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笑看人生172872934


我个人看法是,陈友谅是一个为求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无情之人,同时他也是起义军中兵力最为强盛的一支,他是当之无愧的枭雄。

为何无情

陈友谅是水上渔民,古时渔民生活在船上,很少与外界交流,同时他们常年跟鱼腥之物来往,身上腥味奇臭难闻。幼年的他经历过贫苦、孤僻,被周围人欺负与嘲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给了他不同于常人的出人头地的渴望。在这样的渴望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他的观念里显得极为淡薄。

怎样无情

  • 倪文俊,一个将陈友谅一手提拔上来的人,危难之际,陈友谅没有任何的顾念旧情,杀了。

  • 赵普胜,徐寿辉手下四位猛将之一,妨碍了陈友谅夺取权力,二话不说也直接杀了。

  • 徐寿辉,陈友谅的旧主,权力都已经让给陈友谅了,陈友谅还是不放心,也给杀了。

  • 陈友谅对待自己的士兵极为苛刻,导致鄱阳湖失败后,士兵们纷纷投降,他已不再有敛兵再战的机会。

赵普胜被杀后,丁普郎、傅有德逃跑,投奔了朱元璋,以至于朱元璋平白获得两元大将。


为何说陈友谅是一个枭雄?为何他在往后历史中很少被人提及?

枭雄必备的要素

心狠手辣是作为枭雄的必备要素,不过也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宽容,会让周围的人离心离德,最后背道而驰。我们知道后来的朱元璋杀功臣比陈友谅还从容,但他在势力成长期间却是宽厚待人,以至于朱元璋身边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人,而陈友谅只有一个张定边。故而心狠手辣不会让陈友谅走的太远,相比朱元璋,他差的太多。

为何很少提及

原因一:我们熟悉历史上领袖的名字,诸如:庄王、齐王等,都是长时间割据和传承了百年势力的雄主。长期割据会留下浓厚的文化特色,而陈友谅割据时间太短,很难在他的领地内留下独有的特色文化,所以不会被流传的太广。

原因二:在历史上的枭雄也有经历较短,但却让后人耳熟能详。比如:袁绍、袁术、李密等,这些枭雄都有个共同点,都被写入了某些文化小说中,如《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化体裁让他们的故事传播的更广。

而为何没有陈友谅的小说故事呢?

个人认为原因两个:

1.大多数的历史小说都是出于明代,而在明代时候的陈友谅是三个义军中军锋最盛的,朱元璋在其手下也吃了好几次亏,在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差点被张定边击杀,所以明代写陈友谅是很犯忌讳的。

2.陈友谅在明朝历史中属于昙花一现,故事不多、民间流传不丰富,难以成为小说故事的题材,故而我们很少见到写时间距离很近的政权历史小说。

在明代的义军中陈、朱、张三人。张士诚与陈友谅是两个明显的极端,张士诚怀柔亲民、百姓爱戴;陈友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翻脸无情;朱元璋则是两人的综合体。


其实,陈友谅也是一个实力很强的枭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慢慢了解他的传奇故事。就好比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为他塑造了很精彩的形象。


大国布衣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陈友谅剧照)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

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

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

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朱元璋剧照)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鄱阳湖水战)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陈友谅这一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的陈友谅,性情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都是强硬多疑、好弄权术之人。为政,在湖广地区,政绩不错,严厉打击豪绅、贪官污吏,为老百姓谋取利益;军事上,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文化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在湖广地区兴起沔阳三蒸文化。

在元末群雄并起的时刻,陈友谅在长江以南大力发展势力,成为唯一可以与朱元璋对抗的枭雄。而陈友谅本人,性格与朱元璋是较为相似的,朱元璋治理天下有一套,把老百姓管的服服帖帖的,而陈友谅也是如此,因而至今、在湖北地区仍有陈友谅的遗址。

但陈友谅的权术、相较于朱元璋又是差了些,性格多疑、暴躁的程度又比朱元璋更为猛烈。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这就直接导致陈友谅最终兵败。

自立为汉王<strong>

起初,陈友谅跟着徐寿辉抗元,建立了天完政权。这陈友谅也很有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实力渐渐超过了老大。陈友谅是个有野心的人,想要自立称王,干掉徐寿辉。但徐寿辉毕竟是老大,支持的人众多,而自己也只能等待时机。

徐寿辉手下有一个悍将赵普胜,人称“双刀赵”。这赵普胜战功赫赫,为天完政权的建立、发展壮大贡献了许多力量,而且忠于徐寿辉。在陈友谅看来,这赵普胜会是自己登上帝位的一个重要障碍。

恰巧,赵普胜驻扎在安庆,经常骚扰朱元璋的地盘,搞的朱元璋头很大。朱元璋左思右想,想了一个离间计,准备借陈友谅之手干掉赵普胜。于是,就引诱陈友谅的人,让他们告诉陈友谅:赵普胜想要归顺朱元璋,意图叛乱。

陈友谅一听,顿时起了疑心。而这时的赵普胜也是大意,总觉得自己帮了陈友谅大忙,自己功高无量,对陈友谅露出了傲慢的情绪。陈友谅的疑心更加重了,最终设计杀掉了赵普胜。

这样,在登基称帝的路上就少了一个障碍,而朱元璋也很开心、应天府终于少了个对手。接着,徐寿辉基于自身考虑,准备迁都龙兴,陈友谅极其反对。

但徐寿辉坚持迁都,并临时驻扎在陈友谅的地盘、江州。这下,陈友谅感觉时机成熟了,老大在自己的地盘,这不是羊入虎口吗?于是,假意逢迎老大,直接把徐寿辉的部队干掉了,做起了曹操的行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天完政权的实权。

过了没多久,陈友谅感觉要自己当皇帝。这天天借着别人的名义干活,有啥意思,不如自己直接当皇帝得了,名正言顺。很快,陈友谅找了机会,让几个壮汉把徐寿辉的脑袋敲碎了,自己在采石五通庙顺利登基,成为汉王。经过了这么多波折,陈友谅的帝王梦想终于实现了。

与朱元璋斗争:中计大败

元末时期,在长江流域,分布着天下最强的三大势力。长江上游陈友谅,下游张士诚。而朱元璋恰恰在中间,上下游面临强敌,周围也是面临其他割据势力。陈友谅审视着天下局势,想出了一个干掉朱元璋的好计策。

陈友谅联合张士诚,上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的应天府必然沦陷。朱元璋听此消息,文武百官顿时惊慌无措,陈友谅、张士诚都是实力最强的两股武装,如今合力反抗朱元璋,恐怕应天府(南京)是保不住了啊。

朱元璋也是心急如焚,这时看到刘基沉默寡言,似乎有什么对策,马上请教刘基。刘基说,这陈友谅自立为王,把天完政权的人搞了个遍,自然内部势力已经削弱,所以我们应该极力攻击陈友谅,干掉他,那么东边的张士诚就不是问题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还是老基说的对啊。于是,让自己的部将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去江东桥,接着用伏兵干掉陈友谅。

陈友谅接到老友康茂才的亲笔信,心中大喜,这老康知道自己的实力啊,要帮我干掉朱元璋。接着,带兵直接赶去江东桥,但一去,却看见江东桥是石桥,不是木桥;陈友谅大声呼唤好友,也没人答应。

一向老谋深算的陈友谅,终于知道自己上当了,中了朱元璋的伏兵,最终大败。朱元璋乘机进攻大汉政权,一举攻破安庆。直达江州。

与朱元璋斗争:大战鄱阳湖

面对接连的败仗,陈友谅气急败坏,想当初自己反抗元朝时百战百胜,实力远强于朱元璋,但如今朱元璋这么猖狂,快把自己的大汉疆土吃完了。于是,率领自己的六十万精锐大军,进攻南昌,给朱元璋点颜色瞧瞧。

这南昌小小地方,面对六十万军队,硬是撑了三个月,最后朱元璋率军支援才解了南昌之战。陈友谅撤出部队,准备向鄱阳湖进军,最终于朱元璋的大军相遇,拉开了鄱阳湖大战的序幕。

陈友谅的水军,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水军部队,战舰巨大,在鄱阳湖上游刃有余。而朱元璋都是些小船,难以匹敌。几番下来,朱元璋军队损伤极大。

正在朱元璋情绪低落的时候,鄱阳湖刮起了东北风,这让朱元璋想起了三国里面的火杀赤壁。而陈友谅也是大意了,竟将自己的所有巨舰都用铁索连起来,所有船都连成了一片,这不正是曹操的做法吗?

朱元璋哈哈一笑,立即火烧陈友谅,最终陈友谅惨遭失败,自己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了。自此一战,陈友谅自己也丧气了,军队士气也随之大跌,便决定坚守不出,打防守战。

打防守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草不足。几十万大军天天蹲在鄱阳湖,一天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粮草,时间久了,陈友谅也守不住了,准备商量着、突围鄱阳湖。

本来开个会,大家相互讨论也挺正常的,但哪知这一讨论,竟然把陈友谅的两位大将左、右金吾将军弄走了,直接投降朱元璋了。陈友谅的军队士气更加低落了,最终决定奋死一搏。

于是,汉军与朱元璋的部队在泾江口发生战斗,大战了一天都没有摆脱朱元璋的围剿。陈友谅急不可耐,就亲自出来指挥军队。这陈友谅也是火气背,头刚一伸出,就被飞箭射中。陈友谅一死,汉军立马土崩瓦解,大汉国也就随之没落。

结语

陈友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有不俗成绩的。但作为统治者,他也有很明显的性格缺陷,多疑的性格让他在多次战役中,错失战机,最终敗于朱元璋。

从客观上来说,陈友谅的才能、帝王术,是跟朱元璋差不多的。假如陈友谅没有遇到朱元璋,那么元末的天下应该会是陈友谅的,毕竟在当时的势力来说,就只有陈友谅能跟朱元璋抗战,而胜出的人,自然就会是将来的天下帝王。


岁七夸父


历史上的陈友谅和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项羽被后人称之为大英雄,而陈友谅却被《元史》和《明史》抹黑成一个奸诈狡猾,心狠手辣,残暴嗜血的奸雄。陈友谅能在5年之间,从元政府的地方文书一跃成为手握百万雄兵的一方枭雄,比有其过人之处。

陈友谅出生在湖北省仙桃的一户渔民之家,少年时上过学读过书,后来在县城里任“小吏”,在现在属于文书一类。当时这类工作是非常轻松,且还有稳定的收入,按理说他是最没有造反的人,但当他对元朝彻底失去了信心后,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加入到哪些起义的人群中。

在陈友谅31岁那年,徐寿辉的起义军攻破了他所在的县城,他投入了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麾下。由于有勇有谋,陈友谅很快从一名簿书掾一路狂升到元帅。

元末狼烟四起,可以说是群雄并起,都有逐鹿中原的意图,陈友谅就是元末最大的势力之一,也是朱元璋集团最大的对手,同样也是最有可能一统江山的人。

在徐寿辉的部下大将倪文俊谋害主子失败后,倪文俊前去投靠陈友谅,他毫不犹豫的杀死了倪文俊,并掌握了倪文俊的军队。在他的指挥下,起义军攻陷了很多地方,包括安庆在内。



作为当时南方最大的一股势力,陈友谅开始变得越来越骄横,1359年,徐寿辉想迁都龙兴,陈友谅不同意,这就加深了两个人之间的猜疑。第二年徐寿辉毅然决定迁都龙兴,陈友谅在徐寿辉经过自己管辖江州的时候,设下伏兵把徐寿辉以及部下全部拿下,随后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以江州为都,自立为汉王,并设置了王府。陈友谅并没有满足于此,后来干脆设计把徐寿辉给杀死,自己在五通庙匆匆即位皇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势力范围包括江西、湖广等地。



称帝后的陈友谅更是暴虐,对部下经常是一言不和就非打即骂,可想而知,这些人原本都是徐寿辉和倪文俊的老部下,对陈友谅的残暴本来就不满,这就为以后与朱元璋的对决留下了伏笔。

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的大决战,最终是以朱元璋胜利,陈友谅兵败身亡而结束。此次的大决战一共经历了36天,双方都损失惨重,朱元璋这边都损失了30几员大将。


我们常说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虽然当时陈友谅有近百万雄师,但奈何却是一支离心离德的部队。手下人才也多,但真正愿意为他卖命的人却少。这些因素注定了他战胜不了朱元璋。


瀚海说史


陈友谅是个复杂人物。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是元朝农民起义领袖。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为什么叫天完政权?这个说出来就是笑话,主要是针对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头上加一横就是天,天灭大;元字头上加个宝盖头就是完,完灭元,天完灭大元。从字面上看,很是合适。可是从字意上说,就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于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还灭什么大元?所以年号不吉利。

31岁的陈友谅此时是元朝县政府的一位刀笔小吏,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了解除民族压迫,于是决定参加农民起义,投奔到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为有点文化,加上有在政府工作的经验,陈友谅在部队吃得开,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1357年9月,倪文俊试图杀死主子徐寿辉,结果倪文俊没杀死徐寿辉,反而被自己的手下陈友谅杀死,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后,自称宣慰使,率军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区,一时势如破竹。

1359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杀了自己的手下猛将赵普胜。1360年,陈友谅让人用铁锤敲碎了老主子徐寿辉的脑袋,然后迫不及待地在一个破庙里登基称帝,建国号为汉。从刘邦的汉朝结束后,国号叫汉的政权很多,但没有一个成气候,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现象,凡是别人叫过的政权名字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国时的五代,吴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陈友谅从参加起义到当上皇帝花了9年时间,当时,他占领了湖广、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人最多、地最广。当上皇帝的陈友谅一心想先吃掉颇有实力的朱元璋,为此率军打到南京郊区,但是被精心准备的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朱元璋顺势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庆、南昌、上饶等地,陈友谅在江西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靠朱元璋。我看史料看到这里,已经感觉到,陈友谅虽然地盘大、兵员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败仗的陈友谅回到武昌休整了几年,建造了一大批战船,大的船有3层楼高,可以在船上骑马。1363年六月,陈友谅率大军从武昌乘坐战舰来攻打南昌,朱元璋的亲侄子、大都督朱文正率军坚守南昌。有人说,陈友谅带来的大军有60万,说朱文正只有1万守军。陈友谅的军队攻了85天,没有打下孤城南昌。 我看《明太祖实录》,看到这里我就感觉到,陈友谅的部队战斗力真的很差。

《明太祖实录》上没有任何地方记载了陈友谅有60万大军,也没有记载朱文正守南昌的军队只有1万多。我分析史料,认为陈友谅攻打南昌的部队在20万左右,朱文正的守军接近4万。 自古以来,攻城与守城的正常比例应该是5:1,陈友谅和朱文正双方正好符合这个比例,所以势均力敌。但是打了一个多月后,朱文正已经精疲力尽,预感守不住了,于是派人去朱元璋那里报信搬救兵。朱元璋让来人告诉朱文正,再坚守1个月。

如果真是60万攻打1万,朱文正不可能坚守85天,能坚守8天都是神话。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后来,朱元璋率20万大军从长江水路救援南昌。这个20万,是《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的。陈友谅听说朱元璋率援军要来,于是撤出南昌,列舰在鄱阳湖迎战,打战一触即发。 陈友谅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书没有明确说。我认为几十艘而已,不可能几百艘。但小船不少,陈友谅派出去找粮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没有大船。看看战役过程:

第一个回合:双方弓箭、鸟枪、登船砍杀为主,但是战役的没有拉开局面,明实录记载: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进兵薄战,徐达身先士卒,击败陈友谅的前军,杀敌1500人,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朱元璋军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杀敌1500,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为此还声威大震。(夜灯唯许月华侵)

第二个回合:朱元璋用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安排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成功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火光冲天,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被烧死,陈友谅的部队烧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没有记载。但记载朱元璋借机“又斩首二千余级”,记住是2000余人。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提到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到了这个阶段,战役接近尾声了,陈友谅也只是损失了数万兵马,这个数字是朱元璋说的,可信度较高。

第三个回合:陈友谅撤退。陈友谅大军出门已经4个多月,部队死伤不少,还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损兵折将、粮草殆尽,于是决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机会,乘胜追击,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陈友谅的部下拥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坐船回到武昌,陈理在武昌继位。朱元璋的部队尾随追到武昌城下,从十月打到第二年的二月,五个月打不下武昌,后来朱元璋再次亲自率军来攻打武昌,陈理知道打不下去了,于是出城投降。 陈理坚守武昌5个月,朱元璋的部队攻不下,说明什么?说明当时陈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这些士兵基本是从鄱阳湖带回的,因为当初陈友谅是倾巢出动,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综合分析我有几个结论:

1.陈友谅的作战部队不会超过30万。双方在鄱阳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烧掉陈友谅几百艘船只的时候,陈友谅的部队才损失数万。到战役结束,陈友谅的军队损失不会超过10万。朱元璋的部队在37天的大战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伤的也才1万多人。

2.陈友谅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差。陈友谅和朱元璋打了好几年战,几乎没有赢过,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陈友谅的部队不说一触即溃,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战。

3.陈友谅的谋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个档次。朱元璋对领导郭子兴、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够义气的,多次舍生救主、救领导,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朱元璋树立的是有情有义的形象,为此深得人心。最后要杀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张胆地杀,而是派廖永忠将小明王的船弄翻,小明王落水而死,虽然人皆怀疑是朱元璋干的,但是没有证据。

而陈友谅呢,光天化日之下杀领导(倪文俊)、杀主子(徐寿辉)杀兄弟(赵普胜),给人于无情无义的小人形象,以至于陈友谅不得人心,建立不起牢固的基本盘。这正是陈友谅外强中干、部队战斗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个普通人用了9年时间能拥兵数十万,总的来说,是由其独到之处的,不然做不到这一点。但是,陈友谅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性太急,急于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谁都敢杀。






坐看东南了


元末的时候,除了元朝外,还有三个势力最为强大,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其中以陈友谅最为强大,那陈友谅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生于公元1320年,而朱元璋是生于公元1328年,所以陈友谅大朱元璋八岁,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开始是县里的一名小吏,徐寿辉起兵后,陈友谅前去投奔,在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手下当个文书,负责图书和档案。

陈友谅因为立功,被升为领军元帅,但仍然还是倪文俊的手下,徐寿辉率先称帝,但是被元军打败,倪文俊趁机想杀掉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是没成功,陈友谅就趁机杀死了倪文俊,兼并了他的部队。

陈友谅先是自称为汉王,又杀死了徐寿辉,也称帝了,国号为汉,陈友谅此时拥有江西和湖广之地,实力最为强大,就打算攻打此时在应天府(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担心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联手,攻打朱元璋。

就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假降陈友谅,陈友谅信以为真,率军前来,最后龙湾被朱元璋打败,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拿下江西和湖北的东南部。

公元1363年,张士诚派吕珍攻打安丰的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前去救援,而陈友谅趁机出兵攻打洪都(南昌),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坚守了八十五天,直到等到朱元璋的援军。

陈友谅久攻不下,听说朱元璋已来,转攻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而陈友谅是大战船,而且以用铁锁相连,朱元璋是小船,仰攻很困难,自然不是陈友谅大船的对手,折损了很多将士,可是忽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就用火攻烧毁了陈友谅的大船。

这一战很像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陈友谅的大船被烧了很多,而且他的弟弟陈友仁战死。朱元璋就扼守住鄱阳湖的湖北,让陈友谅出不去。

陈友谅召群臣过来商量怎么办,右金吾将军认为应该焚船登岸,而左金吾将军认为这是在向明军示弱,而且他们也能用步骑追赶我们的。陈友谅有点犹豫,但最后认为右金吾将军说得有道理。

左金吾将军一看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将军看到左金吾将军投降了,自己也跟着投降了,陈友谅的处境就越来越差了,朱元璋写了两封信劝降陈友谅,陈友谅不予理会,但是军中的粮食越来越短缺。

所以,他决定从湖口突围,两军战于泾江口,陈友谅从船伸出头来指挥战斗,但被飞箭射中,当场死亡,陈友谅的汉军纷纷向朱元璋投降。


历史简单说


有书君认为,陈友谅的机遇更好一些,情商更高一些,也许他的大汉政权就会更长久一些。有书君为什么有此看法呢?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陈友谅吧。


一、对元朝,抗争到底从未妥协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元统治期间等级森严,汉人深受欺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元末农民起义小轰轰烈烈。在这些农民起义大军中,张士诚、朱元璋都曾做过元朝的官吏,只有陈友谅始终没有屈服元朝统治,可谓抗争到底从未妥协。


陈友谅出身贫苦,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对官吏恨之入骨。他带领起义军每攻克一地,就会把贪官处以烹刑,一煮了之。这种酷刑让官员们闻风丧胆,至今他的出生地湖北省仙桃市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的甑,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活!”这里的“狗”,就是指贪官。


二、为权势,不惜杀害旧主同门


清朝三朝元老张廷玉这样评价陈友谅:“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为了权势,陈友谅先杀了前来投奔他的恩师倪文俊,后又除掉赵普胜,丁普郎、傅友德等故人,最后竟然杀掉了他的旧主徐寿辉。


急功近利的陈友谅对部下很少和颜悦色,经常是一言不和就非打即骂。他的手下多数是倪文俊、徐寿辉的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早己深为不满,这样为以后与朱元璋的决战埋下了祸根。


三、信老康,求胜心切伤了元气



陈友谅为了一统天下,于是亲率战船,向朱元璋的应天府奔来。这时候陈友谅的武器装备确实占上风,但朱元璋在人和方面更高一筹。朱元璋有军师刘伯温设计引诱陈友谅,兼有谋士刘基推荐友谅故人康茂才,让他去引其上钩。


求胜心切的陈友谅在优势尽占的前提下,惨遭算计和埋伏,他的队伍伤亡惨重,有百余艘舰船成了朱元璋的财产,2万余汉军将士被俘虏。陈友谅侥幸捡回一条命,但部队伤了元气。


四、造舰船,孤注一掷命丧乱箭



为了报仇雪耻,陈友谅不惜工本,打造了数百艘装备精良的大型战舰后,陈友谅孤注一掷,准备与朱元璋决一死战。天时地利的陈友谅没有充分利用这次好机会,他没有率兵直捣防守空虚的应天府,而是重兵围困硬骨头南昌,并一连数月发起强攻。南昌守将朱文正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率部顽强抵抗,宁死不降。


陈友谅因久攻不克,贻误了最佳战机,失去了最后一次翻盘机会。这时候他的部下对其早已不满,因此许多人相继倒戈降朱。陈友谅在突围时命丧乱箭,一代枭雄,至此结束了自己一生的梦想。


陈友谅作为元未农民起义的一代枭雄,在群雄逐鹿中能够占一席之地,甚至曾一度领先其他起义队伍,他有其独特之处。但陈友谅生性暴戾虚伪,所以注定他在最后的角逐中失掉人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历史不容假设,人心散了,谈何霸业?所以陈友谅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和项羽有相同经历的陈友谅却落了个不同的结局,两人的革命事业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项羽是抗秦到底,刘邦却和秦王子婴眉来眼去,陈友谅是抗元到底,朱元璋却和元军书信频繁;在颠覆秦朝贡献上,项羽功劳远胜刘邦,在推翻元朝上,陈友谅贡献也大于朱元璋;两军相对时,项羽兵力大于刘邦,陈友谅的兵力也力压朱元璋;两人结果也一样,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陈友谅战死鄱阳湖,唯一不同的是,项羽被后人歌颂为千古盖世的英雄,而陈友谅被历史扭曲、遗忘。

陈友谅(1320-1363年),湖北仙桃人,元末农民军领袖,曾一度势力最大,建“大汉”政权,为朱元璋所败,图为陈友谅纪念馆。

《明史》里面的陈友谅被描写成大逆不道,阴谋诡计,趋炎附势的小人一个,说他杀自己长官徐寿辉、倪文俊,篡夺起义军权力,又私通元军谋取荣华富贵,其实这都是对陈友谅性格特点的夸大,有的完全是抹黑;小说《倚天屠龙记》更夸张,说他阴险歹毒,是个大恶人,真实的陈友谅与小说描写一点不沾边。

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于鄱阳湖,在泾江口陈友谅被飞箭射中头颅,当场毙命,图为泾江口遗址。

当然陈友谅有一点可以肯定,心狠手辣,不讲信义,从他杀害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倪文俊可以看出,但当时的起义军不都混乱不堪吗?朱元璋不也溺死了小明王韩林儿吗,张士诚不也杀害了刘福通吗?但当时张士诚投降元军彻底成了叛徒,朱元璋左右逢源、跟元军和农民军打得火热,而只有陈友谅部抗元最坚决,从不接受糖衣炮弹,没一回媾和谈判,来使者直接斩杀,所以在元末农民军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只有陈友谅这一支是最坚持到底的。

陈友谅墓位于武汉蛇山,朱元璋曾来祭奠,并题字“人修天定”,意思是事情成败不是老天注定,而是自己造成的。

陈友谅是朱元璋建功立业的路上,最大的对头,当时也是长江以南最大的势力,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兵力远胜于朱元璋,并有着中国最强大的水军和最先进的战船。1358年陈友谅称汉王,1360年即位称帝,国号“汉”,随后与朱元璋在长江水域展开大战,1363年在鄱阳湖一役,陈友谅战死,军队也随之瓦解。


图文绘历史


诚邀,如题。虽然心灵鸡汤老说“只要努力了就不会后悔”,“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但是实际上,历史只会记得成功者,就像我们现在只知道朱元璋,却不知道与其同一时期反元的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不是刘邦那个哈)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1357年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友谅的一生也是很不平凡了。由于出生贫寒,见过人间冷暖,陈友谅的心是冰冷的,也就是说有一点点的心理缺陷。陈友谅为了权力,先后杀掉了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三个有恩于其的人。作为领导,陈友谅御下也是极为苛刻,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其士兵向心力不高,为其失败埋下了种子,套用曹操的那句形容词,陈友谅可以说是乱世之奸雄耳。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陈友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

结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建立了明朝。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陈友谅被后来的胜利者给黑化,矮化,妖魔化了。

我们这些后人一直在宣扬朱元璋出身贫苦,最终通过奋斗成为了皇帝。听起来确实很励志,仿佛就是我们贫困老百姓能够获得成功的代言人。但其实,陈友谅和雷军是老乡,都是湖北仙桃人。陈友谅的出生也不咋地,渔民家庭。我们都知道农林牧副渔都是底层的第一产业,地位低下。陈友谅在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磨灭志向,通过自己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一步步做到元帅,最终战胜内斗外敌,不甘于人下,取徐寿辉而代之。军力和地盘都比朱元璋强大,也是很爱民如子的,对百姓也是很好的。最后败给了朱元璋,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跟他性格有关系,也有合作伙伴和团队的原因。

所谓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咱们不去纠结这个。但是陈友谅这个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雄才大略,指挥能力出色,聪明有计谋,大丈夫有魄力,至死不降。这些从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回忆录里可以看出,陈友谅是一个出色强劲的对手,也曾让元廷和朱元璋胆寒过。

客观地说,陈友谅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