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天祥在2003年后,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晚来的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虽然已经过千百年了,但今天读起来依然充满了浩然正气,更是提现了文天祥强烈的爱国情怀。

那么,在2003年新版历史教科书里,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确实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如果说文天祥卫青及岳飞等,不再是我们说的民族英雄,那么还有什么人值得我们去称英雄呢?还有什么人和事是我们可以引以为豪的呢?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要区分时间节点,来看,看一个问题要学习一分为二。比如,文天祥生活的时代,就需要他这样的民族英雄。当时:蒙古和南宋是敌对势力,而且在南宋看来:蒙古就是异族,甚至是不能与己相并存的,而事事也是蒙古不断的挑衅在先,要灭亡我华夏帝国,烧杀抢掠经常发胜,曾一度引起恐慌和血杀,那么身为状元的文天祥,挺身而出,英勇地抗击蒙古入侵的,而保家卫国,因此再当时他就是一个大英雄!



但是,为什么现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上,不再称之为民族英雄了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元朝灭亡宋朝,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而文天祥的抗击元朝,则成了国家改朝换代的战争。那么,此时说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就相当于把蒙古族给排除在中华之外,不利于我国56个民的大家庭的团结,尤其是对数民族的稳定团结,起不到积极作用。

不过,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就说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因为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评判标准来看历史的背景与时局,所以文天祥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这是不能抹去的事实!


超能古博士


文天祥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读其诗,民族气节跃然纸上,浩然正气萦绕其中。

说他是“民族英雄”,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还是十分恰当的,当蒙元南下,进攻宋朝时,双方表现出的的确是民族矛盾,任意一方在抵抗方面的佼佼者,都可以说是自己的民族英雄。

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在于此其蕴含的丰富哲理,还在于其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不管哪一种文化,都能够很好的融合于旧有的华夏文明之中,今儿整体上呈现出华夏文明共识的一面。


长此以往,旧有的民族特征消失,共有的民族特征成为主流,在次情况下,再说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族英雄”,或者把文天祥喊做“民族英雄”,的确不恰当,而且有失偏颇。

在民族统一的主流观念下,这种明显有偏向性的描述,显然不利于民族团结,因此,文天祥被摘去“民族英雄”的帽子,并不见得不对,而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尊重,一种认可。


当然,没有了“民族英雄”加持,不代表文天祥这个人就不在伟大,不在英雄,以文天祥的正义凛然,放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被鼓励的楷模。

文天祥在“节气”方面的表现,不但无可厚非,更应该被铭记传颂!


历史三日谈

这个事在十几年前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在我看来,如果说文天祥及岳飞等人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这种观点可谓荒谬至极,不堪一驳。

所谓民族英雄,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民族英雄是指“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压迫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包括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而广义的民族英雄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凡是为本民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通通都称为民族英雄。

以上两种理解,我们往往偏重于狭义的民族英雄。因为狭义的民族英雄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更接地气,更符合民族大众的审美品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同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也是一个王朝有一个王朝的历史民族英雄。

秦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匈奴外族侵犯,蒙恬率数十万部队,抵抗外敌却匈奴七百里之外不敢南下而牧马,他悍卫了秦王朝的国家利益及民族尊严,我们可以说他是民族英雄。到了汉朝,像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无不是抗击匈奴的杰出英雄,我们也通通称之为民族英雄。

我们不防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匈奴不亡,而是成功入主中原,多年以后,我们是不是这样说,为了中原人民和匈奴人民的团结,我们不能称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为民族英雄,那不是扯淡么?

又比如屈原,他是楚国人,一直为楚国的利益的而到处奔走呼告,可是等秦国统一了天下,楚国成为秦王朝的一部分,难道我们就借此否认屈原不是爱国主义诗人了么?

我们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动物,都只能活在特定的空间及时间里。我是楚国人,我为楚国奋斗而感到骄傲,我是秦朝人,我为悍卫秦王朝的利益而感到自豪,我是汉朝人,我保卫汉朝国土而义不容辞。

由此可往下推,文天祥是宋朝人,他为忠诚于宋朝,为宋朝的国家安全而不惜个人性命,组织及率领军队参加抗元活动,这难道不天经地义的么?

为什么我们很多专家喜欢以现代人的观点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却不顾历史的真相?因为元朝灭了南宋,我们就否认文天祥和岳飞等人是世族英雄。那么清朝灭了明朝,明朝的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也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了?而如果当年八国联国灭了清王朝,那我们的林则徐、邓世昌、冯子材等人也不是民族英雄了?

可见,以现代的或者是未来式的观点和角度去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多么的不靠谱。

不防再大胆假设一下,假如有那么一天,整个地球都被某个强国统一了,为了整个全球的团结稳定,我们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捐躯的中国人,是不是也通通不能称他们为爱国主义或者是民族英雄了?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古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地碰撞融合的民族,而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历史的局限性,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有为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反抗外族侵略的,我们都要勇敢地称之为历史民族英雄,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的后人有所交待!


月望看历史

在新版的教科书中,文天祥是不是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还真的不太清楚。因为没看过新的历史教材。不知具体情况。但对否定文天祥还有岳飞等民族英雄身份的做法。个人觉的,是不太妥当的。

看了看网友们的介绍,大体明白,不管教材是不是改成这样。但是否定文天祥与岳飞“民族英雄”称号的想法是存在的。持这种观点者,他们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民族英雄,指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比如戚继光抗击倭寇。但是文天祥也好,岳飞也罢,他们的抗争,都是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斗争。为了民族之间团结的需要,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他们不再适宜被称为“民族英雄”。

这样的理由,看起来挺有道理,也有些高大上的意味。但却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这里边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有许多网友在评论中都提出来了。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也好,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也好,现在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今天当然也不能说,蒙古或是满族是中华民族的敌人,谁要是这样说,那基本上属于别有用心,或是脑残。可是,在岳飞的时代,金人就是汉民族的敌人。这是不须讳言,也改变不了的。在文天祥的时代,蒙古也是汉族的敌人。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称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当然是没有问题。

在岳飞的时候,北方的金国与南宋一起也被列入中华民族的二十四史之一。说明后世是承认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可是在岳飞的时代,这并不是一种定论,金国并不被认为是中国。

中国人在历史上,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不是看他的血统,也不是看他的民族。看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是否认同中国文化。比如,唐朝之时,有大量的外国人在长安,有做生意的,也有作官的。不管他们是黄皮肤黑头发,还是高鼻子蓝眼晴,只要他承认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

金国在建立之初的时候,他们信奉的文化当然不是汉文化,可是他们在中原建立王朝之后,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这也就是他们成为中华历史一部分的原因。中华的历史,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当然其中也有主体民族,也就是汉族,为文明的主要承载者。

宋与金的战争过程,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可是这并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岳飞的行为是在维护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在损害民族利益,那他自然就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也是一样。有人说,文天祥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并以此为据提出一些观点,我觉得,文天祥的军事才能一般,与他的英雄身份并不冲突。在南宋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文天祥一介书生,因为是状元,挺身而出,欲换大厦之将倾,本身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儒家精神。这个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无论结果如何,都可称得上是英雄了。

岳飞也好,文天祥也好,他们能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记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放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称为英雄。就算退一万步讲,为了这些人所谓的民族情感,我们可以把他们之前的“民族”二字去掉,但是,在这些人身上“英雄”二字,谁也拿不走的。

就我个人觉得,连“民族”二字也不应该拿的。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利用这种方式去维护所谓的民族团结,和民族感情纯属是没事找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比如岳飞反抗击的金国,他们的后代就是现在的满族。满族做为一个民族,虽然他也有本民族独特的东西,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已经与汉族没有太大的不同。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没有那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与汉民族和汉文化截然不同。他们除了各自的民族身份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中华族。分开为五十六个民族,合起来是一个民族。

现在上述的这种历史观点,是有意识的把少数民族的不同拿来说事。而且把这种不同演化成一种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是有害无益的。中华文化讲究的是和而不同。

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很多类比。比如,公安干警们抓了一批坏人,诸如诈骗犯等。他们被判刑改造之后变成了好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因这些坏人变好了。之前抓他们的干警的行为就不英雄了,就不能宣传了?这肯定是荒谬的。可以,否定文天祥民族英雄的逻辑,应该是与之相同的。

无论教科书怎么改。这些人在我心中的英雄地位是不变的。除非拿出让我心服口服的理论来。我相信,他们拿不出来。


七月流火140400643

文天祥,宋朝末期的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提到宋朝的灭亡,就会提到文天祥的事迹,一首“过零丁洋”让人称赞,那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以及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舍生取义的理念令人叹服

那么文天祥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呢,从当时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他是的,在宋代的末期,他是抵御元朝入侵的将领,对于大宋来说,元朝就是不认同中华文化的入侵者。

但是为什么现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上不再称之为民族英雄了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元朝以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正史,元朝的统治者也变成了我们现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蒙古族,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元朝灭亡宋朝,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文天祥的抗击元朝,成了国家内部改朝换代的战争,此时说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就相当于把蒙古族给排除在中华之外,对于少数民族的稳定团结是不好的。就像是明朝末年,抗击女真族的明朝将领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一样,毕竟这些当年的外患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份子,抛开历史的角度说评价他们都是不对的,也对当年民族大团结的政策是不利的。

但我们不能说文天祥他们不是民族英雄,以现代的评判标准来看,民族英雄仅有戚继光和郑成功是符合的,但这是不对的,假若500年后,倭寇被中国征服,那么戚继光在那时的历史来看是不是就要从民族英雄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呢。他们都是英勇的抗争者,不能因为现在局势来陈述他们的地位,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考虑到政策上来看,结合历史,他也是宋代的民族英雄,这是不能抹去的。


简族

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价值观去批判古人。

并且当时人们的眼中,蒙古人等人属于敌国,而不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兄弟民族,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即使你汉人团结当时的蒙古人,但是她们却要摧毁你的村庄,夺取你的家园做牧场,你愿意吗。?在当时的汉人眼里,这些外族根本不是中国。只不过今天由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大义,才开始有兄弟民族的说法。告诉你,在古代,即使你把外族当兄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发展落后,他们可没有今天那么好的觉悟。你把蒙古人当兄弟,箪壶食浆以迎兄弟民族,但是当时的蒙古人可不吃这一套。他会拔刀架到你的脖子上把你毫不留情的杀死。


文天祥等人正是看到了蒙古人的凶残才奋起反抗,并且文天祥的祖国是汉人的宋,而不是蒙古人的元。文天祥看到蒙古人屠杀汉人,奋起反抗,其做法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至于教科书故意删除文天祥的事迹,这无疑打击了中国人的反抗精神。难道以后等外国人来了,我们也要以民族团结为大义,放弃抵抗吗?这是在抹杀中国人民的面对外地入侵奋起反抗的精神,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删除卫青霍去病,无疑是在培养奴隶,奴才。难道以后也要把抗日英杰删除吗?他们阻挡了日军侵华,不利于汉族和日本和族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岂不是也要删除?


忘川星玉

民族英雄不能仅仅局限为汉族,而应是整个中华民族。

蒙宋战争属于国内的民族战争,并非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入侵的民族战争,考虑到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是否将文天祥定义为民族英雄,这是存在争议的。戚继光、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毋庸置疑,尽管文天祥是否属于民族英雄有待商榷,但不能质疑他的民族气节。另外,教科书中对文天祥的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从未有是否重新定义的问题,更何况,文天祥是否为民族英雄属于学术界需要探讨的问题,不能在教科书中简单概论。


五味社

文天祥不能算是民族英雄,顶多算一个爱国英雄,文天祥出生的时候南宋只剩下淮河以南地区了,淮河以北为金朝统治,当时的中国分有7大政权,南宋、金、西夏、大理、西辽、西藏以及被金朝间接统治的蒙古诸部,在蒙古没有崛起之前,军事上谁都无法灭掉对方。文天祥也只是效忠于南宋一个政权,怎能以偏概全,何况此人并无真才实干,只是单纯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为了青史留名而不投降。何况文天祥仅仅忠于南宋皇帝而不是南宋百姓,他为百姓做了什么?真正的民族英雄应该为百姓做实事、利国利民的人。为人民做事情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分地域和国家的,如果抵抗外族就是英雄,对越反击战时抵抗的越南军民是不是也是民族英雄?


側博特

本来就不是民族英雄I只能是爱国英雄,抗元英雄。中国不只是汉民族的中国,她是中华民族的中国,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汉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她们和汉族一起,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岳飞、文天祥、于谦这些英雄被称为民族英雄,那么像我这样的少数民族就是外国人啦?所以,岳飞、文天祥等英雄只能是抗金英雄、抗元英雄、爱国英雄,而不能是民族英雄。


孤独的人209381559

"民族英雄"的出发立场应该是"民族",而中国汉族严格来说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学种族。

中原部族自信史之前就一直在互相之间以及和外族在人类学意义上和文明类型意义上进行混血。炎黄原是两个部族不是么?三苗九黎最初也不是炎黄核心圈子里的,秦楚吴越等早期也都是姬周圈子外的。时间久了,风俗互相渗透,文化互相交融,也就是一体的了。所以中国汉族的定位不是基于人种而是基于文明。从汉族姓氏看看,常见的宇文、尉迟、独孤等不少复姓就来自最初的汉化外族,单姓也有,如金(女真建金)是满清的皇族,李(元昊)(党项)、刘(渊)(匈奴),属于赐姓。整个华夏文明史里,被融合的外来文明数不胜数。秦大一统以前大家不太熟悉就不例举了,北朝鲜卑政权拓跋氏,其统治集团汉化程度很深,治下主体民族汉,次级民族有鲜卑、羌、羯、匈奴等。但和南朝略有不同的是北朝基本属于混合型文明即主体文明是华夏文明间杂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木兰辞》流传甚广,作品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原百姓是接受和认可鲜卑统治集团的。虽然南朝建立了汉人政权,且中国士民传统意识里也默认正统应由汉人持柄,但从文明的角度和立场来说,能说北魏政权不配称继承汉统么?这个事是不是要问问彼时的中原百姓呢?世事没有非此即彼的。要说大唐李氏还有鲜卑血缘呢,是不是要把李唐也踢出二十四史呢?或者把满清开除出汉传文明的序列呢?若如此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个序列可以缩减不少内容,文史学子们的福音啊。个人认为文明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正统,而在于生命力(笑到最后),严格的正统意味着单薄(缺乏融合发展),只要延续下来了,文明的内涵自然会虽时间而丰富。就文明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国家是文明的载体,可以多个国家同一文明(如三国),也可以同一国家多种文明(汉唐西域秦诸越)。但整个中国历史的后期大一统是主旋律,渐渐大家意识里都默认单一主体文明和单一国家是一体的了,都忘记了华夏文明的源流了。那么多元国家特别是那些因俗施治的国家(一国两制),所承载的文明类型到底该如何界定其主体类型呢?随统治主体?随人口主体?如辽国巅峰时期汉人比例不低,契丹人特别是高知高层汉学底蕴很深(如西辽牛人耶律大石)(又如耶律楚材需要找西辽汉臣李世昌才学得契丹语),国家按汉制建政(南面),确定汉文化的国家级地位(开庙建学等),汉化到自认为辽才是汉承正统,和宋在修史上争论不休。自我认同上都到了如此地步,我们该怎么评价辽国呢?游牧底色上的华夏主体色。金同辽,如果天假时日肯定会胜于辽。这就是文明势位高的优势,国家承载文明,文明反之延续民族,当然人口基数大也是文明的一种优势。

以此推论,文天祥的抗敌事业,在国家层面是可以称之为"国家英雄",具体就是"抗元英雄",这个是成立的。但如果从前述汉族本位思想来看,即从汉人政权的汉人文明角度而言,称之为"民族英雄"也是成立的。但中国是个多元民族国家,如果放弃汉族本位思想,那么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不过是持华夏文明的三个国家之间的兄弟倪墙之争,辽金后人已融入华夏民族同汉一体了,当年的"抗金英雄"或"抗辽英雄"称之为"民族英雄"已不太合适。最重要的是,华夏虽然已经融合了众多民族,但现存的民族种数和总量还是很大的。利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消除各民族之间既往的历史隔阂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民族的平等性,增进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和解大团结。

至于秦桧,他的污点在于背叛自己所认同的国族,无论背叛的是谁,叛投的是谁,这个污点都是洗不掉的。

从"民族英雄"到抗元英雄"这对于大家已经投入的精力和感情而言,这个转变无疑会让人觉得浪费了成本而不好接受,但个人觉得从国家民族立场来看,某些收益相对于此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一句:皇汉主义要不得。

糊涂了,下意识的总把文天祥的题面背景认为当下热议的岳飞,谢谢网友打脸指正。

edit @ 20180214

关于卫星文明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就如当年的周,东北、北、西北、西、西南等各族,"以藩屏周",少民构筑了拱卫中原核心文明的第一道防线。但很多少民的国家意识是很淡漠的,更不要谈国民性了。如哈萨克族,因为聚居地濒临哈萨克斯坦,在霍尔果斯开港前,就经常自由往返两地,很多人也转籍哈萨克斯坦。好在哈萨克斯坦国家民粹主义不盛,没有在历史解读上抹黑汉地中原文明对中亚的统治,没对中国国内哈族产生离心影响。若问哈族的自我认同,哈族对所谓中华文明的向心力还是很弱的,他们追求不过是生活的安定和物质的富足,中央政府给了他们所要的,他们也认同中共政府,也接受汉族是同胞一说,但更认同哈国和哈族是更亲密的同胞,和哈国的交流更胜于和国内汉民的交流。虽然两国交往胜在民心相通,但对外国认同胜于本国,总之是不好的。另一个现象就是蒙古族。首先由于历史原因蒙古族的形成来其实是来自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和多元部族,想想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历程就明白了(藏族也类似),只不过各部差异不如中原文明VS草原文明那么明显而已。现在近一半多的蒙族特别是和蒙古国接壤地区的蒙族,既看不起经济落后的外蒙蒙族,又排斥汉地文明,如内蒙古很多双语班长期生源不满编,他们认为接受汉地文明影响了蒙族的纯粹性,称汉化程度高的蒙族为假蒙,虽说在民族成分划分上的确有汉人或蒙汉混血为了获得民族政策照顾而主动报称蒙族后裔,但这都是少数。但他们就一直没明白少数民族发展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对于少民文明或边陲经济均是如此),而在以汉族为民族主体汉字为媒介主体的中国,现代化的捷径就是通过汉字掌握现代化思想知识技术和文化,即使汉族文明势位再高其自身也一直在致力于现代化。思想意识上的离心和割裂都是很坏的趋势。西藏,很复杂,大体三大板块:卫臧、康巴和安多,往下细分就复杂了。更复杂在于藏族的文明并不是一种统一风格,对汉地的向心力也强弱不一,汉化程度也有高下之别。四川杂居的就不说了,青海杂居的也还好,本部卫臧就复杂了,核心地带的接触汉地文明频繁,但边远的趋于孤立保守,但大藏族本位思想或多或少都存在的。若论西藏历往动乱的地域和思想源头在哪里,估计大家心里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西南少民,民族人口基数不大,接触汉文明较早,融合程度相对高,本位思想不严重,但需要警惕的是伊斯兰世界极端思想对西南的渗透,不停制造回汉对立。华夏核心地带的少民,很大程度上是当年融入华夏的三苗九黎的孓遗,很多汉地少民除了保留一个民族标签外,已完全融入现代汉地文明了。好象还漏了些个大的少民?懒得说就不说了。

无意批评少民的传统保守,对于现代化汉民也曾恐惧过,总以为现代化是西化,会丧失本体的民族性。而少民除了要面对作为中国境内现代化主体的汉民,往上往外还要面对作为世界现代化主体的西方诸民族,恐惧是双倍的。抗拒和接受是两极,转变是有一个历程的,国家层面上提供足够的民族历史心理上的照顾,可以加速思想的靠拢,势位高的文明对势位低的文明的照顾不是一种俯首帖耳的讨巧献媚,而是一种文化自信。胡焕庸线以东,生产力很高,以西则物产匮乏,经济上不对等,如果思想上再有动摇和冲击,边陲不稳,中原也是可以感到到震动的,昆明、拉萨、乌市等等等等的暴乱,甚至建国以来不停发生传统汉民聚居地的回汉冲突都制造了大量动荡。题外话,当年汉地核心文明刚完成聚合的秦,其拒外长城走向基本贴合胡焕庸线即四百毫米等量降水线,形成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野。核心文明的凝聚之后才有汉唐的对外融合,造就当下中国的文明多元化,但很多核心地区的汉民限于居留,潜意识里中国就是华夏的天下。怀柔天下目的是五族共和,这样的举措是恰当的,但因为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磨擦而从感情上否定它是不理性的。

题外思考,汉中在地理上归于秦岭以南但行政区划划归陕西的做法,沿袭于历代政府,在汉地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由何而来?适用于新疆西藏和内蒙么?相信大家比我聪明能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