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破釜沉舟”一語,最早出現於《孫子兵法•九地》篇。

該篇系統地分析了戰爭中常見的九地: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泛地,圍地,死地。詳細地論述了統軍者各應持以的應對態度。

孫子說:“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作為統軍者,必須鎮靜以求深思,嚴正而有條理。設法矇蔽士卒的耳目,讓他們對軍事計劃毫無所知;不斷改變戰法,使敵人無從捉摸。接著,“破釜沉舟”一語就從這兒出現了:“調遣軍隊,就像讓他們登上高處而抽去梯子,斷絕他們的退路。率軍深入別國諸侯領土,要像弩機發出箭一樣一往無前。燒燬船隻、砸碎鐵鍋,驅趕士兵猶要如驅趕羊群一樣,趕過去,趕過來,讓他們不知道到底要到哪裡去。”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顯而易見,所謂“破釜沉舟”,孫子只是打了個比喻,就跟上文說的“登高而去其梯”一樣,並不是真的騙士兵登上高處而抽走了梯子,讓士兵過河就擊沉船隻、砸碎鐵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論證後面的一句:“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意思是:集結全軍,把他們置於險境,這就是統軍者必須做的事)

可是,司馬遷因為不滿於平民出身的劉邦成就了大業、同情於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得好死,內心有深厚的“尊項抑劉”情懷,就在《項羽本紀》中極其煽情為項羽大唱讚歌,甚至不惜違背自己“不虛美、不隱惡”的著史原則,無中生有地為項羽編造了一系列子虛烏有的戰績。

發生在鉅鹿之戰中的“破釜沉舟”便是其中之一。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在這裡,司馬遷把孫子所作“破釜沉舟”一詞的比喻神奇地化成了現實。

怎麼個神奇法呢?

項羽從安陽入援鉅鹿,不是隔著洹水和漳水嗎?

而要渡過洹水和漳水,就必須出現“破釜沉舟”中的重要道具——“舟”。

有了舟,又有軍隊煮飯的必需品——鍋。

司馬遷就搖動自己的生花妙筆,演繹出一段貌似真實的“破釜沉舟”情節。

司馬遷寫,項羽率領僅有的數萬之眾,“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心一舉消滅秦將王離所部十幾萬秦帝國正規軍,回頭又擊敗了秦將章邯20萬大軍,徹底扭轉了天下局勢,把大秦帝國推向死亡。

實際上,他寫“破釜沉舟”的發生過程基本是對“破釜沉舟”一詞的解釋過程,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卻也神氣十足,凜凜生威。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為了突出項羽的英雄形象,司馬遷在戰鬥結束後還加上了神來的一筆:“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宋代劉辰翁因此說:“敘鉅鹿之戰,踴躍振動,極羽平生。”

明代茅坤也稱讚說:“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可是,關於這場不可思議的勝利,司馬遷只是含糊其詞地記:“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籍迺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侯皆附”……

這裡面的問題的關鍵點是一個“破”字。您司馬老先生只是一個勁兒地是說“大破之”、“破秦軍”、“再破之”,但到底是怎麼一種破法,交待不清楚,語焉不詳。

實在沒轍了,就說項羽兵襲糧道,王離軍無糧自亂,經不起打,一下子就潰敗了。

如此行文,表面上眉飛色舞、天花亂墜,但真實的細節根本經不起推敲。

且看鉅鹿之戰各方所在位置:鉅鹿城內外分駐趙王歇的軍隊和王離的秦國大軍;鉅鹿南面不足十里的棘原駐紮著章邯軍指揮部;棘原南面是漳水,章邯在漳水北岸沿河設防;漳水再南是洹水,項羽的軍隊就駐紮在洹水南岸的安陽城裡。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項羽從安陽出發,“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每人只帶三天的乾糧,先渡過洹水,再強渡漳水,沒寫如何突破章邯軍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直接就說:“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這種筆墨經濟傳神、簡捷有力。

可是,讀者根本沒弄清楚項羽是怎麼突破章邯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的。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好吧,就算章邯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是紙糊的,一吹就破,但你項羽總不能置駐紮在棘原的章邯大軍於不顧,直接“圍”與之只有十里之遙的王離軍吧?而且,王離軍有十幾萬,已散開包圍著鉅鹿城,項羽只有數萬人是怎麼做到“圍”王離軍的?再者,從安陽到鉅鹿,直線距離有兩百多里路,就算項羽急行軍、兩條河都是一次性擺渡通過,沿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但這總得消耗了一天口糧了吧?剩下兩天的口糧,要與秦軍展開九次大戰,能做到嗎?

不管怎麼樣,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已經做到,他“大破之”,收拾了王離大軍,讓“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可令人驚奇的是,交代完這一輝煌戰績,下一段筆鋒大轉:“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

章邯的大軍仍然完好無損地佔據在棘原,而項羽的軍隊卻回到了漳水南岸……

項羽為什麼要這麼做?

您已經勝利了都,不會是三天糧食吃完了,沒有吃的,又灰溜溜返回漳水南岸吧?

但前面不是交待了嗎?“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船都已經弄沉光了,南岸的廬舍也燒成白地了,先不說是怎麼渡過漳水的,就說回來了,真能馬上弄到吃的嗎?

所以說,真相只有一個,“破釜沉舟”是沒有的事兒,項羽渡過漳水,並沒有到達鉅鹿。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項羽“破釜沉舟” 只帶三天干糧發動渡河作戰的時間是秦二世三年十一月,而王離的投降時間卻是在兩個月之後的秦二世三年端月。也就是說,王離的投降其實沒項羽什麼事。項羽之所以還停留在漳水南岸,其實是根本沒能衝破章邯設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線,灰頭土臉地敗退回來了。

其實,在章邯答應與項羽的會盟(司馬遷說是投降)之前,項羽自始至終都沒能衝破這條防線。

按照《項羽本紀》上的記載,在王離投降一個月後,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三戶是漳水河北岸的一個渡口,項羽想爭奪漳水河北岸的渡口,這不能理解。但又怎麼“軍漳南,與秦戰”了?

原來,項羽偷渡三戶,惹毛了章邯,被章邯攆著打過了漳水河南岸,雙方在漳水河南岸交戰。

項羽真的破釜沉舟了嗎?也許,我們被司馬遷聲情並茂的描述給騙了

4個月後,由於秦帝國的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等人被誣下獄處死。章邯驚懼,主動要求與項羽會盟。按《秦楚之際月表》記:“項羽許而擊之”。陰險狠毒的項羽表面答應了章邯的請求,暗地裡卻“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汙水漳水北面的一條支流,這次,項羽不但偷渡過了漳水,還渡過漳水北面的支流對章邯發動迂迴突襲。雖然司馬遷說此戰的結果是“大破之”,即項羽大破章邯。但此戰的結果卻是項羽的軍隊不但退過漳水,還退過了洹水,又回到了所謂的“破釜沉舟”前的出發點了。

綜上所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歷史上從來就沒發生過。

王離和章邯的投降,是別有隱情。項羽的英雄形象,是司馬遷在文學上的誇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