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

《元史》上对忽必烈侵略日本的两次作战记载简略,用词夸张,但也确实承认了蒙古军遭受挫折。我们探查两次入侵失败背后的原因,却并不相同。

总的来说,忽必烈第一次入侵日本几乎成功,而第二次却完全一败涂地。

如今托网络发达的福,元朝史书可以和高丽、日本方面记录对照,大致分析出两次对日作战的经过和成败原因。对第一次元日战争笔者已有长文详细叙述,如果大家对第二次元日战争有兴趣,笔者也可以继续撰写。看过笔者蒙古西征东欧系列的朋友会知道,文章将偏重军事角度展开分析。

(《元史》记载侵略军生还者仅有三名南宋降兵:于閶、莫青、吴万五。但根据其他史料和高丽方面记载,其实返回者远远不止他们)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蒙古入侵日本的原因——

元帝国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扩张,这全来源于忽必烈的个人野心。

当蒙古帝国因为内部汗王争位分裂以后,西部的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纷纷与元朝敌对,同样渴求汗位的阿里不哥和海都更是不断挑战忽必烈。放眼望去,向西扩张已不可能,忽必烈本人又是一位控制欲征服欲极强之人,怎么办?他便把目光投向亚洲剩余未征服地区,比如海对岸的日本,毗邻南宋的越南暹罗,以及遥远的南洋爪哇。

元朝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扩张性,依旧采用“试探—侵入—掠夺—征服”的惯有手段来面对邻国。重破坏,轻建设,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和政治声望。至于传统所说的消耗降军等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原因。

(蒙古战士形象复原)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第一次入侵日本过程简述(3万对10万):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高丽被迫降伏以后,忽必烈屡次要求日本称臣未果,便开始利用朝鲜半岛安排入侵计划。日本官方更听闻南宋僧人商贾叙述蒙古军在中国的种种暴行,决心抵抗。主政的北条家很快下令动员各地领主和军队。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1274年(南宋灭亡前5年)10月初,蒙古高丽联军3万多人乘900艘战船开始攻击日本。蒙古军首先攻陷防御薄弱的对马,壹岐岛,接着往九州博多湾登陆。蒙古军分三路进攻,与已有准备的日军展开交战。聚集的日军号称有10万之众,但归属不同部队,且战术落后

当他们用“一骑讨”(单挑)战术向蒙古军挑战时,遭到对方弓箭、投石机密集打击。恼怒的日军又采用骑兵集团冲锋,结果被蒙古军先以劈头盖脸的箭雨覆盖,再加以侧翼夹击,打得日军可谓落花流水,伤亡惨重。蒙古军从金国宋国学来先进技术也发挥威力,投石机发射的火药弹落在日军队伍中爆炸,造成极大恐慌。

(自制略图,蒙古军已击破日军初期抵抗)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日军又聚集优势兵力在陆上抵御蒙古西路军金方庆所部,双方战成僵持状态。后蒙古东路军从背后登陆,前后夹击日军,导致日方大败亏输。加之蒙古军主力攻陷港口博多,纵火焚城,迫使日军全面退向太宰府。日军撤退时人心惶惶,士气几乎崩溃,只能依靠过去白江口之战后建立的水城工事来做最后抵抗(原本准备防御唐朝入侵)。

天色将晚,正当蒙古挥军大进,追赶溃散日军之时,副帅刘复亨突然中箭落马(根据日方资料可能为将领少贰景资所射),导致全军不得不立即停止了乘胜追击。

(日本绘画中的少贰景资射中刘复亨)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当夜,蒙古军退回战舰之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后续策略。

高丽大将金方庆强烈主张继续作战,一举打垮日军。他称:“

我军虽然兵少,但已经攻入敌人地界。现在可以用孟明视焚舟,淮阴侯背水的计策,与敌再做决战,一定可以取胜!”结果却因将领间个人关系不和,得不到其他人支持。统帅忻都也表现出迟疑犹豫,他声言:“兵法所说,弱于敌人就要坚守,强于敌人便将其击败。如今我们率领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再深入敌国,恐怕不是好办法。不如先撤军,再做良图。”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不等各军统一行动,受伤的刘复亨就顾自坐船撤走,其他部队也只好接连起锚。结果,蒙古军船队回程时于日本海面遭遇风暴,船只和人员伤亡近半(约13500人未返回)。

《元史》记载:“入其国,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掠四境而归。”《新元史》记载:“刘复亨疮重,乃引所部先归。是夜大风雨,官军战船角崖石多破坏,忽敦等乃乘夜引去。”《元寇纪要》记载:“刘复亨伤颇重,先引兵还。是夜,大风雨,贼船触崖多破,金侁坠水死。于是全军亦乘夜遁去。”《高丽史》记载:“军不还者,无虑一万三千五百余人。”



失败原因分析:

第一次入侵日本属于试探性进攻,作战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兵威和劫掠,以及压服日本称臣纳贡。总兵力运用不多,且没有做持续长期作战的准备。在连战连胜后士兵疲惫,将领们也产生见好就收的退意。

最重要在于关键时刻副帅受伤,失去了进取心。加之蒙古和高丽将领不能齐心合力,导致匆忙撤退。回国时遇见风暴只是偶然。如果当时占据海岸或博多城,完全可以乘胜追击,进一步威胁整个九州。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良好战机消失之后,元军面临的将是另一种局面。

日本方面因事先得到消息,做了一定准备,召集兵力超过蒙古军数倍。虽然他们因为传统缘故,单兵能力较强,但大规模战斗的战术和阵法比较落后,还不能对蒙古军构成实质威胁。

(现代海洋考古发现的蒙古军火药武器,震天雷)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第二次入侵日本过程简述(15万对25万):

灭亡南宋以后,忽必烈再次对日本展开征讨。

1281年春,元军聚集起15万大军分两路攻击日本。其中,东路军由左丞相阿剌罕以及都元帅忻都率领,以蒙古、女真、契丹、高丽人构成,大约4万余人(不含水手)。江南军由范文虎、李廷、囊加歹率领,以南宋投降军队构成,大约10万余人。

总共4500艘军船的大船队航向日本,如同元朝官吏所言:“隋唐以来,如此盛大雄壮的出师,从未曾见啊!”元军两路计划各自出航,在6月汇合于日本壹岐岛,一齐攻打太宰府,拿下整个九州。这其实和第一次入侵计划如出一辙,因为日本本土适合大规模登陆的地点并不多

(日本镰仓时代装扮复原)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忻都再一次见到了日本,他的东路军很快选在熟悉的对马岛登陆。和预期完全不同,7年前轻松取胜的场面不复再现。刚刚下船登岛的元军还没站稳阵脚就遭到激烈抵抗,日军早有准备。混战中,元军郎将康彦、康师子接连战死。5天后,元军东路军又突袭壹岐岛,结果还没抵达就遇见暴风雨,颠簸之下,大约150人摔落海中失踪。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好不容易占领两座小岛,东路军来到了上次撤离的博多湾。和过去不同,进入眼帘的不是满眼没有防备的街市,而只有长达20公里以上的石墙防御阵地(元寇防塁,日本沿海各地均有修筑)。如同缩小版长城的阵地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号旗攒动。日军大部队正防御在此以逸待劳。

忻都观察以后,发现这些石墙大约2—3米高,厚达2米有余,一旦部队登陆就需要面对墙后日军射来的远程火力。如不动用云梯或者其他攻城器械,士兵采用”蚁附“战术的话伤亡将相当大。并有水手汇报,浅海处存在大量木桩阻拦,强行冲滩难度过高。无奈之下,元军转向附近的志贺岛登陆,暂时作为船队停泊地。

(日军修筑的石墙,部署有大量士兵防御,并有将领负责监督)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6月初,没等元军开始新的登陆计划,日军却抢先行动。他们首先发动夜袭干扰了才停泊的元军。几日后,日军水陆并进,两向攻击元东路军。激战中,日军300多人被杀,但仍旧一意突进,把高丽部队冲的乱七八糟,连都元帅洪茶丘都丢下坐骑杂入乱军逃跑,全赖某位王姓万户从侧翼解围,连杀日军50多人才挽救局势。日军河野通有等将领表现突出,不仅带伤冲上元军战船,甚至活捉了一些元军将校。

元东路军和日军的志贺岛之战就以日军胜利告终。忻都只能选择放弃此处,退往壹岐岛,等待江南军增援。

(日军小型兵船攻击元军船队)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原本很快就该抵达的江南军行动迟缓,他们从宁波定海出发后,直至6月下旬才到达北九州。这期间,等待中的东路军疾病流行,3000多人患病死亡,战斗力大大降低。

7月初,日军以悍勇闻名的龙造寺、岛津、松浦党(海盗)等数万部队聚集起来主动攻击元东路军,双方伤亡剧烈攀升。日军带头冲锋的龙造寺季时被杀,元军也付出不少将兵伤亡。好不容易守住阵地的元军越来越感到形势不如预想,统帅忻都再一次动摇了。

(日军(右侧)攻击元军船队图绘)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7月下旬,江南军终于抵达,东路军第一时间前往与其会和。整个侵日计划已经迁延日久,元军大部队如今停留在鹰岛一带,正制定计划如何攻打太宰府。结果日军又一次主动出击,用大规模舰队攻击元军。鹰岛之战非常激烈,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只知道两军从天黑一直打到天明,日军方才自动退走。元军招讨使忽都哈思于此役战死。

(海底考古发现的元军铁盔)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面对日军积极出战,元军逐渐被动。他们开始在鹰岛开始修筑土城,并且将战船连锁做成“船城”,犹如崖山之战南宋之举。谁都看得出,日军越打越多,士气越打越旺,元军离进占日本的目的越来越遥远。因为日军方面,又得到6万多人的援军(六波羅探題所部),虽然还在路上,但即将彻底压塌两军实力的天平。

7月30日深夜,停泊在港的元军巡夜士兵,亲眼看着“如同大山”一般的台风袭来(山の如し)。巨大风浪把4000多艘军船肆意揉捏,抛上天空又摁入海底,或者摔打于岩石之上。整个宏大船队完全屈服于自然力量面前,待到风雨稍稍停歇,元军仅剩1000艘左右战船。其中高丽船队损失较小,江南军下属数百艘也受害不大,至于其他船只就已化为木屑碎块,要么沉没于海底,要么漂浮于海面了。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其中,高丽国王的儿子,东路军左副都元帅阿剌帖木儿等人皆溺死。江南军一位将领在海水中紧紧抱住块破木板,漂流了整整三昼夜才被救起。至于江南军主帅范文虎本人,也和部属们一样,落水后被人救出。

事已至此,谁人还有战心。元军各自撤退,被遗弃在岛上的部队则遭到日军围剿。他们在日军大部队打击面前伤亡殆尽,大约20000—30000人被俘。正如史书所言,俘虏中的原南宋人被用为奴隶,工匠和懂耕种专业知识的被留下一命,其他皆被处决。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元故贈長葛県君張氏墓誌銘》八月一日夜半、颶風大作、波濤如山。震撼撃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明日、大帥命公先歸。《元史》文虎等議還、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壯士也、曷若乘其無回顧心、因粮於敵以進戰、文虎等不從、曰、還朝問罪、我輩當之、公不與也、禧乃分船與之、時平湖島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棄之、遂悉棄舟中所有馬七十匹、以濟其還、至京師、文虎等皆獲罪、禧獨免。《元史》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爲唐人、不殺而奴之、閶輩是也、蓋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久之、莫靑與呉萬五者亦逃還、十萬之衆得還者三人耳。



元军失败原因分析:

元帝国第二次入侵日本属于完全失败之举。

因为日本经过第一次入侵,已有了抵抗意识。并且有长达7年时间准备。比如修筑海防工事,调整经济政策,召集御家人,募集军队,改进武器,检讨战术。

原本两军存在的明显差距被一步步弥补,日军战斗意志一步步加强。到作战对阵之时,元军可以说毫无优势可言。

从兵力来看,日军占据绝对上风,从各地调来的部队已经休整停当,随时可以投入作战。元军经历海上颠簸,体力损耗较大。受阻于日军后又爆发疫病,士兵战斗力难以发挥。

从地理上看,除了数个小岛,元军未能占领完整登陆场。受限于狭窄区域,历来娴熟的骑兵战术和机动能力无从施展,只能和日军肉搏,而肉搏战正是日军强项。

元军内部,两军协调不力,犯了依次投入兵力的大忌。加上新征服的南宋军兵心怀怨愤,高丽军兵战力不一,更削弱了投入战斗的力量。

作为元军指挥官,不考察地理天候,不探查敌军兵力,不研究敌我动向,只顾沿着老路向九州登陆,完全是缘木求鱼。即便台风不来,失败也只能是时间问题。

所谓世上强弱无绝对。连征战四方,横跨欧亚的蒙古军队也遭受惨败,可见知己知彼,因地制宜,方能百战不殆啊。

(战前,忽必烈发出的国书)

蒙古军两次入侵日本失败的探析

(欢迎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关注可查看更多文章)

参考文献:

  • 《元史》 明
  • 《高丽史》 高丽
  • 《东国通鉴》 高丽
  • 《元寇纪要》 日本
  • 《八幡愚童训》 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