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用戶53553055036


安徽桐城人張祖翼(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在他的著作裡提到,光緒初年他到京城應試,但凡聽人提起李鴻章,無不切齒痛罵,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眾口一詞,他覺得非常奇怪,心想李大人到底做了什麼“缺德"事,以至於得罪了那麼多人?

經過“調查”,得知李鴻章招罵的原因,源於蘇州的士紳。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來蘇州被忠王李秀成攻佔,1862年六月,太平軍都城天京告急,天王洪秀全急了,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李秀成於當年十二月奉命北渡長江,一年後的12月4日,部下殺了蘇州守將譚紹光,蘇州被李鴻章“光復”。

蘇州“光復”那天,李鴻章的士兵來到李秀成的忠王府,看到王府裡有一座牌坊,上面刊刻著歌頌太平軍和李秀成的文字,落款的都是蘇州的名人,都是朝中顯貴。

李鴻章便派數百士兵把忠王府守護起來,不許人拆。

圖1 太平天國運動

實際上,那些落款的蘇州名人,都不是建坊之人,而且跟那座牌坊毫無關係,無非是當地的小紳拉大旗作虎皮,借朝中顯貴之名巴結李秀成罷了,不瞭解情況的李鴻章以為那些人與太平軍暗通款曲,表示將追查到底,後來瞭解到實情,才讓蘇州人把牌坊拆了。

事情真相大白,也圓滿地解決了,李鴻章也沒追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了吧?不料蘇州人竟因此恨上了李鴻章!

也就是說,這件事最終對蘇州人一點影響也沒有,可是蘇州人為嘛要恨他呢?《清代野記》說是因為他“口不擇言”,至於他到底說了什麼讓蘇州人記恨的話,卻隻字未提。

光緒改元后,恩科(鄉試)開考,李鴻章剛好有事入朝覲見皇上,辦完公事後沒有馬上回去,原因是發榜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便在京城等著。

等什麼呢?李鴻章是安徽人,他在等安徽考中的舉人來拜見。

發榜的那天,李鴻章於賢良寺設筵,邀來幾個顯貴的安徽同鄉,通宵達旦地等人來報喜,誰知道一直等到第二天天亮,竟然一個也沒等到!

李鴻章有點蒙圈,派人到順天府閱榜,發現安徽竟然沒有一人上榜!

圖2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真是咄咄怪事!李鴻章說"咸豐戊午年,北闈不中咱安徽一人,鬧出柏中堂大案,也不知道今年又會出什麼么蛾子"。說完這話,他就坐著轎子出城而去。

李鴻章指的是咸豐八年那個著名的科場舞弊案,考生羅鴻祀重金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東窗事發後柏葰被處斬,最終倒黴的總計達91人,其中判處死刑的有5人,遣戍3人,遣戍改贖罪者7人,革職7人,降級調用者16人,罰俸一年者38人。

至於為什麼那一年安徽未中一人,則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與此案毫無關係,但卻令李鴻章不由自主地產生了聯想,也就不由自主地說了那句話。

不料,李鴻章的“口無遮攔”傳到了各位主試官的耳朵裡,他們也恨上了他——李大人你這話幾個意思?難道咱們故意不錄取你們安徽人?

說不定,李鴻章還真有這種懷疑。

懷疑也罷,脫口而出也罷,李鴻章也沒計較,再說他能跟誰計較呢?官場險惡,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弄得不好自身都難保,誰又有能力替秀才們住持公道呢?何況凡事都得講證據,就算他有此懷疑,也拿不出證據來。

圖3 李鴻章的書法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同治帝駕崩之年,李鴻章奉命出去辦皇差,一同去辦差的,還有內廷派出的靈桂。

靈桂也是大學士,也是中堂,但李鴻章的走卒轎伕等人,既不認識靈桂,也不知道他是什麼來歷,以為中堂大人只有他們主子一人,卻不知道京中有無數箇中堂。

來到一個驛站,靈桂的轎伕把靈桂的轎子停在堂中,李鴻章的轎伕叫他們抬走,這是我們中堂停轎的地方,爾等是什麼人,竟然也敢把轎子停在這裡!

靈桂的人說,我家主人也是中堂,而且是滿中堂,你家不過是漢中堂,我家中堂位在你家中堂之上,憑什麼我們不能停?

靈桂,愛新覺羅氏,祖父是順治皇帝第五子,道光十八年進士,嚇人的頭銜一大串:實錄館總裁、玉牒館副總裁、吏部尚書、崇文門正監督、吏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武英殿總裁、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圖4 印有李鴻章的紙幣

他的人說得不錯,雖然李鴻章也是中堂,但那時滿人什麼都壓漢人一頭,所以他們家中堂,確實“大”於李中堂。

李鴻章的人不但不服,還破口大罵——若不是我家中堂,哪有你家中堂的今天!

兩邊便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地吵了起來,李鴻章聽說後,命巡捕官去叫他們別吵了,叫他們讓讓對方。

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又口無遮攔地添了一句:"不要惹得癲狗亂咬人,不是頑的!"

李鴻章這話,其實不是罵靈桂,是指朝中那幫御史,然而靈桂怎麼知道他不是在罵他,豈有不恨之理!

靈桂那麼大的人物,而且關係盤根錯節,他這一恨,雖然不敢拿李鴻章怎麼樣,但逢人就替他“宣傳”,還是做得到的,李鴻章豈有不臭名遠揚之理?

圖5 張祖翼的鈐印

十分了解官場“秘密”的張祖翼說,李鴻章得罪了那麼多權貴,之所以“尚能督畿輔二十年而不遭禍”,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有恭親王“傾心相托”,二是有“慈禧尚有舊勳之念”,三是他出手大方,“每年應酬宮闈無從計量”,不然的話,他早就死翹翹了!

張祖翼也是當時的名人,打交道的都是上層人物,對大人物們的人際關係,可以說是瞭如指掌,他在京師出入三十多年,當他了解到京師人不恨李鴻章的,竟然不到十分之二,不禁為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在晚清官場,李鴻章可以說是個最大的受氣包,之前有一篇寫他的文章,標題就叫“受盡天下百官氣”,取自他自己手書的楹聯,他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固然有這樣那樣的關係,但與他那張“臭嘴”,誰敢說沒有關係呢?

提到李鴻章“嘴臭”,讓人想起他一件更小的軼事——

他若喜歡某個下屬,他必用他的家鄉話合肥土話罵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被他如此罵過的下屬,不但不怪,反而喜形於色,因為這其實不是在罵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表示對他們的喜愛和肯定,表示把他們沒當外人,被他這樣罵過的人,便自以為從此會走紅。

圖6 晚清時期外國媒體中的李鴻章畫報

但這是瞭解他的人,對他不瞭解的人,聽到這樣“罵”他,會有什麼後果呢?

他還真這樣“罵”過一個不瞭解他的人,那人是個候補知縣,去拜見李鴻章,他也對他來了一句:賊娘好好地搞。

誰知那人不瞭解這是李大人的“個性化語言”,也不懂合肥話,以為李鴻章真的在罵他,心想我又沒得罪過你,你憑什麼罵我?難道你官兒大,就可以隨便罵人嗎?難道我官兒小,就該被罵麼?這人也是個不怕事的主,當即回應一句:“卑職不敢賊大人娘!”

這才是實實在在地罵人,但李鴻章除了無言以對,也沒拿他怎麼樣,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

可以想象,李鴻章留給那個候補知縣的,是個什麼形象,他的人緣,能好嗎?

“禍從口出”這四個字,明白的人不少,但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確實難啊。


歷史大學堂


李鴻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是非功過,自有定論,早前的李鴻章,在一定程度上對清政府的“自強”與“實業救國”,和民族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洋務運動的開明昌導者,率先創立江南製造總局,製造槍炮子彈,增強清朝實力,為了實現“自強”,採用西方軍事訓練,創辦輪船招商局,組建北洋水師,“實業救國”創辦開平礦務局,為了戰時需要,在大沽炮臺與天津架設電報線等,這些行動也足以表現李鴻章對清朝“實業救國”的熱情和支持,真是傾盡了心血,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也不為過。

然而在甲午海戰及後期的表現,卻象換了大腦似的,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把從前的“自強"和“實業救國"拋在腦後,李鴻章也和力主抗戰日本的光緒帝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雖然清政府最後被迫對日宣戰,但終未能抵,最終失敗。

但作為將帥的李鴻章卻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為保其實力,不令守軍嚴加防備,造成將士更加換散情緒,採取不抵抗行為,致使陣地落陷。甲午海戰後,又令北洋艦隊躲進軍港,避戰保船。從這些說明,給他冠以“膽小怕事,意志脆弱,無能,妥協"之名也無可厚非。


特別《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作為議和全權大臣的李鴻章,失去往日“洋務運動”的高風亮節和“實力救國”熱情,和慈禧一嚊孔出氣,更暴露出李鴻章的“求和,妥協,賣國”行為,雖被當時的局勢所逼,但被慈禧能認可為全權大臣代表,也足以能表明李鴻章的態度和慈禧一樣,那給他後期加“漢奸、賣國賊”也不為過。

總之,甲午戰前,功德有頌,對中國的民族工業和機械製造業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作用,但甲午戰後的種種表現,最終把他的功德湮沒在人們的視線之外,更多的評價則重於後者,不過功過是非,個人觀點的不同也各不相同,隨著詳細資料的深入,會有一個更客觀的評價。


基層農人


說到李鴻章,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賣國賊,喪權辱國,漢奸等稱號。的確,中國近代史上將近有30多個不平等的恥辱條約是他作為代表去籤的。甲午中日戰爭的《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的《辛丑條約》都是他的“傑作”。揹負了罵名的他在歷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難道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漢奸嗎?

事實往往是被掩蓋的,李鴻章不僅不是大漢奸,他還應該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是晚清中國的脊樑所在。作為“中興四大名臣”,李鴻章之所以沒有想張之洞,左宗棠,曾國潘那樣飽受好評,很大一部分就出於他的外交官身份。在他身後面是腐敗不堪的清政府,可他還要面對強大的帝國主義列強。

洋務運動

說李鴻章是中國近代最先進的中國人毫不為過,是他最先開始了洋務運動。真正意義上用實業去救國的人。

他開創了上海織布局和輪船招商局,為中國工業生產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在當時腐敗的清政府統治下能夠十看到西方經濟的發展發展,用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的思想去幫助國家,比起當時只會喊口號,虛無縹緲去反抗,然而卻並什麼實際意義的人。李鴻章將真正的愛國落到了實處,在當時的亂世當中仍真正的堅守自己愛國心

軍事海防建設

鴉片戰爭之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政府是個沒有還海防的國家,清朝的重兵全部只用於陸地防禦。

李鴻章建立了北洋水師,充實了清政府的海防力量。解決了我國如此大的海域面積卻沒有海軍的尷尬場面。

不僅如此,他作為晚清軍政重臣,一手創辦了淮軍。當時他同曾國藩一起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在洋務派的主持下,清政府開始從外國購買洋槍洋炮,引進技術設備創辦新式軍工企業。

他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還開辦廠礦,編練新式陸海軍和興辦新式學堂。李鴻章讓儘自己最大努力讓清政府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不論結局如何,他的努力是歷史有目共睹的。



外交家

曾經在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會議現場,也許我們大多數人總認為作為戰敗國的我們,李鴻章肯定是服服帖帖的像條狗一樣,接受日本的所有要求。殊不知,那天的會場,李鴻章差點沒命。

當時日本提出的要求是高達數十億的白銀,而且不能拿關稅抵押。還要求講東北三省化為殖民地。憤怒的李鴻章堅決不同意,日本人講槍頂到了李鴻章的額頭上。他面不改色,堅決不同意。

日本人沒有任何辦法,才選擇了降低要求。李鴻章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為了國家,不斷的減少損失。甚至願意付出生命。

一代外交家最終也死在看談判桌上,1901年,在李鴻章在久病虛弱的狀況下,還以79歲之軀親自前往俄國公使館商談,最終由於情緒過於激動而吐血而亡,“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意思。他被西人稱之為“東方俾斯麥”的,與周恩來總理並稱兩大外交家。李鴻章為清政府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淒涼又誰知。腐敗的是清政府,最後來揹負罵名的是他。


策神歷史


作為李鴻章的老鄉(合肥人氏),過去我們合肥人似乎都是以其為恥辱,將其當作以另一個老鄉包拯的反面襯托。後來隨著時代越來越開明,人們越來越寬容,對其評價也越來越豐滿,不再像過去那樣極端化。現在合肥老城區最繁華的地段淮河路步行街裡就有復原的李鴻章故居,是來合肥的外地人留影的必選地。對於這個老鄉的過,我們已經說得太多太多。對於其功勞,這些年,也被挖掘很多,諸如:

1.發起了近代中國資本力量的啟蒙,建立清政府國有企業,改變晚清朝廷關於近代科學、軍事和經濟的態度。

2.組建清政府的海軍力量,北洋水師的成立代表洋務運動的巔峰,成為亞種第一海軍。

至於樓主提問的李鴻章的人品和氣節問題,作為其老鄉,我的答案可能不夠公正。其是否貪汙受賄,是否“宰相合肥天下瘦”,我認為不影響對其的評價,我們對其給差評,似乎都是因為其出面和列強談判不力,簽訂條約、喪權辱國,這不僅僅是背了慈禧或者說整個時代的鍋,還有個人判斷失誤的因素(甲午中日戰爭時,當時李鴻章的想法應當是儘量避免開戰,這樣一來,憑藉當時中國表面上強大的海軍力量,在與日本的和談中可以佔一點便宜。後來甲午戰爭大敗,他又希望憑藉俄國的力量牽制日本,簽訂了《中俄密約》,結果卻引狼入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晚清重臣,我當然不能說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至少做到了“力挽狂瀾”,而且從其他方面可以看出其人品並不差:

1.李鴻章晚年對維新派和革命黨極為優容,曾經庇護維新人士外逃,也曾經接見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然而對富國強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並不能接受革命黨人的空談)。

2.1901年某日,李鴻章自知來日不長,上了最後一道奏摺,奏摺裡,他在叮囑最高統治者要“舉行新政,力圖自強”的同時,也表白自己的心跡,說“服官四十年,未嘗因病請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

合肥現在的發展模式很奇怪,原來的農村都紛紛拆遷蓋起大樓,劃為新區(濱湖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北城新區),成為城區。學校、企業、政府單位都外遷,已經不存在原來所謂的“市區”的說法(組團式發展,沒有中心城區)。原來包公、李鴻章住過的、,張遼威震過的老城區,現在已經逐漸沒落。我們本地人現在很少去原來所謂的市區,只有外地人偶爾去看看不多的古蹟。但是我每次去老城區,都要在李鴻章故居前駐足,我們中國人說蓋棺定論,他已經“蓋棺”100多年,尚未“定論”,還是那句話,留待後人評說吧。



非兮惘


首先李鴻章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個有嚴重性格缺陷人,這樣的人適合做幕僚適合從商,決不適合做宰相,戚繼光會討好張居正但是人家更會打仗,漢武帝用親近但是衛青霍去病都給力,反觀能在國破家亡之際能力挽狂瀾的于謙張居正毛澤東都是意志很堅定的人,而李鴻章會討慈禧歡心,會用親近,也會撈錢,但他不能力挽狂瀾,畏戰如虎,這點倒是和西安事變之前的蔣介石一樣,把外部敵人的侵略都放在國際調解上!其實不管是西方還是日本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全面殖民我國,要是可以我國早成第二個印度,第二,不管那個國家都尊重有血性有上進心的民族國家,可以參考日本也被打開國門,但是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後,日本的地位是不是明顯提升?不要覺得洋人說李鴻章是二十世紀三大偉人他就是真偉人,看看左宗棠在上海洋人的態度,朝鮮戰場彭德懷的表現 ,這才是洋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如果李鴻章能用自己的錢和權力發展北洋,能用對的人管理統領北洋,甲午不敗,即使敗了,也學俄國,拒不賠款割地,這樣李鴻章才是真偉人


羽5566


為了不使那幫別有用心為李鴻章這垃圾翻案的人獨佔論壇,我還是忍著厭煩來回答這個說得都反胃的話題。

李鴻章自鎮壓太平天國執掌軍權後,就變國器為私器擁兵自形同軍閥。清庭每年投入軍費400萬兩的北洋水師也又讓其搞成了李家軍。正是因為慈禧的貪權無能、李鴻章帶頭,才使得中國清末在外患嚴重到都快滅國亡種的情況下走向了四分五裂。

其憑藉軍權在手,可以說為撈錢無所不為。辦洋務、辦軍務、辦外交無不是搞成他撈錢的機會。籌建北洋水師能借外購艦的機會向德國供應商敲詐勒索索要鉅額回扣,而成為當年轟動世界的醜聞;鎮壓太平天國過程中其部下形同土匪縱軍掠搶大發戰爭財;辦軍務亦是大撈特撈,能挪用北洋軍費四百餘萬兩投資日本茶山煤礦、其子李經芳在日本辦有三處洋行,與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倭寇大做大米和軍艦動力煤的買賣,哪怕中日甲午開戰後這種重要的軍需物資貿易都照做不誤!其外甥張席珍去世之後,李鴻章就讓張席珍的小弟弟張士珩進入到了北洋軍械所,長期盜賣軍火給倭寇獲利數十萬兩;而北洋水師卻長期煤彈兩缺更本談不上訓練,參戰時都僅僅有半個基數的彈藥而且基本上是廉價的實心彈,鎮定二艦主炮一共只有三發標準開花彈!因動力煤不達標航速僅能達到標準航速15節的一半!

其經手的對外簽訂的賣國條約就達三十多個,其中《馬關條約》就是因為李鴻章、李經芳父子在日本有重大經濟利益談得比《辛丑條約》損失還要巨大;《中法新約》更是李鴻章在法國戰場失利、國際上孤立的情況下力主拱手送上法國在戰場上無法得到的中南半島利益而簽訂的;《中俄密約》就更是李鴻章主動以中國東北利益勾引沙俄執行其荒唐的以夷制夷策略而簽訂的,並且吃回扣三百萬盧布。

一力反左宗棠公平定新疆叛亂從沙俄手收復國土的主張,理由竟然是為了海防!同樣是國家主權領土還有海防的塞防之分?更何況左宗棠公是中國重視海防的第一人。更為露骨的是在祟厚未經授權就放棄了大片新疆國土的情況下,仍然堅決反對重新談判收復國家主權!

庚子國殤更是在列強已經入侵的清庭不得不宣戰的情況下,仍然以清庭宣戰是亂命為藉口拒不接受抗敵職務,反而與侵略者達成協議組織漢奸性質的“東南互保”至使四大總督區和山東袁世凱部置身於國戰之外!

李鴻章這一系列貪腐賣國的行為,難道能說是替清庭背鍋?難道不是一個徹底的貪腐人渣和賣國漢奸!那些為李鴻章歌功頌德的鼠輩們趁早閉上你們臭臭嘴吧!糞池只會越攪越臭!


史可見證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人稱李中堂。很多人對他的瞭解就是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李鴻章與這些條約牢牢的綁在了一起,成了千古罪人,朝廷責他辦事不利,國人覺得他是賣國賊,甚至有人公開聲明要殺掉他以雪“奇恥大辱”。

當時的清政府,風雨飄搖,完全招架不住外國各方勢力,必須拿捏好調和的尺度,過重很有可能導致中日戰爭繼續擴大,而已當時的清朝軍事力量則完全無法抗衡,只會讓更多的土地淪喪,賠償更多的白銀,但是過輕會讓清政府的主權和財產也會遭到巨大的損失,作為一個弱勢群體,與各國列強交涉,這真的不是一個好差使。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他受夠了屈辱併發誓自此不再踏上日本國土,一年後他需要在日本換乘,日本天皇和首相行使外交禮節再也等候他,但是他沒有上岸,讓在兩條船上加了渡板,從此果真沒有踏上日本的國土。

他深知中國的國情,要想告別落後的局面,需要“必先富而後能強”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他開展洋務運動,建立第一個西式水軍,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等等,一共47個第一,稱為帶領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年少不懂李鴻章,現在方知他一個人踽踽獨行,保存國家實力,只待厚積薄發。





歷史密檔


作為歷史人物,在今天的人看來,總是有侷限性的,所以只能客觀地做個人點評了。

作為晚清重臣,近代史上的名臣,文治武功還是可圈可點的,對維護滿清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在當時朝廷看來他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後期開啟的革新運動,尤其洋務運動開啟了近代軍事史上科技進步的先河。

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他戕害過許多人民,也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

從他身上不難看出,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有時是不可分割的,你選擇站在了哪裡,就要在哪裡付出代價,哪怕是累世的名聲。

雖然他有為人稱道的治國理政以及外交才能,但是在最後的封建王朝,他也只能隨著清庭的崩塌,在歷史過往中飛灰湮滅。


安康財智匯



路遙lgy


李鴻章這個人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他。雖然說是李鴻章作為代表簽訂了《中法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但是李鴻章還是有很多值得人敬佩的事情。李鴻章作為朝中達成,並且處在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他所簽訂的那些條約其實不應該完全都由他來負責的。李鴻章作為外交大臣,在外交事務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左右,而且一有深會議都是李鴻章去處理。而且很多上奏朝廷的折電,辯駁之詞均出自李鴻章。


作為清廷的外交大臣他也很早的接觸到了很多國外的人和事物,在與八國聯軍簽署議和大綱時清廷給他的指令是“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屈求全,”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在日本面對日本人咄咄逼人的要割讓遼東,臺灣和彭湖以及賠償軍費3億兩白銀的條件,朝廷給李鴻章的指示確是“著鴻章酌情辦理”,這等於說是朝廷把難題推給了他。李鴻章可能會想:如果採取強硬態度戰爭還會繼續擴大下去,而以朝廷目前的軍隊實力是根本打不過日本軍隊,到時候丟失的東西肯定會更多,可能朝廷都將不復存在;如果答應日本的條件,那朝廷就會蒙受鉅額的經濟損失和領土主權。權衡利弊之後最終他選擇後者,這樣也將會揹負一世罵名。


李鴻章背了一鍋又一鍋。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署了議和大綱,沉重的負擔又讓他揹負;因為在與時清廷給他的指令是“敬念宗廟社稷,關係至重,不得不委屈求全,”

李鴻章這個人才整個就是一個“消防員”。 生逢那樣一個時代,李鴻章的每一次出現全是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他所承擔的事全是“人情所最難之事”,所以他不想在捲入這樣的事,可是朝廷卻不是這樣想的。當初八國聯軍侵華也是直接給李鴻章從兩廣總督直升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催促他速去北上議和。結果到了最後,李鴻章成了“全權大臣”。

李鴻章生不逢時。他的思想轉換非常快,對於新鮮事務發展有著敏銳的嗅覺。他曾在給朝廷的奏章裡詳細描述了國外的機器,以及運作原理,並且在此基礎上他引進了很多先進的設施設備,為清朝的工業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是朝廷對他洋務運動的支持力度完全不夠。


1901年李鴻章去世,帝后聽聞痛哭失聲。日本人對他的評價是:“知西來大事,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國的評價是:“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以從政來說,他為這個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提供了優良的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