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户53553055036


安徽桐城人张祖翼(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光绪初年他到京城应试,但凡听人提起李鸿章,无不切齿痛骂,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众口一词,他觉得非常奇怪,心想李大人到底做了什么“缺德"事,以至于得罪了那么多人?

经过“调查”,得知李鸿章招骂的原因,源于苏州的士绅。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来苏州被忠王李秀成攻占,1862年六月,太平军都城天京告急,天王洪秀全急了,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李秀成于当年十二月奉命北渡长江,一年后的12月4日,部下杀了苏州守将谭绍光,苏州被李鸿章“光复”。

苏州“光复”那天,李鸿章的士兵来到李秀成的忠王府,看到王府里有一座牌坊,上面刊刻着歌颂太平军和李秀成的文字,落款的都是苏州的名人,都是朝中显贵。

李鸿章便派数百士兵把忠王府守护起来,不许人拆。

图1 太平天国运动

实际上,那些落款的苏州名人,都不是建坊之人,而且跟那座牌坊毫无关系,无非是当地的小绅拉大旗作虎皮,借朝中显贵之名巴结李秀成罢了,不了解情况的李鸿章以为那些人与太平军暗通款曲,表示将追查到底,后来了解到实情,才让苏州人把牌坊拆了。

事情真相大白,也圆满地解决了,李鸿章也没追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不料苏州人竟因此恨上了李鸿章!

也就是说,这件事最终对苏州人一点影响也没有,可是苏州人为嘛要恨他呢?《清代野记》说是因为他“口不择言”,至于他到底说了什么让苏州人记恨的话,却只字未提。

光绪改元后,恩科(乡试)开考,李鸿章刚好有事入朝觐见皇上,办完公事后没有马上回去,原因是发榜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便在京城等着。

等什么呢?李鸿章是安徽人,他在等安徽考中的举人来拜见。

发榜的那天,李鸿章于贤良寺设筵,邀来几个显贵的安徽同乡,通宵达旦地等人来报喜,谁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个也没等到!

李鸿章有点蒙圈,派人到顺天府阅榜,发现安徽竟然没有一人上榜!

图2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真是咄咄怪事!李鸿章说"咸丰戊午年,北闱不中咱安徽一人,闹出柏中堂大案,也不知道今年又会出什么幺蛾子"。说完这话,他就坐着轿子出城而去。

李鸿章指的是咸丰八年那个著名的科场舞弊案,考生罗鸿祀重金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东窗事发后柏葰被处斩,最终倒霉的总计达91人,其中判处死刑的有5人,遣戍3人,遣戍改赎罪者7人,革职7人,降级调用者16人,罚俸一年者38人。

至于为什么那一年安徽未中一人,则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与此案毫无关系,但却令李鸿章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联想,也就不由自主地说了那句话。

不料,李鸿章的“口无遮拦”传到了各位主试官的耳朵里,他们也恨上了他——李大人你这话几个意思?难道咱们故意不录取你们安徽人?

说不定,李鸿章还真有这种怀疑。

怀疑也罢,脱口而出也罢,李鸿章也没计较,再说他能跟谁计较呢?官场险恶,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弄得不好自身都难保,谁又有能力替秀才们住持公道呢?何况凡事都得讲证据,就算他有此怀疑,也拿不出证据来。

图3 李鸿章的书法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同治帝驾崩之年,李鸿章奉命出去办皇差,一同去办差的,还有内廷派出的灵桂。

灵桂也是大学士,也是中堂,但李鸿章的走卒轿夫等人,既不认识灵桂,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历,以为中堂大人只有他们主子一人,却不知道京中有无数个中堂。

来到一个驿站,灵桂的轿夫把灵桂的轿子停在堂中,李鸿章的轿夫叫他们抬走,这是我们中堂停轿的地方,尔等是什么人,竟然也敢把轿子停在这里!

灵桂的人说,我家主人也是中堂,而且是满中堂,你家不过是汉中堂,我家中堂位在你家中堂之上,凭什么我们不能停?

灵桂,爱新觉罗氏,祖父是顺治皇帝第五子,道光十八年进士,吓人的头衔一大串:实录馆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吏部尚书、崇文门正监督、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武英殿总裁、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图4 印有李鸿章的纸币

他的人说得不错,虽然李鸿章也是中堂,但那时满人什么都压汉人一头,所以他们家中堂,确实“大”于李中堂。

李鸿章的人不但不服,还破口大骂——若不是我家中堂,哪有你家中堂的今天!

两边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地吵了起来,李鸿章听说后,命巡捕官去叫他们别吵了,叫他们让让对方。

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又口无遮拦地添了一句:"不要惹得癫狗乱咬人,不是顽的!"

李鸿章这话,其实不是骂灵桂,是指朝中那帮御史,然而灵桂怎么知道他不是在骂他,岂有不恨之理!

灵桂那么大的人物,而且关系盘根错节,他这一恨,虽然不敢拿李鸿章怎么样,但逢人就替他“宣传”,还是做得到的,李鸿章岂有不臭名远扬之理?

图5 张祖翼的钤印

十分了解官场“秘密”的张祖翼说,李鸿章得罪了那么多权贵,之所以“尚能督畿辅二十年而不遭祸”,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有恭亲王“倾心相托”,二是有“慈禧尚有旧勋之念”,三是他出手大方,“每年应酬宫闱无从计量”,不然的话,他早就死翘翘了!

张祖翼也是当时的名人,打交道的都是上层人物,对大人物们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在京师出入三十多年,当他了解到京师人不恨李鸿章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二,不禁为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在晚清官场,李鸿章可以说是个最大的受气包,之前有一篇写他的文章,标题就叫“受尽天下百官气”,取自他自己手书的楹联,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与他那张“臭嘴”,谁敢说没有关系呢?

提到李鸿章“嘴臭”,让人想起他一件更小的轶事——

他若喜欢某个下属,他必用他的家乡话合肥土话骂一句:贼娘好好地搞!

被他如此骂过的下属,不但不怪,反而喜形于色,因为这其实不是在骂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喜爱和肯定,表示把他们没当外人,被他这样骂过的人,便自以为从此会走红。

图6 晚清时期外国媒体中的李鸿章画报

但这是了解他的人,对他不了解的人,听到这样“骂”他,会有什么后果呢?

他还真这样“骂”过一个不了解他的人,那人是个候补知县,去拜见李鸿章,他也对他来了一句:贼娘好好地搞。

谁知那人不了解这是李大人的“个性化语言”,也不懂合肥话,以为李鸿章真的在骂他,心想我又没得罪过你,你凭什么骂我?难道你官儿大,就可以随便骂人吗?难道我官儿小,就该被骂么?这人也是个不怕事的主,当即回应一句:“卑职不敢贼大人娘!”

这才是实实在在地骂人,但李鸿章除了无言以对,也没拿他怎么样,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

可以想象,李鸿章留给那个候补知县的,是个什么形象,他的人缘,能好吗?

“祸从口出”这四个字,明白的人不少,但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确实难啊。


历史大学堂


李鸿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非功过,自有定论,早前的李鸿章,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政府的“自强”与“实业救国”,和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洋务运动的开明昌导者,率先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子弹,增强清朝实力,为了实现“自强”,采用西方军事训练,创办轮船招商局,组建北洋水师,“实业救国”创办开平矿务局,为了战时需要,在大沽炮台与天津架设电报线等,这些行动也足以表现李鸿章对清朝“实业救国”的热情和支持,真是倾尽了心血,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而在甲午海战及后期的表现,却象换了大脑似的,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把从前的“自强"和“实业救国"抛在脑后,李鸿章也和力主抗战日本的光绪帝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清政府最后被迫对日宣战,但终未能抵,最终失败。

但作为将帅的李鸿章却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保其实力,不令守军严加防备,造成将士更加换散情绪,采取不抵抗行为,致使阵地落陷。甲午海战后,又令北洋舰队躲进军港,避战保船。从这些说明,给他冠以“胆小怕事,意志脆弱,无能,妥协"之名也无可厚非。


特别《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议和全权大臣的李鸿章,失去往日“洋务运动”的高风亮节和“实力救国”热情,和慈禧一嚊孔出气,更暴露出李鸿章的“求和,妥协,卖国”行为,虽被当时的局势所逼,但被慈禧能认可为全权大臣代表,也足以能表明李鸿章的态度和慈禧一样,那给他后期加“汉奸、卖国贼”也不为过。

总之,甲午战前,功德有颂,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作用,但甲午战后的种种表现,最终把他的功德湮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更多的评价则重于后者,不过功过是非,个人观点的不同也各不相同,随着详细资料的深入,会有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基层农人


说到李鸿章,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国贼,丧权辱国,汉奸等称号。的确,中国近代史上将近有30多个不平等的耻辱条约是他作为代表去签的。甲午中日战争的《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的“杰作”。背负了骂名的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吗?

事实往往是被掩盖的,李鸿章不仅不是大汉奸,他还应该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晚清中国的脊梁所在。作为“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之所以没有想张之洞,左宗棠,曾国潘那样饱受好评,很大一部分就出于他的外交官身份。在他身后面是腐败不堪的清政府,可他还要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列强。

洋务运动

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最先进的中国人毫不为过,是他最先开始了洋务运动。真正意义上用实业去救国的人。

他开创了上海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为中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当时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能够十看到西方经济的发展发展,用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想去帮助国家,比起当时只会喊口号,虚无缥缈去反抗,然而却并什么实际意义的人。李鸿章将真正的爱国落到了实处,在当时的乱世当中仍真正的坚守自己爱国心

军事海防建设

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政府是个没有还海防的国家,清朝的重兵全部只用于陆地防御。

李鸿章建立了北洋水师,充实了清政府的海防力量。解决了我国如此大的海域面积却没有海军的尴尬场面。

不仅如此,他作为晚清军政重臣,一手创办了淮军。当时他同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在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开始从外国购买洋枪洋炮,引进技术设备创办新式军工企业。

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还开办厂矿,编练新式陆海军和兴办新式学堂。李鸿章让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清政府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不论结局如何,他的努力是历史有目共睹的。



外交家

曾经在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会议现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总认为作为战败国的我们,李鸿章肯定是服服帖帖的像条狗一样,接受日本的所有要求。殊不知,那天的会场,李鸿章差点没命。

当时日本提出的要求是高达数十亿的白银,而且不能拿关税抵押。还要求讲东北三省化为殖民地。愤怒的李鸿章坚决不同意,日本人讲枪顶到了李鸿章的额头上。他面不改色,坚决不同意。

日本人没有任何办法,才选择了降低要求。李鸿章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为了国家,不断的减少损失。甚至愿意付出生命。

一代外交家最终也死在看谈判桌上,1901年,在李鸿章在久病虚弱的状况下,还以79岁之躯亲自前往俄国公使馆商谈,最终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吐血而亡,“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意思。他被西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与周恩来总理并称两大外交家。李鸿章为清政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凄凉又谁知。腐败的是清政府,最后来背负骂名的是他。


策神历史


作为李鸿章的老乡(合肥人氏),过去我们合肥人似乎都是以其为耻辱,将其当作以另一个老乡包拯的反面衬托。后来随着时代越来越开明,人们越来越宽容,对其评价也越来越丰满,不再像过去那样极端化。现在合肥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淮河路步行街里就有复原的李鸿章故居,是来合肥的外地人留影的必选地。对于这个老乡的过,我们已经说得太多太多。对于其功劳,这些年,也被挖掘很多,诸如:

1.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2.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成为亚种第一海军。

至于楼主提问的李鸿章的人品和气节问题,作为其老乡,我的答案可能不够公正。其是否贪污受贿,是否“宰相合肥天下瘦”,我认为不影响对其的评价,我们对其给差评,似乎都是因为其出面和列强谈判不力,签订条约、丧权辱国,这不仅仅是背了慈禧或者说整个时代的锅,还有个人判断失误的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当时李鸿章的想法应当是尽量避免开战,这样一来,凭借当时中国表面上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与日本的和谈中可以占一点便宜。后来甲午战争大败,他又希望凭借俄国的力量牵制日本,签订了《中俄密约》,结果却引狼入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晚清重臣,我当然不能说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至少做到了“力挽狂澜”,而且从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其人品并不差:

1.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

2.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来日不长,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奏折里,他在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自己的心迹,说“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合肥现在的发展模式很奇怪,原来的农村都纷纷拆迁盖起大楼,划为新区(滨湖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北城新区),成为城区。学校、企业、政府单位都外迁,已经不存在原来所谓的“市区”的说法(组团式发展,没有中心城区)。原来包公、李鸿章住过的、,张辽威震过的老城区,现在已经逐渐没落。我们本地人现在很少去原来所谓的市区,只有外地人偶尔去看看不多的古迹。但是我每次去老城区,都要在李鸿章故居前驻足,我们中国人说盖棺定论,他已经“盖棺”100多年,尚未“定论”,还是那句话,留待后人评说吧。



非兮惘


首先李鸿章是个有能力的人,也是个有严重性格缺陷人,这样的人适合做幕僚适合从商,决不适合做宰相,戚继光会讨好张居正但是人家更会打仗,汉武帝用亲近但是卫青霍去病都给力,反观能在国破家亡之际能力挽狂澜的于谦张居正毛泽东都是意志很坚定的人,而李鸿章会讨慈禧欢心,会用亲近,也会捞钱,但他不能力挽狂澜,畏战如虎,这点倒是和西安事变之前的蒋介石一样,把外部敌人的侵略都放在国际调解上!其实不管是西方还是日本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全面殖民我国,要是可以我国早成第二个印度,第二,不管那个国家都尊重有血性有上进心的民族国家,可以参考日本也被打开国门,但是日俄战争和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地位是不是明显提升?不要觉得洋人说李鸿章是二十世纪三大伟人他就是真伟人,看看左宗棠在上海洋人的态度,朝鲜战场彭德怀的表现 ,这才是洋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如果李鸿章能用自己的钱和权力发展北洋,能用对的人管理统领北洋,甲午不败,即使败了,也学俄国,拒不赔款割地,这样李鸿章才是真伟人


羽5566


为了不使那帮别有用心为李鸿章这垃圾翻案的人独占论坛,我还是忍着厌烦来回答这个说得都反胃的话题。

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天国执掌军权后,就变国器为私器拥兵自形同军阀。清庭每年投入军费400万两的北洋水师也又让其搞成了李家军。正是因为慈禧的贪权无能、李鸿章带头,才使得中国清末在外患严重到都快灭国亡种的情况下走向了四分五裂。

其凭借军权在手,可以说为捞钱无所不为。办洋务、办军务、办外交无不是搞成他捞钱的机会。筹建北洋水师能借外购舰的机会向德国供应商敲诈勒索索要巨额回扣,而成为当年轰动世界的丑闻;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其部下形同土匪纵军掠抢大发战争财;办军务亦是大捞特捞,能挪用北洋军费四百余万两投资日本茶山煤矿、其子李经芳在日本办有三处洋行,与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倭寇大做大米和军舰动力煤的买卖,哪怕中日甲午开战后这种重要的军需物资贸易都照做不误!其外甥张席珍去世之后,李鸿章就让张席珍的小弟弟张士珩进入到了北洋军械所,长期盗卖军火给倭寇获利数十万两;而北洋水师却长期煤弹两缺更本谈不上训练,参战时都仅仅有半个基数的弹药而且基本上是廉价的实心弹,镇定二舰主炮一共只有三发标准开花弹!因动力煤不达标航速仅能达到标准航速15节的一半!

其经手的对外签订的卖国条约就达三十多个,其中《马关条约》就是因为李鸿章、李经芳父子在日本有重大经济利益谈得比《辛丑条约》损失还要巨大;《中法新约》更是李鸿章在法国战场失利、国际上孤立的情况下力主拱手送上法国在战场上无法得到的中南半岛利益而签订的;《中俄密约》就更是李鸿章主动以中国东北利益勾引沙俄执行其荒唐的以夷制夷策略而签订的,并且吃回扣三百万卢布。

一力反左宗棠公平定新疆叛乱从沙俄手收复国土的主张,理由竟然是为了海防!同样是国家主权领土还有海防的塞防之分?更何况左宗棠公是中国重视海防的第一人。更为露骨的是在祟厚未经授权就放弃了大片新疆国土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反对重新谈判收复国家主权!

庚子国殇更是在列强已经入侵的清庭不得不宣战的情况下,仍然以清庭宣战是乱命为借口拒不接受抗敌职务,反而与侵略者达成协议组织汉奸性质的“东南互保”至使四大总督区和山东袁世凯部置身于国战之外!

李鸿章这一系列贪腐卖国的行为,难道能说是替清庭背锅?难道不是一个彻底的贪腐人渣和卖国汉奸!那些为李鸿章歌功颂德的鼠辈们趁早闭上你们臭臭嘴吧!粪池只会越搅越臭!


史可见证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人称李中堂。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就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李鸿章与这些条约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成了千古罪人,朝廷责他办事不利,国人觉得他是卖国贼,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杀掉他以雪“奇耻大辱”。

当时的清政府,风雨飘摇,完全招架不住外国各方势力,必须拿捏好调和的尺度,过重很有可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已当时的清朝军事力量则完全无法抗衡,只会让更多的土地沦丧,赔偿更多的白银,但是过轻会让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与各国列强交涉,这真的不是一个好差使。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他受够了屈辱并发誓自此不再踏上日本国土,一年后他需要在日本换乘,日本天皇和首相行使外交礼节再也等候他,但是他没有上岸,让在两条船上加了渡板,从此果真没有踏上日本的国土。

他深知中国的国情,要想告别落后的局面,需要“必先富而后能强”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开展洋务运动,建立第一个西式水军,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等等,一共47个第一,称为带领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年少不懂李鸿章,现在方知他一个人踽踽独行,保存国家实力,只待厚积薄发。





历史密档


作为历史人物,在今天的人看来,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只能客观地做个人点评了。

作为晚清重臣,近代史上的名臣,文治武功还是可圈可点的,对维护满清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在当时朝廷看来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期开启的革新运动,尤其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军事史上科技进步的先河。

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戕害过许多人民,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

从他身上不难看出,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有时是不可分割的,你选择站在了哪里,就要在哪里付出代价,哪怕是累世的名声。

虽然他有为人称道的治国理政以及外交才能,但是在最后的封建王朝,他也只能随着清庭的崩塌,在历史过往中飞灰湮灭。


安康财智汇



路遥lgy


李鸿章这个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他。虽然说是李鸿章作为代表签订了《中法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但是李鸿章还是有很多值得人敬佩的事情。李鸿章作为朝中达成,并且处在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他所签订的那些条约其实不应该完全都由他来负责的。李鸿章作为外交大臣,在外交事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左右,而且一有深会议都是李鸿章去处理。而且很多上奏朝廷的折电,辩驳之词均出自李鸿章。


作为清廷的外交大臣他也很早的接触到了很多国外的人和事物,在与八国联军签署议和大纲时清廷给他的指令是“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屈求全,”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在日本面对日本人咄咄逼人的要割让辽东,台湾和彭湖以及赔偿军费3亿两白银的条件,朝廷给李鸿章的指示确是“着鸿章酌情办理”,这等于说是朝廷把难题推给了他。李鸿章可能会想:如果采取强硬态度战争还会继续扩大下去,而以朝廷目前的军队实力是根本打不过日本军队,到时候丢失的东西肯定会更多,可能朝廷都将不复存在;如果答应日本的条件,那朝廷就会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和领土主权。权衡利弊之后最终他选择后者,这样也将会背负一世骂名。


李鸿章背了一锅又一锅。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署了议和大纲,沉重的负担又让他背负;因为在与时清廷给他的指令是“敬念宗庙社稷,关系至重,不得不委屈求全,”

李鸿章这个人才整个就是一个“消防员”。 生逢那样一个时代,李鸿章的每一次出现全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所承担的事全是“人情所最难之事”,所以他不想在卷入这样的事,可是朝廷却不是这样想的。当初八国联军侵华也是直接给李鸿章从两广总督直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催促他速去北上议和。结果到了最后,李鸿章成了“全权大臣”。

李鸿章生不逢时。他的思想转换非常快,对于新鲜事务发展有着敏锐的嗅觉。他曾在给朝廷的奏章里详细描述了国外的机器,以及运作原理,并且在此基础上他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设施设备,为清朝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朝廷对他洋务运动的支持力度完全不够。


1901年李鸿章去世,帝后听闻痛哭失声。日本人对他的评价是:“知西来大事,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提供了优良的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