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族人為什麼都是複姓?並且都很牛逼很有意境的樣子,比如:拓跋,慕容,宇文,獨孤?

故鄉的豬1980


除了漢族,少數民族大多都是複姓或四字姓名這個特點。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使用漢姓之前,大多是複姓或者是有這個特點的名字模式。比如彝族的阿達子楚、吉克雋逸,比如傣族名字軒轅拉鼓,比如歷史上的耶律大石,比如日本姓氏名字。漢族的單字姓氏是周代姓氏大爆發後逐漸演變出來的。原本與少數民族是一個特點。

有人說古代沒有民族概念,那是無知。古代的姓氏最早就是民族標誌,由於是以血親家族為單位集中生活的,而且是到達了民族規模的家族,所以一個族群就是一個姓氏。個人沒必要使用姓氏。比如夏后氏,姒姓,就是代表中國沿海支大鯀後裔,父系基因為O1的都是夏后氏。又比如桃花石是西域稱呼中國的,實際上是華婿氏和陶唐氏兩個名稱組合而來,是陶華氏或者唐華氏的意思。也是科舉第三名探花這個詞,代表內陸支老三苗蠻分支。同時他們也是有苗氏。姓為姜或姬、姚。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今天民間涉及傳統文化的內容時還是以氏相稱,比如寫個天地國親師的對子都是以某氏門中開頭。反而是學術層面、官方首先使用混亂了。古代一般母系姓為單字,比如姬姓、媯姓、姒姓、姜姓、姚姓、贏姓等。父氏通常是雙字,防風氏、有扈氏、陶唐氏等等。當然也有單字的情況,比如山西陶寺遺址明顯就是陶唐氏使用陶氏這個詞。德意志自稱達氏蘭,實際就是達氏,蘭指國家。猶太叫九,也叫九韋氏。只不過習慣上雙音節更普遍。有扈氏、有苗氏就是強行雙音節的體現。(注:有苗氏應該是它稱和後稱,就是後來才命名的,三苗也是。實際上苗蠻自己稱苗為秧,比如祖先神姜秧,秧與苗同義,但苗是出自貓叫聲,應該是後來才有的。在藏族和苗族裡基本是秧這個語音,就是說三苗叫三秧才對。實際是指后稷子孫)

周代之前族群有姓有氏,個人有名字,父子採用連名製表達關係。這種方式在很多少數民族裡至今還保留著。比如臺灣原住民和涼山彝族。歷史上各少數民族也都是這種親人連名的方式。西方人也是,而且西方人各種血親連名之後使得名字很厄長。漢族在周代打破了族群集中生活的狀態,小家族不得不開始使用新的姓氏去區分,於是各自根據家族源流、地名、官名、職業名等等取了新的姓氏,也造成了姓氏大爆發。漢族的父子連名制沒有了,但名和字分立的文化很可能是這個文化的遺留,名代表父輩,字代表子輩。

漢族這麼演進了姓氏,漢文化又強勢,這就使得後來的少數民族也有了屬於小家族的姓氏。比如完顏氏、耶律氏以及鮮卑姓氏慕容、拓跋、獨孤等等。這些姓氏通常都是古代重要的傳承詞彙,所以少數民族的姓氏名字是具有歷史文化屬性的,不像漢族名字更多是根據字義、語音自由取名的。漢族保留的複姓也具有歷史文化屬性,比如司馬、上官、歐陽等。西方的姓氏名字也是古詞彙為主,所以西方人名姓氏也可以用來破解古文化。就是說鮮卑的獨孤、慕容、拓跋、宇文都可以根據語音去解讀其文化、民族根源。比如獨孤就是毒蠱,出自北三苗。比如拓跋是馱八,指馱著八芒星太陽,可以理解為鳥馱者太陽,也可以理解為在四方形祭祀臺上祭祀太陽神。佛教阿彌陀佛就是這個意思,米為太陽,佛為四。同時漢字四就是這個意思,四方形祭祀臺上有八芒星。在良渚遺址的鳥符刻畫上不僅有四字,其階梯式臺階就是祭祀臺,也是早期金字塔不斷由縮小的四方形祭祀臺壘高的由來。可見,所謂少數民族只不過是由於歷史原因潰逃出去的、被髮配出去的、沒能返回的,實際深層文化都與華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為何 姓 多為單字,氏多為雙字。這其實是古人的一種樸素科學認知。最早的古文化可以通稱為薩滿文化,薩滿文化是以日月為核心的萬物有靈崇拜,帶有強烈的生殖崇拜,是一種巫文化,同時也是樸素的科學探索意識。陰陽平衡思維可能非常早就有,比如男性生殖器崇拜是出自母系社會的,你可以理解為女人的喜好,也可以理解為陰陽平衡。後來內陸支脫離九黎自成一派,採用女性生殖器崇拜為主。所以漢族重玉璧。也被稱為女媧之腸。就是說原本屬於九黎是伏羲代表,脫離九黎成女媧代表。而沿海支是男性生殖器崇拜,但是夏代帝王卻稱呼為母系的後。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可是母姓都是單字,這就是一種陰陽平衡思維,所以父氏就必須是雙字雙音節。如果沒有特定的原因沒必要這麼統一的設置。古代君王自稱寡人,實際上寡是指婦女,而且古代封王也是單字王為高層級的。比如秦王李世民。可見都是有講究的。漢族最後姓氏更多采用單字估計與自己體系早期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有關,與玉璧為大有關。正因為如此,才會使得有意無意的把姓和氏搞得含混不清。

我覺得現在非常需要恢復姓和氏的雙軌制,母傳姓,父傳氏,互不干擾。兒女既有性也有氏,可以解決重名嚴重的問題。母姓要傳下去就必須生女兒,父氏要傳下去就必須生兒子。同時也符合男女平等的這個時代思維。


國病


上古華夏子孫有姓也有氏,而氏多為複姓氏。例如公孫氏丶司馬氏、有巢氏、盤古氏丶康回氏丶柏皇氏丶方雷氏、公共氏丶伊祁氏……。

而姓則是部族的宗支的代稱,描繪某一部族和某一國家時都冠以姓。例如上古時的孤竹國,國主為檀氏,屬子姓,就可以說有國名曰孤竹,其國姓子。《山海經》有時也是這樣介紹各方國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鮮卑源於華夏,鮮卑人自遠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文明的邊緣人群,所以剛進入中原時還保有華夏文明的遠古特質,其姓氏也多為複姓例如拓跋丶宇文、慕容丶獨孤…。

據說鮮卑屬於姬姓,源於黃帝部族的一支,與夏丶周是同宗同源。在周朝時,鮮卑是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封為子爵,稱之為鮮卑子!


鬼影147951010


鮮卑族是複姓,主要原因是,主要是來自音譯。早期鮮卑人原本是沒有嚴格的姓氏的,起名字比較隨意,有隨便起個名字的,有把父名掛在後面的(就和現在維吾爾族習慣一樣),比如東漢末期的鮮卑大王叫“檀石槐”,他的兒子就叫“和連”,三國時期的鮮卑大王叫“柯比能”。後來受中華文明的影響(鮮卑人仰慕中華文明是比較有傳統的),各部落的首領以部落名作為自家的姓氏。比如十六國時期出現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大理段氏的祖先)和後來的拓跋氏。到南北朝時期好像所有的鮮卑人都有了姓氏,漢字記錄的基本上都是兩三個音節的音譯。

題主覺得這些鮮卑複姓感覺很有逼格的原因是有歷史上幾個姓的鮮卑家族著實出了不少叱吒風雲的時代牛人。比如慕容氏折騰了幾代人,前前後後建立了五個燕國,外加一個吐谷渾;拓跋氏魏國統一了北方,大白高國(西夏);宇文氏稱帝的北周也統一過北方;獨孤氏雖然沒出過皇帝但是出過一個堪稱超級傳奇偶像的獨孤信(年少英俊善騎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征戰一生位極人臣,女兒三個當了皇后,楊廣和李淵都是獨孤信的親外孫)。還有長孫氏在隋唐之際也出過幾個風雲人物。其他的鮮卑姓氏基本上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whoimixmu


少數民族人口少,區別於漢人姓氏,之所以覺得複姓的人很多很厲害的,其一是通常人們對周邊常見的東西容易忽略或者感官疲勞或者是慣性思維。其二是漢人人口實在太過龐大,一個人能接觸到的信息和能夠記憶的有限,甚至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是花費在生活瑣事。把少數民族當成國外事件,把漢人當成國內事件,國內經常有礦難車禍工廠爆炸每天都會發生大量的各種災害完成人員傷亡,卻很少引起民眾的大量關注,反而國外的一次災害卻能夠引起全中國網民和新聞界的關注,國內的創新和發明很少引起國內民眾的關注,反而國外隨便一個創新發明創造都能過被國內民眾看成是重大的革命。實在是中國漢人人口太多了,一個優秀的人很難同時得到13億漢人的關注,但是民族對立和對立民族或者國外事件卻能夠很輕易的進去民眾視野。


聞道龍舟劉


那是你沒遇到,我一朋友就姓鮮,我說你是少數民族,他說是,我說鮮卑族,人家說對!

他說他們那裡少數民族很多,漢族很少!



領航者號


我姓龔,這個姓很古老,歷史上的共工氏演變來的,就是那時候的工匠


皆所見


論民族被奴役次數:俄羅斯族被蒙古族奴役1次,希臘族、斯拉夫族被奧斯曼族奴役一次~~~漢族被蒙古族、五胡、契丹族、鮮卑族、金國時的女真族、滿族、大和族…奴役了n次


小白嫩嫩


鮮卑族所謂姓氏來自部落名,鮮卑拓拔部貴族姓拓拔,慕容部姓慕容,段部姓段等,但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把鮮卑複姓改漢姓,皇族拓拔改為元,其他八大姓(因為慕容、段等部落被拓拔擊敗,大多逃亡了,大多數慕容姓改為慕和容,以避災禍)丘穆陵氏→穆氏,獨孤氏→劉氏,步六孤氏→陸氏,賀賴氏→賀氏,賀樓氏→樓氏,勿忸氏→於氏,紇奚氏→嵇氏,尉遲氏→尉氏,當然也有不願改的,還姓複姓,人數比較少!



魏紹海1975


沒啥稀奇,我們這一個村都姓慕的,姓赫連的,都知道他們祖先是鮮卑。

還有更古老的姓,蚩姓。


奔跑的羌刀刀


這個問題。我僅知道這些。大家可以多去討論才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