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破釜沉舟”和“洹上之盟”都是秦朝末年發生在安陽大地的事件。在這個故事裡出了四個成語典故。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國大將章邯率大軍攻打趙王歇所逃之地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國告急,向諸侯國求救。楚王就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北上救趙。大軍走到安陽(今內黃縣楚旺鎮一帶),宋義命部隊安營紮寨,想坐山觀虎鬥,一連十來天穩坐釣魚臺,絲毫沒有前進的意思。項羽幾次催促,宋義想得漁翁之利,仍按兵不動。這下急壞了性格暴躁的副將項羽,項羽一時性急進帳殺了宋義。(楚旺西街原有宋義墓)項羽自立為楚王。項羽提著宋義的頭整飭(chi)軍紀,號令三軍繼續北上。

到了繁陽以北的漳河,他派當陽君黥布和蒲將軍帶兩萬人馬過河救鉅鹿,在這裡遇上了秦國軍隊。兩軍一交戰,楚軍稍贏。於是就截斷章邯所修的通道,使王離部隊的糧食得不到供應。陳餘又請求增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焼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資治通鑑語)。把剩餘的軍隊全部渡過漳河。楚軍的處境是前有秦軍,後是漳河,將士置於死地,此時的楚軍只有死拼,沒有退路。這就是成語“破釜沉舟”的來歷。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秦軍原打算先佯裝敗卻,然後再以逸待勞迎頭痛擊楚軍。誰知楚軍一到鉅鹿,就包圍了王離的軍隊,與秦軍交了九次鋒,殺聲震天,個個奮勇殺敵,秦軍亂了陣腳,軍隊損失了一半。這時各諸侯國的軍隊才敢進攻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肯投降,自焚而死。

當時諸侯國被楚軍的虎威鎮住了,救援鉅鹿的諸侯軍有十多個營盤,躲在營壘裡,不敢與秦軍交戰,都作壁上觀。當見到楚軍無不以一當十,拼死殺敵,他們都驚呆了。

破秦軍之後,項羽召見諸侯軍將領,這些將領們進轅門的時候,個個跪著前行,誰都不敢仰頭看項羽一眼,從此項羽成了諸侯們的首領。

《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描寫的:諸侯軍救鉅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作‘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呼聲動地,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成語‘作壁上觀’和‘以一當十’就是這樣來的。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項羽要乘勝追擊秦軍,被范增制止了說:“秦二世昏庸,趙高專制擅權,他們是不會輕繞敗將章邯的。再說,章邯還有一二十萬人馬呢,我們未必能全部吃掉他們。不如等他們內部起了內訌,再去攻打秦軍。”項羽聽了范增的建議,停止了進軍。

果然,章邯回到秦國,在趙高的慫恿下,秦二世要懲辦章邯。這可氣壞了章邯手下的將軍們。有個將軍叫司馬欣,就勸說章邯:“我們在前方拼死血戰,還要受罰。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不如向楚軍求和。”於是章邯就派人與楚軍交涉投降事宜。項羽和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締結了“洹上之盟。”章邯投降了項羽。

現在安陽市西北瀕臨洹河與殷墟的洹園內有結盟亭。可去憑弔。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洹園結盟亭


項羽聽從范增的意見,不計前嫌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項羽擴大了隊伍,浩浩蕩蕩向西進軍。

項羽戰敗秦軍後,又來到繁陽(今楚旺)。幫助人民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使人民安居樂業。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項羽的功績,就在離破釜沉舟不遠的繁水之陽的繁陽街中心,立了項羽雕像,建立了項羽廟。並把繁陽改名為楚王。項羽廟原在北門外衛水岸邊,明朝天啟年間,重修楚王廟時,把它移到楚王南街,目前廟碑仍在。宋義墓在楚旺西街。

楚王鎮地處內黃縣、安陽縣、河北魏縣三縣交界的地方,是內黃縣最大的集鎮,瀕臨衛河,自古是水旱碼頭。

衛河就是隋唐大運河,由隋煬帝大業四年所賜名,故叫御河,明清以後因御河從古衛地而來,又叫衛河。衛河水運十分繁忙,清朝在這裡設有漕運官,專管水運。楚旺民間流傳民謠說:金彭城,銀水冶,趕不上楚旺一斜街。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繁忙的衛河水運


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經過楚王鎮,看到這裡車船攘來熙往,商貿興隆,田園一派繁忙景象,就把楚王鎮改為楚旺鎮了。


“破釜沉舟”與“洹上之盟”到底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