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還是假投降?

漢史風情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忠臣無數,奸佞亦不少。毋庸置疑,前者當受千古景仰,後者當遭萬世唾棄。

然而,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時代,卻有一個人雖然變節卻被世人深深地同情,此人就是李陵。

李陵到底是因被滅族而甘心另事他主還是兵敗詐降伺機滅匈?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願意如何去相信。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率領三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伐匈奴。

此次征伐,李陵擔任騎都尉,率領五千將士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防備匈奴偷襲。

漢武帝本讓李陵負責李廣利的後勤補給,但李陵主動要求率領五千將士,向北深入單于王庭,擾亂匈奴軍的注意力,以使其不能全力對付漢軍。

漢武帝默許了。

一個月後,李軍與匈奴八萬鐵騎在浚稽山遭遇。

李陵駐軍於兩山之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連戰連捷,十日內斬殺匈奴騎兵一萬餘人。

按事前的部署,李陵應且戰且退,誘敵深入至漢匈邊界。到時前有李廣利的援軍包圍匈奴軍,後有路博德負責率軍接應,若此部署順利實施,有望全殲匈奴軍主力。

但是,由於李廣利妒忌李陵的軍事才能,援軍因此遲遲不到;路博德又不相信李陵能在匈奴軍正兵強馬壯的時候滅掉其主力一部,因此不願全力作李陵的後援。加之此時軍中又出現了叛徒,匈奴單于很快便探知李陵實乃孤軍深入,於是率大軍阻斷了李陵的退路,將其團團圍困。

在被圍困的近十天時間裡,李陵率軍與匈奴大戰數十回合,最終因彈盡糧絕,援兵未至,兵敗投降。

究竟該怎麼看待李陵在此種情況下的投降之舉?

一種觀點認為,在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陵只是被匈奴俘虜,並未投降。

當時,漢庭聽到消息後,曾派公孫敖領軍前去營救。

但公孫敖到了匈奴後無功而返。

因為害怕沒能完成漢武帝交代的任務而被責罰,公孫敖便謊稱,李陵在幫匈奴訓練精兵,正準備攻打漢朝。

聽到這個消息,漢武帝龍顏大怒,馬上下令將李陵全家斬首示眾。

噩耗傳來,身為俘虜的李陵無路可走,最終絕望地同意了匈奴單于的招降。

另一種觀點認為,李陵在兵敗之初就投降了匈奴,但是詐降。

之所以要詐降,李陵一方面是為了保護那些追隨他的士卒的性命,另一方面是為了潛入匈奴軍營,探清匈奴軍隊的虛實,以備將來回到漢朝時能拿出徹底擊敗匈奴的作戰方案。

同時,如果漢軍攻打匈奴的話,也能裡應外合,使匈奴軍腹背受敵,殺他個措手不及。

然而,漢武帝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後,根本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因為李陵沒有自殺,便執意要將李陵一家全部斬首。

第二種觀點的支持者很多,尤其是司馬遷、班固等人對李陵的投降都表示出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班固在《漢書·蘇武傳》中對投降後的李陵有這樣一段刻畫——

蘇武在漢使的營救下得以迴歸中原的時候,邀請李陵同行。

李陵推心置腹地跟蘇武說,他投降的目的原本是想找機會劫持單于,為朝廷效勞。可漢皇不能理解他的心志,殺他老母妻兒,絕他歸路,令他死後亦無顏面面對列祖列宗。

就算今生有幸得以回朝,也只是平添恥辱,所以寧願不回故土。

這話說得很實在。

其實就事論事,李陵投降絕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首先漢武帝就有責任。

漢武帝安排李陵給李廣利當後勤補給,心高氣傲的李陵如何肯給一個沒實力的裙帶之臣打下手。

他自然會自請而戰。

漢武帝答應的同時,就應該想到李陵孤軍深入的兇險,也應該體諒險境中可能遭遇的兵敗。

但漢武帝卻固執地只認一點,兵敗了,你李陵可以自殺殉節。

不自殺,就是恥辱,就是叛徒。

不光漢武帝,千百年來中國的英雄觀一向如此,不像西方的英雄觀,戰至最後一刻投降被俘,那是為國承受苦難。

其次李廣利和路博德也負有一定責任。但因為嫉賢妒能、不作為,他們不可能為李陵說公道話,只會落井下石。

中國歷史上的悲情人物,很多情況都是這麼來的。

關鍵時刻,同一戰壕裡的比戰壕外的還要命。

最後,李陵的悲劇還有揹負歷史原罪的成分。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李廣曾支持梁王而極不受漢武帝待見,這使得李陵出征前便揹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此外,李陵無法踐行“吾不死,非壯士也”的諾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全手下兄弟的性命,但這份苦心,帝王將相是不會去理解的,只會反視為藉口。

李陵的悲劇,悲就悲在——

一死易,不死難!


黑句本


漢武帝出師匈奴,原打算派李陵為自己的妻大哥李廣利將軍押運輜重、做後勤工作,李陵卻主動請纓、願率步兵五千人直搗黃龍!漢武帝欣賞這種追求勝利,建功立業的精神,終於答應了他的請求。


邀功心切,李陵孤軍深入浚稽山,正與匈奴主力騎兵相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雙方撕殺了八天,李陵部斬敵上萬人,但終因寡不敵眾,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不幸被俘。

消息傳到漢庭,太史公為李陵開脫辯解:孤軍奮戰、殺敵英勇、寡不敵眾、後繼無援、雖敗猶榮,“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武帝不為所動,把司馬遷下了大獄,後來又處以宮刑。

事後根據公孫敖的報告,說李陵被俘後,活的滋潤,正在為匈奴訓練作戰部隊(為匈奴訓練部隊的是李緒);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不問青紅皂白,下今將李陵滿門抄斬。

李陵,作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在被俘前曾想以死來報答漢室,但部下以“趙破奴假投匈奴後又歸漢殺敵建功”的事實來開導他,才隱忍作了俘虜,可以說是假投降;在得知全家被斬殺後,才萬念俱灰,此時匈奴單于趁機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以後作為附馬的李陵,在匈奴為官二十多年,再沒踏上故土,最終客死他鄉。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先說結論吧,李陵開始是被俘虜,沒有投降的,但是漢武帝聽說李陵給匈奴人練兵,用來攻打漢軍,一怒之下就把李陵的家人都誅殺了,李陵就投降了匈奴,所以,到最後,李陵確實是投降了匈奴。

那我們再來回顧李陵的浚稽山戰役和後續情況,就能更瞭解為什麼李陵會有那種行為了。

漢武帝本來是想讓李陵為貳師將軍李廣利押運糧草的,但是李陵不願意,他想自己帶兵攻打匈奴,就跟漢武帝說他願帶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廷,漢武帝看到李陵有如此勇氣,就答應了李陵,還讓路博德協助李陵。

路博德呢,以前做過伏波將軍,他也不願意做為李陵的副手,所以他就上書給漢武帝說,現在是秋天,匈奴馬肥兵壯,不適合出擊,他建議明年開春的時候與李陵各率五千騎兵攻打東西浚稽山。

漢武帝以為是李陵後悔了,所以就讓路博德上書來拖延時間,就命李陵出擊。李陵只能奉命出擊,走了一個月就到了浚稽山,然後紮營。可是李陵遇到了匈奴單于的三萬騎兵主力,然後就開戰了。

匈奴初戰不利,被李陵軍殲滅了數千人,單于就召集了左右賢王八萬多騎兵,也就是說李陵是五千兵面對著匈奴十一萬騎兵。經過惡戰,李陵軍殲滅匈奴一萬多兵,自己也剩下了三千兵。

匈奴看到損失這麼大,又一直攻不下來,所以就打算撤軍了。如果匈奴就此撤軍,那麼李陵明顯打了一個極其漂亮的戰役,以五千對十一萬騎兵,自己損失兩千,殲敵一萬多,這個是多麼漂亮的戰績呀。

可惜,李陵軍有一個軍侯叫管敢,因為被校尉欺負,就投降了匈奴。他告訴了單于三個重要的信息。一,李陵沒有援兵。二,李陵箭用光了。三李陵與韓延年是黃白色作旗幟的,只要讓人射殺旗手即可。

最終,李陵與韓延年和十多名士兵一起突圍,最終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李陵軍只逃回了四百人。

漢武帝后來意識到李陵是因為沒有援兵才被俘虜的,所以一年後,就派公孫敖帶兵去接應李陵,可是公孫敖沒有找到李陵,他對漢武帝說,有匈奴俘虜說李陵在線單于練兵,所以他沒找著。漢武帝一怒之下,就把李陵的家人都處死了。

而確實有一個人為匈奴練兵,那個人叫李緒,李陵很恨李緒,就派人把李緒給刺殺了,單于十分的器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了李陵,還立李陵為右校王,衛律為丁靈王。

另外,在那個時候,被匈奴俘虜再跑回來是很正常的,比如李廣,趙破奴,蘇武,漢朝是允許被俘虜,但不允許投降的。


歷史簡單說



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正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習射箭之術,防備匈奴偷襲。貳師李廣利受命率領三萬鐵騎從酒泉出發,征討匈奴。漢武帝原本是讓李陵為李廣利做候補,但是李陵主動請纓,要求親自率兵擾亂匈奴注意力。

一個月後,李陵五千步卒與匈奴八萬鐵騎在浚稽山相遇。李家軍屢戰屢勝,十天內斬殺匈奴一萬餘人。事先的軍事戰略為,李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漢匈邊界。然後李廣利與路博德梁軍前後夾擊,輕而易舉消滅匈奴主力。但是,沒想到的是,李廣利妒忌李陵軍事才能,援軍遲遲不到,而路博德又不相信李陵能夠幹掉匈奴主力,不願意全力配合。加上部下的出賣,孤軍深入的消息被匈奴單于獲取,便團團包圍李家軍。血戰近十天後,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兵敗投降。成了史書上的賣國賊。

對於李陵的投降,歷史上並未達成一致觀點,即李陵叛國,因此有真降還是假降的爭論。

一是李陵開始並未投降。只是在彈盡糧絕之時被匈奴俘虜,此時漢武帝獲知消息,派大將公孫敖前去營救,但是無功而返,由於公孫敖怕漢武帝降罪自己無能,便稱李陵已經歸降匈奴,正在練兵,要攻打大漢。漢武帝龍顏大怒,殺李陵全家。李陵聽到全家慘死,絕望地投降了。

二是李陵開始兵敗時就投降了,不過是詐降。那種情況下,硬拼會犧牲更多人的性命,李陵為保護手下的生命,詐降;另外也可以深入匈奴大本營,一探虛實,以待來日知己知彼,打敗匈奴。同時,也可以與漢軍裡應外合,相互呼應。但是當漢武帝聽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後,一時氣昏了頭,盛怒之下,斬首李陵全家。李陵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不再掙扎了。

第二種看法的支持者比較多,像司馬遷、班固這些重量級人物對李陵投降事件都報之以同情。班固在《漢書·蘇武傳》中記載到:蘇武在漢使的營救下,得以回中原時,請李陵和他一起回去。但是李陵說,我原本是為了找機會劫持單于,為國效力。沒想到天子一點都不瞭解他的赤誠之心,反而聽信他人一面之詞,殺了他全家,這等於永遠斷了他的歸路。即使回去,也是平添恥辱。



不管是真降還是詐降,李陵都不可避免地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儒家的“不成功便成仁”,忠心不二,寧死不屈才是愛國英雄的典範,而李陵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思想,現在的人容易接受,但當時便是不允許的。


蔡駿


首先不管說是真降還是假降,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李陵事件”的大致經過:

那年漢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將軍李廣利領八萬雄師征伐匈奴。並派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侍從李廣利押運輜重,但李陵卻主動請纓願率兵踏平內廷,漢武帝開始並不同意,但在李陵再三遊說下,同意其率領步兵五千人出戰,但其率領軍隊孤軍深入浚稽山,卻與匈奴騎兵遭遇。匈奴以主力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歷八晝夜的戰役,李陵部隊斬殺匈奴一萬多人,但最後不幸被俘。事情傳到漢朝,史官司馬遷為其說情,被關入大牢,事後據公孫敖報告,李陵在匈奴訓練匈奴部隊,威脅漢朝,後漢武帝震怒,司馬遷處以極刑,李陵全家斬殺。

大家都認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怎麼能投降呢? 不應該戰死沙場、為國家、為民族就義?誓死也要捍衛家族聲譽,事實怎樣呢?

那句“壯士,非戰死也”??

這就是在整個“李陵事件”,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每一方(司馬遷、李凌)其實也都有錯,這件事之所以令人感到唏噓是因為,這件事中間曾多次出現轉機,怎麼看也不至於像最壞的方面發展,可偏偏的這麼巧,全都靠向最壞的方向,最終造成了所有人的悲劇。


1、先說司馬遷。司馬遷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為人,說李陵轉戰千里,雖敗猶榮,“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而後公孫敖迎李陵,卻得到情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處以極刑。其實我更希望他直接跟漢武帝為李陵求情,講講李陵的不易,過於嚴厲處置李陵可能對軍心帶來的影響,漢武帝說不定就照辦了,亦或者“一問搖頭三不知”也不錯,沒辦法誰讓所有巧合碰到了一起。

2、李凌:早在前面衛青、霍去病對匈奴三次大規模作戰的時候,大規模的騎兵運動戰就是對匈作戰的主要應對方法,但李陵區區五千步兵就敢深入匈奴腹地,那不是找死麼。當然,對於一個想建功立業原本機會就不多的年輕人來說,現在失去一個機會,很可能將來永遠也不會再有,所以李陵採取了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處理方式,最終無力抵擋8萬主力,投降(不管是真投降了還是假投降),按當時的漢律,漢將一旦被擒,即便逃回來了也是死罪。更何況後期還有他為匈奴人練兵的傳言。漢武帝的處理辦法在今天看來很殘忍、很無情,甚至很不公,卻在當時為法律範圍之內的,可也是這些看起來都十分正確的決定,不處理不足以穩定軍心。

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李陵在得知全家斬殺,心灰意冷再加上匈奴單于的工於心計,將自己女兒嫁給李陵,當上駙馬並封做大官,生活還算可以吧!在現在就有史料記載,李陵曾率領匈奴軍隊攻打過漢朝,在匈奴為官二十多年的李陵最終在沒有踏上故土,病死他鄉。


只能說“李陵事件”有太多太多巧合卻又偏偏的碰上了一起,釀成了這件事,只能用“可悲““可嘆“”可惜”“可憐”來表達了!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大家指正與關注並與“劉家五叔”一起談論古今中外歷史趣事


劉家五叔


李陵是李廣的孫子,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在討論,李陵到底是真的投降還是假的?這其中有什麼原因?李陵又為什麼要投降呢?這還得從天漢二年還是說起。

漢武帝時期匈奴來犯,李陵主動請求攻打匈奴,收復國土,漢武帝欣賞他的勇氣,這年九月李陵便率領五千人出發,途中遇到匈奴,被匈奴包圍,李陵便下令前隊的人拿著盾和戟,後隊人都拿著弓弩,只要聽到鼓聲就往前衝,聽到鑼聲就停止,而匈奴單于見漢軍人少就大膽的往前走,結果被弓弩手射傷,狼狽逃跑,就在這個時候有個叫管敢的人被士官辱罵了就投奔了匈奴,把李陵孤軍作戰和排兵佈陣圖都告訴了單于,李陵軍最後因為弓箭用完,損失慘重,最後被俘虜。

(箭射匈奴)

邊關人便說李陵投降了,漢武帝大怒,司馬遷說有可能是詐降,可漢武帝不但沒聽進去還扣了個“為陵遊說”的罪名,被處於宮刑。然後皇上還派了公孫敖設法救回李陵,可公孫敖為了完成任務,竟然說李陵在給匈奴人練兵,皇上龍顏大怒,便派人殺了李陵的妻兒及其他家人,其實那個給匈奴練兵的人是李緒(早年投降匈奴的)。

在李陵被擒之後,蘇武出使匈奴被扣下,曾經和蘇武有過一段對話,李陵說:“原本我投降的目的是找機會劫持單于,為國家建功立業,哪隻漢皇不但不瞭解我的良苦用心還殺了我全家,斷了我的歸路啊”!李陵和蘇武訣別時長的一首歌:

《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唱完便對著南方長跪不起,“身在異族心在漢”說的就是李陵,所以我認為李陵一開始肯定是假投降,而後面就隨波逐流了。後面也有人攻打匈奴時要接李陵“回家”,李陵說:“我哪裡還有家啊!難道又讓我拋棄妻子回到以前的那個家嗎?”


羽評郡主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三萬襲擊駐紮於天山的匈奴右賢王部。漢武帝希望李陵負責後勤。但年輕氣盛的李陵不願意幹後勤。漢武帝就跟李陵解釋說馬匹不夠,沒辦法讓李陵率軍上陣。於是李陵說他不需要騎兵,願率五千步兵直搗王庭。漢武帝大為讚賞,同意李陵的要求。



但沒想到的是李陵遇上了單于率領的匈奴主力。匈奴三萬騎兵將李陵部團團包圍。李陵率軍與匈奴大軍周旋,殺敵數千,匈奴佔不到半分便宜。單于大驚,召左、右翼八萬騎兵來參與圍攻李陵部。李陵率部且戰且退,卻仍堅持作戰,匈奴佔不到半分便宜。但單于堅定決心要消滅李陵的部隊,終於有一天,有一個士兵叛變說出了李陵軍隊即將彈盡糧絕的實情。單于喜出望外,命大軍發起總攻,將李陵困在山谷之中。李陵幾乎瀕臨崩潰,甚至獨自走出營帳說要自己活捉單于。最後他們商議分兵突圍,但李陵與韓延年這一路遭到了匈奴的追擊,韓延年戰死,李陵無奈投降,最後逃回去的只有四百餘人。

漢武帝對李陵寄予厚望,得知李陵投降後勃然大怒。滿朝大臣都落井下石,只有司馬遷替李陵說話,慘遭宮刑。隨著時間推移,漢武帝瞭解到李陵此戰的具體情況後,才對自己安排的不周密表示了後悔。

於是漢武帝先是對李陵餘部進行賞賜。又派公孫敖去接李陵。但公孫敖沒見到李陵,卻聽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便以為李陵已經徹底投降匈奴才不肯見他。漢武帝大怒,將李陵全家滅門,聽說此消息後的李陵心如死灰,徹底投降匈奴。

後來,漢使出使匈奴。李陵質問,自己率五千步兵血戰單于主力,彈盡糧絕,不得已才投降,並無半分對不住朝廷的地方,為什麼漢武帝要殺他全家。李陵這才知道,原來公孫敖把投降匈奴的李緒錯聽成了李陵。就是這麼個誤會害了他全家,李陵後來殺了李緒,但也沒用了。

李陵可以說很像是霍去病再世,一樣的年少輕狂、一樣的青年將才,但霍去病功成名就,他卻被迫投降匈奴,還害了全家。


漢昭帝即位後,李陵的老朋友霍光、上官桀輔政,就想接李陵回家,被李陵拒絕。又過了幾年,蘇武歸國。李陵設宴為他送行,將憋在心裡的話向蘇武傾訴。傾訴出來。

題主所問的李陵開始的時候到底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答案就在李陵對蘇武說的這番話裡。

李陵先是說:“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這是羨慕蘇武,引出自己的悲涼。

“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

這裡李陵就說得很明白了,如果漢武帝不殺他母親,他必定會忍辱負重報答漢朝,司馬遷所料分毫不差。

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去世,在匈奴共二十餘年。


攸揚拾羽


李陵貪生怕死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跟隨他的5000壯士,幾乎都捐軀沙場,面對匈奴瘋狂進攻,做為主帥他,更應殺身成仁,告慰忠魂。可李陵一句:”無面目見陛下矣”,就屈膝於匈奴。

那麼此時的李陵,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

我只能說李陵的投降是無可奈何,是心有不甘。他想等待時機,一個洗雪前辱的時機。可漢武帝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一個滿門抄斬的結果,徹底斷了李陵歸漢的念頭。後世有很多人埋怨漢武帝的獨斷專行,同情李陵的不幸。可誰想過,假如一個投降的將軍,以戴罪立功之身回到漢朝,漢武帝將如何處置?獎:必定寒了烈屬之心,投降之風會因此瀰漫開來。罰,李陵定會心生不滿,有可能重蹈覆轍。

總之,漢武帝殺他全家之後,李陵是不折不扣的投降匈奴,還拜相封侯,在匈奴也是風光一時。後來,他曾勸降蘇武,還以自己的經歷獻身說法,想以此打動蘇武。沒想到蘇武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的“良苦用心”。弄得他是羞愧而回。

我想,李陵投降在後世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論,不僅因為他曾經奮勇殺敵,更由於他顯赫的家世。人們面對一個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他的孫子怎麼會投降匈奴!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本人認為真降和假降根本沒有區別,畢竟都是李陵兵敗被匈奴俘虜,但可以從後面的事情看出李陵是個什麼樣的人。

話說李陵被俘,漢武帝聽信了錯誤的信息,但也有漢武帝自身的原因,直接就滅了李陵三族。

我們知道,“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孤家寡人是最可怕的,做事沒有顧忌,隨心所欲。比孤家寡人更可怕的是什麼?充滿仇恨的孤家寡人,比如伍子胥,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毀自己國家都不帶眨眼的,所謂日暮途窮必然倒行逆施。

而李陵孤家寡人,是漢武帝害的,和武帝的仇恨絕對是挫骨揚灰都是輕的,就算掘長江之水也不能沖刷乾淨,但李陵終其一生,都沒有幫匈奴打過漢朝,由此知之,他到底是真的投降還是假的投降。


華衣夏服


真投降,假投降,即使是李陵自己也分不清,假作真時真亦假!

李陵投降剛開始肯定是假投降,權宜之計,後來漢武帝做得太過分了,他也就真投降了,不過在他內心深處肯定還是懷念大漢,這時你問他是真或假!就很難說了!所謂真假已經不能解釋他的心境,這時他是矛盾的,誰不懷念家鄉,誰願意待在異鄉做異客,尤其在佳節,何況這裡還是苦寒之地。

單于也明白,李陵投降是迫不得已,內心矛盾的結果,李陵越矛盾,單于越高興,為了讓李陵更徹底打消矛盾,單于叫李陵去北海(今天的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遊說蘇武。

他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李陵對蘇武說,子卿你的兄長、弟弟、母親都已離開了人世,而你的妻子也已改嫁,你的兩個妹妹和兩個女兒以及一個兒子在你分別十餘年之後,是生是死也不得知。“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李陵還對蘇武說,自己剛來匈奴之地時,精神恍惚,對於揹負漢朝感到痛心,當時母親還被囚禁。而蘇武不肯投降的心情怎麼會超過自己呢?


面對李陵痛徹心扉的訴說,蘇武並沒有痛斥或是責罵,只是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
“武父子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只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
李陵與蘇武在北海飲酒數日,後來,李陵說:“子卿一定要聽我的話。”
蘇武回答說:“你一定要我投降的話,請允許我們今天盡情地歡飲,然後我就在你面前死去。”聽此言,李陵深深觸動,淚水打溼了衣襟,從此再也不提勸降之事!


由此可以看出李陵其實從來沒有投降過匈奴,要說真投降不過是他的軀體,不是他的大腦,因為他的大腦放不下君臣大義,放不下家國情懷。

君臣大義第一,家國情懷第二,雖然漢武帝殺了他的母親和其他家眷,但在心理他還是認同大漢,至於冤不冤,可以這樣看,從皇帝的角度來看,你失敗了,最好的歸宿就是自殺,這樣不僅不辱沒你的家族,還提升國家的人格,蘇武一席話,為什麼他深深觸動,並淚水潸然,這說明他不僅不感到冤,反而感到羞愧!

說到底這是漢族知識分子的人格精神閃耀,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寶貴的俠和士的精神傳承,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也來源於此!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李陵是假降,對於漢武帝所為最終也會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