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

汉史风情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忠臣无数,奸佞亦不少。毋庸置疑,前者当受千古景仰,后者当遭万世唾弃。

然而,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却有一个人虽然变节却被世人深深地同情,此人就是李陵。

李陵到底是因被灭族而甘心另事他主还是兵败诈降伺机灭匈?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愿意如何去相信。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

此次征伐,李陵担任骑都尉,率领五千将士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防备匈奴偷袭。

汉武帝本让李陵负责李广利的后勤补给,但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将士,向北深入单于王庭,扰乱匈奴军的注意力,以使其不能全力对付汉军。

汉武帝默许了。

一个月后,李军与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遭遇。

李陵驻军于两山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战连捷,十日内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按事前的部署,李陵应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至汉匈边界。到时前有李广利的援军包围匈奴军,后有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若此部署顺利实施,有望全歼匈奴军主力。

但是,由于李广利妒忌李陵的军事才能,援军因此迟迟不到;路博德又不相信李陵能在匈奴军正兵强马壮的时候灭掉其主力一部,因此不愿全力作李陵的后援。加之此时军中又出现了叛徒,匈奴单于很快便探知李陵实乃孤军深入,于是率大军阻断了李陵的退路,将其团团围困。

在被围困的近十天时间里,李陵率军与匈奴大战数十回合,最终因弹尽粮绝,援兵未至,兵败投降。

究竟该怎么看待李陵在此种情况下的投降之举?

一种观点认为,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陵只是被匈奴俘虏,并未投降。

当时,汉庭听到消息后,曾派公孙敖领军前去营救。

但公孙敖到了匈奴后无功而返。

因为害怕没能完成汉武帝交代的任务而被责罚,公孙敖便谎称,李陵在帮匈奴训练精兵,正准备攻打汉朝。

听到这个消息,汉武帝龙颜大怒,马上下令将李陵全家斩首示众。

噩耗传来,身为俘虏的李陵无路可走,最终绝望地同意了匈奴单于的招降。

另一种观点认为,李陵在兵败之初就投降了匈奴,但是诈降。

之所以要诈降,李陵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那些追随他的士卒的性命,另一方面是为了潜入匈奴军营,探清匈奴军队的虚实,以备将来回到汉朝时能拿出彻底击败匈奴的作战方案。

同时,如果汉军攻打匈奴的话,也能里应外合,使匈奴军腹背受敌,杀他个措手不及。

然而,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根本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因为李陵没有自杀,便执意要将李陵一家全部斩首。

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很多,尤其是司马迁、班固等人对李陵的投降都表示出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对投降后的李陵有这样一段刻画——

苏武在汉使的营救下得以回归中原的时候,邀请李陵同行。

李陵推心置腹地跟苏武说,他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机会劫持单于,为朝廷效劳。可汉皇不能理解他的心志,杀他老母妻儿,绝他归路,令他死后亦无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就算今生有幸得以回朝,也只是平添耻辱,所以宁愿不回故土。

这话说得很实在。

其实就事论事,李陵投降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首先汉武帝就有责任。

汉武帝安排李陵给李广利当后勤补给,心高气傲的李陵如何肯给一个没实力的裙带之臣打下手。

他自然会自请而战。

汉武帝答应的同时,就应该想到李陵孤军深入的凶险,也应该体谅险境中可能遭遇的兵败。

但汉武帝却固执地只认一点,兵败了,你李陵可以自杀殉节。

不自杀,就是耻辱,就是叛徒。

不光汉武帝,千百年来中国的英雄观一向如此,不像西方的英雄观,战至最后一刻投降被俘,那是为国承受苦难。

其次李广利和路博德也负有一定责任。但因为嫉贤妒能、不作为,他们不可能为李陵说公道话,只会落井下石。

中国历史上的悲情人物,很多情况都是这么来的。

关键时刻,同一战壕里的比战壕外的还要命。

最后,李陵的悲剧还有背负历史原罪的成分。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李广曾支持梁王而极不受汉武帝待见,这使得李陵出征前便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此外,李陵无法践行“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手下兄弟的性命,但这份苦心,帝王将相是不会去理解的,只会反视为借口。

李陵的悲剧,悲就悲在——

一死易,不死难!


黑句本


汉武帝出师匈奴,原打算派李陵为自己的妻大哥李广利将军押运辎重、做后勤工作,李陵却主动请缨、愿率步兵五千人直捣黄龙!汉武帝欣赏这种追求胜利,建功立业的精神,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邀功心切,李陵孤军深入浚稽山,正与匈奴主力骑兵相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双方撕杀了八天,李陵部斩敌上万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俘。

消息传到汉庭,太史公为李陵开脱辩解:孤军奋战、杀敌英勇、寡不敌众、后继无援、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武帝不为所动,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又处以宫刑。

事后根据公孙敖的报告,说李陵被俘后,活的滋润,正在为匈奴训练作战部队(为匈奴训练部队的是李绪);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不问青红皂白,下今将李陵满门抄斩。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被俘前曾想以死来报答汉室,但部下以“赵破奴假投匈奴后又归汉杀敌建功”的事实来开导他,才隐忍作了俘虏,可以说是假投降;在得知全家被斩杀后,才万念俱灰,此时匈奴单于趁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以后作为附马的李陵,在匈奴为官二十多年,再没踏上故土,最终客死他乡。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先说结论吧,李陵开始是被俘虏,没有投降的,但是汉武帝听说李陵给匈奴人练兵,用来攻打汉军,一怒之下就把李陵的家人都诛杀了,李陵就投降了匈奴,所以,到最后,李陵确实是投降了匈奴。

那我们再来回顾李陵的浚稽山战役和后续情况,就能更了解为什么李陵会有那种行为了。

汉武帝本来是想让李陵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押运粮草的,但是李陵不愿意,他想自己带兵攻打匈奴,就跟汉武帝说他愿带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廷,汉武帝看到李陵有如此勇气,就答应了李陵,还让路博德协助李陵。

路博德呢,以前做过伏波将军,他也不愿意做为李陵的副手,所以他就上书给汉武帝说,现在是秋天,匈奴马肥兵壮,不适合出击,他建议明年开春的时候与李陵各率五千骑兵攻打东西浚稽山。

汉武帝以为是李陵后悔了,所以就让路博德上书来拖延时间,就命李陵出击。李陵只能奉命出击,走了一个月就到了浚稽山,然后扎营。可是李陵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然后就开战了。

匈奴初战不利,被李陵军歼灭了数千人,单于就召集了左右贤王八万多骑兵,也就是说李陵是五千兵面对着匈奴十一万骑兵。经过恶战,李陵军歼灭匈奴一万多兵,自己也剩下了三千兵。

匈奴看到损失这么大,又一直攻不下来,所以就打算撤军了。如果匈奴就此撤军,那么李陵明显打了一个极其漂亮的战役,以五千对十一万骑兵,自己损失两千,歼敌一万多,这个是多么漂亮的战绩呀。

可惜,李陵军有一个军侯叫管敢,因为被校尉欺负,就投降了匈奴。他告诉了单于三个重要的信息。一,李陵没有援兵。二,李陵箭用光了。三李陵与韩延年是黄白色作旗帜的,只要让人射杀旗手即可。

最终,李陵与韩延年和十多名士兵一起突围,最终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李陵军只逃回了四百人。

汉武帝后来意识到李陵是因为没有援兵才被俘虏的,所以一年后,就派公孙敖带兵去接应李陵,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他对汉武帝说,有匈奴俘虏说李陵在线单于练兵,所以他没找着。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李陵的家人都处死了。

而确实有一个人为匈奴练兵,那个人叫李绪,李陵很恨李绪,就派人把李绪给刺杀了,单于十分的器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了李陵,还立李陵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

另外,在那个时候,被匈奴俘虏再跑回来是很正常的,比如李广,赵破奴,苏武,汉朝是允许被俘虏,但不允许投降的。


历史简单说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正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防备匈奴偷袭。贰师李广利受命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讨匈奴。汉武帝原本是让李陵为李广利做候补,但是李陵主动请缨,要求亲自率兵扰乱匈奴注意力。

一个月后,李陵五千步卒与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相遇。李家军屡战屡胜,十天内斩杀匈奴一万余人。事先的军事战略为,李陵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汉匈边界。然后李广利与路博德梁军前后夹击,轻而易举消灭匈奴主力。但是,没想到的是,李广利妒忌李陵军事才能,援军迟迟不到,而路博德又不相信李陵能够干掉匈奴主力,不愿意全力配合。加上部下的出卖,孤军深入的消息被匈奴单于获取,便团团包围李家军。血战近十天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兵败投降。成了史书上的卖国贼。

对于李陵的投降,历史上并未达成一致观点,即李陵叛国,因此有真降还是假降的争论。

一是李陵开始并未投降。只是在弹尽粮绝之时被匈奴俘虏,此时汉武帝获知消息,派大将公孙敖前去营救,但是无功而返,由于公孙敖怕汉武帝降罪自己无能,便称李陵已经归降匈奴,正在练兵,要攻打大汉。汉武帝龙颜大怒,杀李陵全家。李陵听到全家惨死,绝望地投降了。

二是李陵开始兵败时就投降了,不过是诈降。那种情况下,硬拼会牺牲更多人的性命,李陵为保护手下的生命,诈降;另外也可以深入匈奴大本营,一探虚实,以待来日知己知彼,打败匈奴。同时,也可以与汉军里应外合,相互呼应。但是当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一时气昏了头,盛怒之下,斩首李陵全家。李陵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不再挣扎了。

第二种看法的支持者比较多,像司马迁、班固这些重量级人物对李陵投降事件都报之以同情。班固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到:苏武在汉使的营救下,得以回中原时,请李陵和他一起回去。但是李陵说,我原本是为了找机会劫持单于,为国效力。没想到天子一点都不了解他的赤诚之心,反而听信他人一面之词,杀了他全家,这等于永远断了他的归路。即使回去,也是平添耻辱。



不管是真降还是诈降,李陵都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儒家的“不成功便成仁”,忠心不二,宁死不屈才是爱国英雄的典范,而李陵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思想,现在的人容易接受,但当时便是不允许的。


蔡骏


首先不管说是真降还是假降,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李陵事件”的大致经过:

那年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将军李广利领八万雄师征伐匈奴。并派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侍从李广利押运辎重,但李陵却主动请缨愿率兵踏平内廷,汉武帝开始并不同意,但在李陵再三游说下,同意其率领步兵五千人出战,但其率领军队孤军深入浚稽山,却与匈奴骑兵遭遇。匈奴以主力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历八昼夜的战役,李陵部队斩杀匈奴一万多人,但最后不幸被俘。事情传到汉朝,史官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关入大牢,事后据公孙敖报告,李陵在匈奴训练匈奴部队,威胁汉朝,后汉武帝震怒,司马迁处以极刑,李陵全家斩杀。

大家都认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怎么能投降呢? 不应该战死沙场、为国家、为民族就义?誓死也要捍卫家族声誉,事实怎样呢?

那句“壮士,非战死也”??

这就是在整个“李陵事件”,在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每一方(司马迁、李凌)其实也都有错,这件事之所以令人感到唏嘘是因为,这件事中间曾多次出现转机,怎么看也不至于像最坏的方面发展,可偏偏的这么巧,全都靠向最坏的方向,最终造成了所有人的悲剧。


1、先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为人,说李陵转战千里,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而后公孙敖迎李陵,却得到情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处以极刑。其实我更希望他直接跟汉武帝为李陵求情,讲讲李陵的不易,过于严厉处置李陵可能对军心带来的影响,汉武帝说不定就照办了,亦或者“一问摇头三不知”也不错,没办法谁让所有巧合碰到了一起。

2、李凌:早在前面卫青、霍去病对匈奴三次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大规模的骑兵运动战就是对匈作战的主要应对方法,但李陵区区五千步兵就敢深入匈奴腹地,那不是找死么。当然,对于一个想建功立业原本机会就不多的年轻人来说,现在失去一个机会,很可能将来永远也不会再有,所以李陵采取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处理方式,最终无力抵挡8万主力,投降(不管是真投降了还是假投降),按当时的汉律,汉将一旦被擒,即便逃回来了也是死罪。更何况后期还有他为匈奴人练兵的传言。汉武帝的处理办法在今天看来很残忍、很无情,甚至很不公,却在当时为法律范围之内的,可也是这些看起来都十分正确的决定,不处理不足以稳定军心。

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李陵在得知全家斩杀,心灰意冷再加上匈奴单于的工于心计,将自己女儿嫁给李陵,当上驸马并封做大官,生活还算可以吧!在现在就有史料记载,李陵曾率领匈奴军队攻打过汉朝,在匈奴为官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终在没有踏上故土,病死他乡。


只能说“李陵事件”有太多太多巧合却又偏偏的碰上了一起,酿成了这件事,只能用“可悲““可叹“”可惜”“可怜”来表达了!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大家指正与关注并与“刘家五叔”一起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趣事


刘家五叔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有很多人在讨论,李陵到底是真的投降还是假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李陵又为什么要投降呢?这还得从天汉二年还是说起。

汉武帝时期匈奴来犯,李陵主动请求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欣赏他的勇气,这年九月李陵便率领五千人出发,途中遇到匈奴,被匈奴包围,李陵便下令前队的人拿着盾和戟,后队人都拿着弓弩,只要听到鼓声就往前冲,听到锣声就停止,而匈奴单于见汉军人少就大胆的往前走,结果被弓弩手射伤,狼狈逃跑,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管敢的人被士官辱骂了就投奔了匈奴,把李陵孤军作战和排兵布阵图都告诉了单于,李陵军最后因为弓箭用完,损失惨重,最后被俘虏。

(箭射匈奴)

边关人便说李陵投降了,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说有可能是诈降,可汉武帝不但没听进去还扣了个“为陵游说”的罪名,被处于宫刑。然后皇上还派了公孙敖设法救回李陵,可公孙敖为了完成任务,竟然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皇上龙颜大怒,便派人杀了李陵的妻儿及其他家人,其实那个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早年投降匈奴的)。

在李陵被擒之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下,曾经和苏武有过一段对话,李陵说:“原本我投降的目的是找机会劫持单于,为国家建功立业,哪只汉皇不但不了解我的良苦用心还杀了我全家,断了我的归路啊”!李陵和苏武诀别时长的一首歌:

《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唱完便对着南方长跪不起,“身在异族心在汉”说的就是李陵,所以我认为李陵一开始肯定是假投降,而后面就随波逐流了。后面也有人攻打匈奴时要接李陵“回家”,李陵说:“我哪里还有家啊!难道又让我抛弃妻子回到以前的那个家吗?”


羽评郡主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三万袭击驻扎于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汉武帝希望李陵负责后勤。但年轻气盛的李陵不愿意干后勤。汉武帝就跟李陵解释说马匹不够,没办法让李陵率军上阵。于是李陵说他不需要骑兵,愿率五千步兵直捣王庭。汉武帝大为赞赏,同意李陵的要求。



但没想到的是李陵遇上了单于率领的匈奴主力。匈奴三万骑兵将李陵部团团包围。李陵率军与匈奴大军周旋,杀敌数千,匈奴占不到半分便宜。单于大惊,召左、右翼八万骑兵来参与围攻李陵部。李陵率部且战且退,却仍坚持作战,匈奴占不到半分便宜。但单于坚定决心要消灭李陵的部队,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士兵叛变说出了李陵军队即将弹尽粮绝的实情。单于喜出望外,命大军发起总攻,将李陵困在山谷之中。李陵几乎濒临崩溃,甚至独自走出营帐说要自己活捉单于。最后他们商议分兵突围,但李陵与韩延年这一路遭到了匈奴的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无奈投降,最后逃回去的只有四百余人。

汉武帝对李陵寄予厚望,得知李陵投降后勃然大怒。满朝大臣都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惨遭宫刑。随着时间推移,汉武帝了解到李陵此战的具体情况后,才对自己安排的不周密表示了后悔。

于是汉武帝先是对李陵余部进行赏赐。又派公孙敖去接李陵。但公孙敖没见到李陵,却听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便以为李陵已经彻底投降匈奴才不肯见他。汉武帝大怒,将李陵全家灭门,听说此消息后的李陵心如死灰,彻底投降匈奴。

后来,汉使出使匈奴。李陵质问,自己率五千步兵血战单于主力,弹尽粮绝,不得已才投降,并无半分对不住朝廷的地方,为什么汉武帝要杀他全家。李陵这才知道,原来公孙敖把投降匈奴的李绪错听成了李陵。就是这么个误会害了他全家,李陵后来杀了李绪,但也没用了。

李陵可以说很像是霍去病再世,一样的年少轻狂、一样的青年将才,但霍去病功成名就,他却被迫投降匈奴,还害了全家。


汉昭帝即位后,李陵的老朋友霍光、上官桀辅政,就想接李陵回家,被李陵拒绝。又过了几年,苏武归国。李陵设宴为他送行,将憋在心里的话向苏武倾诉。倾诉出来。

题主所问的李陵开始的时候到底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答案就在李陵对苏武说的这番话里。

李陵先是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这是羡慕苏武,引出自己的悲凉。

“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这里李陵就说得很明白了,如果汉武帝不杀他母亲,他必定会忍辱负重报答汉朝,司马迁所料分毫不差。

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去世,在匈奴共二十余年。


攸扬拾羽


李陵贪生怕死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跟随他的5000壮士,几乎都捐躯沙场,面对匈奴疯狂进攻,做为主帅他,更应杀身成仁,告慰忠魂。可李陵一句:”无面目见陛下矣”,就屈膝于匈奴。

那么此时的李陵,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我只能说李陵的投降是无可奈何,是心有不甘。他想等待时机,一个洗雪前辱的时机。可汉武帝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一个满门抄斩的结果,彻底断了李陵归汉的念头。后世有很多人埋怨汉武帝的独断专行,同情李陵的不幸。可谁想过,假如一个投降的将军,以戴罪立功之身回到汉朝,汉武帝将如何处置?奖:必定寒了烈属之心,投降之风会因此弥漫开来。罚,李陵定会心生不满,有可能重蹈覆辙。

总之,汉武帝杀他全家之后,李陵是不折不扣的投降匈奴,还拜相封侯,在匈奴也是风光一时。后来,他曾劝降苏武,还以自己的经历献身说法,想以此打动苏武。没想到苏武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的“良苦用心”。弄得他是羞愧而回。

我想,李陵投降在后世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不仅因为他曾经奋勇杀敌,更由于他显赫的家世。人们面对一个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他的孙子怎么会投降匈奴!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本人认为真降和假降根本没有区别,毕竟都是李陵兵败被匈奴俘虏,但可以从后面的事情看出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

话说李陵被俘,汉武帝听信了错误的信息,但也有汉武帝自身的原因,直接就灭了李陵三族。

我们知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孤家寡人是最可怕的,做事没有顾忌,随心所欲。比孤家寡人更可怕的是什么?充满仇恨的孤家寡人,比如伍子胥,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毁自己国家都不带眨眼的,所谓日暮途穷必然倒行逆施。

而李陵孤家寡人,是汉武帝害的,和武帝的仇恨绝对是挫骨扬灰都是轻的,就算掘长江之水也不能冲刷干净,但李陵终其一生,都没有帮匈奴打过汉朝,由此知之,他到底是真的投降还是假的投降。


华衣夏服


真投降,假投降,即使是李陵自己也分不清,假作真时真亦假!

李陵投降刚开始肯定是假投降,权宜之计,后来汉武帝做得太过分了,他也就真投降了,不过在他内心深处肯定还是怀念大汉,这时你问他是真或假!就很难说了!所谓真假已经不能解释他的心境,这时他是矛盾的,谁不怀念家乡,谁愿意待在异乡做异客,尤其在佳节,何况这里还是苦寒之地。

单于也明白,李陵投降是迫不得已,内心矛盾的结果,李陵越矛盾,单于越高兴,为了让李陵更彻底打消矛盾,单于叫李陵去北海(今天的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游说苏武。

他们之间的对话如下:

李陵对苏武说,子卿你的兄长、弟弟、母亲都已离开了人世,而你的妻子也已改嫁,你的两个妹妹和两个女儿以及一个儿子在你分别十余年之后,是生是死也不得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李陵还对苏武说,自己刚来匈奴之地时,精神恍惚,对于背负汉朝感到痛心,当时母亲还被囚禁。而苏武不肯投降的心情怎么会超过自己呢?


面对李陵痛彻心扉的诉说,苏武并没有痛斥或是责骂,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
“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只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李陵与苏武在北海饮酒数日,后来,李陵说:“子卿一定要听我的话。”
苏武回答说:“你一定要我投降的话,请允许我们今天尽情地欢饮,然后我就在你面前死去。”听此言,李陵深深触动,泪水打湿了衣襟,从此再也不提劝降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李陵其实从来没有投降过匈奴,要说真投降不过是他的躯体,不是他的大脑,因为他的大脑放不下君臣大义,放不下家国情怀。

君臣大义第一,家国情怀第二,虽然汉武帝杀了他的母亲和其他家眷,但在心理他还是认同大汉,至于冤不冤,可以这样看,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你失败了,最好的归宿就是自杀,这样不仅不辱没你的家族,还提升国家的人格,苏武一席话,为什么他深深触动,并泪水潸然,这说明他不仅不感到冤,反而感到羞愧!

说到底这是汉族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闪耀,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宝贵的侠和士的精神传承,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也来源于此!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李陵是假降,对于汉武帝所为最终也会释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