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王廷赞算是一个清官。所谓算是,意思是不完全是。这个清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指的那种清官。相对而言,只攒了十万家产的官已经是清官了。官场的潜规则挺多,冬天了下属送点“炭敬”;夏天了下属送点“冰敬”;逢年过节还有“节敬”、“年敬”;新到任了有“槽规”、“到任规”;收公粮税银还有“羡余”、“火耗”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别说和珅,就是纪晓岚、刘罗锅、林则徐、关天培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照收不误。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贿赂,是游戏规则。大家都收钱,你不收,你这不是自绝于群众吗?这官就别想当下去了。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清代送孝敬

完全不碰这些灰色收入的人有没有?也有。远的有海瑞,近的有张伯行。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清廉如水,什么陈规陋矩都不收。海瑞家里穷,过的跟叫花子一样。有一次海瑞的老母亲过生日,好容易买一回肉吃。就成了特大新闻,震动朝野。江浙总督胡宗宪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惊讶的对众将领说:“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海瑞虽然名满天下,实际也没什么政绩。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影视剧中海瑞的形象

张伯行同样一分钱也不收。但是张伯行家里是大地主,吃喝用度都是从老家运过来。倒不必过海瑞那种苦行僧的日子,不过张伯行虽然清廉,声名其实不佳。连亲手作书“天下第一清官”送张伯行的康熙皇帝,也评价他说:“素性偏执,且短于才,封疆之寄不能胜任。”

王廷赞不同,王廷赞虽然对灰色收入来者不拒,但是为官也算贤能。因为王廷赞出身下层,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大部分为官期间,是比较谨慎守法的,而且名声很好。不仅潜规则之外的钱不怎么收,而且在甘肃为官三十多年,在各地都做了不少实事:在兰州平反冤狱,秉公执法。当时兰州有“打官司,找王经历决断”的说法;在张掖建立贡院,振兴教育,他又在废弃书院基础上,重新修建了甘泉书院;在平凉府亲自带兵灭了当地的盗贼;在宁夏府兴修水利,亲自上阵勘察水文,排水清沙,变盐碱地为沃土。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人民的好干部。相比较王廷赞做的事,他收那点儿潜规则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王廷赞因政绩卓著而被提升为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说实话王廷赞确实干的不错,升官也是应有之义。一般人升官后肯定会想好好干然后升个更大的官。但是王廷赞在甘肃省布政司的位置上干了不到三年,就选择了奏请辞官回乡。这一年王廷赞已经66了,即使是按照延迟退休的标准,也该退休了。但是这么能干的官不多见,乾隆还想让他在发挥发挥余热,于是下旨慰留,王廷赞失去了唯一一次体面回家的机会。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乾隆画像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苏四十三叛乱(我虽然不喜欢满清,但我不说起义),叛军攻下了河州,渡过洮河,直逼兰州城。陕甘总督勒尔谨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派王廷赞赶赴会宁马家堡,逮捕叛军的精神领袖马明心全家,押解兰州扣为人质。王廷赞推马明心登上城楼,挟人质迫苏四十三退兵。马明心在城头“俯向城下作番语数句,声色甚厉,俄挽头巾掷城下”。叛军见状,倍受鼓舞,纷纷“滚鞍下马,口称‘圣人’,挥泪如雨,跪拜诵经,且作番语”。勒尔谨眼看人质还有反效果,干脆在三月二十七日命王廷赞杀了马明心。王廷赞率军与苏四十三的叛军对持五昼夜,终于得保兰州不失。虽然年近七旬王大人没有亲自上阵拼刺刀,毕竟是地方大员,守城有功。苏四十三眼看兰州攻不下,就退离兰州继续作乱。兰州是西北重镇,被叛军围攻五日那还得了。震怒的乾隆皇帝派阿桂和和珅带兵围剿(没纪晓岚什么事),誓要全歼苏十四三的叛军。

而守城有功的王廷赞此刻做了一件诡异的事。也可能是为显示自己赤胆忠心,也可能是心虚,王廷赞上奏称:“臣历官甘肃三十余年,屡蒙皇上格外开恩,不次擢用,荐历藩司……在用兵之际,需用浩繁,臣情愿历年积存廉俸银四万两,缴贮肃藩库,以资兵饷。”王大人十分豪爽,一出手就是四万两银子。

乾隆是个十分精明(这里不是褒义词)的人。甘肃在现在也不算发达地区,当年更是穷的叮当响。而且年年闹旱灾要赈济,王廷赞哪儿来那么多钱?明清两代的官员俸禄十分低,贫下中农出身的朱元璋给官员们定工资时严格算好了,刚好够吃喝。所以海瑞不收外快就过的跟叫花子一样。布政使是从二品,算是高官了。二品大员的年薪不过也不过一百三十两银子。后来满清的工资制度也是照搬了朱元璋制定的标准,不过雍正时增加了一项养廉银。意思是拿着皇帝的钱,就别再贪污了。布政使的养廉银是每年七千两。王廷赞的合法年收入只有七千多两银子,这钱可不是王廷赞一个人花,是王廷赞府上从师爷到厨子老老小小一堆人。而且王廷赞素来有清廉的名声,一下子掏出四万两白银,跟他平时的名声十分不符。

乾隆又联想到,王廷赞的前任王亶望,此刻正在浙江修海塘。比王廷赞更豪爽,为了修海塘,愿意自掏五十万两白银以供国用。当时乾隆就怀疑王亶望的钱哪儿来的,只是一时没证据,就就此作罢了。随后苏四十三叛乱事起,乾隆记挂着剿匪,把这茬给忘了。此刻王廷赞的豪爽,让乾隆又想把王亶望想起来了。两任甘肃布政使,都这么财大气粗,肯定有问题。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影视剧中的王亶望形象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乾隆自己。

我们把时间往回拨动一点。甘肃是个穷地方,土地贫瘠,在农业社会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年年青黄不接,朝廷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粮食给甘肃赈济灾民。在没有农药化肥和现代物流商业的年代,甘肃就是一个无底洞。于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下发了一个特殊的指令:允许甘肃或者外省的有钱人向甘肃捐钱捐粮,可以换取一个国子监的资格。类似于今天捐钱买了北大的入学资格一样。如果舍得花银子,还能跳过上大学这个步骤,直接买个官来当。这个政策当时称为捐监。历朝历代捐官都有,但把这门生意明码标价发扬光大的是满清。

捐监政策实行之后,效果甚好。有钱人还是挺多的,花点钱就买个官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生意划得来。而且甘肃捐监的价格挺低,买个监生资格只需要四五十石的麦子或者大豆。跟白捡的一样。一时间甘肃大学生入学资格批发部生意爆满,名满天下。但是捐监带来的副作用是明显的,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不挣钱的事儿谁干。捐监大员们上任之后,为了回本,那还不大捞特捞。加上管理捐监的甘肃地方官眼看生意火爆,作为卖方市场,中饱私囊上下其手的事自然少不了。搞的里里外外天怒人怨。于是在乾隆三十一年,大学士舒赫德上疏揭发甘肃捐监的种种弊端,乾隆接纳了其意见停捐。但是捐监政策废除了之后,缺粮的老问题又回来了,户部只得按旧例每年拨银百万两给甘肃购买粮食。但是甘肃的官员天天嚷着缺粮缺钱。一旦发生灾害,饥民就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总督府前讨要吃喝。

总督府里呆着的就是前面说过的陕甘总督勒尔谨。勒尔谨不厌其烦,加上另有私心,就奏请朝廷,要求恢复捐监。乾隆无奈,只得恢复。鉴于以往捐监政策中出现腐败现象,乾隆决定挑选一个信得过的人专职负责收捐监粮的事。这个人就是王亶望,是王廷赞的前任。

王亶望是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自举人起家,捐钱买官(没错,王亶望本人就是捐官)。被任命为甘肃山丹、皋兰等县的知县。后来调任宁夏知府,不久又升迁浙江布政使、暂代浙江巡抚。乾隆三十八年,乾隆本人巡视天津。王亶望特别上道,献上一把精美珍珠装饰的金如意。乾隆富有四海,这点礼物是看不上的。不过但是好意心领了。所以勒尔谨要求恢复捐监之后,乾隆就想起了王亶望,叫来王亶望任命其为甘肃布政使,让他去甘肃协助操办捐监的事。王亶望临行前,向乾隆吹牛皮:“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乾隆对他也深寄厚望。王亶望上任不到三个月,就向乾隆汇报工作:“到九月底捐监生已有一万九千余名,收纳豆、麦八十二万余石,除去发放二十万余石给老百姓,现在仓库里还储存着六十二万石。”乾隆大喜,在奏折上朱批点赞:“好!实力为之,勿始勤终怠可也!”

实际上,甘肃的粮仓里能饿死耗子。王亶望偷偷的下令捐监只收银子,不收粮食。收到的银子全在王亶望和兰州知府蒋全迪手里。但是之前王亶望已经汇报了,粮食仓库里还有六十二万石粮食,万一上级查问起来怎么办?王亶望想了个十分大胆的主意:冒赈!

所谓冒赈,就是虚报灾荒,贪污赈灾物资。每年春夏时节,王亶望就跟蒋全迪两人炮制一系列赈灾数字,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然后让甘肃各县根据他们俩捏造的数字,报销虚假的捐粮册。下面的大小官员则跟着王亶望,另行加收私吞。反正秋后算账,都记在王亶望头上。结果甘肃全省贪墨成风,赃贿狼藉,当官的没有一个不贪。平番县知县何汝南虚构了六万两赈灾银,占为己有。狄道州知州陈常对每名捐监生多收十两,共得赃银四万两。至于陕甘总督勒尔谨,自然少不了他的份,王亶望年年的孝敬更加丰厚。而且王亶望也不忘从手指缝里漏一点儿粮食真的开几天粥厂,面子工程做了个十成十。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潜规则成了明规则。瞒在鼓里的只有乾隆自己。冤大头乾隆皇帝盛赞王亶望收纳捐监粮有方,每年为朝廷省去了百数十万两银子。而且杜绝贪腐,仓库充实,政绩卓然,还在乾隆四十二年提拔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王亶望画像

接任王亶望的,就是政绩斐然,名声甚佳的王廷赞。王廷赞一脸光荣的到任之后,才发现这个布政使的座位是个火山口。起初王廷赞发现捐粮折银不符合朝廷规定,就找勒尔谨商量把捐监给停了。勒尔谨没想到王廷赞这老小子这么不上道,甘肃全省上至陕甘总督,下至某个山旮旯县城里的九品芝麻官,都靠着捐监发财呢。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王廷赞怕是活腻歪了?

怎么办?摆在王廷赞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上书乾隆,细说这些年甘肃的贪腐现象;二是闭嘴,闷声发大财。六十多岁的王廷赞混迹官场多年,冰敬炭敬也没少收。早已不是海瑞那种愣头青。若是上书朝廷,谁知道结果如何呢?前不久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腐败,证据确凿。非但没有斩首,反而认个错就官复原职了。谁知道上书之后,勒尔谨和甘肃的大小官员是什么结果,万一跟李侍尧一样罚酒三杯就放了,回过头来这小鞋还不满天飞?于是老谋世故的王廷赞选择了闷声发财。

但是对甘肃官场来说,王廷赞仅仅闷不吭声是不够的。我收钱,你不收,到时候出了篓子怎么办?要收大家一起收。在收钱和被排挤甚至有可能不明不白死在家里之间,王廷赞选择了前者。要说王廷赞是有能力的,不但套路和王亶望一脉相承,甚至另有花样,对每名监生收银五十五两,除另征办公费四两之外,再加收“心红纸张”费二两。至此,甘肃全省彻底沦陷。天高皇帝远的乾隆皇帝始终被瞒在鼓里。

这一切都因为一场雨揭开了口子。

前面说了,苏四十三叛乱,围攻兰州。乾隆震怒,派阿桂和和珅领兵围剿。兵贵神速,但是和珅大军却迟迟不至,虽然最终还是扑灭了叛军并杀了苏四十三本人,但是费时颇久。原因是和珅大军刚到甘肃就遇到了一场大雨,耽误了行军。而另一路阿桂的大军,也报告军队经常遇雨,道路泥泞难以速进。和珅和阿桂人的报告引起了乾隆的怀疑,之前王亶望年年报灾,说西北干旱少雨,需要赈灾。怎么刚好大军一去就下雨,而且下这么勤?之前的灾情肯定有问题。此刻王亶望已经调任浙江,于是乾隆兵分两路,令阿桂和珅在甘肃查王廷赞,另派陈辉祖去浙江查王亶望。至此甘肃冒赈案揭开了冰山一角,甘肃省大大小小的官员来了个一勺烩。历朝历代,除了朱元璋,没有人有魄力杀掉一个省的所有官员。包括乾隆。

根据大清律,贪污一千两银子就得斩监侯。这样一来,甘肃省所有官员都要杀。或者说全国的官员都要杀。官员都杀了,活儿谁干?继任的官员就保证不是贪官吗?甘肃的现状让乾隆头疼不已。最后乾隆不得不提高了杀头的标准,贪污两万两银子以上的杀头,剩下的流放。即便如此,仍然有五十六名官员被处死,另有四十六人免死流放,畏罪自杀的官员也有几十个。

到这里,应该说甘肃冒赈案就落下了帷幕。实际没有。查办王亶望的陈辉祖,觊觎王亶望的家产,以银换金,以次充好,把王亶望的家产私吞了大半,只报给朝廷三百万两。陈辉祖也是倒霉,本来弄了两份清单,一份是自己看的,一份是动了手脚交给乾隆的。结果看着王亶望的家产高兴晕了头,把清单搞反了,把真实清单交了上去。乾隆对着清单验货,发觉对不上号,而且是少了一大堆。于是乾隆气的牙根痒痒,刚特么杀了几十个人,这不怕死的又冒出来了。最终勒令陈辉祖自裁。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影视剧中和珅和陈辉祖的形象

乾隆朝最大的一起贪污案这才告一段落。需要指出的,不仅甘肃省没有干净的官员,连查办贪污案的官员,也没有干净的。布政使王亶望是贪官;王亶望的下属蒋全迪是贪官;王亶望的上司勒尔谨更是贪官;王亶望走了之后,继任的清官王廷赞没几天就染成了贪官;查办王亶望的陈辉祖贪污王亶望的家产被查办;查办王廷赞的和珅更不用说了,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第一大贪官;查办勒尔谨的李侍尧,原本是云贵总督,因为贪污被拿下差点杀了头。后来苏四十三叛乱事起,勒尔谨平叛不力,才起复李侍尧做陕甘总督平叛。

清官是如何变成贪官的——重看塌方式的腐败:甘肃冒赈案

扮演王刚的和珅老师

对老百姓来说,没有杜绝贪污的土壤,反贪还不如不反。不过是走了个吃饱的,来了个饿殍的。王廷赞这样的贪官,贪污之余还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把王廷赞杀了,继任的官员费了大价钱才谋来官位,不刮几层地皮岂不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这种贪官查贪官,贪官接任贪官的死循环,贯彻了整个大清朝。而乾隆本人,是最大的贪官。乾隆穷奢极欲,内务府的钱不够乾隆造的,于是联合和珅推出了议罪银这种奇葩的制度。官员们犯了罪,只要给皇帝交银子,就能减轻处罚。议罪银制度一出,就深受各级贪官污吏的欢迎,乾隆本人也赚的盆满钵满,更是高兴。不高兴的,只有这个国家。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千疮百孔的一块臭肉批了件光鲜的外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