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漢東懂彙報的季檢察長


這段劇情始於刑部大案的爆發,江蘇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強姦殺人的命案,張五哥被逼頂包任季安,康熙親自到刑場救下張五哥,並下令嚴查此案。太子掌管刑部多年,其中盤根錯節。查刑部大案勢必會揪出太子的諸多把柄,動太子就是動搖國本,也就表露出此人的奪嫡之心了。誰查此案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鄔思道建議四爺不要接這個燙手的山芋。誰知四爺第二天就進宮,向康熙請命接手此案,而八爺胤禩也有心接手。兩人同時請命,康熙並沒有當機立斷。


等到胤禛回府,鄔思道正在打包行李,四爺也感到極為詫異,是誰走漏了風聲呢。鄔思道足不出戶,他是怎麼知道胤禛請旨查案的事呢。

這個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康熙讓人放風出去的。康熙皇帝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投石問路。追比國庫欠款,還有推舉新太子,這其中都有“投石問路”的意思,也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審查刑部大案的結果和意義,鄔思道能看出,康熙也一定能看出。康熙沒有當機立斷決定主審人選,這其中就暗藏深意。想要主審該案,有可能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的法度。也有可能為了奪嫡,為了扳倒太子。康熙不立刻決定,因為倉促之間,並不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也許這兩人都只是為了查案呢。康熙給四爺、八爺時間,就是要讓他們體察其中的深意,最後留下來查案並處心積慮扳倒太子的人,也是將來最慘的人。

康熙隨便叫個人選,透露下風聲,八爺府,雍王府就能人盡皆知。而這樣一來,皇子們就可以深思熟慮,不至於盲目決定,而中康熙下懷。


八爺到底看出其中深意沒呢,劇情沒有交代。只知道胤禩接手案件後,先是撇清了老九和任季安,劉八女的關係,後來連夜誘供肖國興,連夜進宮陳奏康熙。康熙後來送了八個字給胤禩其心可誅,其心可誅。胤禩應該是懂得該案的深意的,他將肖國興的的供狀秘密送給康熙,以體現對太子的寬仁,以博得皇帝的讚譽。可惜後來,他誘供肖國興的行為,被康熙察覺了,胤禩處事不秘,從這裡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

(一家之言,歡迎分享關注吐槽)


風雪夢不逝



第207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

當然是康熙故意走漏的風聲,卻沒想到蝴蝶效應,無形之中造成了鄔先生要離開四王爺府,差點使鄔先生和老四這對雍正王朝的最強搭檔提前分道揚鑣…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眾所周知鄔先生被老四接到府上以後,有兩次要走,一次大家印象深刻是在老四繼位的當晚,鄔先生見勢不妙趕緊激流勇退,才得以保住性命離開老四。一次就是老四接下刑部冤案時,鄔先生認為老四對他是言不聽計不從,所以要離開。


一般來說,很多朋友認為這是電視劇劇情的問題,畢竟電視劇不可能是什麼劇情都給你表現出來,畢竟不是紀錄片,所以有了老四接下刑部冤案的鋪墊,自然就出現了鄔先生要走人的反應。

但大家注意一下,年秋月急匆匆的對老四說鄔先生要走的時候,當時在陪弘時和弘曆下棋的老四不由自主的說了一句“是誰走漏了風聲?”

這說明老四對於前往宮中接下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隱瞞了鄔先生,沒有告知鄔先生的。


那麼鄔先生為什麼還會知道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康熙提前放出了風聲,要起用老四清查刑部冤案了。這是對各方勢力的一次試探,也是對太子最後的提醒了。

康熙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們先大概說說刑部冤案。

刑部冤案的起因是江南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殺人以後,通過哥哥任伯安的妹夫劉八女找到了江夏鎮的張五哥頂罪,並且以張五哥父親的性命來威脅張五哥,讓張五哥乖乖的頂罪到死。

迫使張五哥頂罪過程中,除了威脅張五哥以外,任季安和劉八女自然沒有少向地方官員行賄,以讓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中接受賄賂的就有刑部的官員。

沒想到的是張五哥一家在江夏鎮與老四和老十三有著一面之緣,因為幫助老四和老十三還得罪了劉八女。所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老十三,俠王老十三自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跟老四商議以後,將其捅到了康熙御前,刑部冤案因此暴露。

這樣一來刑部冤案就涉及到三方勢力,首先張五哥成為了老十三和老四這方要保的人。而刑部是太子負責的,屬於是太子的勢力範圍,太子跟著遭殃了。劉八女和任季安則是八爺黨的成員,因為任伯安帶頭每年向老九孝敬一百萬兩銀子,所以他們被老九視為心腹。


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國七十年以來最大的冤案,此次牽連甚廣。按照鄔先生的分析,太子胤礽因為追繳國庫欠款時的賣官鬻爵,早被康熙看在眼裡,很是失望,此次又出現這樣的事情,如果讓太子自己查刑部,說明對太子還有抱有希望,如果讓其他皇子清查刑部,說明康熙已經放棄了太子。

鄔先生認為清查刑部冤案涉及到廢太子罪名,所以不讓太子一黨的老四插手。但老四玩了一把計中計,雖然採納了鄔先生的建議,但還是義正言辭以孤臣的姿態前去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使康熙大為高興,然後回去冰火兩重天,將自己搞的病重不起,將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一直與太子不對勁,想落井下石的老八。

老四始一接下差事,鄔先生就馬上知道了,並且鬧著要走。老四還驚訝的說了一句是誰走漏了風聲,其實最大的可能,就是答應老四接下刑部冤案差事的康熙故意走漏的風聲。

那麼康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我們看看康熙晚年的帝王心術,就知道這位皇帝是很聰明的。他總是喜歡高高在上,不想讓眾人摸透他,所以善於借力打力,善於拋磚引玉式的摸透朝臣的想法,然後再主導著一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比如一廢太子,議舉新太子之際,當時百官紛紛要舉薦老八。而康熙想復立太子,但並沒有說出來,而是通過釋放老十三,來傳達一個很明顯的政治信號,結果是本來很多答應舉薦老八的官員開始持觀望狀態,而猜到康熙心思的張廷玉之後更是直接舉薦了廢太子胤礽。

而且康熙這個人很精明,他總是看破不說破。像老四下江南賑災回來時候,老八等皇子在朝陽門碼頭為老四接風,實際上是下套。老四跟著老十三躲過以後,到了皇宮以後,康熙並沒有見他們,而是讓李德全帶著他們吃飯,說明康熙什麼都知道。還有老四追繳國庫欠款失敗以後,在朝會上康熙一口氣說了三個貪官,說明康熙利用神秘的粘杆處,對於帝國的腐敗吏治,還有種種事情是心知肚明,卻是隱而不發。

這說明康熙這個聰明皇帝,他是什麼都知道,卻沒有後來雍正壯士斷腕那種決心,又在晚年受限於九子奪嫡的亂局,所以不想破而後立,而是對帝國的亂象是修修補補。即使是整頓朝局時,也是經常借力打力,喜歡提前釋放一個政治信號,來看看下面有多少人是自己這邊的,有多少人是心懷鬼胎的。而這個過程中,自然有極少數的人精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比如說張廷玉就是其一。


而刑部冤案亦是如此,康熙提前透風要讓老四清查刑部冤案,是想釋放一個很明顯的政治信號,那就是意思自己這次要徹查到底,不管會不會涉及到太子,以對外界傳達出自己刷新吏治的決心。再看看各方勢力的所作所為,心裡也有個數。還有一個潛在意思,就在於讓太子提前準備,能銷燬的證據趕緊銷燬吧,說明康熙對於太子並沒有徹底死心,或者說不想到時候查到了太子一堆爛事,那樣就很難看了,有損皇家顏面。

康熙這次提前透風,效果不得而知。但是帶來了一系列反應,比如說鄔先生因此想要離開老四,認為老四不聽他的肺腑之言,不是老四讓鄔先生留一日看他表現,恐怕鄔先生就真的走了。

還有康熙為什麼選擇老四呢,因為老四是出了名的冷麵王,喜歡秉公執法,不存在像老八那般對太子落井下石的事情。而且關鍵在於老四是太子一黨,就算最後查到了太子,也不至於斬盡殺絕,會給太子留下些許顏面,也會保住皇家最後的顏面。

但是沒想到的是,老四看似孤臣主義,其實也是賊的很,當天晚上就冰火兩重天將自己搞的重病不起。次日康熙得到老四生病的消息也是很震驚,並沒有第一時間詢問病情,而是疑問他為什麼生病呢,估計康熙心裡也犯嘀咕,覺得裡面有什麼貓膩。當李德全說親眼所見病情很重的時候,康熙才反應過來,說道傳旨太醫院,叫凌國康去為老四看病,並且囑咐到要儘快治好。


等到凌國康看完病,回來復旨時,康熙問道:四阿哥得的是什麼病啊。關心中也是帶有一些疑問。

凌國康說道:回皇上四阿哥得的是傷寒。

康熙說道:傷寒吶,要緊嗎?

凌國康回道:回皇上,好好將息不會有事,但至少要臥床休息一個月。

康熙這時候顯然很失望,知道了老四不能清查刑部冤案了,所以有些無力的說道:知道了跪安吧。

凌國康走後,康熙迅速權衡利弊了一番,馬上調整了策略,對三位上書房大臣說道:看來這個事,只能讓胤祀去辦了。

只見老八的支持者佟國維馬上說道:八阿哥胤祀處事謹慎,而且待人寬厚,叫他清理冤獄也是適當人選。馬齊也附和著說道:微臣也認為八阿哥堪當此任。

康熙顯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轉身去問張廷玉:衡臣,你的看法呢?


張廷玉馬上猜到康熙的心思,回道:臣以為刑部的事錯綜複雜,只派八阿哥一人前去,恐怕難勝繁劇。

康熙馬上接上話茬說道:這胤禛本來就想讓胤祥一快去辦這個事,那就讓胤祥協助胤祀會同辦案吧。康熙的意思很明顯,藉著張廷玉給的這個臺階,合理的安排太子一黨的老十三去“協助”老八,實際上是監視牽制老八,免得老八搞小動作,但沒想到最後俠王老十三還是被老八給騙了,老八趁夜悄悄地審了肖國興,蠱惑肖國興寫下了不利於太子的供詞。

由此可見,康熙的帝王心術還真是不一般,看似平凡之下,也是步步為營。善於借力打力,因勢利導,來達到自己想要的。

這次刑部冤案康熙提前透風要讓老四清理刑部冤案,亦是這種想法。但沒想到,無意之中,使老四最為重要的幕僚鄔先生差點離開,使這對奪嫡的最強搭檔差點提前分道揚鑣,還好老四有妙招,留下了鄔先生,這二人一直同舟共濟到了老四奪嫡成功以後,鄔先生為了避免兔死狗烹之禍,二人才分道揚鑣。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207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雍正王朝》這部小說,鄔思道此人按照諸葛亮這樣經天緯地地大才模板來設定的角色,就是不出門並知天下事,更懂得皇權專制的利弊,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前朝教訓。

鄔思道作為一個熟讀史書並瞭解人性,知道社會朝代更替的真理。但他的外貌卻不是像諸葛亮,劉伯溫式的外貌體型特徵,就按照瘸腿的中年老頭子的樣式來協助雍正皇帝登上大清王朝至尊之位。這就是一位老狐狸,藏著陰暗角落的毒蛇般,觀察康熙王朝的變遷。

我們對於鄔思道的個人設定及角色定位都瞭解清楚了。康熙四十六年間,太子主管的刑部發生“貪官徇私枉法,以錢買命”大案件,直接讓康熙大帝天威盛怒,徹查此件案件,不管誰參與其中都一律追責。那麼誰來負責審理這件棘手的案件呢?

在雍正皇帝與八阿哥允禩對這件案例的審理進行角逐,雍正曾對康熙皇帝說:“讓我來審理這案件,把刑部等司法部門的蛀蟲就會清理的乾淨,還世間一個朗朗乾坤”。當然這是他的個人情感抒發罷了,也是為了讓康熙皇帝覺得自己可以擔當的目的。

八阿哥允禩卻把此案件當做上升的政治資本,當做向康熙皇帝邀功的成果,當做搞掉太子一黨的最直接的推動力,迫使康熙及朝廷大臣廢除太子之位。

解決第一個問題,誰走漏了風聲?讓鄔思道知道了此事呢?

1.把鄔思道說的那麼神,你覺得他那麼瞭解雍正的為人,會猜測不出來嗎?刑部大案肯定是滿城風雨,他順著思路一分析就有結果。

2.康熙大帝特意派人故意放出風聲,投石問路的結果,信息傳遞是沒有間隔的,尤其九子奪嫡的時候。

3.別忘了,當時李衛還是雍王府的狗腿子,按照鄔思道在雍王府的地位,指揮李衛或是詢問李衛事情,那不是容易的。

接下來就出現鄔思道卻對秋月說:“言不聽計不從,不走如何”。這當然讓鄔思道覺得我一片赤誠待君王,君王卻把我當做透明人,這豈不是讓人寒心,那證明雍正都不信任我,作為謀臣幕僚,如果自己的領導不信任,那待在他這裡又有何用呢?還不如歸野山林來的自在罷了。

但雍正皇帝這人不僅都別人狠,更對自己狠呢?直接跟秋月說“請鄔先生在等上一夜,在讓他自己決定是去還是留?”。直接躲在自己的密室中,從烤木炭極熱到冷水浸泡,從熱到冷瞬間轉換,就是為了讓自己生病以便推脫掉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是對自己的性子與心性是一種大磨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故康熙大帝曾說,四阿哥年輕時,真的是喜怒無常,經過多年的磨練變得心性穩定,堅韌,原來是通過對自己摧殘的方式來剋制與修煉。

當然這件刑部案表面讓八阿哥在木蘭秋獮過程大出風頭,卻讓康熙大帝對於刑部案例對肖國興誘供方式,針對指向太子“其心可誅,其心可誅”的評語。這豈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徹底把八阿哥打上死刑,想要成為太子,繼承皇位的候選人名單剔除了。

因為這“以錢買命”刑部謀殺案,差點讓康熙背上濫殺殘忍,廢除太子的昏君之名,讓太子失去儲君之位,導致兄弟相殘結局。你八阿哥允禩是如此惡毒之心,那就是踢到鐵板上了。

可能八阿哥允禩想撞牆的心都有了,好心幹了件壞事,丟掉儲君之位的競爭資格,決定他悲劇的一生。

故鄔思道知道會這件案件不管怎麼做,做的如何好,都是不討君王歡心的事情,那做他幹啥呢?

最後雍正皇帝卻沒有他想的那麼不堪,那麼的蠢,雍正皇帝生病時,與十三阿哥聊天時,卻把鄔思道打趣了一番。


歷史伴讀小二


雍正並沒有採納鄔思道的建議,鄔思道準備憤而離去,其實並沒有誰走漏了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府上的籬笆牢是出了名的,這個籬笆牢實際上就是嘴牢心齊懂規矩,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知道的事情不去打聽,這樣才能在王府中保命存活下來。

況且鄔思道在府上的真實身份是世子們的教書先生,對這樣一個教書先生,在沒有雍正的授意下眾人能對他說什麼,說了什麼被雍正知道後,能有好的結果麼。而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也能看到,鄔思道一直在雍正的府上,獲取外界的消息的方式也只能通過雍正和十三爺的轉述,而自己對於朝局和康熙心思的瞭解,一方面是通過雍正等人的介紹,另一方面就是從康熙的書籍文章中慢慢體會出來的。

因而鄔思道得知這個消息,並不是誰向他透漏了什麼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告訴鄔思道自己接下了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卻沒有說出自己的後招,這實際上也是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

讓雍正不要接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鄔思道與雍正的第一次長談接觸與獻計獻策。

雍正江南籌款回京,到了府上,先是帶著兒子們拜了鄔思道做老師,隨後便與鄔思道有了一番長談,內容就是要不要接刑部冤案的差事,鄔思道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並且告訴雍正,這件事會牽扯到太子,誰接了這個差事,查出了結果,太子受到了牽連,但是辦差的人也會受到康熙的厭惡。聽完鄔思道的分析後,雍正並沒有給出自己直接回答,只是說了“夜深了,先歇息吧”,隨即終止了這次的長談,而第二天,又告訴了鄔思道自己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

雍正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著自己的考量:

一來,這是鄔思道第一次向雍正貢獻計策,如果雍正馬上答應並且言聽計從,必然有失主僕之間的尊卑之道,這樣做多少有點給鄔思道“下馬威”的意思;

二來,也是讓鄔思道明白這層關係,在處理當前和日後兩人關係的時候,能夠加以注意,決不可喧賓奪主。


同時,這也是雍正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試探的是鄔思道的品行和性格。

向雍正貢獻計策,雍正卻不肯言聽計從,而且也沒有提前進行溝通,如果鄔思道單純的想保住這個差事,保住自己的飯碗,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的要離開王府,請求辭職。而這也正是雍正所要試探和考驗鄔思道的。

如果鄔思道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留了下來,那就說明鄔思道對於自己的定位就是個教書先生和普通的幕僚門客,絕對不是雍正所希望鄔思道成為的力挽狂瀾的人,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深交與予以重託,遲早會被趕出府上去。

相反,鄔思道的行為正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鄔思道義憤填膺的表現讓雍正看到了鄔思道輔佐自己的真誠,同時,雍正對於鄔思道的品行有了新的認識,當年鄔思道寫的那篇文章慷慨激昂,雍正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而找到了鄔思道,希望鄔思道為自己所用,而鄔思道此舉也讓雍正看到了他與自己所寫的文章一樣,有著錚錚的傲骨,以及胸懷天下的志向,這一點讓雍正非常滿意。


雍正的一出“苦肉計”,打消了主僕之間的芥蒂,也讓雍正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漩渦。

雍正通過一出“苦肉計”,把自己搞成了風寒,高燒不退,進而不去參與刑部冤案的審理,而急於扳倒太子的把阿哥胤禩深夜誘審肖國興,告發太子,讓康熙對太子非常的失望,但是,八阿哥的行為也被康熙所厭惡,並稱其是“其心可誅。”而此時的雍正不僅是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政治漩渦,並且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的這次鬥爭中兩敗俱傷,雍正則是坐收了漁翁之利。

當鄔思道看到了病床上的雍正,兩人也是“一笑免恩仇”,鄔思道也明白了雍正的用意,安心輔佐雍正,幫助雍正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登上了皇位。


雍親王府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雍正順利登基稱帝之後,十三爺允祥前來送鄔思道離開,不僅向鄔思道道歉,還送了一個女人給他,看著允祥一臉的歉疚,心裡不忍的鄔先生說出了他本不想說給十三爺的話:那個鐵帽子一定要力辭,才能保一輩子平安。十三爺很詫異,說道皇帝四哥肯定不會幹這種鳥盡弓藏的事,下面鄔先生說的話至為重要,他說:府裡那些專一為四爺辦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這些辦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鄔先生為了驚醒十三爺說出口,一直在劇中也沒有出現過,剛從鄔先生口裡說完,我估計也不用出現了,因為當晚就像坎兒那樣被滅口了。



但這些人中肯定有和宮中各房太監暗通款曲之人,四爺只要平時多留意一點,挖掘幾個這樣的人養在府裡並不難,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間裡的對話,這些人能第一時間知道,並告訴了鄔先生。



有人會問,這樣的情報攥在府中那些機密之人之手,怎麼能讓鄔先生那麼快就預聞呢?這隻要細想一下就不是問題了,以鄔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麼透徹,指點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簡單,這等心機本事稍微拿出來一點,指點下府中那些專一辦理秘密事情的人,他們乃至他們的家庭就可受用終身了,那麼鄔先生想獲得他們在宮中的情報可以說是信手捏來,易如反掌!

只是這等事情並不是電視劇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會花費鏡頭來描述,畢竟,這部電視叫雍正王朝,不叫鄔思道謀士不是?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其實不管誰走漏了風聲,鄔思道最終還是會知道的,這個人可以是十三爺,可以是去接四爺回府的高福、李衛,也可以是朝廷派來府裡通報的太監。

所以這個人是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鄔思道為什麼要走,他冒著生命危險參與進了奪嫡大事,卻想在這時候一走了之不是很奇怪嗎?


鄔思道要走其實是要給四爺一個下馬威

鄔思道在收拾行裝的時候,對年秋月說過:“言不聽,計不行,不走何如?”這是在說四爺沒按照自己的計劃,辭掉“審理刑部冤案”一事,兩人之間開始有隱瞞了。

自從四爺把鄔思道從江南請回府裡後,不但拜為西席,更是奉鄔思道為“謀主”。而四爺以國士待鄔思道,鄔思道也必將以全力輔佐四爺。可現在四爺正在冒尖的勁頭上,卻要做對奪嫡不利的事,沒有聽從鄔思道的建議。

如今太子失寵,八爺黨虎視眈眈,如果四爺和鄔思道君臣之間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的話,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這是鄔思道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可是這次的事,四爺不但沒有聽他的話,反而隱瞞著實情不說,這就難免會給鄔思道一種所輔非人的感覺。


更可怕的是四爺這位陰鷙的主子想法太多又容易得罪人,萬一再出個么蛾子,別說能不能做皇帝,就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未必保得住。所以他才要走,用“離職”來給四爺一個下馬威。

鄔思道提出罷職以後,四爺算是領教了這位鄔先生的脾氣,尤其是後面老八辦理“刑部冤獄案”果然開始失寵於康熙,這才不得不讓四爺對鄔思道心服口服,從此言聽計從了。

走漏風聲的人到底是誰?

回到問題的開頭,我更偏向於走漏風聲的人是高福和李衛。他們是接送四爺回府和宮裡的司機,“刑部冤獄案”也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相反還是一件很長臉的事,那他們接送時聽到四爺和八爺討論案件的處理事宜是自然而然的。

他們兩人當時還只是家奴,涉世未深,不懂政治。而且四爺和鄔思道密謀這件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旁聽,自然也不知道這事不能隨便說出來了。

他們只知道自己的主子又得了一個好差事,能好好整頓那些為非作歹的貪官汙吏了,對他們而言這只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而已。那把這件事告訴一向很照顧他們的鄔先生,讓鄔先生也高興高興才是正常的做法,哪會想到這裡面的水這麼深呢!



狐史首丘


這個問題也是雍正想問的,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

鄔思道作為四爺的幕僚,給四爺出過兩次主意,一次是關於催繳國庫欠款的,另一次是關於清理刑部冤案的,可惜的是四爺兩次都沒有接受,才使得鄔思道起了離開的心思,“言不聽計不從,不去而何?”



劇中並沒有說明鄔思道怎麼知道這個消息的,我們可以做幾個假設。

第一種是鄔思道有自己的消息來源,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畢竟他一直在四爺府裡,一舉一動其實都在四爺的掌控中,要是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那四爺應該早就發現了。而且他也沒有這個實力,四爺去請旨審理刑部冤案,知道的也就那麼幾個人,四爺、八爺、康熙再加幾個太監,鄔思道是不可能觸及到皇帝身邊的人的。



第二種就比較神奇了,鄔思道從四爺的表現上看出來的。四爺一大早就出門面聖,最大的可能就是去請旨的,不可能只是為了去見康熙一面,兩個人就大眼對小眼的看著。所以鄔思道覺得自己昨天晚上白講了一大堆,四爺人家心裡早就有主意了。

第三種是最可能的一種,那就是康熙讓人把消息散播出去的。康熙本來就是想讓老四去辦理這件案子,因為他知道老四屬於太子黨的,在審理中不會趕盡殺絕。放出消息就是讓老四沒有退路,必須接下這個案子。



四爺雖然去請旨了,但是他內心是不想接這個案子的,只是想在康熙面前表現的想為皇上辦事而已,他也清楚鄔思道說的後果,就把自己弄成重感冒,這樣想接也接不了了,康熙也沒話說。



鄔思道最後也明白了四爺的想法,知道他還是把自己得話聽進去了,也就不走了。


歷史伶俜者


鄔思道決心要走跟誰走漏風聲沒有半毛錢關係。他是《雍正王朝》劇中最神秘莫測的人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洞悉人情世故,深黯帝王心術。相信無論誰當皇帝,都不願留下這樣一個人精在身邊。雍正皇帝自然也不例外,在登上皇位的過程中,雍正辦的秘密差使,鄔思道不僅瞭如指掌而且還全程參與謀劃,因而在雍正繼位之後,鄔思道清楚的意識到自已應該激流勇退,以安天年。於是他向返回潛邸的雍正皇帝密談,表達自己退隱避世的想法,得到了雍正的同意,令他半隱於市,到心腹家奴李衛府中去做師爺。臨別之時,十三爺允祥前來送行,鄔思道讓允祥拼死力辭鐵帽子王,以保一世平安,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鄔思道又說:“與平常人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其實就是對伴君如伴虎的一種解釋。

鄔思道明白,以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留下來一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場,因此他決心離開。可天真的允祥並不相信,反而信誓旦旦地表示不相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之事。鄔思道告訴允祥,只要收斂鋒芒,雍正不會拿他怎樣!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中被誇大了的劇情,真實歷史上的鄔思道並沒有如此神通廣大的才能,僅僅只是田文鏡聘請的一位性情古怪的師爺,他最出彩的舉動是替田文鏡寫密摺參劾國舅爺隆科多,並且每天要有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放在桌上,才肯動筆。後來連雍正都知道了鄔先生的大名,有一次田文鏡向雍正上了一道請安摺子,雍正批道:“朕安,鄔先生安否?”


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


歷史茶坊


鄔思道之前勸四爺要接來追查戶部欠款的差事,原因也很簡單,這是一件對大清,對康熙都十分重要的事情,清朝的戶部都讓大清的官員給借光了,所以在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整個戶部竟然只剩下幾十萬兩。

所以,四爺和十三爺只能去揚州籌借銀兩用來救災,就像康熙對那些前去哭訴的老臣說的那樣,戶部沒有銀兩,連一次黃河發大水都無法應付,而以前造反的原因正是如此。

這個明顯是個很難的差事,就像十四爺說的那樣,這個差事,牽涉的人實在是太多,要完成這個差事,那就基本把大部份的人都給得罪了,那麼即使完成了差事,得到了親王,那也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鄔思道為什麼要讓四爺去接這個差事,原因也正是如此,正是因為沒有人去接,那麼此時四爺出來接這個差事,這個就說明四爺是真正的不計較個人得失,真心的為大清,為康熙的。

就像四爺向康熙推薦的田文鏡,也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此次,刑部案件,鄔思道是力阻四爺接這個差事的,因為這個刑部的案件牽涉到刑部,太子還有幾個皇子,比如九爺,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太子。

這個刑部案件很有可能的結果,那就是太子被廢,那麼如果接下這個差事的是四爺,而四爺原來是太子的人,四爺就得承擔廢太子的責任。四爺其實也知道,但他卻在康熙面前主動攬這個差事。

鄔思道就十分不滿四爺這種,言不聽計不從的樣子,所以就決心要走,而四爺十分的納悶,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呢?

很多人看到這一段,其實是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這個事情只有幾個人知道,為什麼在四爺府上的鄔思道會知道呢?個人覺得有一種可能,走漏消息的是八爺,他故意將這個消息散出去,那麼四爺到時候想要推辭就很難了。

可是四爺也想到了辦法來對付,那就是冷熱之法,讓自己得上重感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編劇故意為之的,就像後來鄔思道就是知道叛軍的主力位置那樣,這個情節設計是想要表達一個意思,那就四爺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並不是完全聽鄔思道的。


歷史簡單說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裡面第一等聰明的人,鄔思道熟讀經史,所以能夠洞察帝王心術,他看透了歷來的帝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

1、“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是范蠡評價勾踐的,歷來帝王其實也都是這樣,患難的時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持的時候,追隨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發達了他考慮你是不是會因為患難時候幫助過他居功自傲難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場。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不就是這樣嗎?權力中樞最近接皇帝的無上權威,這樣的地方如不小心錯一步萬劫不復。

而鄔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當時最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堯、李衛這樣日後做到大將軍、一省督撫的人都畢恭畢敬,可見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視。康熙時期有十三衙門雍正有粘竿處,這些秘屬於皇帝統帥的特務機構恐怕也在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聽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後供參謀的則是“文”,文武並屬一個系統,鄔思道自然知道誰負責這些,言談之中便能套出話來,或者鄔思道憑藉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經施恩於他們,自然有人會告訴鄔思道。

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