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宠臣进谗言想除掉政敌,被一句话反杀,满门抄斩,灭九族

司马迁把袁盎、晁错放在一起写有点意思,袁盎、晁错虽然势同水火,这两个人却是一样的人,两个人的悲惨结局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袁盎、晁错的生死角力发生在吴楚叛乱的时刻。晁错这时已经乱了方寸。的确,吴王叛乱与晁错有直接关系。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晁错的原则还是不错的,那就是必须削藩来巩固中央集权,国中国的局面久则必乱,这一点晁错看得不错。

皇帝宠臣进谗言想除掉政敌,被一句话反杀,满门抄斩,灭九族

但是晁错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是一般人常犯的,那就是对于削藩缺乏通盘的谋划考虑。只想着削藩、削藩,削藩了以后怎样,他不管。结果枪响了,出事了。晁错心里没谱,就乱了方寸,居然昏了头,建议汉景帝杀袁盎来追究罪责。可是晁错要杀袁盎,袁盎反过来就劝汉景帝杀晁错,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只要杀了晁错,诸侯们就会退兵。汉景帝一听,有道理啊,这会哪里还管得了晁错是自己的亲信,就骗晁错过来给杀了,还灭门九族。但杀了也没什么用,诸侯们不但没有因此退兵,还差点把前去游说的袁盎也给杀了。

《史记》说晁错这个人“峭直刻深”,峭是尖锐锋利的意思,直是不会拐弯,刻是苛刻,深是过分。所谓“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福薄之人”,有些人说话写东西做事非常狠,不留余地。这就是“刻深”。相由心生,物以类聚。

皇帝宠臣进谗言想除掉政敌,被一句话反杀,满门抄斩,灭九族

晁错是这样的人,汉景帝也是这样的人。《容斋随笔》说,“汉景帝忍杀”。说“考其天资,则刻戾忍杀之人耳。”又说汉景帝早先“因博戏杀吴太子”,已经跟吴王结了梁子,这次削藩的力度又过大,吴王才反了。袁盎劝景帝杀晁错一人,汉景帝却以大逆罪把晁错全家都杀了。七王之乱中也滥杀无辜,手段残忍。还说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呵斥着让周亚夫站起来,侮辱他,一点也不尊重大臣。最终找了个小罪杀了周亚夫。

要说晁错这人啊,真是太不成熟了。综观晁错一生,一路平步青云,并无历练和磨难,性格没有被打磨,也把这世上的事想的太简单了。晁错最终成了牺牲品,结局是“衣朝衣斩东市”,被骗到了法场,到死前还穿着上朝的衣服,这一刻才知道皇帝要杀他,而且还是腰斩。诸位看这个“峭直刻深”,不正是一把刀么?无论是这把刀,还是刻戾忍杀的汉景帝,都是晁错的性格变出来的。这就是相由心生。

皇帝宠臣进谗言想除掉政敌,被一句话反杀,满门抄斩,灭九族

与晁错一样,袁盎也是常称引大道理,慷慨激昂,对于政治十分热心。曾经,宦官赵同在皇帝那里给袁盎上烂药,中伤袁盎,袁盎苦无良策应对。袁盎的侄子袁种出主意说,找个机会当着皇帝的面骂赵同一次,侮辱他,你看赵同再咋说你坏话。袁盎对于毁谤这种事情感到忧虑,这也说明其患得患失的缺点,心地不光明。《史记》说袁盎“好声矜贤,竟以名败”,好声就是很看重声望,矜贤就是因为贤德而自满。袁盎自诩贤德,很会做人,《袁盎晁错列传》里写了一些,比如手下与其婢女私通,袁盎装看不见,后来事情败露,手下逃跑,袁盎亲自追他回来,还把婢女相赐,成人之美。正由于袁盎会做人,得人心,结果就被众人夸的找不着北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袁盎最终因轻率地卷入夺嫡这种敏感的帝王家事而死于非命,这就是名声害了他。他几乎和晁错一样,感觉太好,自满到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

《庄子》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作恶会受到惩罚,行善则会得到名望,而名望与刑罚一样,都是可以杀人的。所以聪明人躲避名望犹避水火,出了名并不是什么好事。只有那些蠢人才会一天到晚幻想着不择手段的要出名。

本文写这两个人物的故事,目的不是要来臧否人物,这两个人心胸性格上的缺点对我们有借鉴意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也。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而修正心胸。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