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十萬之眾,得還者三人耳。”

《元史》上對忽必烈侵略日本的兩次作戰記載簡略,用詞誇張,但也確實承認了蒙古軍遭受挫折。我們探查兩次入侵失敗背後的原因,卻並不相同。

總的來說,忽必烈第一次入侵日本幾乎成功,而第二次卻完全一敗塗地。

如今託網絡發達的福,元朝史書可以和高麗、日本方面記錄對照,大致分析出兩次對日作戰的經過和成敗原因。對第一次元日戰爭筆者已有長文詳細敘述,如果大家對第二次元日戰爭有興趣,筆者也可以繼續撰寫。看過筆者蒙古西征東歐系列的朋友會知道,文章將偏重軍事角度展開分析。

(《元史》記載侵略軍生還者僅有三名南宋降兵:於閶、莫青、吳萬五。但根據其他史料和高麗方面記載,其實返回者遠遠不止他們)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蒙古入侵日本的原因——

元帝國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擴張,這全來源於忽必烈的個人野心。

當蒙古帝國因為內部汗王爭位分裂以後,西部的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紛紛與元朝敵對,同樣渴求汗位的阿里不哥和海都更是不斷挑戰忽必烈。放眼望去,向西擴張已不可能,忽必烈本人又是一位控制慾征服欲極強之人,怎麼辦?他便把目光投向亞洲剩餘未征服地區,比如海對岸的日本,毗鄰南宋的越南暹羅,以及遙遠的南洋爪哇。

元朝繼承了蒙古帝國的擴張性,依舊採用“試探—侵入—掠奪—征服”的慣有手段來面對鄰國。重破壞,輕建設,通過發動侵略戰爭來獲取直接經濟利益和政治聲望。至於傳統所說的消耗降軍等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原因。

(蒙古戰士形象復原)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第一次入侵日本過程簡述(3萬對10萬):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高麗被迫降伏以後,忽必烈屢次要求日本稱臣未果,便開始利用朝鮮半島安排入侵計劃。日本官方更聽聞南宋僧人商賈敘述蒙古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決心抵抗。主政的北條家很快下令動員各地領主和軍隊。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1274年(南宋滅亡前5年)10月初,蒙古高麗聯軍3萬多人乘900艘戰船開始攻擊日本。蒙古軍首先攻陷防禦薄弱的對馬,壹岐島,接著往九州博多灣登陸。蒙古軍分三路進攻,與已有準備的日軍展開交戰。聚集的日軍號稱有10萬之眾,但歸屬不同部隊,且戰術落後

當他們用“一騎討”(單挑)戰術向蒙古軍挑戰時,遭到對方弓箭、投石機密集打擊。惱怒的日軍又採用騎兵集團衝鋒,結果被蒙古軍先以劈頭蓋臉的箭雨覆蓋,再加以側翼夾擊,打得日軍可謂落花流水,傷亡慘重。蒙古軍從金國宋國學來先進技術也發揮威力,投石機發射的火藥彈落在日軍隊伍中爆炸,造成極大恐慌。

(自制略圖,蒙古軍已擊破日軍初期抵抗)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日軍又聚集優勢兵力在陸上抵禦蒙古西路軍金方慶所部,雙方戰成僵持狀態。後蒙古東路軍從背後登陸,前後夾擊日軍,導致日方大敗虧輸。加之蒙古軍主力攻陷港口博多,縱火焚城,迫使日軍全面退向太宰府。日軍撤退時人心惶惶,士氣幾乎崩潰,只能依靠過去白江口之戰後建立的水城工事來做最後抵抗(原本準備防禦唐朝入侵)。

天色將晚,正當蒙古揮軍大進,追趕潰散日軍之時,副帥劉復亨突然中箭落馬(根據日方資料可能為將領少貳景資所射),導致全軍不得不立即停止了乘勝追擊。

(日本繪畫中的少貳景資射中劉復亨)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當夜,蒙古軍退回戰艦之上,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後續策略。

高麗大將金方慶強烈主張繼續作戰,一舉打垮日軍。他稱:“

我軍雖然兵少,但已經攻入敵人地界。現在可以用孟明視焚舟,淮陰侯背水的計策,與敵再做決戰,一定可以取勝!”結果卻因將領間個人關係不和,得不到其他人支持。統帥忻都也表現出遲疑猶豫,他聲言:“兵法所說,弱於敵人就要堅守,強於敵人便將其擊敗。如今我們率領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再深入敵國,恐怕不是好辦法。不如先撤軍,再做良圖。”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不等各軍統一行動,受傷的劉復亨就顧自坐船撤走,其他部隊也只好接連起錨。結果,蒙古軍船隊回程時於日本海面遭遇風暴,船隻和人員傷亡近半(約13500人未返回)。

《元史》記載:“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新元史》記載:“劉復亨瘡重,乃引所部先歸。是夜大風雨,官軍戰船角崖石多破壞,忽敦等乃乘夜引去。”《元寇紀要》記載:“劉復亨傷頗重,先引兵還。是夜,大風雨,賊船觸崖多破,金侁墜水死。於是全軍亦乘夜遁去。”《高麗史》記載:“軍不還者,無慮一萬三千五百餘人。”



失敗原因分析:

第一次入侵日本屬於試探性進攻,作戰主要目的在於展示兵威和劫掠,以及壓服日本稱臣納貢。總兵力運用不多,且沒有做持續長期作戰的準備。在連戰連勝後士兵疲憊,將領們也產生見好就收的退意。

最重要在於關鍵時刻副帥受傷,失去了進取心。加之蒙古和高麗將領不能齊心合力,導致匆忙撤退。回國時遇見風暴只是偶然。如果當時佔據海岸或博多城,完全可以乘勝追擊,進一步威脅整個九州。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良好戰機消失之後,元軍面臨的將是另一種局面。

日本方面因事先得到消息,做了一定準備,召集兵力超過蒙古軍數倍。雖然他們因為傳統緣故,單兵能力較強,但大規模戰鬥的戰術和陣法比較落後,還不能對蒙古軍構成實質威脅。

(現代海洋考古發現的蒙古軍火藥武器,震天雷)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第二次入侵日本過程簡述(15萬對25萬):

滅亡南宋以後,忽必烈再次對日本展開徵討。

1281年春,元軍聚集起15萬大軍分兩路攻擊日本。其中,東路軍由左丞相阿剌罕以及都元帥忻都率領,以蒙古、女真、契丹、高麗人構成,大約4萬餘人(不含水手)。江南軍由范文虎、李廷、囊加歹率領,以南宋投降軍隊構成,大約10萬餘人。

總共4500艘軍船的大船隊航向日本,如同元朝官吏所言:“隋唐以來,如此盛大雄壯的出師,從未曾見啊!”元軍兩路計劃各自出航,在6月匯合於日本壹岐島,一齊攻打太宰府,拿下整個九州。這其實和第一次入侵計劃如出一轍,因為日本本土適合大規模登陸的地點並不多

(日本鎌倉時代裝扮復原)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忻都再一次見到了日本,他的東路軍很快選在熟悉的對馬島登陸。和預期完全不同,7年前輕鬆取勝的場面不復再現。剛剛下船登島的元軍還沒站穩陣腳就遭到激烈抵抗,日軍早有準備。混戰中,元軍郎將康彥、康師子接連戰死。5天后,元軍東路軍又突襲壹岐島,結果還沒抵達就遇見暴風雨,顛簸之下,大約150人摔落海中失蹤。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好不容易佔領兩座小島,東路軍來到了上次撤離的博多灣。和過去不同,進入眼簾的不是滿眼沒有防備的街市,而只有長達20公里以上的石牆防禦陣地(元寇防塁,日本沿海各地均有修築)。如同縮小版長城的陣地後面,是密密麻麻的號旗攢動。日軍大部隊正防禦在此以逸待勞。

忻都觀察以後,發現這些石牆大約2—3米高,厚達2米有餘,一旦部隊登陸就需要面對牆後日軍射來的遠程火力。如不動用雲梯或者其他攻城器械,士兵採用”蟻附“戰術的話傷亡將相當大。並有水手彙報,淺海處存在大量木樁阻攔,強行衝灘難度過高。無奈之下,元軍轉向附近的志賀島登陸,暫時作為船隊停泊地。

(日軍修築的石牆,部署有大量士兵防禦,並有將領負責監督)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6月初,沒等元軍開始新的登陸計劃,日軍卻搶先行動。他們首先發動夜襲干擾了才停泊的元軍。幾日後,日軍水陸並進,兩向攻擊元東路軍。激戰中,日軍300多人被殺,但仍舊一意突進,把高麗部隊衝的亂七八糟,連都元帥洪茶丘都丟下坐騎雜入亂軍逃跑,全賴某位王姓萬戶從側翼解圍,連殺日軍50多人才挽救局勢。日軍河野通有等將領表現突出,不僅帶傷衝上元軍戰船,甚至活捉了一些元軍將校。

元東路軍和日軍的志賀島之戰就以日軍勝利告終。忻都只能選擇放棄此處,退往壹岐島,等待江南軍增援。

(日軍小型兵船攻擊元軍船隊)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原本很快就該抵達的江南軍行動遲緩,他們從寧波定海出發後,直至6月下旬才到達北九州。這期間,等待中的東路軍疾病流行,3000多人患病死亡,戰鬥力大大降低。

7月初,日軍以悍勇聞名的龍造寺、島津、松浦黨(海盜)等數萬部隊聚集起來主動攻擊元東路軍,雙方傷亡劇烈攀升。日軍帶頭衝鋒的龍造寺季時被殺,元軍也付出不少將兵傷亡。好不容易守住陣地的元軍越來越感到形勢不如預想,統帥忻都再一次動搖了。

(日軍(右側)攻擊元軍船隊圖繪)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7月下旬,江南軍終於抵達,東路軍第一時間前往與其會和。整個侵日計劃已經遷延日久,元軍大部隊如今停留在鷹島一帶,正制定計劃如何攻打太宰府。結果日軍又一次主動出擊,用大規模艦隊攻擊元軍。鷹島之戰非常激烈,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只知道兩軍從天黑一直打到天明,日軍方才自動退走。元軍招討使忽都哈思於此役戰死。

(海底考古發現的元軍鐵盔)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面對日軍積極出戰,元軍逐漸被動。他們開始在鷹島開始修築土城,並且將戰船連鎖做成“船城”,猶如崖山之戰南宋之舉。誰都看得出,日軍越打越多,士氣越打越旺,元軍離進佔日本的目的越來越遙遠。因為日軍方面,又得到6萬多人的援軍(六波羅探題所部),雖然還在路上,但即將徹底壓塌兩軍實力的天平。

7月30日深夜,停泊在港的元軍巡夜士兵,親眼看著“如同大山”一般的颱風襲來(山の如し)。巨大風浪把4000多艘軍船肆意揉捏,拋上天空又摁入海底,或者摔打於岩石之上。整個宏大船隊完全屈服於自然力量面前,待到風雨稍稍停歇,元軍僅剩1000艘左右戰船。其中高麗船隊損失較小,江南軍下屬數百艘也受害不大,至於其他船隻就已化為木屑碎塊,要麼沉沒於海底,要麼漂浮於海面了。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其中,高麗國王的兒子,東路軍左副都元帥阿剌帖木兒等人皆溺死。江南軍一位將領在海水中緊緊抱住塊破木板,漂流了整整三晝夜才被救起。至於江南軍主帥范文虎本人,也和部屬們一樣,落水後被人救出。

事已至此,誰人還有戰心。元軍各自撤退,被遺棄在島上的部隊則遭到日軍圍剿。他們在日軍大部隊打擊面前傷亡殆盡,大約20000—30000人被俘。正如史書所言,俘虜中的原南宋人被用為奴隸,工匠和懂耕種專業知識的被留下一命,其他皆被處決。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元故贈長葛県君張氏墓誌銘》八月一日夜半、颶風大作、波濤如山。震撼撃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明日、大帥命公先歸。《元史》文虎等議還、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脫死者、皆壯士也、曷若乘其無回顧心、因糧於敵以進戰、文虎等不從、曰、還朝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禧乃分船與之、時平湖島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棄之、遂悉棄舟中所有馬七十匹、以濟其還、至京師、文虎等皆獲罪、禧獨免。《元史》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閶輩是也、蓋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久之、莫靑與呉萬五者亦逃還、十萬之眾得還者三人耳。



元軍失敗原因分析:

元帝國第二次入侵日本屬於完全失敗之舉。

因為日本經過第一次入侵,已有了抵抗意識。並且有長達7年時間準備。比如修築海防工事,調整經濟政策,召集御家人,募集軍隊,改進武器,檢討戰術。

原本兩軍存在的明顯差距被一步步彌補,日軍戰鬥意志一步步加強。到作戰對陣之時,元軍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

從兵力來看,日軍佔據絕對上風,從各地調來的部隊已經休整停當,隨時可以投入作戰。元軍經歷海上顛簸,體力損耗較大。受阻於日軍後又爆發疫病,士兵戰鬥力難以發揮。

從地理上看,除了數個小島,元軍未能佔領完整登陸場。受限於狹窄區域,歷來嫻熟的騎兵戰術和機動能力無從施展,只能和日軍肉搏,而肉搏戰正是日軍強項。

元軍內部,兩軍協調不力,犯了依次投入兵力的大忌。加上新徵服的南宋軍兵心懷怨憤,高麗軍兵戰力不一,更削弱了投入戰鬥的力量。

作為元軍指揮官,不考察地理天候,不探查敵軍兵力,不研究敵我動向,只顧沿著老路向九州登陸,完全是緣木求魚。即便颱風不來,失敗也只能是時間問題。

所謂世上強弱無絕對。連征戰四方,橫跨歐亞的蒙古軍隊也遭受慘敗,可見知己知彼,因地制宜,方能百戰不殆啊。

(戰前,忽必烈發出的國書)

蒙古軍兩次入侵日本失敗的探析

(歡迎觀賞,圖片來自網絡,侵刪。關注可查看更多文章)

參考文獻:

  • 《元史》 明
  • 《高麗史》 高麗
  • 《東國通鑑》 高麗
  • 《元寇紀要》 日本
  • 《八幡愚童訓》 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