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其實二戰的很多歷史走向,都跟石油牽扯到了必然關係。

日本這個小島國除了他們在清末時期奪下的庫頁島之外,他們國內是不生產石油的。

而雖然庫頁島能產出一些石油,但是這些微薄的石油產量是根本不足以供應他們使用的,於是他們就選擇了和美國交易,購買補充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展開侵華戰爭後,他們第一階段佔領下了東北,然後第二階段開始對我們全國展開了侵略戰爭。

剛佔領東北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遭遇到什麼困難的,當時他們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獲得資源,也可以從東北當地富饒的環境中獲取資源,幾乎是順風順水的。

但是在他們展開全面戰爭後,他們的資源卻漸漸吃緊了起來。

1941年,美國選擇封鎖了和日本之間的各方面交易,在美國的一系列的手段下,日本人開始為資源憂愁了起來,其中最讓他們憂愁的就是石油。

日本選擇南進以及挑釁美國

那個時候,庫頁島的石油產量薄弱、我們國內又沒有發現任何石油礦藏的情況下,日本就選擇了擴大戰線來解決石油煩惱。

接下來,他們選擇了距離自己路途最近、最容易奪取、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個地區就是當時英國人、荷蘭人控制下的東南亞。

他們接下來組建了一支南方軍,級別等同於駐紮東北的關東軍以及入侵我們本土的中國派遣軍,對東南亞展開了南進軍事行動。


為此,他們後來甚至不惜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以保障自己能在不受美國海軍干擾的情況下從東南亞運回石油。

諾門坎戰役不是日本放棄攻打蘇聯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覺得日本當時沒有選擇北進蘇聯,是因為他們目光短淺、不顧大局。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南進相比於北進是日本人當時最好的選擇。

日本沒有選擇攻打蘇聯,最主要的原因並不一定是他們在諾門坎戰役中遭遇的挫敗有多麼巨大。


從當時的狀況來說,美國是一點都不比蘇聯弱小的,日本為了東南亞的石油都能輕易對美國爆發戰局,又怎麼可能會因為諾門坎戰役的一點點失敗而放棄他們的大局呢?

諾門坎戰役的真實狀況並不是如同我們想象中那樣一面倒的,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動用了遠超日本許多倍的彈藥,但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日本悍不畏死的陸軍時,死傷人數卻要比日本的死傷人數多上了不少。

蘇聯當時是獲得了勝利,但結果卻是慘勝的。

按照日本當時軍國主義下那種狂熱不要命的態度,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是不會因為這次挫敗而退縮的。

日本放棄攻打蘇聯是因為石油問題

但是在他們深思熟慮後,他們放棄了和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可能。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選擇,是因為他們覺得進攻蘇聯是沒有必要的、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當時日本對石油資源的渴求非常迫切,而蘇聯本身也擁有著大量的石油,但是這些石油距離日本卻非常遙遠。

蘇聯當時的石油資源大多數出產於他們接近歐洲的高加索地區,這些地方是蘇聯當時石油出產的核心地帶,出產了蘇聯絕大多數的石油資源。

而在蘇聯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西伯利亞,當時是沒有探測發現出石油資源的。

如果當時日本人攻打了蘇聯,那他們在打到東歐之前,將要面臨無法獲得石油資源的尷尬。

那個時候,蘇聯常年在和日本勢力交際的遠東地區駐紮了幾十萬到一百多萬的軍隊,日本如果想要打到東歐地區和德國人會合並獲得石油,他們得先通過這幾十萬到一百多萬軍隊的難關。


而在打通了這些重要關卡後,他們還需要一路從東打到西,跨過蘇聯漫長的東西線,突破蘇聯可能在此期間部署於路途中的抵抗軍隊。

經過千難險阻,才有可能殺到東歐地區和德軍會合,並在東歐地區和德軍分享石油資源。

在這個可能之中,日本想要獲得石油是極其吃力的。

而且在這種情況中,他們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他們打到了東歐地區,德國人願不願意跟他們分享東歐地區的石油資源呢?

與其跑過去跟德國人分享最後還不一定可能得到的蘇聯石油資源,獨自霸佔東南亞石油資源的事情,對他們來說誘惑力是無與倫比的。

在這種種的情況下,他們就自然而然選擇了南進。

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還是會失敗

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和德國聯手攻打蘇聯,偷襲珍珠港的事件在歷史中是不會發生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立刻向法西斯軸心國宣戰的事情也不會那麼早得發生。

但是按照美國在珍珠港事變前對日本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態度,我們可以斷定美國在未來是一定會參與進二戰中的,只不過是時間長、時間短的問題罷了。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工業基礎那麼薄弱、武器那麼落後、軍閥混戰分化那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攻打我們都那麼吃力。

要是他們攻打蘇聯的話,憑藉著蘇聯當時力量的凝聚以及他們縱深的廣闊,我覺得他們很難打得到東歐和德國會合。

然後在美國隨之而來的支援下,他們還是會遭遇到一樣的結果。

所以說如果日本當時選擇北進攻打蘇聯的話,二戰的結局還是一樣的,日本、德國還是一樣會遭遇到失敗的結局。


孤客生


日本如果北上進攻蘇聯,二戰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1941年6月德國發起對蘇聯的攻擊,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的階段。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有人認為日本當時應該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但日本卻去進攻美國,反而拖累了德國,因此日本是豬隊友。這種說法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從日本當時的處境來看,南下是它的必然選擇。如果純假設的話,日本選擇北上,最終結局也不會更好,有可能會更慘。

一、日本南下是必然選擇

1941年6月,日本得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後,非常震驚。就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剛剛選擇跟德國和意大利結盟,共同對付美國。當時德國外交部的計劃是拉攏蘇聯,建立一個大陸同盟。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對這個計劃也很熱衷。既然之前已經決定要與美國為敵,那麼最好就是能夠跟蘇聯結盟。準確來說,日本得知巴巴羅薩行動時,感覺又一次被希特勒騙了。為什麼說又呢?之前日本跟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時候,說好一起對付蘇聯的,結果1939年德國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當時就覺得德國背叛了自己。正因為這樣,日本才產生了跟蘇聯緩和關係,轉而對付美國的想法。結果1940年,日本選擇跟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也就徹底得罪了美國,遭到美國的廢鐵禁運。現在德國進攻蘇聯,那麼日本該怎麼辦?


一直主張建立大陸同盟共同對付美國的松岡洋右這會兒變成了北進派,他叫囂著要乘機對蘇聯發起致命一擊。經過一番嚴肅討論之後,最終沒人鳥松岡洋右。諾門罕戰役的教訓讓日本陸軍在蘇聯問題上變得很謹慎,況且從現實層面來說,蘇軍數量比東北的日軍多,日軍需要時間集結。相比北方的蘇軍,南洋的英美實力顯得弱多了。海軍一直堅持南下作戰,去年才定下的方案,海軍已經在準備中了,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南下的既定方案沒有改變,松岡洋右只好辭職。

經過聯席會議和御前會議的討論,日本最終決定對美開戰。他們的理由是,跟美國終有一戰,雖然勝利的幾率不大,但是越晚開戰,獲勝的機會越小,而1941年下半年是最好的時機。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御前會議上說,跟美國妥協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要求日本退出中國,那就意味著幾十萬將士的血白流了。只能儘早開戰,雖然可能會戰敗,但是要是再等下去的話,不出兩年,油料就會耗光,而美國在南洋的防務會增強,另外中國戰場也將無法維持。

說白了,日本南下,就是因為日本所需要的石油等戰略物資控制在美國手裡。南下,可以搶佔石油產地,然後日本還有機會跟美國打。

二、北上的結果

如果日本真的選擇北上,以當時的情況,日本恐怕會敗得更早一點。

前面說了,促使日本對美國開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日本發起對中國的全面進攻之後,依然能夠從美國那裡獲得所需要的廢鐵、石油等戰略物資。1940年5月,德國發起西線攻勢。而美國的態度開始變化,不但開始了對英國援助,對日本也逐漸強硬。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之後,美國立即採用禁運廢鐵的方式回應日本。1941年7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的回應就是石油禁運。另外,德國發起對蘇聯的進攻後,美國很快就宣佈租借法案的範圍擴大到蘇聯。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而不是進軍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同樣會遭到石油禁運。而日本進攻的蘇聯遠東地區,那時候並沒有高產量的石油。日本用有限的庫存資源去進攻一個無用之地,怎麼看都不划算哪。

蘇聯對日本一直有防範,在遠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兵力。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讓日軍領教過了。德軍雖然在進攻蘇聯,但是遠東地區的軍隊並沒有受到影響。日軍在遠東蘇聯紅軍面前,會有什麼遭遇呢?就算日本能打贏遠東蘇聯紅軍,佔領了遠東地區,德軍也能夠佔領高加索地區,獲得產油區。但對日本來說,高加索產油區太遙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日本投入有限資源去進攻蘇聯,美國必然會對其石油禁運,日本的飛機、軍艦、坦克將很快無油可用,成為一堆廢鐵。也就是說,海軍還沒發揮作用,就玩完兒了。日本海軍恐怕會心有不甘。

而美國的石油禁運,必然引起日本的反彈情緒,日本即使打敗了蘇聯,也依然會去攻擊美國。但是日本在進攻蘇聯時消耗了大量力量,而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到時候,美國以逸待勞,要收拾日本,恐怕會更加輕鬆。另外,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國對蘇聯提供援助,日本短時間無法擊敗蘇聯,陷入消耗戰,變成了另一箇中國戰場,日本會因此死得更快一些。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可以肯定地回答,日本沒有任何的機會。日本曾經為北進做過充分的準備,但是結果並不理想。首先,日本在俄羅斯1917年10月革命以後,曾經派遣日本軍一部對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進行干涉,但是最終干涉失敗,日軍撤離了西伯利亞。但是這個經驗就為以後的北進政策埋下伏筆。在日軍在掌握整個滿洲地區以後,就下一個進攻目標有過研討,這就是南進與北進之爭。但是最終日本還是決定南下,原因有多方面:

1)德國沒有向日本透露底牌,就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樣給外界的感覺德國與蘇聯不會有戰爭,日本也開始與蘇聯尋求和解,最終也簽訂友好條約,但是剛簽完德國就進攻蘇聯。讓日本措手不及。

2)日本曾經在張鼓峰等地與蒙古,蘇聯邊防軍邊境作戰,最終都是慘敗結束。

3)內部日本海軍為了與美國開戰,已經進行了2年多的準備,因為陸軍屢戰屢敗,所以海軍優勢論佔了上風。同時,美國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這才逼迫日本大本營決定南進,最終與美國進行決戰。

假如日本真的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在1941年時,日本的軍力已經不能與陸上的蘇軍進行抗衡,或許德軍在西線牽制住蘇軍,但蘇聯在遠東的100萬軍隊也會給日軍迎頭痛擊,原因是,日軍的坦克車不適應現代化作戰,這樣的坦克在發起集團進攻,就是活靶子,原因是日本鋼鐵資源不足,這樣在坦克鋼板厚度非常薄,完全經不起蘇軍的火箭筒打擊。其次就是日軍的火炮主要是山炮,一部分榴彈炮,這樣的炮對對方殺傷力不強,並且自身也容易受到打擊,蘇軍這時已經有火箭炮,對日本的壓制作用很明顯。最後是日軍的轟炸機與戰鬥機與蘇軍的轟炸機與戰鬥機也是差距明顯。日本軍並不是大陸軍隊,而是一支海洋強國,因此如果硬要進攻蘇聯,日本將付出非常的大的代價,也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橋本看日本


我覺得,大的結果不會改變,但是二戰的時間將會延長。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軍,那麼,羅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會對日作戰。也就不會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對日攻擊,更不會有隨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這樣,日本用於太平洋的100多萬精銳部隊,便可以從東北直接攻擊蘇聯,加上駐守的關東軍,最多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對蘇作戰。

當時,蘇聯疲於應付西線戰場的德國人,對於東線戰場,我認為留守的遠東方面軍,僅夠用於防守。

不過,並不代表斯大林對於小日本沒有防備。保守估計,遠東方面軍尚可抽調20個左右的師,儘管都是二流的部隊。

總體來講,蘇聯的遠東軍總計可用人數不超過130萬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但當時的蘇軍,已經在戰爭中脫胎換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都有極大的改觀,雖然是二流的蘇聯軍隊,但戰力要強於日軍的精銳部隊。

同時,本土作戰的蘇軍,依託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戰爭初期會稍處被動,但只要背靠戰略縱深,逐步後撤,抵擋住小日本應該不是難事。

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蘇聯的形勢一定會非常緊張,但是!如果能夠相持一到兩年時間,英美等國必然能夠從歐洲戰場抽身來援。

所以,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擊蘇聯,相信二戰的結果不會發生改變。但!蘇聯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犧牲。





文史不假


假如二戰日軍配合德軍北上夾擊蘇聯,那麼二戰的過程會改變,但是結果不會改變!

其實這個假設已經被二戰迷推演了無數次,個人認為日德夾擊蘇聯有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日本北上的利益;二、日本島的國運;三、軍事協同問題。咱們來從這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北上夾擊蘇聯,日本能獲得哪些利益?

對於大多數二戰迷來說,都希望日軍能夠北上夾擊蘇聯配合德軍作戰,但是你們有想過日軍的感受嗎?讓日軍到西伯利亞啃雪嗎?

一戰結束後,1918年日軍曾經從海參崴登陸西伯利亞,一度打到貝爾加湖畔。當時俄國剛剛經歷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還沒有完全掌握俄國。因此日軍趁機依靠西伯利亞的鐵路長驅直入,映入日軍眼簾的是一片茫茫雪原。最終的結果是不擅長雪地作戰的日軍,被蘇聯游擊隊和新興的蘇聯紅軍給趕了出去。假如二戰時日軍北上配合德軍進攻,蘇聯只需要把鐵路線切斷,日軍就會掉進冰窟窿,你總不能讓日軍走到莫斯科吧?那可是幾千公里,得磨破多少雙鞋才能到!



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的北進計劃主要就是為了為了消除蘇聯紅軍在北邊對日本的威脅,以便於日軍把所有的精力投到對華作戰。但是一場諾門坎戰役讓日本關東軍知道蘇聯不是好惹的,其實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曾經計劃“關特演”,佔領西伯利亞消除蘇聯的威脅,但是後來放棄了,想要佔領西伯利亞日軍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此時的日軍主力正陷入侵華的戰爭泥潭,難道再要讓關東軍北上陷入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當中嗎?再說了,西伯利亞有啥?二戰的時候,西伯利亞那些石油礦產資源還沒被發現。在沒有巨大利益的情況下,日軍是不會北上的。



二、日軍南下戰略關乎國運

很多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把美國拉下水是愚蠢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日軍偷襲珍珠港是被形勢所迫,因為美國掐斷了日本的命脈,日本必須要打這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

二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佔領法國,進而圍困英國本島。反觀在亞洲戰場上,日軍主力越來越吃力,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日力量提供了非常多的戰略物資。在德國削弱英法力量的同時,日軍必須要切這條公路,以此減輕在中國戰場帶來的負擔。所以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想切斷這條公路,為此惹怒美國。美國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售鋼鐵以及石油等戰略物資,等於掐斷了日本島的命脈。除非日軍撤出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日本費盡周折發動侵華戰爭就是為了能夠改變日本島的命運,不可能答應美國的要求。那麼只剩下戰爭這一條路可走,因此日本製定了一個賭上國運的戰爭計劃——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南下佔領東南亞,掠奪東南亞的戰略物資。



三、德日兩國的軍事協同作戰

1936年德日簽訂反共同盟,實際上劍指蘇聯。從兩國同盟以來就沒有過軍事協同作戰,按理說在進行軍事行動的時候,倆盟友應該商量的來,但是實際上二者為了各自的利益在軍事上各自為戰。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擅自發動諾門坎戰役,關東軍與蘇聯的戰事一直持續到9月16日才挺火。在這這段時間裡德國與蘇聯在8月23日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9月蘇德合夥瓜分波蘭。這把日本氣的夠嗆:丫的,老子在跟蘇聯打仗,你卻背地裡跟蘇聯“結盟”。因為此事日本差點跟德國翻臉,最後日軍決定執行南進計劃,為了消除蘇聯的威脅,1941年初日本跟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日軍把軍事部署的重心轉移到南邊。



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進攻蘇聯,而此時的日軍正在為南進計劃做最後的準備。你說這事搞的,我北上的時候你不打,我開始南進了,你又北上。這就是一個軍事協同作戰的問題,要上一起上,要麼都不上。兩個盟友之間在軍事上各自為戰,註定是失敗的!

所以要想讓日軍北上夾擊蘇聯,你得首先解決這三個問題,根據我上面的分析,這三個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所以即使日軍北上夾擊蘇聯,二戰最終的結果也是失敗。

我是鐵血軍史1927,專注於分享軍史知識,傳遞正能量,歡迎您的評論與關注!


鐵血軍史1927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明知故問。

關於日本北上進攻蘇聯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多次分析:

如果日本執意北上進攻蘇聯,那麼他的覆滅節奏將大大提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日兩國各懷鬼胎

很多人說,在蘇德兩軍鏖戰莫斯科時,日本要是能夠夠義氣地在蘇聯的遠東插上一刀,讓蘇聯腹背受敵,那形勢將會大不相同。

但事實證明:這隻能是德國的一廂情願。

對於身處歐洲十字中心且資源匱乏,國土面積狹小的德國而言,向東進攻蘇聯是解決土地和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蘇聯廣袤的國土面積和豐富的資源是德國能夠維持戰爭的最重要本錢。

但是日本並不需要呀,首先日本已經侵佔了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大部分地區,我國的豐富資源能夠維持日軍相當長時間的作戰需要。而最緊俏的石油資源,雖然在我國境內並未找到,但是東南亞的大型油田完全可以滿足。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海洋大國的日本,到底是利用海上實力拿下東南亞油田,還是捨近求遠,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拿下蘇聯的裡海油田呢?

要知道在實現瓜分世界的偉大理想前,德日兩國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

所以於情於理,日本都不會北上進攻蘇聯。即使日本不情願地北上,也會因為和德國戰略格格不入,最終雙方無法默契配合。

2、蘇聯沒那麼容易失敗

1939年5月爆發的諾門坎戰役給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雖然蘇聯傷亡同樣慘重,但明顯日軍更容易倒下。

即使是莫斯科會戰,蘇聯命懸一線時,蘇聯遠東軍區的部隊仍然保持了百萬數量的規模。儘管30萬西伯利亞師調往西線,遠東軍區很多士兵都是徵召的退伍軍人,但仍然能夠讓日軍望而卻步。

很多人說真正讓日軍不敢北上的原因是蘇聯恐怖的工業能力,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真正能夠保證蘇聯不死的,是更為恐怖的斯大林模式。

作為蘇聯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在其執政生涯裡,為應對蘇聯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集中,尤其是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所以蘇聯才能夠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實現絕地反擊。如果日本強行進攻蘇聯,可能也會迅速拿下大部分遠東地區,但只要斯大林模式存在,蘇聯就能夠集中所有力量,將日軍徹底趕出蘇聯領土。而且在蘇聯大工業的支撐下,能夠對日軍造成更大的傷亡,使日本更快覆滅。

進攻遠東,對於日軍而言絕對是得不償失的,蘇聯恐怖的戰略縱深以及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足以拖垮已經將戰線拉得很長的日軍。

3、美國因素始終存在

德日夾擊蘇聯,絕對不是德蘇日三國之間的事情,作為世界大戰,各大國毫無例外都被捲入其中,尤其是美國。

而作為綜合國力遠遠高於德日的國家,美國的選隊將會直接影響二戰的結局。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對同盟國進行廣泛的援助。莫斯科會戰結束後,蘇聯成為美國的主要援助國之一。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德日兩國可以夾擊蘇聯,但卻不能阻止美國對蘇聯的大力援助。而因為蘇聯在抗擊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得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斷加碼。蘇聯不僅沒有被德國法西斯打垮,反而迅速恢復了生產能力,成為抵抗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美國等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聯合,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和共產主義的矛盾已經轉化為法西斯陣營和反法西斯陣營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的形勢下,不僅蘇聯內部不會崩塌,外部的反法西斯同盟也不希望它倒下。所以德日夾擊蘇聯是絕對無法將蘇聯消滅的。尤其是日本,不僅無法消滅蘇聯,還可能過早的將自己送上滅亡之路。

所以最終日本選擇掉頭南下。

某種程度上說,日本南下挑戰美國,不是單純的軍事擴張,更像是日本一場狗急跳牆式的自救。

因為日本在德國橫掃西歐後,對西歐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進行了瘋狂的搶掠,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的在美資產,使日本瞬間陷入困境。

如果此時的日本不選擇突圍,等待日本的結果就是被徹底困死。相比於被吊打的陸軍,作為傳統海洋強國的日本,海軍尚可一戰,於是日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偷襲珍珠港,走上了作死的不歸路。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日本和德國選擇對蘇聯進行東西夾攻,是否能改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相信這曾經是很多人考慮過的問題,畢竟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武”的作用功不可沒,甚至起到了整個大戰勝利的核心作用,西滅德國南滅日本,曾經橫掃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德國和日本陸軍,在蘇聯的鐵甲面前全部走向了敗亡。

可在這個轉折點發生之前,日本和德國究竟有沒有聯手擊敗蘇聯的可能呢?至少就歷史的進程來看,這樣的結果很難實現!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要完成西歐大陸的佔領,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整整推遲了兩年,直到1941年的夏季才開始進行,在德國遲遲無法對蘇聯啟動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已損失數十萬軍隊,並且有上百萬大軍被拖在中國大陸戰場的日本,已經無法集中全國力量來對抗蘇聯,更何況此時日本已經遇到了他們最擔心的問題—能源的短缺!

面對能源的緊缺和來自美國的不斷制裁,迅速對美國開戰並且揮軍南下進入南亞,日本的戰略選擇沒有任何錯誤,南下面對的是分崩離析形成不了統一指揮的歐美殖民佔領軍,北上則面對著上百萬機械化武裝的蘇聯紅軍,南下可以就近獲得大量的煤炭石油能源,北上則得到的是擁有大量資源卻難以開發的西伯利亞高寒地區,日本最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恐怕是一個很簡單的答案。



雖然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百萬關東軍的駐紮也讓蘇聯如坐針氈,為了保障東部的安全甚至在二戰的最後一年才選擇對日宣戰,並且很早就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地位,儘管蘇聯流露出了恐慌,但面對長期駐紮在蘇聯東部的上百萬蘇聯紅軍,有著同樣兵力的日本也完全沒有打贏蘇聯的把握,從十月革命後歐日多國在俄國東部干涉俄國革命的失敗,到20年代末中東鐵路事件中國軍隊的慘敗,再到30年代諾門罕之戰日軍遭受的毀滅性打擊,雖然明知道蘇聯的忐忑,但相比較之下的日本卻更失去了對蘇作戰的底氣,保持現狀、維護日本與蘇聯的和平成為了日本最大的戰略目標。


遼寧資深球迷


很顯然,假如日本軍隊不南下而是與德國一起東西夾擊蘇聯,最終的結果就是日本人會輸得更慘!

日本攻打蘇聯只能攻擊遠東地區

蘇聯是一個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龐大國家,這個國家不僅面積大,而且地理環境比較惡劣,所以這個國家的人口分佈極為不均衡,超過80%的人口都分佈在烏拉爾山以東,而在烏拉爾山以西人口的分佈也極為不平均衡。除了中亞和遠東地區之外,面積多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卻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這裡不僅氣候寒冷而且森林密佈,在森林之中點綴著一些人口稀少的定居點,讓這裡顯得極為荒涼。

在蘇聯時代由於政策的因素,當地還是有一些人口在勉強生存,當蘇聯解體之後,當地的村鎮由於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大量被廢棄,可見當地生存條件之艱。

日本如果向蘇聯攻擊,依靠總噸位190萬噸的聯合艦隊的幫助。對遠東地區的征服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蘇聯在遠東地區主要人口就分佈在沿海的港口裡,只要這裡被佔領,那麼整個遠東地區就會失去。



但是接下來呢?

日本如果繼續像向羅斯腹地西伯利亞一帶進行攻擊,那麼它就面臨著兩大難題。

第一,交通

這裡只有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東西,如果戰爭爆發,為了抵禦日軍的侵略,以蘇聯的性格來講,整條西伯利亞大鐵路很可能都會被摧毀,西伯利亞地區的公路也會遭到同樣的毀壞。以日軍比較原始的後勤保障和運輸能力,向西攻擊將會舉步維艱。

第二,寒冬

西伯利亞的冬季溫度要比蘇德戰場上惡劣的多,到了冬天零下40-50度很正常。如果當年日本和德國同時對蘇聯進行攻擊,西伯利亞地區的嚴寒將會讓這裡的日本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再加上當地游擊隊的襲擊。日軍只能退回到沿海一帶。



(西伯利亞的冬天,這種環境指望日本人乘坐哈士奇拉雪橇向西進攻顯然 是不現實的)

如此一來,日軍就在西伯利亞地區和蘇聯軍隊進入相持階段,對德國沒什麼幫助。


中國戰場的貢獻

日本之所以向美國發起攻擊,是因為他需要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全面抗戰爆發以後,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日軍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很多勝利,可是他所面臨的困難卻越來越大。

首先,早在1938年的時候就在正面戰場上與中國軍隊進入相持階段,這說明日軍的攻擊已達極限。其次,敵後戰場我軍所取得的戰果越來越輝煌,到1941年已經擁有超過5000萬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的蓬勃發展)


同時由於大西南地區沒有被日軍封鎖,從這裡可以向海外進口中國急需的戰略物資,而且由於美英等國對中國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如果日軍不將緬甸佔領,完全切斷中國對外聯繫,那麼中國可以通過緬甸從外界進口越來越多的武器裝備,抗日形勢只會越來越好。

而日本國內的戰略儲備啊已經所剩無幾。這種情況下,如果日本反其道行事不僅不南下而且北上,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無論蘇聯抵抗力度有多大,日軍都難以在遠東地區取得絕對勝利,更不可能越過西伯利亞和德國會師在莫斯科。

而且不要忘了,早在1939年美國就有加入二戰的想法,到了1941年5月,美國已經聯合英國在大西洋一帶與德軍作戰,所以不管日本人偷襲不偷襲珍珠港,美國都會加入到盟國一方,日本的失敗也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由於他主動攻打蘇聯,以蘇聯人的性格,一定會對日本展開瘋狂的報復。


遊者走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曰,意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鑑於這一點,日本配合德國率先進攻蘇聯是極有可能的,做為蘇聯也是有準備的,基於假設,咱們分折一下結果到底會怎樣?

選擇進攻的最佳時機應在1941年的6月22日與德國同步進行,形成兩面夾擊的事態,使蘇軍忙於應對東,西兩條戰線的威脅,造成內部恐慌,混亂,從而一舉取得戰爭的勝利。


就在德軍向蘇聯進攻之時,蘇聯在遠東駐有70多萬軍隊,佈署1萬門大炮,3188輛坦克,飛機4140架,日本想要取得勝利必須速戰速決,要想速戰速決必須在軍力上強於蘇軍,就38年7月日蘇在張鼓峰和沙草峰的戰鬥以及39年的諾門罕戰鬥來看,日軍的戰鬥力是遠遠不如蘇軍的,那麼日軍必須配備更多的軍力和更多的軍事裝備方能取的速戰速決,起碼需要100軍隊,5000架飛機,而當時日本總共只有3500架飛機,還是隸屬於海軍和陸軍兩個部門,就算全部都用上吧,要想速戰速決也是不可能的,這些還只是停留在戰爭初期,事實上到了12月中旬,蘇聯已增加兵力到134萬,飛機,坦克的數量和質量都要遠大於日本,日本的三八大蓋還要面對蘇制波波沙衝鋒槍,就是三輛日本坦克也撞不過一輛蘇制T一34,國內生產能力更是幾倍於日本,即使日本有生產能力,鋼鐵,橡膠,石油也沒了,總不能不燒油,不裝輪胎吧,蘇聯人口更是三倍於日本,基於這些原因,日本最多隻能憑軍國主義的戰鬥意志在西伯利亞打消耗戰,或者最多佔領幾座不大不小的沒多少人的城市,對於1200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丟失幾座城市對於蘇聯不算什麼,由於日軍的參戰,蘇軍在對德保衛戰中,無論軍力,後勤都會受到極大的牽制,戰鬥意識也會有所喪失,有可能德軍真的完成三路大軍對蘇西部的佔領和控制,那麼蘇聯政府只能遷到烏拉爾山脈以東,如果此時美國還不參戰,蘇聯只能和德國籤城下之盟了,而日本佔領的一些領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荒涼的西伯利亞沒有什麼戰略資源可利用,而國內儲備的石油,橡膠也被用盡,又不可能也到高加索地區去得到些石油補充,那樣的話會和德國產生矛盾的,最後“鐵哥們”的軸心國就變成交戰國了,唯一隻能乞求德國的支援,最後也不得不跟蘇聯搞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蘇聯承認日本對滿州國擁有主權,北海道以北所有島嶼歸日本,然後日本撤出西伯利亞,這是日本取得的最好結果,但此時的日本己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了,得到怕只是一紙空文,二戰不會因此而結束,因為蘇聯的實力還在,英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最終美國一定會加入到二戰之中。



所有的都是基於假設,還是對日本最有利的假設結果,日本能得到的只是暫時的,但二戰的結束的時間會延遲,戰爭的傷亡會更大,日本所要補充的戰備資源只能靠德國的施捨,只能看德國的臉色行事,靠乞討,乞求來得到,到不如自己去爭取,所以日本沒有配合德軍攻打蘇聯,而是轟炸美軍珍珠港基地,自己到東南亞去獲取石油和橡膠來維持侵略野心了。


最終侵略者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