,後來又回到上海。她把海南島的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帶回江南,並且加以推廣。整個過程當然不止她一個人,應該是包括地方政府都是有意識地做了一些推動。所以到了元末明初,棉花在南方的種植就比較普遍了。到明朝初年,政府收稅,專門有一部分要收棉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黃道婆

還有就是元朝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在總體上沒有超過宋朝,但在某些區域,一些邊疆地區、邊遠地區,因為政府在那邊有駐軍,要搞屯田、開荒。邊疆地區的一些開發,包括農業發展,應該是超過過去的。雖說元朝經濟水平在整體上不見得比宋朝高,但是在有些地方會超過宋朝。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元朝手工業

手工業也有一些新的進步,最有名的就是青花瓷。在宋朝制瓷業就已經很發達了,宋瓷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宋朝的瓷器色彩是比較單一的,很少有花紋或者複雜圖案,有的話也是先燒好瓷器再在上面畫。青花瓷就不同,花紋圖案都在釉的下邊,它是先畫好,再上釉燒,整個製造工藝比過去有很大進步。

青花瓷以青色、藍色為主要色調。相關顏料也是在元朝才開始使用的,很可能是從西亞那邊,就是伊朗一帶傳到中國。青花瓷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是個新東西,它就是從元朝開始。到了元朝後期,再到明朝、清朝,技術進一步發展,燒出更加色彩豐富的各種彩瓷,各種花紋,各種圖案,那就非常複雜了。

但是青花瓷是一個重要的演變階段。像這樣的例子大概還能舉出一些,就是說元朝經濟發展是有一些具體成就的。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在商業方面,元朝的城市建設搞得不錯,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城市。在南方最大的城市是杭州,杭州過去是南宋都城,在南宋就非常繁榮發達。在南宋滅亡的過程中,杭州投降較早,沒有受到戰爭破壞,它的繁榮到元朝還能依舊。馬可波羅在他的書裡邊對杭州有大段的描寫,說杭州的繁華是他從來沒見過的。馬可波羅對元大都也有類似的描寫,說大都的城市規模之大、商業活動之繁盛,各種商品川流不息地進出,這是世界各地少見的。總之,元朝的城市建設以大都和杭州為代表。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遺址

紙幣的發行

前面提到過元朝財政上統一發行紙幣,這也算是個元朝的創舉。因為元朝之前的王朝還沒有這麼幹過。宋朝發行紙幣只是作為輔助貨幣來使用,不是單一貨幣。而且宋朝的紙幣是分地區發行,還有固定使用時間,過期就要作廢。

只有在元朝才完全把紙幣作為主要貨幣來使用,而且不分地區,全國通用。時間上也不受限制,可以長期使用,這些都非常接近現代貨幣制度。這是元朝在財政上一個很超前的舉措。當然紙幣政策要對後來元朝的財政崩潰負責任。因為後來它發得太多,導致通貨膨脹了。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交子

但在大部分時間裡,發行紙幣對商業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因為商業特別是長距離貿易,對貨幣需求量很大,貨幣如果太沉重不便攜帶,對商業是個約束。用紙幣,這種問題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

元朝的“高速公路”

元朝有一套比較發達的全國驛站系統,以首都為中心通向各主要城市,各重要據點,都開闢有交通線。在交通線上設立一些驛站,有人員管理,接待過往因公出差人員,提供生活服務。這套驛站系統,特別其中的道路建設對商業是有很大幫助的。

元朝的國內商業比較繁榮,海外貿易也非常活躍。元朝統治者喜歡海外的奇珍異寶,對於海外貿易下過不少功夫去經營,對於私人海外貿易也沒有太多約束,只要交稅就可以,所以元朝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海外貿易都搞得很活躍。元朝人的海外知識也非常豐富,現在看到的幾本元朝的書,提到的海外地名,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等等那些地方的地名和政權名,數量大大超過宋朝。總的感覺是元朝的海外貿易比宋朝還要活躍。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元朝驛站

元朝戶籍制度

關於元朝社會結構方面和社會階層方面的問題。比較重要的,一個是元朝推行一種戶籍管理制度,這個制度很特別,它根據職業把全國老百姓來加以分類,進行管理。中國是個農業國,老百姓當然是農民為多。農民就是一般的民戶,他的任務就是種田、交稅、承擔徭役等等。除了這個大群體之外,元朝又分出很多小群體。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冶鐵

比方說元朝分了一部分人世代當兵,父親當完了兒子當,兒子當完了孫子當,這就是所謂的軍戶。世代當兵,給國家承擔特殊的服務。當了軍戶之後,別的賦稅徭役負擔就會稍微減輕一點,這樣比較公平。剛才提到元朝驛站系統很發達。在驛站就要使用很多人進行服務,包括為驛站養馬,提供生活必需品。這樣元朝又劃分出好多人做站戶,專門在驛站服務。在驛站服務之後別的負擔可以有所減輕。類似的劃分方法還有好多種,包括手工業者,一些特殊的產品製造者,特殊的農作物的栽培者都劃出來,讓他們世代幹這個。

職業的分工

這種制度當然反映了國家對社會控制的加強,老百姓想選什麼職業,不完全由自己決定,而是政府給你定,政府定的你幹這個,你就得幹,而且你還不能改行,除非你有什麼特殊關係。一旦乾的話,子孫相傳,得一直幹下去。這實際上是國家對社會控制的一種強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反映出元朝統治者的社會管理理念,他覺得全天下老百姓都是皇家的奴僕。總之元朝社會有職業的分類,而且還比較固定。

順便說一下知識分子,就是讀書人在元朝也被分出,單獨定為一類,叫做儒戶。儒戶的意思是說你的任務就是世代在學校裡邊唸書。這個很有意思,他把唸書作為一種負擔,說知識分子我把你定為儒戶了,你的任務就是出個人去唸書。父親唸完兒子念,兒子唸完孫子念,一代一代唸書,因為你念了書,所以國家可以把你別的負擔減輕一點。

一個歷史上被我們低估的朝代

有這樣的一個奇怪制度。這個制度可能在統治者看來覺得是我對你的優待。為什麼呢?因為念書不是體力活,只要你去唸書,別的負擔就稍微減輕了,這不是很有利嗎。但是儒家知識分子唸書是為了做官的,你讓我世代唸書,又不給我開科舉,不給我提供做官渠道,那我覺得還是不滿意,還是有很多意見。看似奇葩的設計,也因為科舉制在元朝的暫停,因此手工業,科學技術等才能夠吸引知識分子參與,甚至在音樂繪畫等也受益頗多,比如元曲關漢卿、馬致遠等都是沒有被科舉耽誤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