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錦防線是明末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為何有人說是它拖垮了明朝?

shi兔子


瞭解明末遼東戰況的人都清楚,遼東把大明消耗的病入沉痾,幾乎再無翻身之力,滿清通過長期的軍事打擊,增加明王朝的經濟負擔和軍事壓力,最終使得大明一潰千里。分析如下:

1.大明軍事劣勢是禍根。萬曆皇帝以後得遼東戰場,明朝已經失去主動權。李成梁養虎為患,明王朝最終自食其果。努爾哈赤初建的八旗軍已經無人阻擋,薩爾滸一仗,將明朝廷的腐敗,內鬥,低效,軍事無能顯露無疑。大明軍隊與滿清軍隊相比,差的不是一點點。滿清在遼東攻城略地毫無壓力,皇太極甚至多次入侵關內各省,亦能全身而退。可見,明王朝的軍事能力低下是禍源。


2.加固防守是無奈之舉。既然軍事作戰能力弱小,不可與八旗軍交鋒。只能選擇防守,防守之法,各有各的一套,最終認定最堅固的方案就是孫承宗,袁崇煥的關錦防線,即以山海關為保障,寧遠為支點,錦州做長臂。三座城市連成的防線,幾乎固若金湯,無人可破。但是,明王朝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每年耗銀四五百萬兩之巨。而明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六七百萬,天災,人禍,百官工資,其他軍隊邊關,貴族支出,崇禎每年都倒欠錢。


3.明王朝最終敗於消耗戰。明王朝有九大邊關要塞,光一個關錦防線就把財政吃掉十之七八,其他邊關將領官兵如何維持?欠餉!空缺怎麼補?搜刮百姓!朝廷上下數以萬計的官員工資怎麼辦?欠薪!而此時,明朝廷還要維持大內和皇室宗親的巨大開支,因為明朝朱家貴族有百萬之眾,他們只吃不吐,一點苦不能受,一分錢不能少,都要供應上。就是這樣,到處拖欠,又到處搜刮,最後搞得邊關兵變,百官貪腐加劇,貴族哭鬧,百姓造反,明王朝怎能不走向崩潰?


話說春秋


崇禎皇帝一繼位就面臨兩大問題,農民起義風氣雲湧和建州女真崛起。明朝面臨兩線作戰,耗費很大,當然很難受。不過崇禎剛繼位,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想有一番作為,於是重新啟用被罷官的袁崇煥。

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復遼計劃,崇禎急於出成績,也為了解決兩線作戰的困局,能用五年時間徹底解決遼東問題,他當然很高興。崇禎給予袁崇煥極大支持,國庫空虛,就增加遼餉,甚至動用自己的小金庫。



崇禎朝,地球處於小冰河期,自然災害不斷,再加上明朝末年,官場腐敗,官員盤剝百姓加劇,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才造成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崇禎增加遼餉,自然是加重了農民負擔,使更多的人交不起稅,為了活命,紛紛加入起義軍。起義軍隊伍越壯大,剿滅起來越困難,需要的費用也就越大。

國庫沒錢,遼餉也增加了,關寧錦防線錢還是缺錢,大臣周延儒給崇禎出主意,全國各地有很多驛站,這些驛站基本成了官員免費旅遊的服務站,裁掉這些驛站可以節省很大一筆開支。崇禎欣然答應。驛站被裁,大批驛卒失業,生活沒了著落,也加入了農民起義大軍。李自成就是其中一員。



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道蒙古部落,從喜峰口入關直逼北京,崇禎復遼夢想破滅,關寧錦防線不再有復遼任務,但它還是阻止清兵入關最重要防線。畢竟清兵入關山海關是最近的道,這條防線還得守。

有人說,放棄寧遠和錦州,明軍撤回山海關,不是可以省下很多錢嗎?遼東經略熊廷弼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山海關到北京才幾百裡,無險可守,北京安全無法保障,皇帝能幹?放棄寧錦,朝廷必須南遷,可是崇禎至死也沒能離開北京。雖然清軍可以越過燕山入關,但是他們問鼎中原必須打通山海關通道。所以,關寧錦防線必須守,而且還要重點防守。



1640年,明軍派洪承疇率領十幾萬大軍解錦州之圍,這十幾萬軍隊是西北平定農民起義軍的部隊,結果松錦之戰大敗,洪承疇被俘投降,十幾萬大軍化為烏有。

洪承疇走了,給農民軍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李自成快速壯大起來,最後顛覆了大明。

關寧錦防線耗盡了大明的財,耗盡了大明的百姓,耗盡了大明的軍隊,說它拖垮了大明沒錯。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受《明朝那些事兒》影響,很多人都把關寧錦防線及其締造者孫承宗看得很重,認為如果沒有這條防線,大明估計都撐不到崇禎十七年就得完犢子。話是這麼說,但是,也有其他的可能性。


孫承宗的戰略,當年明月說的非常細,也很有趣——無非就是慢慢跟你磨,今天佔你一個村兒,明天拱你十畝地。就是靠著這麼一步步地朝前按部就班的往前推進,才把山海關外的遼西走廊給收復回來,締造出了偉大的關寧錦防線。

而朝中很有一些人,一直主張著和後金決戰,這其中就包括崇禎帝自己。搞得袁崇煥這位孫承宗的繼任者,都不得不吹了一個讓他日後以生命償還的牛皮——計五年,全遼可復!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搞得後世很多人罵崇禎——心態怎麼這麼容易崩,怎麼這麼心急,你就按孫老師的法子磨,不就磨死滿洲人了嗎?

這個道理也不錯,可是需要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錢。

這個問題好像是廢話,但是真的就是如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定下了稅率,後世的稅款每年基本上就那麼多。如果是太平時節,可能稅款還會有所結餘;而一旦碰到這種長期戰爭,稅賦很明顯就不夠用了。

而偏偏這種以修堅城固守的方法又是最燒錢的戰法。要知道,那些修城的人都是要吃飯的,即使不給他們工錢,光糧草供應就是很大的一筆開銷。而明朝對遼東軍的軍餉又特別優待,這就造成國家財政在遼東戰事方面面臨著巨大的虧空。

這從相當大的程度上能解釋崇禎朝的一些亂象——比如,崇禎極其摳門兒;又比如,崇禎不讓孫承宗在遼東繼續幹下去;還比如,遼餉和李自成。

崇禎年間有所謂“三餉”,其中最大的就是遼餉,也就是給遼東地區的軍餉加徵的賦稅。而為了徵遼餉所做的財政改革,就一方面裁撤了驛站,另一方面增加稅收。這兩條,最終把米脂縣一個老實的驛卒,逼成了最後的大順皇帝——闖王李自成。



青言論史


關寧錦防線是明朝晚期為抵禦後金(清朝前身)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道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其間築有多個堡臺作為聯防據點。

關寧錦防線分南北兩段,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亦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松山、錦州,抵大淩河。

明天啟二年起,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拓地四百里,始築關寧錦防線,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天啟五年,高第經略遼東,盡撤遼東軍民,據清人所撰《明史》記載,僅袁崇煥孤守。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袁崇煥在寧遠之戰擊敗皇太極後,恢復關寧錦防線,其中北段主要由趙率教負責修建。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明軍倚靠關寧錦防線,在寧錦之戰大勝後金軍。此後十數年後金軍始終無法攻破關寧錦防線,直到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的松錦之戰,明軍大敗,清軍佔領松山、錦州。北段的寧錦防線瓦解,明軍力量退縮至南段的關寧防線。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逼北京,遼東總兵吳三桂接詔放棄寧遠、入衛北京,清軍隨即佔領寧遠。四月吳三桂領山海關明軍聯合清軍打敗李自成,清軍過山海關入主中原。

雖然關寧錦防線號稱固若金湯,但每年維護費用高達500萬兩左右,還不包含駐軍軍餉;而明末全國一年軍費理論上只有800餘萬兩,拖垮明朝財政。況且這類靜態的堡壘如馬其諾防線,敵軍只要繞道即可,耗費巨資的堡壘僅剩震懾作用,兵力又過分集中於防線上,致使防線以外地帶的空虛。如崇禎年間便發生多起後金軍繞道蒙古攻打較次要的長城關口,輕鬆入塞後劫掠城池、擄獲人口財物,對華北地區造成嚴重破壞,明朝財政雪上加霜。同時,明廷為驅逐入侵的後金軍,只得調撥負責征剿流寇的部隊,讓李自成的大順軍得到喘息機會。

關寧錦防線反而使明朝陷入顧此失彼的兩難局面,加速了其覆滅。

參考文獻

《三朝野紀》

《明史·孫承宗傳》,卷250


SeaArm


雲漢鑫曰:所謂的關寧錦防線是一群不真懂軍事的書生們想出來的損招,這樣的防線與當年劉備被火燒連營八百里的猇亭之戰相似!

兵法有云“三十里不救,三百里不援”。凡用兵必聚力迎敵,哪有排兵數百里而不敗的呢?關寧錦一線從軍事角度出發,還是應當採取要點防禦與積極的攻勢防禦相結合這樣的策略才行。

另外,所謂關寧錦防線本質上還是一種兵力極度分散的要點防禦,完全沒有野戰兵團,這樣的防禦策略實際上就是困守,困守的結果只有空耗錢糧和坐以待斃!

因此,關寧錦防線就是拖垮明王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用戶103678524179


先從萬曆皇帝說起,此老懶政,但是要錢絕對不懶的,有一天自己感覺病的快要死了,良心發現,對內廷的人說,我就要死了,還要錢幹啥,把稅收停了吧,大臣們呆頭呆腦的等著明發上喻,豈知這斯又緩過氣來了,鹽稅、礦稅、工商稅,繼續斂!你要問他要這麼多錢幹啥?除了自己花的都給他小兒子福王“之國”去了。這時東邊有一個“建奴”在那裡慢慢的做大。這老頭不用心思鞏固國防,有錢沒花在道路上。他死後兒子短命,長孫愛玩,只可憐了個崇禎皇帝,上位免稅,欲慰民望,豈料他父祖養大的東北虎,年年擾邊,養邊兵需要錢修邊陲需要錢,把皇宮裡的金銀器都換做瓦罐了。不得已,只有取之於民,誰都知道,修邊防要錢,打仗要錢,錢、錢、錢!崇禎爺縱有愛民心,也不能少了衛國志,於是便逼出了一夥子李自成們,回頭想想,但凡萬曆時期,把一半的心用到鞏固國防上,用到國家利益上,使邊陲固若金湯,這不是造福於子孫,造福萬民了麼?


錢君史話


關寧錦防線,是孫承宗修築的一條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前鋒,並且在城池之間輔以各類軍寨的防線。這條防線在一定時期地區遏制住了後金前進的腳步,但是,長遠來看,它的確是戰略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孫承宗當時對於後金的估計是,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漁獵(兼有遊牧)民族的政權,它的國力並不足以和明朝相抗衡。所以,後金在遼東取得的一系列戰果都是建立在單純的軍事優勢之上的。既然明朝無法在正面戰場依靠純軍事力量擊敗後金,那麼可以通過修築巨大的工事來抵禦後金軍團的衝擊,並且步步為營,一步一步蠶食後金,和後金拼國力,最終耗死後金。

但是,這個計劃的漏洞在於,高估了明朝國力的承受能力,低估了後金的學習能力和擴張速度。從萬曆時期開始,明朝的社會便進入了頻繁發生動盪的時期,此後越加嚴重。到了天啟時期,明朝國庫虧空,財政入不敷出,天災人禍頻繁,造成了農民起義的數量急劇增多。所以,明朝此時面臨的國內形勢非常不容樂觀,根本不能和敵人打消耗戰。



而關寧錦防線,就是一件非常燒錢的工程。不僅需要修築各種堡壘,寨子,還要花費巨大的資金訓練精銳部隊,並且保證其軍餉不斷。所以,明朝的遼餉,始終是制約明朝末期財政的一個重大問題,而遼餉的大部,都投入到關寧錦防線之上。

另一方面,後金在皇太極時期,迅速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其經濟基礎不再是薄弱的漁獵遊牧,而轉向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所以經濟實力大大加強,不再畏懼和明朝進行長期對抗。除此之外,皇太極征服了北方的蒙古部落,這也就意味著滿洲日後想侵略內地,可以直接借道蒙古,突破長城而不必須經過關寧錦防線。這樣一來,這條防線的實際意義大為下降。



所以,通俗地說,關寧錦防線不僅無法真正防住清軍的入侵,反而會使得明朝為了維護它而投入更大的資金,形成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明朝斥巨資維護該防線,造成財政緊張,無法應對內部天災,不僅如此,為了保持財政收支的平衡,不得不加重稅款,從而造成更多的農民起義。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關寧錦防線,的確拖垮了明朝。


庭州行者


明末朝廷稅收也才幾百萬兩,年耗費三百萬響的遼東軍耗費太大了,卻還是丟城失地,養寇自重,遼東拖垮了明朝


腦殘也敢言乎


說這話的人就是傻逼,照他們的理論,漢武帝就不該對匈奴開戰,冉閔就不該反抗五胡亂華,岳飛就不該抗金,我黨和國民黨就更不該抗日。因為這些都拖累了經濟!!!你腦子是是什麼!?是米田共嗎?人家都殺上門了,要殺你全家了,你還不反抗,還要說反抗影響你賺錢了??你爸媽怎麼生了你這種畜牲??不當人子!!!


空白的人36502473


長期邊防,耗費人力物力,沒有打贏幾場大仗,而且主將不主動進攻,囤積大量物資,後金進犯,搶走物資,成了後金的補給線,引起朝廷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