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金田起義爆發後,太平軍聲勢大漲,在太平軍北上及向長江中下游地區推進的過程中,其他各階層的民眾也紛紛響應。有的起義軍因地域相近,直接加入太平軍,與太平軍融為一體;有的起義軍接受太平天國的官爵封號,與太平軍聯合作戰;有的起義軍因地域較遠,割據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仍然奉太平天國為正朔;有的起義軍獨立行動,進行單獨的反清鬥爭。

各地區的起義軍和太平軍一道,沉重地打擊了清政府。因同時期部分起義軍與太平天國關係過於密切,有學者曾直接把部分義軍稱為太平軍。除了與太平軍一道抗擊清軍的起義軍之外,一些以保衛地方為名的地方武裝,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曾一度臣服於太平天國。那這些起義軍是否可以被稱之為太平軍呢?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一、捻軍

太平天國北伐軍經過淮北時,處在隱蔽狀態的捻黨便乘勢而起,並發展壯大成為捻軍。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軍李秀成部與捻軍首領張樂行在霍邱縣會盟,揭開了捻軍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序幕。

會師以後,張樂行部捻軍在內部雖然依然保持原來的組織,但其接受了太平天國的封號、官爵,張樂行本人也曾先後被封為“成天義、沃王”等職。這時期張樂行部與太平軍關係密切,雙方進行了多次的軍事合作。

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底,張樂行部因與太平軍發生矛盾而離開淮南地區,此後雙方雖然有合作,但關係不如以前緊密,這種情況到同治二年(1863年)春天張樂行殉難為止。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張樂行部捻軍雖然在內部保持自己原有的建制,但在太平天國的號令下,多次與太平軍聯合作戰,其部各將也被太平天國授予官職。張部捻軍雖不是太平軍嫡系部隊,但鑑於張部與太平軍聯繫如此緊密,所以應該可以把張部捻軍劃分為太平軍。

同時,張樂行雖然是捻軍的盟主,但我們不能認為整個捻軍都聽從張樂行的號令,捻軍的權力並未交給張樂行,未賦予張樂行絕對支配別人的權力。當時整個淮北地區,捻軍到處聚義,稱王者頗多,都是各自為政,捻軍沒有統一的組織,統一的領導。

張樂行被清軍處死後,太平軍陳得才部與捻軍領袖張宗禹等部聯合作戰。當時,太平天國每況愈下,到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初,太平軍在安徽英山縣、霍山縣大敗,西北太平軍大多潰散投降,僅餘遵王賴文光、邱遠才部數千人突破清軍的圍困,後遵王率部加入捻軍與捻軍聯合作戰。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這時期的捻軍雖然在軍隊建制上吸收了太平軍的一些做法,而且賴文光個人以及太平軍餘部也企圖聯合捻軍來複興太平天國,但由於此時賴文光部與捻軍相比,實力過於弱小,在捻軍內部,太平軍僅屬於從屬地位。最重要的是,目前尚無史料證明後期捻軍公開打出太平天國的旗號,也沒有史料證明捻軍提出或實行過太平天國的政治制度、理想和宗教信仰,或其他什麼政治綱領。

因此,後期捻軍雖仍然有很大實力,但也只能把原太平軍將領賴文光、邱遠才部作為太平軍,而與賴文光合作的其他捻軍則不屬此列。

二、天地會起義軍

太平軍起事之前,兩廣、湖南就有天地會發動起義,但很快為當地清軍鎮壓。金田起義之後,各地的天地會也紛紛起兵響應,太平軍從廣西北上途中,僅在湘南地區就吸收了天地會義軍“五萬多人”。

天地會義軍的特點,就是組織分散,“山堂林立,各支態度不同”。各組織之間互不統屬,彼此之間,不發生縱橫關係。因天地會各支起義軍並不相互統一,所以天地會起義軍與太平軍的關係錯綜複雜,我們可歸結為三類: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其一,直接加入太平軍,與太平軍融為一體。如金田起義之初加入太平軍的羅大綱部,在永安加入太平軍的李能通部。

其二,加入太平軍,接受太平軍封號,也隨太平軍作戰,但他們在自己內部仍然保持原來的建制、旗幟,太平軍中的“花旗軍”。如跟隨石達開遠征的張志公部,天京淪陷後,隨太平軍在南方作戰的林政揚部。

其三,奉太平天國為正朔,但未與太平天國有實質上的聯繫,部分天地會堂口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獨立進行反清鬥爭。如咸豐四年(1854年)六月,以陳開、李文茂為首的廣東佛山地區的天地會會眾舉行了起義,起義之後他們進入廣西,建立自己的政權——大成國。

三、其他地方武裝

太平天國時期,戰亂頻繁,很多地方強人以保衛地方為名建立了私人武裝。由於太平軍與清軍在部分地區形成拉鋸戰,這些私人武裝為自身利益,反覆無常。當太平軍勢力到這些地方時,這些武裝假裝投降太平天國,在名義上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實則保持自己內部獨立,有的甚至仍與清軍仍保持有親密的聯繫。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這樣的武裝有苗沛霖集團,徐佩瑗的永昌團練,費秀元、費金綬父子的槍匪集團,他們與太平軍的關係也十分複雜,咱們就以苗沛霖集團為例概述其與太平軍的關係。

咸豐六年(1856年)夏天,捻軍打到鳳台,苗沛霖以自衛為名,乘勢崛起“里人曲聽之,奉為練長。”

咸豐七年(1857年)秋天被勝保招安後,清廷對其放之任之,到咸豐十年(1860年),其已發展成擁眾數十萬的地方實力集團。同年八月底英法聯軍攻陷北京,苗沛霖認為據地稱王之時已到。次年一月苗沛霖集大軍圍攻當時的清廷安徽巡撫駐地壽州。壽州圍城之後,苗沛霖便派人到廬州與太平軍陳玉成部聯合,並接受太平軍的冊封,“陳玉成給偽印,稱‘奏王’。”

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局勢轉危,苗沛霖“會聞浙撫曾公國荃、安撫李公續宜連破英王陳玉成,復安慶諸郡縣,復下薙髮令反正”。轉而又投靠清廷,並在壽州誘捕陳玉成。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苗沛霖雖然接受過太平軍的封號,也與太平軍有過合作。但細究起來,太平軍與苗部的合作中,太平軍始終為苗所利用,苗沛霖利用太平軍、捻軍為之衝鋒陷陣,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每次戰役中,苗軍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太平軍反而成了次要地位。苗沛霖本人也素有野心,始終以自身利益為第一,為了利益可以反覆無常。

與苗沛霖一樣,徐佩瑗,費秀元、費金綬父子等人,並未真心地想加入太平軍,他們在臣服太平軍的階段中始終保持自己的建制,對於太平天國的號令也不怎麼遵從,所以不能將其劃入太平軍範疇。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總的來說,太平軍與同時期的其他義軍及地方武裝關係較為複雜,各個地區之間差別很大,需要因時、因人而異。在梳理這一關係時應該秉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凡是與太平軍發生實質聯繫的起義軍都屬於太平軍,對於那些借用太平天國的名義來號召群眾舉事,但並未與太平天國政權有實質的聯繫,則不屬於。具體來說可以歸結為兩類:

一是天地會、捻軍及其他義軍隊伍中直接加入太平軍,和太平軍融為一體的,如李昭壽、李能通等。

二是那些與太平軍聯合作戰,但在內部仍保持自己建制的隊伍,如捻軍中的張樂行部,天地會的花旗軍。

對於那些遙奉國號,奉太平天國為正朔以及僅在名義上投降太平天國的武裝,但與太平軍並無實質聯繫的起義軍及其他武裝,如陳開、李文茂建立的大成政權,雲南的杜文秀起義等起義軍則不應該屬於太平軍範圍之內。

參考文獻:

崔之清,陳蘊茜《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張林強《太平天國降將群體研究》

張之文《太平天國軍事史》

江地《捻軍史論叢》

“捻軍”和“天地會”,曾臣服於太平天國,他們算不算太平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