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為什麼沒有趁機拿下土耳其?

小龍蝦148499353


17~19世紀,俄國和土耳其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但是在二戰中擊敗德國之後,取得勝利的蘇聯卻沒有趁機打下土耳其這個讓俄國-蘇聯垂涎已久的國家,其中有何緣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從地圖上看,土耳其佔據歐亞兩大洲的交通要塞,掌管著黑海的入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不管是蘇聯還是西方國家都對它十分地重視。當時蘇聯產生的社會主義與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之間的水火不容更是將土耳其推到了戰爭的邊緣。土耳其這個小國深刻的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小國的悲哀,所以保持中立是它一直的態度,也是唯一的選擇,這樣才可以暫時保全自己,將損失降到最低。

沙俄時期一直想要南下擴張,計劃把自己的領土擴充到黑海,但被土耳其所阻礙。沙俄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直到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才告一段落。但是沙俄並沒有罷休,一戰時沙俄打敗過土耳其,無奈因為國內爆發革命使得攻下土耳其的計劃破滅。到了二戰時土耳其又加入了西方國家的同盟國,與蘇聯形成統一戰線。此時蘇聯再想拿下土耳其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原因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就蘇聯自身的實力來說,它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西方國家以及東部的中國等大面積的鄰國上。土耳其雖然重要,但相比較而言,它的作用還是遠不及其他國家,而且蘇聯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也在戰爭中消耗極大,數以千萬計的傷亡任何一個國家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所以蘇聯也不可能再動用大量的精力和武力來攻取土耳其。

第二點,在上文也有所提到,土耳其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左右逢源,保持中立,蘇聯也沒有理由對一箇中立的國家採取戰略手段,否則勢必會引來國際輿論的職責,在戰爭剛剛結束正在籌備戰後新秩序的節骨眼上,這樣的影響誰也不想承受。

上述所談的原因還只是國家之間的相互制約。把這件事情放到國際上來看,也是與當時國際總體形勢相悖的一個音符。

當時的國際形勢與格局,已經不是槍、刀和大炮就能解決問題的時代,舊的國際秩序被打亂,新的國際格局正在形成。各國之間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敵人變成了朋友,朋友也反目成了敵人,正是應了中國的那一句古話“不利益,無朋友”。蘇聯也正是認識到了這個現實,果斷放棄攻下土耳其的計劃,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設中,謀求自身的安定和搞好與其他國家關係上,來為自己以後在世界上多一分話語權做努力。

最後假如蘇聯真的進攻土耳其,土耳其就可能倒向軸心國一方,這對當時的還沒有在與德國的戰爭中還沒有緩過氣來的蘇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斯大林也是明智的人,如此分析來,這也是明哲保身之舉。

綜上所述,二戰中蘇聯放棄攻打土耳其,是無奈也是歷史的必然。

<strong>


鄧海春


歷史上的恩怨往往矇蔽人的眼睛,讓人偏聽偏信還自以為是,尤其英美的話語權,把蘇聯塑造成肆行侵略擴張的邪惡帝國。世人從沒問問二戰蘇聯有過進攻土耳其的企圖嗎?1941年8月為保障援蘇物資的安全運輸,英蘇兩國出兵伊朗,推翻親德政權,在伊朗人和簡單人的腦瓜裡,這不是赤裸裸的侵略又是什麼?二戰的道義性何在呢?都是侵略者!



英國1853-54年為幫助土耳其與沙俄打了場克里米亞戰爭。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提出由俄國控制黑海海峽並佔領伊斯坦布爾。世事變遷,國家利益使然。

二戰蘇聯對土耳其的要求是什麼呢?1943年德黑蘭會議斯大林提出36年的《蒙特勒公約》應做對蘇聯有利的修改。此後在44年10月斯大林與丘吉爾的會談、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7月的波茨坦會議,蘇聯多次提出相同主張,而英、美也贊同對公約做適當修改。



蘇聯遭受德國入侵,損失慘重。維護國家安全、劃定蘇英美各自不發生利益衝突的勢力範圍、維護住戰時的“偉大的同盟”是斯大林最優先的政治考慮,推行共產主義和擴張領土不是他的優先目標。

斯大林至少從表面上遵守了與丘吉爾之間戲劇性的百分百協議,1944年10月蘇聯要拿下希臘、黑海海峽易如反掌,但對49年才熄滅的希臘內戰視若無睹,此時冷戰已爆發。

1945年6月蘇聯要求歸還21年割讓的高加索的卡爾斯、阿爾達漢地區,不過向土耳其施壓的一種手段。如果蘇聯意圖以武力手段拿下土耳其,不是英美粉們所宣揚的英、美能阻止的,英美粉們向來自淫淫人!


歷史扒糞機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看了幾個回答,完全都沒有說到點子上。要講清楚二戰期間蘇聯和土耳其的故事,首先要弄清楚沙俄、蘇聯和奧斯曼帝國、土耳其的關係;還有奧斯曼土耳其和希臘的關係;再加上歐洲人、美國人這種外來勢力的關係。

一、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

在世界歷史上關於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有一個專門的詞語,叫做“俄土戰爭”,這個詞語的意思包括了從17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19世紀的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為了爭奪黑海出海口、高加索等一系列要地的十次戰爭。

甚至有人把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和土耳其在俄國內戰中的干預都加入“俄土戰爭”中,認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戰爭。

油畫《1788年12月17日奧恰基夫的勝利》,描繪第五次俄土戰爭中俄軍攻陷奧恰基夫要塞。

二、奧斯曼土耳其和希臘

希臘人和土耳其人也是世仇。希臘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亡於土耳其之手,而且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之時,希臘人和基督徒都收到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迫害。

進入近代,隨著科技革命的興起,奧斯曼帝國開始陷入衰落,希臘人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並開始持之以恆的起義和反抗。

在1821年,希臘人發起的大起義得到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同情,著名詩人拜倫就以志願者的身份前往希臘參加反抗土耳其人的戰鬥,並死在了希臘。

當時英國、法國、俄國三國聯合出兵干涉,在三國聯軍的幫助下,希臘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希臘獨立建國。

著名詩人拜倫支持希臘人發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

三、列寧的蘇聯和凱末爾的新土耳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寧上臺把沙俄改組為蘇聯,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其中也包括土耳其的無產者。

而土耳其因為在戰爭中站錯了隊,即將成為戰敗國受到列強瓜分。希臘在英法的支持下已經進入伊斯坦布爾。

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凱末爾的將軍建立新政府,發起救國運動。新政府並且獲得了列寧的承認,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凱末爾打敗了英法支持的希臘人,重新建立了世俗的土耳其政府。

1921年3月,列寧的蘇俄和凱末爾的土耳其簽署《莫斯科條約》,列寧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不但支持凱末爾的反帝鬥爭,還把俄土邊境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土耳其。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站錯隊的慘痛教訓,新的世俗的土耳其政府在二戰前後極為明智的保持中立。對於軸心國和同盟國來說,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交通要道的土耳其非常重要,如果不能佔領,也不能將他逼到對方陣營中。因此無論是軸心國的德國、意大利還是同盟國的英法、蘇聯,都對土耳其進行小心翼翼的拉攏,不敢太過威逼。


土耳其人也樂哉其中,不論是德國的戰略物資還是蘇聯的戰略物資,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完美的體現瞭如何正確的做一株牆頭草。

直至到了1945年,德國敗相已定,土耳其人才在克里米亞召開的雅爾塔會議後,也就是1945年2月23日,正式對德宣戰。


所以說,二戰期間蘇聯為何沒有拿下土耳其這個問題,不僅僅要看地理位置、當時的世界形勢,還要明白沙俄--蘇聯,奧斯曼--土耳其,拜占庭--希臘等等國際勢力的歷史變革。


至於本來親蘇的土耳其後來怎麼就成為美國的小弟,還加入北約,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蘇聯人也不傻啊,想1941年到1943年的毛子不是在被虐就是還在拉鋸,壓根沒精力去對付土耳其。


即使庫爾斯克勝利之後,1944年蘇軍照樣還沒收復領土。還發動了“斯大林十次突擊”。規模都巨大,可以說壓根沒功夫去鳥土耳其。

雖然說當時的土耳其和納粹德國是眉來眼去的,但是也不傻啊,看著蘇軍勢如破竹的一路平推納粹。土耳其於1944年4月停止向納粹提供鉻鐵礦(不鏽鋼重要材料),然後再到了8月於納粹德國斷交。

再說你想,土耳其當年看著斯洛伐克被吞,自己也慌的一B。於是趕忙和英法簽訂了互助條約。你這蘇聯要是在二戰期間順手給土耳其一巴掌,你讓英國怎麼看你,讓美國怎麼看你。你這麼多物資援助還要不要了?本來西方世界就在忌憚蘇聯這個意識形態。二戰還沒結束就虐名義中立國,是不是過頭了,不怕被倒打一耙麼?


不過毛子真的沒想弄過土耳其麼?不是

1925年的時候,蘇聯和土耳其有簽訂過不侵略條約(雖然那會的不侵略條約基本都沒什麼鳥用)

然後等到1945年3月,條約20年到期。毛子想想大勢已定,於是和土耳其說,你看經歷了二戰。咱們這世界格局都變了,條約咱們就不續了吧。除非你把你的黑海海峽基地,還有東部部分地區割讓給我們。簡單點說就是,要麼給地方,不然老子很可能會抽你。

這也是為啥土耳其在戰後急急忙忙的找美帝加入北約求抱抱的緣故之一


瘋狗的輕武


土耳其這個國家是蘇聯萬萬不敢動的,任何對土耳其武力上的威脅都極有可能導致土耳其倒向德國,而這是對蘇聯最為致命的威脅,遠遠比波羅的海的國家以及巴爾幹的羅馬尼亞要致命的多。那就是土耳其離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太近了,如果德軍從土耳其出發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這些油田,而沒有了這些油田,蘇聯也就失去了戰爭的能力,有再多的人力資源和重工業也無濟於事。


蘇德戰線爆發前,希特勒一直想將土耳其拉入軸心國陣營,這樣德國陸軍和空軍不僅可以從土耳其出發進攻英國在地中海的基地埃及進而封鎖蘇伊士運河,還可以從土耳其的埃爾祖魯姆和大不里士一線直接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田,這個距離實在是太近了,德軍幾乎可以肯定的會佔領這裡,百分之九十的石油出自這裡,如果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聯便失去了石油的供給,那麼蘇聯的命運也就決定了。所以蘇聯無論如何都要努力讓土耳其保持中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就更無暇顧及土耳其了,國內所有的人力和物資都用來阻擋德軍的迅猛進攻了,而且戰爭的前景對於蘇聯非常嚴峻,直到1943年之前蘇聯都在失敗中徘徊,根本分不出兵力來進攻土耳其。蘇聯的徵兵年齡已經下調到了15週歲,足見蘇聯的人力資源也開始出現匱乏,甚至後方工廠的大量工人也開始進行徵召。後期蘇軍每每收復失地便立刻就地徵召所有男性加入軍隊,以補充在作戰巨大的人力損失。

在盟軍從西線登陸,德軍的失敗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對蘇聯來說西歐顯然要比土耳其更加重要,幾個世紀以來西歐都是整個世界的中心,蘇聯與其分散兵力佔領土耳其,不如去佔領更多的西歐土地,那裡遠比土耳其要重要許多。


戰略論


因為土耳其的位置實在太好了,讓西方陣營國家不得不保護他

先來一副土耳其地圖

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土耳其死死的卡住了黑海的出海口。讓蘇聯艦隊無法進入地中海。這樣一來,蘇聯海軍的活動空間,就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為此,西方陣營國家,美,英當然要死保土耳其。而且當時正好美國在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杜魯門也有了底氣,斯大林只能無奈放棄。

雖然在二戰中土耳其保持中立,但是和蘇聯還是有摩擦的。但是土耳其在加入盟國的截止日期前五天加入盟國(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隊德國宣戰,當時德國敗局已定),讓蘇聯沒有理由對其出手。

而且,在二戰中。由於德國和英國都有拉攏土耳其的意思。土耳其也用鐵礦石向雙方換武器和物資,本身也是有一點實力的,雖然在蘇聯面前不夠看。但是一拖住,西方陣營就不可能坐視不管。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這不是蘇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機會的問題,土耳其在整個二戰之中,雖說偏向於德國,但是一直保持中立國的地位,嚴格說,不是二戰的參戰國之一,一直到二戰末期才算對德國宣戰,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也因此對土耳其,蘇聯沒有足夠的藉口出兵,從二戰的進程來說,蘇聯對土耳其的進攻屬於不是可能採取的行動之一。

在蘇德戰爭早期的話,蘇聯更憂心的問題,土耳其可能加入法西斯陣營進攻蘇聯,但是這種情況在英美的壓力,已經蘇軍在戰場上的表現造成土耳其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但是也不意味著蘇軍就有機會進攻土耳其了,主要原因就在於條件不成熟。

直到1943年下半年以後,蘇聯才取得戰爭主動權,這時蘇軍依然不具備進攻土耳其的能力,也許要拖到1945年,但是那個時候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45年時,蘇聯已經開始考慮戰後的問題,進攻土耳其不可能得到英美支持,這一仗的價值就不大了,更不要說,蘇聯在戰爭中的損失不小,故而這個壓根不在計劃中。


浴火


這個問題說,蘇聯為什麼沒有“趁機”拿下土耳其,也就是說蘇聯有機會拿下土耳其。真的有嗎?其實沒有。

二戰爆發當初,德國和蘇聯根據秘密協定瓜分了波蘭。此後蘇聯又強行拿下了波羅的海三個小國、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以便將國防線向西推進,防備德國進攻。

這個時候在蘇聯南北兩個側翼有兩個國家——芬蘭和土耳其,如果也拿下其一部分領土,就可以將緩衝地帶建設的更穩固。結果,提出過分要求的蘇聯與芬蘭之間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間爆發戰爭,最終蘇聯雖然獲勝拿到了芬蘭部分領土,但是作戰表現不佳損失慘重,為希特勒決策進攻蘇聯奠定了信心。

打個芬蘭就吃盡了苦頭,土耳其的人口、國土面積、綜合國力都遠在芬蘭直上,與蘇聯交界邊境是崇山峻嶺,蘇聯憑什麼去“拿下”?做夢吧!

後來蘇聯被德國進攻,那就不用談了,從1941年到45年,蘇聯國內所有資源都要用於對德國及其僕從國作戰,萬分之一的資源都不可能調出來去和土耳其這樣的中立國開戰。在遠東,為了穩住日本的中立,蘇聯都忍著噁心和“偽滿洲國”建交了!

等到戰爭結束,大部分的紅軍戰士必須復員回家,對於無法切實掌控的地區,蘇聯就乾脆撤兵撒手。打敗關東軍後的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蘇聯紅軍就撤退了。土耳其旁邊的希臘,蘇聯也坐視其共產主義游擊隊被英美支持的政府血腥鎮壓。所以也不可能有什麼機會去拿下土耳其。

當然,斯大林在波茨坦會議中提出過想要博斯普魯斯海峽、獲得黑海出海口,但那實際上屬於“漫天要價”的談判策略。英美對此一口回絕,斯大林也就不再提這事了。土耳其由此警覺,後來加入了北約。但土耳其加入北約這事本身就證明,土耳其的國力體量,就是在蘇聯最強盛的時期都不敢對它做什麼的,否則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


鷹眼戰情室


17-19世紀,俄羅斯和土耳其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具備一定的規模的共計十次,這十次戰爭也被稱為“俄土戰爭”。

作為地跨歐亞兩大洲,掌控黑海出海口的土耳其,一直是俄羅斯的夢想,當時曾有一幅叫做“魔鬼向葉卡捷琳娜獻禮”的漫畫,生動的說明了俄羅斯的心境,畫中魔鬼端著一個碩大的銀盤,敬獻給一臉貪婪的葉卡捷琳娜大帝,銀盤上有兩個城市,一為波蘭首都華沙,一為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是伊斯坦布爾)。

二戰中,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土耳其成為同盟國和軸心國拉攏的對象,一邊是如日中天的德國,一邊是世代冤仇蘇聯,土耳其陷入了兩難。

相傳土耳其曾私下答應希特勒,只要德國攻佔蘇聯南高加索地區,土耳其就出兵進攻蘇聯。

而1942年德國傾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就是為了打通南高加索地區的屏障,為土耳其參戰掃清障礙。

幸運的是,上帝站在同盟國一側,希特勒的計劃沒有得逞。

土耳其沒有參戰還有一個原因,作為帝國的角力場,土耳其曾夾雜在大國之間,受盡凌辱,現代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深以為慮,專門留下遺訓:如果不得不參戰,一定要站在英國一側。

事實證明,凱末爾的戰略眼光十分精準,縱然二戰是土耳其報復俄國的 大好機會,土耳其最終還是站對了位置,避免了滅國之災。

但蘇聯卻不想放過土耳其,波茲坦會議中,斯大林主動提出,作為戰利品,蘇聯希望得到黑海出海口。

這無疑是對土耳其提出了領土要求,也是美英等西方國家不能接受的,黑海海峽不僅是土耳其的領土,也是西方國家牽制蘇聯的前哨,放棄土耳其,對整個地方都是巨大的傷害。

為了打消斯大林的野心,杜魯門主動爆料,美國已經研製成功一種威力巨大的炸彈--原子彈,暗示美國有實力對蘇聯採取強硬立場。

斯大林雖然當面裝聾作啞,但十分清楚美英兩國的算盤,加之土耳其並未參與二戰,缺乏對土耳其劫掠的藉口,就此作罷。

當然,土耳其也不是不知道蘇聯的野心,早在1939年就與英法兩國簽訂了提供互助的二號議定書,1952年更是早早加入北約,把自己納入西方的保護傘下。



日慕鄉關


二戰中,土耳其是中立國,蘇聯不可能,也無力入侵一箇中立國。因為一戰將諾大的奧斯曼帝國給打垮了,一戰中,土耳其站錯了邊,二戰中土耳其遲遲不肯站邊,就怕重蹈一戰的路,直到1945年形勢明瞭,土耳其才加入了同盟國。土耳其地處歐亞大陸的結合部,而且獨佔黑海出入口,1939年,英法土還簽訂互助條約,雖然沒有參戰,但也沒有幫德國。整個二戰中,蘇聯的全部軍事力量都在歐洲方向。無力顧及土耳其方面。英法兩國也不答應蘇聯吐並土耳其,因為土耳其是蘇聯與西方勢力的緩衝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了土耳其左右逢願,見風使舵的外交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