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恆山秧歌

二人臺是流行於山西、陝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的一個地方小劇種。它具有濃郁的山野風味、泥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蒙漢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豐碩成果,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以及黃河兩岸地區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因其大多數劇目由一生一旦二人演出而得名。二人臺的形成據專家考證是在清朝咸豐、光緒年間,最早發源於雁門關外大同地區,後形成與內蒙古,距今一百年的歷史。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大同花鼓

二人臺是在當地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人臺音樂在其成型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山西、陝北等地的民間音樂,同時糅合內蒙古地區蒙漢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歌曲,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二人臺劇目短小,形式活波,表演幽默詼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在一百多年的流傳過程中,經過人民群眾的反覆加工傳唱,和數代傑出藝人的創造,使二人臺在藝術上達到了相對完美的境界。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二人臺

山西、陝西、你哥哥是我國民歌的海洋,當地豐富的民歌民舞,樸實淳厚的民風民俗是孕育二人臺生長的沃土。二人臺表演中的霸王鞭、扇子舞、長袖舞是黃土高原常見的民間舞蹈形式。每年正月鬧紅火,是這些民間歌舞,舞蹈表演最大的舞臺。舞龍燈、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耍故事等等。人們載歌載舞,享受著難得的休閒和娛樂,這就是二人臺形成中最早的基礎。古老的山西民間歌曲爬山調、撅席片、山曲、以及秧歌調、高蹺調是二人臺音樂形成最早的源頭。如二人臺《打櫻桃》無論是音樂和唱詞上都帶有明顯的民歌印記。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大同秧歌

這山瞭見那山高,

那山上長的一苗兒好櫻桃。(山曲.打櫻桃)

這山瞭見那山山高,

那山上長的一苗兒好櫻桃。

哎呀。咱二人相跟上走一遭。(二人臺.打櫻桃)

“想親親想的我手腕腕(那個)軟,

拿起個筷子我端不起個碗。”

“想親親想得我心花花那個亂,

三天我沒吃下半碗飯。”(山西民歌.想親親)

想親親想的我手腕腕(那個)軟,

拿起個筷子我端不起個碗。

哎呀。三天我沒吃下半碗飯。(二人臺.打櫻桃)

“燈瓜瓜點燈半炕炕明,

燒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窮”(山西民歌.想親親)

燈瓜瓜點燈半炕炕明,

燒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窮。

哎呀。不愛錢來單愛你人。(二人臺.打櫻桃)

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看出,二人臺與山西民歌是有著親密關係的。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如山陝民歌中的《走西口》《小寡婦上墳》《眊妹妹》《光棍哭妻》《送情郎》這些民歌與二人臺的某些劇目有著明星的血緣關係。從山陝民歌與二人臺的這些關係中不難看出,二人臺是脫胎於當地民歌的。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渾源耍故事

二人臺《走西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走西口》是二人臺的一個代表劇目。源於當地流行的不同版本的民歌走西口。目前最流行的是陝西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在難留,止不住的傷心淚,一道一道往下流。”與二人臺《走西口》相比,雖然曲調不同,但內容是一致的。而山西民歌《走西口》與二人臺《走西口》無論曲調和內容都是一致的。因此說,二人臺是完全脫胎于山西民歌《走西口》,這是毫無爭議的。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高蹺

二人臺在民歌的基礎上擴充了原有唱詞的句式,延伸了戲劇性的情節,增添了比較具體的人物,增加了適當的對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戲劇語言,也具有了一定的矛盾衝突。這樣,就完成了由民歌走向戲劇的過程。二人臺形成後,在音樂上基本脫離了原山曲、小調的那種較為方整的結構,拉長、放大原曲節奏、節拍,添進變音、經過音、裝飾音而形成慢板;緊縮,擠壓,減去裝飾音而又形成緊板。使原來四平八穩的民歌變得富有張力,富有變化。並使二人臺唱腔音樂退出了民歌的圈子,向傳統戲曲的板腔體靠近,初步具備了自己的音樂體系。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秧歌

另外,二人臺與其它山西地方戲曲都有密切的聯繫。二人臺的長袖舞、霸王鞭、扇子舞等,不僅散見於山西各地的民間舞蹈,而且更常見於山西各地地方戲曲,這足以說明二人臺起源於山西民間歌舞,而且與山西各地戲曲互相影響。如二人臺《借冠子》同時也是山西另一地方小戲“繁峙大秧歌”常演劇目,唱詞和曲調完全相同,是同一個戲。二人臺《四大對》和繁峙大秧歌《牧牛》中的一段完全重合的。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繁峙大秧歌”雖然在唱腔上跟接近北路幫子,但它仍起源於山西民歌,與二人臺同出一源,這種交叉又重複的現象是不足為奇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二人臺是起源於山西民歌的。

為什麼說“二人臺”源於山西民歌

跑旱船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首部詩集《鳴玉集》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