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向敬之

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為康熙帝留下了一道難題:孝莊不願意葬入老公皇太極的陵寢,而要葬在兒子順治帝的孝陵附近,稱不想驚擾太宗,捨不得兒孫。

康熙帝根據孝莊意願,將其靈柩暫安清東陵,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也就是說,康熙在位期間並沒有安葬對自己恩重情深的皇祖母。直至雍正安葬皇考康熙後,才為曾祖母建陵安葬。

康熙所以長時間將孝莊停屍不葬,主要還是囿於已接受的漢人儒家禮教觀念。

一、不將祖父母合葬,作為皇孫的康熙也是不孝。不將孝莊與皇太極進行夫妻合葬,不免讓民間猜測。民間和反清分子積極傳播孝莊曾下嫁多爾袞,無臉於地下見皇太極。暫時不葬,但有合葬的可能。

二、孝莊遺命,康熙必須遵從,不從當是不孝。可以說,是孝莊成就了康熙的即位與成為傑出皇帝,康熙曾祈求上蒼縮短己命來為祖母續命,自會唯命是從。

三、皇太極死後被火化,地宮中只有一個骨灰盒(寶宮),而康熙即位後推行漢人的土葬,即強調全屍(死在孝莊之前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鈕祜祿氏都是全屍入殮,葬入景陵地宮)。他似乎不忍再按滿洲舊俗,破壞祖母的屍身。這點史料未載,但未必不是實情。

囿於儒家禮教的孝道,康熙選擇了停屍暫安,以遵從孝莊遺詔,而不違背自己推行的孝治天下,而將解決辦法留給了後繼之君。


以禮觀書


孝莊太后應該被葬在哪裡?

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子,如果要下葬的話應該在葬在皇太極的昭陵的旁邊,昭陵在哪?關外,盛京(瀋陽)附近,那時候清軍還未能入關。

但是孝莊太后臨死之前,卻明確表示,不想讓康熙給她葬在皇太極陵墓的旁邊,這就是為什麼停留了37年的時間而沒有下葬的原因。


很多人將孝莊太后的成就和呂后、武則天相比較,公允地講,對於自身所屬王朝(清王朝)的貢獻,孝莊太后做的絲毫不遑多讓。作為深宮後院的孤苦女子,孝莊太后自己親手培養了兩代聖君——一個是順治,另一個是康熙。

所以,她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為清王朝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孝莊太后在13歲的時候就嫁給了皇太極,但是皇太極一生的摯愛卻是她的姐姐海蘭珠,皇太極為了她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不幸的是,海蘭珠在年僅33歲的時候就因為兒子夭折的事情病逝了。在此之前,當皇太極聽到海蘭珠病重的消息,內心極度悲痛,還專門從前線松錦戰場騎馬一路狂奔回來看望海蘭珠,但是海蘭珠終究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

皇太極可能因為海明珠病逝的消息遭受到了徹底打擊,導致身體越來越差,僅僅過了兩年的時間,皇太極積勞成疾,終於也撒手人寰,暴病而亡。

所以,孝莊太后和皇太極的情感最多隻能算是萍水相逢,半路夫妻,孝莊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被皇太極真正的喜歡過,也許孝莊也並不喜歡皇太極,沒有史料告訴我們他們倆之間是否有真正的感情。



在皇太極病逝之後,孝莊藉助多爾袞的扶持,使得自己的幼子福臨順利上位,讓順治成為了大清王朝第一個在紫禁城做皇帝的人。

順治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但是多爾袞很快大權獨攬,削減諸位親王的權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順治皇帝,幾乎全部靠自己的老媽才撐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很多人說正是在這段時間,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有了一段不倫之情,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大清江山,其實想想也對,孝莊和多爾袞的戀情不僅僅是為了順治,也可能有出於自己的一點點私慾,皇宮禁院之中,哪個女人不孤獨?他們兩個人有點戀情,反倒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孝莊在自己去世的時候,才留下遺命說自己想要陪在兒孫(順治和康熙)的身邊,最主要是無顏面對死去的皇太極。

康熙必須要尊重孝莊太后的遺囑,另外一方面,康熙也不能把皇太極刨出來移靈,這樣與規矩不合。

昭陵肯定是不能去,清東陵也不能入葬,因為后妃陵寢必須陪葬皇帝正陵,你孝莊太后倒是想挨著兒子順治的清孝陵,但皇帝身邊只能陪葬后妃,沒有老媽陪葬的先例。

在孝莊太后去世後,康熙皇帝就開始糾結,直到他本人去世,他也沒有解決這個家族難題,孝莊太后的遺體也一直無法歸葬地宮,只好暫安在京東清東陵。

為表孝道,康熙把孝莊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全部拆掉,移建於清東陵附近,叫做“暫安奉殿”,停靈其中。


直至雍正即位後,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建起陵園,把暫安三十七年之久的孝莊太后葬入地宮,入土為安。

孝莊太后的寢陵名曰“昭西陵”,取的是皇太極的“昭陵”以西之意,這一“西”差出上千里不說,還奔南偏了好多度。不得不說,還是雍正會玩!


歷來現實


在清朝,帝后的建陵工程和入葬儀式比較複雜。如果皇帝或者皇后死了,停屍幾天甚至幾個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清初有一位皇后死了,卻被停屍了37年!這位皇后就是清初初期的奠基者孝莊文皇后。(晚清葬禮)


康熙皇帝為何將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梓宮停屍37年呢?

孝莊皇后的陵址,是康熙帝最頭疼的問題。本來按照清室祖制,祖母孝莊皇后死後,直接安葬在皇太極的昭陵就是了。可是孝莊皇后死之前,跟孫子康熙帝立下了遺囑: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意思就是:孝莊皇后思念後輩,不想被葬得太遠,也不想勞民傷財。(孝莊文皇后)


此時的康熙帝就很為難了,如果將孝莊皇后和皇太極葬在一起,就違背了孝莊的遺願;如果將祖母梓宮(專指皇后的棺材)就近葬在孝陵附近,這樣有違背了清朝祖制。


於是康熙皇帝想到了一個權宜之計:將祖母的靈柩暫時停放在孝陵的附近,在孝陵附近暫時修建了一個安放地:暫安奉殿。日後想到好的辦法,再遷移祖母的靈柩。


康熙皇帝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孫子,雖然“暫安奉殿”是給祖母暫時安放靈柩的,卻也不可馬虎大意,十分重視暫安奉殿的修建工程。康熙皇帝親自挑選幹練的官員,組建最好的工程隊。(康熙王朝劇照)


在修建期間,康熙皇帝多次命令工程隊官員不要損壞了物件,務必要要做到地基牢固。同時為了遵從祖母不要勞民傷財的遺願,修建暫安奉殿的原料很多都是從祖母生前居住的寢宮拆下來的,這樣就節約了相當數量的開支。


由於不用另找物料,再加上康熙帝的重視,暫安奉殿從康熙27年(1688年)正月動工,不到3個月就修建好了。當年的4月十九,孝莊皇后的梓宮才正式被安放在暫安奉殿。康熙帝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暫放竟然就是37年,直到雍正3年(1725年)十二月,孝莊皇后的梓宮才有雍正帝正式遷移到昭西陵。(清東陵全景,紅圈是昭西陵)


孝莊皇后的梓宮可能並不是停放在地上,而是封存在地下的。

我們可以從安放從安放梓宮的日期進行推算。

孝莊皇后的梓宮是從康熙27年(1688年)四月將放在暫安奉殿的,然後工程隊進行了封存,封存用的時間是4天。如果只是將棺材暫放在地上,根本不用這麼久,所以,很大可能是:孝莊皇后的梓宮是被封存在地下的。(清東陵全景圖,右下角昭西陵)


康熙帝沒想到這一“暫放”,就是37年,而且還將祖母靈柩封存在了地下,可見,祖母靈柩安葬的陵址,確實是康熙最疼痛的問題。


文、圖:搞史人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大清王朝前期的政治中,呼風喚雨的孝莊太皇太后薨,但是,直到雍正二年,孝莊才正式入葬,為什麼孝莊太后,死了37年才下葬呢

一般來說,按照清朝黃陵的制度,皇帝比皇后死的早,那麼皇后死後,就需要在皇帝陵旁邊修建專門的皇后陵,但是,即使是孝莊,此後,也沒有埋葬在丈夫的旁邊,而是把陵墓修在了清孝陵的紅牆之外。

民間傳說,孝莊曾經嫁給了多爾袞。同時期的一位文人在他的詩裡曾經寫過孝莊下嫁給多爾袞的事(大禮恭逢太后婚),被許多人以為是信之鑿鑿的證據。但是仔細一看,卻不是這樣的。

寫詩的人叫張煌言,梁羽生曾經在小說裡寫到過這個人,而且高度讚揚他的抗清義舉。在真實的歷史上,張煌言是南明小朝廷的主要成員之一,曾經組織過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武裝。這樣一來就明白了,可以說“太后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誹謗。而且在各種清代史料中都沒有發現手中曾經下嫁多爾袞的證據。

所以綜上所述,孝莊在皇太極死後“嫁給了多爾袞”,所以在孝莊沒有辦法和皇太極葬於一處,反而是兩人隔著一堵牆。

為什麼孝莊死後後37年才下葬呢。或許是長期和子孫輩相處,而且看著他們長大成長成為大清帝國,出色的統治者,甚感欣慰,所以孝莊死之前有遺願,希望和自己的子孫葬在一起。

康熙就有點懵,不知道該怎麼安排這位老祖母,幸虧想起來老祖母曾經提到,自己很喜歡自己在宮中居住的房子,所以康熙就直接,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房子拆了,把所有的原料拉到孝陵附近原樣重建,作為老祖母的“暫安奉殿”。

康熙死後,他的兒子雍正給他辦葬禮,突然發現,自己的祖奶奶,孝莊,太皇太后,還沒有安葬。這時,雍正乾脆就在“暫奉安殿”為其建陵,為“昭西陵”,孝莊終於入土為安。


於史他說


讓孝莊太后停屍宮中37年,不能入土為安,難道是康熙不孝敬皇祖母嗎?

非也非也,這其中有特殊之處。

孝莊是皇太極的夫人,順治帝的母親,康熙帝的祖母。

皇太極去世時,順治帝年齡尚小;順治帝駕崩時,康熙帝年齡尚小,而清朝內部和入關之初,面臨著重重矛盾和諸多困難,在這種局面下,孝莊表現出一個高超政治家的風範,既穩定了政局,又不過於干政,可以說為清朝前期政治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熙對皇祖母十分孝敬,但在孝莊去世後,康熙卻把孝莊停屍在宮中37年,一直沒有下葬,明顯違背古代“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這是為何?

孝莊去世前曾留下遺囑,告訴康熙皇太極下葬已久,自己不想打擾自己的丈夫,所以不要把自己運回關外和皇太極合葬(皇太極陵位於清朝龍興之地的瀋陽),而且自己也捨不得離開順治和康熙爺倆太遠,所以只要把自己葬在清東陵旁邊就行。

康熙是一個孝順的孫子,皇祖母的要求他不能拒絕,可問題是按照禮制,皇帝的女人只能和皇帝合葬,不可能單獨安葬,而且孝莊作為順治的母親,如果進入清東陵地位應該高於順治,但清東陵的第一個陵墓——順治的孝陵已經佔據了清東陵最好的位置。

這就給康熙出了一個難題,回到盛京與祖父皇太極合葬,就違背了皇祖母的生前遺囑;不和祖父皇太極合葬,葬在清東陵內,又違背了歷朝禮制,讓康熙十分為難。

康熙想不到好的解決辦法,無奈之下,只好把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走,重新建在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把孝莊的棺槨暫時安放在其中,可後來康熙政務繁忙,時間一長,似乎淡忘了這件事,以致於康熙在位期間,始終沒有讓孝莊下葬。

康熙駕崩後,把這個問題留給了雍正,雍正認為孝莊棺槨被安放在“暫安奉殿”後的數十年間,國家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說明“暫安奉殿”所在地風水很好,所以乾脆決定就在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把孝莊棺槨葬入地宮,這樣在死後37年,孝莊才入土為安。

以上便是孝莊死後37年才入土為安的原因,不是康熙不孝敬,而是因為孝莊的要求太刁鑽,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那麼,孝莊為何不願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呢?網傳孝莊是多爾袞的秘密情人,九泉之下無顏面對皇太極,才提出不和丈夫合葬,似乎有一定道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孝莊太后的遺囑很讓康熙帝為難,孝莊太后要求一、不願為了自己而動皇太極的陵墓;二、不捨得遠離兒孫;如果隨便找個地方給自己的奶奶安葬了,康熙帝心裡過不去,到底要不要將奶奶與爺爺合葬也很為難。

畢竟奶奶對自己和父親都很好,自己和父親繼位靠的都是奶奶,自己也與奶奶的感情很深,安葬在京師附近是很好,但是古代都是講究帝后合葬,不將孝莊太后與皇太極合葬,康熙心裡也過不去,最後導致孝莊太后遲遲未下葬,直到雍正帝繼位後才解決。

有傳聞這是因為多爾袞,孝莊太后是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她曾下嫁於多爾袞,但是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可信,畢竟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民間傳聞;

也有說法是因為孝莊太后給康熙帝託夢;人們根本抬不動孝莊太后的棺材,人們於是把這件事告訴康熙帝,康熙帝想著便睡著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現一片祥雲,之後他祖母出現了,孝莊太后對他說:“她捨不得兒子和孫子,不願去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順治陵墓旁。”隨後孝莊太后隨風飄去,康熙驚醒後,就下令將孝莊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東陵。這說法的可信度也不太高。

至於孝莊太后為何遲遲不下葬,我們後人只能根據文獻記載猜測,真正原因我們也很難猜到,有可能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康熙帝不願意安葬,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奶奶;也有可能原因非常複雜,牽扯到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帝、康熙帝等人。

1687年12月孝莊太后病重,康熙帝晝夜不離其左右,親自給孝莊太后吹湯藥、喂湯藥。數日後孝莊太后病危,康熙帝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為孝莊太后祈禱,希望上天折損自己的壽命,來增延孝莊太后的壽命。

同年12月25日,孝莊太后撒手而去,臨終前她對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帝抹著眼淚向自己的祖母告別,給自己的祖母上諡號,最後尊重自己祖母的遺囑,將她停放在清東陵。之後康熙帝怕自己祖母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習慣,於是將孝莊太后曾經住過的寢宮拆了,然後搬到孝陵旁又修建好。

直到康熙帝駕崩,孝莊太后都沒有葬於地宮,雍正帝繼位後將這件事提上議程,他遵循了孝莊太后的遺囑,就在康熙帝為孝莊太后修築暫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園,然後將其葬入地宮。孝莊從1687年去世,直到1725年才被葬於地宮。

孝莊太后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尤其對康熙帝的影響極大。


司馬長史


這個題目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我來解釋一下吧,孝莊皇太后死後的確在宮中,但肯定是下了葬的,就葬在暫安奉殿。


之所以葬在宮中而不入祖祠,是因為孝莊皇太后的遺願。在康熙26年的時候,孝莊皇太后永遠離開了康熙,我們都知道康熙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時候死了,童年缺失母愛的玄燁,得到了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悉心照料和寵愛,可以說沒有孝莊皇太后的教育,也沒有玄燁的今天,所以這份祖孫情,是非常深厚的。



孝莊皇太后突然離世,讓康熙備受打擊,一時情緒無法自控,即便祖母遺願不讓他斷辮寄託哀思,但是康熙還是斷了辮,孝莊皇太后不希望打擾太宗文皇帝,又掛念著他和他的父親,因此想把她葬在宮內,康熙應允了,把孝莊皇太后安葬在了暫安奉殿。


之後每年一到孝莊皇太后的忌日,康熙就回去悼念,寄託哀思,即便到了康熙年老的時候,想起祖母,心中仍然充滿了無限的懷念與感激,要知道在大清朝的皇子,沒有母妃的庇佑,不被奸人迫害日子也絕對不會好過,是祖母一直養育著他,陪伴著他,讓他的童年得以安全度過,所以這份感情,在康熙心裡是沒有任何人能代替的。

但是,孝莊未下葬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孝莊為多爾袞的“情人”。

五年十一月,南郊禮成,赦詔曰:“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

這件事情,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恐怕也是八九不離十的一件事情,多爾袞為何要從“叔父”改成為“皇父”,這其中也許可以窺得一二。孝莊作為皇太極的女人,又和多爾袞有染,封建禮制下的孝莊為了避免九泉之下的尷尬,所以不願意下葬和皇太極的身邊。但是,作為皇太極的女人,孝莊本應該下葬在盛京的。

一時間,康熙皇帝也頗為為難,孝莊太后是希望不要輕易打擾皇太極的陵墓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留在兒子順帝皇帝身邊,所以這個問題也成了老大難的問題。


直到雍正即位,特意挑了皇太極和孝莊的結婚紀念日,把孝莊皇太后的陵寢改為了昭西陵,才將孝莊太后下葬。


歷史總探長


孝莊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順治帝生母,皇太極正宮皇后的親侄女,皇太極的敏惠恭和元妃的親妹妹!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集團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最終通盤考慮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福臨繼承大位。順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兒的兒子,大玉兒(孝莊文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福臨也成了大清入關第一帝,並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開國之君。

孝莊文皇后死前留下遺囑,記載於《孝莊後傳》,翻譯過來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古代都是講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武則天死後除去皇帝稱謂,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莊偏偏不願意,背後原因令人費解。後人認為可能由以下三條原因:

一、孝莊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極感情深厚,她不願打開皇太極陵寢與其合葬而打擾到丈夫皇太極與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莊與丈夫皇太極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極的陵墓遠在關外的瀋陽,按照清朝“卑不動尊”的祖訓,康熙不可能將孝莊運回瀋陽安葬,聰慧的孝莊已認識到這一點,所以給康熙下遺囑,雙方都好看。

三、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自認為無顏面對皇太極,所以留下遺囑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選擇同她的兒子同葬在清東陵。

第三條可信度最高

1、當時滿族哥哥死後小叔子娶嫂嫂就是傳統,後來滿族入主中原才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漸漸拋棄。

2、順治帝曾有遺命:“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後可以葬入祖墳(清東陵、清西陵),不是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違朕命者,非我愛新覺羅的子孫,天人可共誅之!”

我們知道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到東直門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親親自舉爵祭奠,按皇帝禮節下葬,但多爾袞死後僅2個月,順治皇帝就“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沒財產”,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可見他對多爾袞之恨可說是咬牙切齒,康熙對此顯然是知道內情的,這樣安排也就可以圓滿解釋。

康熙修建一座暫安奉殿,將祖母的棺槨暫時停放在順治帝清孝陵的風水圍牆外,這一停就是37年,雍正帝繼位後遵循了孝莊太后的遺囑,就在康熙帝為孝莊太后修築暫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園,然後將其葬入地宮。

孝莊太后,傑岀的女政治家,她為國為家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永遠被歷史和後人銘記!


美麗青春您真痘


孝莊文皇后,生於1613年,死於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貴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順治的母親,聖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請注意,她還有幾個身份要特殊說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於1599年,死於1649年,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同時,也是孝莊的親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蘭珠,皇太極的妃子,生於1609年,死於1641年,是孝莊的親姐姐!

一家娘仨嫁給了一個男人--皇太極。

孝莊前半輩子的後宮生活並不如意,雖然13歲就嫁給皇太極,獲封側福晉,但是隨著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漸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冊封五大福晉,孝莊從入宮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蘭珠雖然入宮比她晚,卻寵冠後宮!

但是孝莊的後半生開掛了,皇太極暴斃以後經過一番爭執:孝莊的兒子福臨意外即位,而孝莊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輔佐幼主親政,順治死後(一說出家),又輔佐孫子即位。

她也從五大福晉的末尾晉升為孝莊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偉大而又多災多難的一生,死前留下遺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譯過來就是:皇太極已經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擾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勞民傷財,況且我不捨得你們父子,就想葬在這。

這是一份奇怪的遺囑,記載於《孝莊後傳》,是真是假,有待甄別,歷朝歷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須與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傳統也是一種榮譽,但孝莊偏偏不願意,背後原因令人費解。但就事情的發展來看,遺囑可信度很高。因為1688年孝莊去世以後一直沒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時隔38年。

究竟為什麼不願意歸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後世總結了幾條原因

(1)對老公不滿,哲哲是正宮皇后,自己縱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媽的地位,而姐姐後來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來二去導致孝莊心裡不舒服,所以不願意和她們葬在一起。

(2)遺囑屬實,不願意勞師動眾,且眷戀兒孫。

(3)這點也是最有爭議的,就是坊間流傳的:孝莊曾下嫁皇叔多爾袞,因為二嫁,所以死後不好意思歸葬皇太極。

第三點後世爭議最大,許多人扒出來編造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是張煌言是明朝舊臣,對清朝不滿所以故意造謠誹謗。(簡直是廢話,和清朝關係好當然會為尊者諱)

我個人恰恰覺得第三條可信度最高,當年皇太極暴斃,皇子豪格和皇叔多爾袞爭皇位,雙方互不相讓,後來詭異的落到了年幼的福臨頭上,福臨的皇位來路無法解釋;後來多爾袞更是自稱“皇父攝政王”,這一新穎的叫法究竟代表什麼學界也沒有合理的解釋;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滿族本就是傳統,說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漸漸拋棄。

如果孝莊的確曾經下嫁多爾袞,此事就可以圓滿解釋。而康熙顯然是知道內情的,但囿於奶奶心願和祖制無法取捨,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

這一“暫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沒有結果,反倒是重孫子雍正有辦法,先是給太奶奶一通歌功頌德,後來又引經據典解釋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後整出個昭西陵與太爺爺的昭陵對應起來,事情圓滿解決!


歷史說是非


看過《康熙王朝》這部歷史正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康熙與祖母孝莊太后的祖孫情無不讓人動容。孝莊太后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賢后,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而他對康熙的影響更是巨大。




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12歲即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皇太極即位後晉封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皇九子福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駕崩,順治帝即位,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後又加尊太皇太后。孝莊太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輔佐培養兩代帝王,特別是對康熙的一生影響很深。




孝莊太后與康熙的祖孫之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室裡可謂是最親密也是最感人的。由於順治帝寵愛董鄂妃而冷落了康熙的生母佟佳氏,玄燁兩歲時候就被送出宮遷外邸撫育,尚在沖齡階段的玄燁早早就與父母骨肉分離。在外邸,他經歷了天花的考驗,有了免疫力後重返皇宮,年輕的父皇母后卻先後病逝,才八歲的玄燁懵懵懂懂中就被推上了皇位。童年即失去雙親疼愛對玄燁造成了很大的心靈打擊。然而,來自祖母孝莊太后的愛,彌補了他弱小心靈的感情空白,祖母也成為他生活中最可依賴的親人。




在孝莊太后的傾力呵護,殷殷教導下。小小年紀的康熙便顯示出了作為一位千古明君的潛質。在祖母的教導下,康熙認真學習儒家典籍,誦讀經書,對知識的渴望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豐富的知識涵養為他以後的親政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在鰲拜集團權勢熏天,目中無人完全不把康熙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的時候。是祖母憑藉多年的政治經驗和超人的智慧協助康熙絆倒了鰲拜集團得以讓康熙完全掌握朝政大權。不久三藩之亂爆發,孝莊太后力主削藩,康熙在祖母的支持下果斷出兵平藩成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收復了臺灣。清朝在康熙的統治下進入了穩定健康發展階段。




康熙自己也是一個至孝至誠的好皇帝。“期盡孝養,朝夕侍奉”,對孝莊的孝敬,康熙可謂是做到了無微不至。他每天不管朝事多忙都要前往祖母住的宮中向她問安。他常常“親旨慈寧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每當外出,他也時刻惦念著祖母:即使在南巡途中撲得鮮魚或在圍獵時獲取野珍,他也會以最快速度,第一時間恭進祖母。祖母久病成痾臥床不起後,康熙日夜侍奉,憂心如焚。並前往天壇跪天祈求希望能用自己的陽壽來換取祖母生命的延續。如此赤誠祈求卻終究換不回來上天的眷顧。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太皇太后駕崩,壽享75歲。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依照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郊遵化府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康熙去世後,於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而此時,孝莊太后的靈柩已經在這裡整整停放了近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