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濟寧市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作為儒家文化發祥地,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積澱,正是得益於孔孟之鄉豐富的文化資源,孕育和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書畫藝術家,著名書法家呂建德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佼佼者,六歲習書的他,對書法藝術有著天生的熱愛和痴迷,數十年的艱辛砥礪和漫漫求索,他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奮鬥不息,攀登不止。四十歲那年,他去首都北京舉辦個展,讓京城的文化藝術屆一睹孔孟之鄉書法家的實力和風采;他的字體,被選入方正字庫,作為字模向全社會推廣。書法是他一生鍾愛的事業,弘揚書法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責任擔當。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呂建德,字公度,山東省濟寧市孔孟書畫院原院長、書記。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印研究院書畫家、中國狂草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濟寧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書畫藝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國家民族畫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呂建德家中祖祖輩輩都以開石印館為業,可謂書法世家,從5、6歲的時候起,就經常看父親作書,耳濡目染,使他對於書法藝術有了一種難以割捨的特殊的感情,進而在父親的指點下動筆練習。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家庭的薰陶,幼年的呂建德愛書法幾乎到了一種痴迷的境地。每每從清晨寫至深夜,沉浸在筆墨揮灑的快樂裡,常常忘記了疲勞。除了愛好寫字,他還特別喜歡吹笛子。婉轉悠揚的笛聲,起伏轉折的旋律,讓他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愉悅。難得的是,這個沉浸在音樂和書法中的小小少年,不經意間,就感受到了兩者之間相通相融的特性。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寫字之餘,呂建德苦練笛子。很快,他就掌握了各種吹奏技巧,笛子吹得有模有樣。由於這一特長,他被招進文工團工作,臺上吹笛子,臺下寫字幕,從此與藝術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呂建德習書法,楷、行、草、魏碑、篆書等各體皆能。縱觀呂建德書法,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為人的那溫順和柔情,同時也折射出他骨子裡的陽剛之氣,真可謂字如其人。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在書法的領域,他有著兼容幷包的胸襟,融會碑、帖的精髓,“窮其源流,究其變化”,為自己的書法藝術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常有書家嘆其筆墨既有碑的蒼勁凝重,又有帖之清邁麗雅,也就不足為怪了。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對於傳統,呂建德下過很深的功夫。傳統是根基,是源流,是來處。但是,作為一個優秀的書家,並不能僅僅滿足於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還要有自己的藝術觀念和學術追求。為激勵自己不斷創新,呂建德寫下了這樣一幅對聯:“心追手摩,得古人遺韻。筆耕墨灑,開今世新風。”

作為一名藝術家,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有自己的精神面貌。為此,呂建德對自己的藝術之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書法是國粹,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怎樣才能寫好字?呂建德先生認為,想把字寫好,先要把人做好,心正則筆正。此外,學習書法,不能僅僅侷限於書法,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向其他的藝術門類汲取營養,觸類旁通,兼收幷蓄,化為己有。

1991年,呂建德攜120件作品,赴北京舉辦《孔孟之鄉青年書法家呂建德書法展》,這也是濟寧地區第一個在北京舉辦書法展的書法家。在藝術世界裡,他是個智慧勇敢的追夢者,更是一位踏實前進的踐行者。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大家和他們留下的書法精品,猶如奇異而美麗的星空,引導著後來者不斷前行。魅力無限的書法藝術,早已融入於呂建德的生命之中,已經須臾不可分離。未來,我們該給後人留下點什麼?前方的道路,應該通往哪裡?濟寧是孔子的故鄉,《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如果能用書法,展示論語這部偉大的著作,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兩萬多字的論語,經過四十多天的艱辛創作,終於大功告成。頸椎不好,夜以繼日,這堪稱是一部心血之作。用小楷寫論語,是一項大工程,呂建德偏愛知難而上,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夙願。創作的過程猶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既痛苦又幸福。這就是忘我的狀態吧?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孔子家鄉的人,與論語,有著太深厚的感情。幾年前,榮寶齋出版社打算出版《論語百家書》,邀請全國一百位實力書家,同寫一部論語,呂建德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

多年來,在力爭使自己的書法藝術精益求精的同時,呂建德還呼籲藝術要回歸本真,主張做“大眾的藝術”。讓書法藝術以和諧自然,和諧社會作為終極價值。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太白樓,是濟寧人尤為尊崇的一處古蹟,詩仙李白,與我們這座城市的緣分,千年之後,仍讓今天的濟寧人,為之驕傲不已。在太白樓西側,有一塊喬羽先生手書的碑刻。在樓的東側,緊鄰李白的壯觀碑,有一塊李白酒樓記的石碑,就出自呂建德先生的手筆。

太白樓,見證了城市古老的歷史。新世紀廣場,則見證了濟寧人民昂首邁入新世紀的喜悅與豪情。廣場上,這五個金燦燦的大字,也是呂建德先生精心書寫的作品。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書法是文明的基因,書法家的使命擔當,賦予了書法在新的時代,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功能。鑑於呂建德先生藝術上的成就,方正字庫收錄了他書寫的行楷、魏碑兩種字跡,命名為“呂建德行楷”、“呂建德魏碑”,作為字模向社會推介並被廣泛應用,充分顯示出了其深厚的傳統功力和承古出新的實踐和追求。

“呂建德行楷”、“呂建德魏碑”,已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城市的標語,熒屏報紙,我們都常常見到這兩種熟悉的字體。它還被用於出版字帖。甚至一些大書法家字帖的封面題字,也會採用呂先生的字體。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一個細節,在呂先生的書房裡,有一幅他30年前寫的字“了雄心壯志,必自強不息”,一直貼在那裡,激勵自己,努力前行。

歲月的薰染,已使紙張泛黃。我們卻看到了一位書家,對於書法的尊敬與虔誠。書法是文化的擔當,書法又是書家的信仰。


呂建德:痴心書法六十載 筆耕墨灑開新風


光陰流轉,歲月更迭,丹青寄翰墨,墨韻永流芳。呂先生常說,等待我的,永遠是明天。

李鐸先生用“遒媚灑脫,風格清新”來評價他的書法,權希軍先生稱其“剛柔相濟,遒麗天成”, 沈鵬先生稱讚他“古不乖時,今不同弊”。而將其視為知己同道的喬羽先生,評價道:“建德廣得儒家文化的薰陶,又深受聖賢靈氣的滋潤,所以他的書法之根扎得非常堅實,藝術之花也開得異常鮮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